问题

如何看待罗冠军强奸事件,未保留证据给强奸犯的惩罚最大能到什么程度?女生遇到类似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回答
关于罗冠军强奸事件,以及如何看待这类案件以及受害者自我保护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

看待罗冠军强奸事件:

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形式的性侵犯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无论其身份如何,无论事件发生在何种环境下。罗冠军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其背后涉及的权力不对等、个人品行问题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引发的公众舆论和社会反思。

从公众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触及了我们对正义、隐私保护和性别平等的敏感神经。很多人对受害者表达了同情和支持,同时也对施暴者及其可能存在的庇护提出了质疑和不满。这反映了社会对于性犯罪零容忍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对司法公正性的期待。

重要的是要理解,即使在曝光度极高的案件中,证据的收集和固定也往往是刑事诉讼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受害者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对罗冠军事件的讨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对个人道德的评判,更应该深入到社会结构、法律保障和受害者支持体系的层面。

未保留证据给强奸犯的惩罚最大能到什么程度?

关于“未保留证据”这个说法,需要做一些澄清。在性侵案件中,证据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只有受害者直接提供的物证。虽然受害者保留证据至关重要,但即使受害者未能“主动”或“充分”地保留,并不意味着强奸犯就能逃脱法律制裁。

在中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强奸罪的惩罚力度是相当大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

强奸罪: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严重的: 例如奸淫幼女的、在公共场所或者多人场合强奸的、或者造成受害人重伤、死亡等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未保留证据”对案件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最严惩罚:

1. 证据的收集和固定是关键: 刑事案件的定罪,依赖于扎实的证据链。如果受害者因为惊吓、恐惧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保存关键物证(如衣物、床上用品上的精液、体液等),或者未能第一时间报警并接受法医鉴定,这确实会增加案件侦查和定罪的难度。

2. 司法机关的责任: 然而,法律的责任不仅仅在于受害者。司法机关(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在接到报案后,有责任积极收集和固定证据。即使受害者未能保留证据,办案人员仍然可以通过:
询问和询问笔录: 详细记录受害者事发经过的陈述。
法医鉴定: 在受害者同意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身体检查和DNA采样。
现场勘查: 对事发现场进行勘查,查找可能的痕迹物证。
证人证言: 寻找事发时或事发后能够证明案情的相关证人。
电子证据: 收集相关的通讯记录(短信、通话记录、聊天记录)、监控录像等。
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 在侦查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口供也是重要证据。

3. 证据的证明力: 即使没有直接物证,如果综合其他证据(如受害人的详细陈述、伤情鉴定、犯罪嫌疑人前后矛盾的供述、证人证言、监控录像等)能够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足以排除合理怀疑,仍然可以定罪。

4. 最高可到什么程度? 如果案件证据确凿,属于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例如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受害者死亡、精神遭受长期摧残导致无法正常生活、犯罪手段极其残忍等),那么根据刑法规定,强奸罪的最高刑罚可以达到无期徒刑,甚至在极端情况下(例如虽然刑法没有明确列出,但在实践中,如果涉及其他严重罪名并联罪,或者有极端恶劣情节),死刑在理论上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尽管在性侵类犯罪中直接判处死刑的案例非常罕见,通常需要伴随极其严重的附加情节。

然而,“未保留证据”这个前提,确实可能导致最终判决的刑期不如预期,甚至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定罪。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受害者及时寻求帮助和固定证据的重要性。

女生遇到类似情况如何保护自己?

遇到性侵或性骚扰时,保护自己并为后续维权奠定基础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

一、 事发当下(如果情况允许且安全):

1. 优先保证自身安全: 这是最重要的。如果反抗可能导致更严重的伤害,尝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寻找机会逃脱或呼救。
2. 记住对方信息: 尽量记住施暴者的样貌特征(身高、体重、年龄、口音、衣着、是否有纹身或疤痕等)、行为方式、说话内容,以及事发地点和大致时间。
3. 制造证据机会:
呼救: 大声呼喊,吸引周围人的注意。
录音/录像: 如果手机在身边且方便操作,在安全的情况下尝试录下声音或视频。即使只是微弱的声音,也可能成为证据。
挣扎: 在可能的情况下,尝试挣扎,留下对方的DNA(如指甲缝中的皮屑),或者让对方的衣物、身体留下你的痕迹(如抓痕)。

二、 事发后(越快越好):

1. 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去医院急诊: 即使你认为没有受伤,也要尽快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医生会记录你身上的伤痕、搜集可能的生物物证(如精液、体液、唾液等),并出具伤情鉴定报告。
不要清洗身体或更换衣物: 在去医院之前,尽量不要清洗身体、排尿、排便,也不要更换衣物,尤其是内裤和被污染的衣物。这些都是潜在的证据。如果必须清洗,优先清洗双手以进行后续取证。
2. 立即报警:
拨打110: 清晰地说明情况、地点和时间,要求警方介入调查。
保留报警记录: 记住报警时间、接警民警的编号等信息。
3. 保存所有物证:
被污染的衣物: 妥善保管好事发时穿着的衣物,尤其是内裤。用干净的袋子(最好是纸袋,避免塑料袋产生湿气影响DNA)单独存放,并尽快交给警方或用于日后可能的鉴定。
床上用品或其他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一并妥善保存。
4. 记录详细经过:
写下详细的经过: 在脑海还清晰的时候,立即写下事发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语言交流、你的感受和反应等所有细节。越详细越好,这将是重要的文字证据。
保留通讯记录: 如果事发前或事后有与施暴者或其他人的相关通讯(短信、微信、通话记录等),务必截图或备份。
5. 寻求心理支持:
信任的朋友或家人: 告诉可信赖的人你的遭遇,获得情感支持。
专业心理咨询: 性侵经历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你处理情绪,重建心理健康。

三、 如果对方是熟人或已知身份的人:

提供证据的重点: 同样需要上述的身体证据和报警,同时,你可以提供对方的身份信息。
谨慎与施暴者沟通: 除非有警方在场或有律师指导,否则尽量避免与施暴者单独沟通,以防被其操控或威胁。

四、 在公共场所或遭受骚扰时(尚未到强奸程度):

明确拒绝: 用坚定的语言告诉对方“不”、“住手”,并尽可能远离。
大声呼救: 如果对方纠缠不休,大声呼喊“非礼啊”、“救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拍照或录像: 在不危及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用手机拍摄对方的影像,记录对方的言行。
寻求帮助: 向周围的人求助,例如请旁观者作证、报警或请安保人员介入。
事后保留证据: 如有受伤,及时就医并保留就医记录。如有录音录像,及时保存。

总结:

面对性侵犯,受害者往往会经历极度的恐惧和无助,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想到并做到证据保全是极大的勇气。法律是保护受害者的重要武器,但司法程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证据的支持。因此,对于任何女性而言,了解自身的权利,学习如何在困境中保护自己,并知道如何获取帮助,都是非常重要的。

罗冠军事件的讨论也提醒我们,社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受害者支持体系,包括提供及时的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和医疗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公众对性侵犯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尊重的社会环境。任何试图淡化性侵犯罪行的言论,任何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都是我们坚决不能容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学校里面应该加强防范 “约会强暴”的普法教育。

别误会, 俺没有提前下结论认为男主角是犯罪嫌疑人。



【机器翻译】

约会弓虽姦(Date rape)也称为约会强暴,是熟人弓虽姦的一种,这二个词语有时会互换使用,但约会弓虽姦多半是指双方已有或曾有浪漫关系,或是已有肢体亲密,有可能会进行性行为(也有可能是已进行过性行为)的情形。

熟人弓虽姦也包括双方没有浪漫关系,也不预期会进行性行为的情形,例如同事或是邻居。

依照美国X法统计局(BJS)的资料,约会弓虽姦的案例比其他种类的弓虽姦要多。

十六岁到二十四岁的女性是目标群体之一。

【机器翻译】

       约会弓虽姦特别常出现在大学校园,有时是在有酒类或是其他约会弓虽姦药物的场合,因此也是药物性侵(drug-facilitated sexual assault,DFSA)。 约会弓虽姦的加害者也可能是互联网的网友。 在20世纪未,世界上许多地区对弓虽姦的定义都已变成是在一个人在没有取得他人立刻同意的情形下,就和此人发生X行为(包括口/肛),此情形下的X行为是违法的,就算两人之前认识,甚至是之前曾经(在双方同意的情形下)发生性行为也不例外。 许多社会会依照弓虽姦者及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弓虽姦的严重性。“相较于被认识的人性侵犯,被陌生人性侵犯比较算是‘真正的弓虽姦’”。 因为这种文化认知,约会弓虽姦认为没有被陌生人弓虽姦来的严重,其中也因为弓虽姦者及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尤其在他们曾经是性伴侣,或是近期仍是性伴侣的情形时更为明显。在校园中的约会弓虽姦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此处的约会可能会是派对,而弓虽姦者及其男性友人刻意的给女性喝酒或是使用药物,使其失去反抗能力,因此此情形的约会弓虽姦有集体性的参与。 英文 date rape 最早是出现在美国作家 Susan Brownmiller 在1975年的书《 违背意愿:男人、女人及弓虽姦》(Against Our Will: Men, Women, and Rape)。 不过最早使用应该是美籍律师 Ann Olivarius 在耶鲁大学一系列的公开课中提到,她在说明当她是大学生时向耶鲁大学X察部门说明一名女性被杀的情形。 1980年时在《小姐杂志》(Mademoiselle) 中出现此一词语,1982年有篇文章是《约会弓虽姦:校园流行病》(Date Rape: A Campus Epidemic?),1984年英国小说家马丁·艾米斯在其小说 《金钱:绝笔》(Money: A Suicide Note)中也使用此词语。 Mary Koss 是早期的研究者之一,她在1987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调查,针对二十五所学校的7000名学生进行问卷,date rape 词语的使用也归功于她的研究。     


在大部分的约会弓虽姦中,加害者和受害人彼此认识,有研究发现,有84%的受害人之前就认识加害者。不过“约会弓虽姦”是比较新的概念。自1980年代起,在一些国家成为主要的弓虽姦类型,也因此令人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严重的社会问题。

【机器翻译】

       不过也有些有关约会弓虽姦的争议,有些人认为大家过分的关注此问题,而且大部分约会弓虽姦的“受害人”其实愿意进行性行为,并且有表示同意。也有些人认为约会弓虽姦被严重低估了,所有声称被约会弓虽姦的受害人都是在无意愿下进行性行为的受害者。 熟人弓虽姦的范围较广,两人的关系可能是雇主及员工、房东及房客、服务提供者及消费者、司机及乘客,也有可能是邻居或是亲属。 The Encyclopedia of Murder and Violent Crime 定义约会弓虽姦是:"rape occurring during a prearranged social engagement"。  美国法律理论家理查德·A·波斯纳在1992年出版的《性与理性》(Sex and Reason)中, 提到对约会弓虽姦的关注在升级,也代表美国社会女性地位的改变,他提到约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特征,若社会的性道德是在放纵及抑制当中变化的话,可预期社会上会出现约会弓虽姦的情形。 2013年的文章 Navigating Consent: Debunking the Gray Area Myth 指出大众已错误的将约会视为是“会永久性同意发生性行为”。   发生率 大部分的相关研究是美国的案例。 粗略地说,每五个青少女中就有一人是约会弓虽姦的受害者。 美国的发生率约在15%至20%之间,不同的研究有些不一致。有个1987年的早期研究指出,每四名中就有一名是受害者,其中有84%是被认识的人弓虽姦。 不过,在被性侵且符合法律上弓虽姦定义的,只有27%认为她们是受害者,而且只有5%有针对弓虽姦报警。有个美国大学校园内的研究发现,有13%的熟人弓虽姦,以及35%的熟人弓虽姦未遂是在约会中发生的,另一个研究发现女性弓虽姦受害者中,有22%之前就已被现任或前任的男友或是女友弓虽姦,另外20%是被配偶或前夫。 2007年的研究发现不是西班牙裔的非裔学生最容易成为约会弓虽姦的受害者,接着是西班牙裔,再其次是非西班牙裔的白人学生 欧洲的发生率比美国要低。 日本有报案的发生率比美国要少很多。 德国社会及犯罪学家 Joachim Kersten 在1993年的论文提到,日本发生率比美国低的原因是因为日本文化较不强调浪漫的爱情及约会,而且日本年轻人的人身隐私也比美国年轻人要少。 美国女作家Veronica Chambers在2007出版的 Kickboxing Geishas: How Modern Japanese Women Are Changing Their Nation 中问到,日本报案的比例低,有可能因为大众不了解这回事就是弓虽姦。日本女作家 Masaki Matsuda 在 2011年的 Transforming Japan: How Feminism and Diversity Are Making a Difference 中提到,约会弓虽姦开始成为日本大学及高中的问题,而且比例越来越高。 2007年韩国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大家很少将约会弓虽姦视为是弓虽姦,而约会的强迫性行为不认为是精神受创,也不知道是犯罪。 越南的约会弓虽姦案例有被低估。 2012年,印度 98%报警的案子是由熟人犯下。  虽然一般认为约会弓虽姦是有伤害性、破坏性、会改变一生的经验,Mufson 和 Kranz 的研究发现缺乏支持是受害人无法复原的一个重要因素。 她们会拒绝透露有关加害者的资讯,特别是她们曾经历过约会弓虽姦或熟人弓虽姦,且感受羞辱和自责的情绪。 不过有些情境是让受害人可以求助,并且让大家知道加害者的资讯。 可能会因为希望不要再有其他人受害,而愿意揭露加害者的资讯,也就是将事情说出来。另外,有关受害人身边人们的关切也可能让加害者自愿认罪,或是加害者因为喝酒而脱抑制说出实情。  受害人已认识一段时间,认为可以信任的人,更容易犯下弓虽姦行为。不过有些人由于其认知,他们会有偏见,对约会弓虽姦、受害人及加害者有刻板印象,常常会为弓虽姦合理化,责骂受害人特别是女性受害者,认为是她们的挑逗性服装或是曾有浪漫关系才会造成弓虽姦的结果。 另一个问题是受害人和加害者之间的关系。 两人之间的关系若越亲密,越难以证明这是严重的性侵犯事件,反而被认为原来就是双方同意进行的性行为。     

【机器翻译】

动机

2002年有个对于波士顿未识别约会弓虽姦犯的研究。

发现和一般男性相比,弓虽姦犯对女性的愤怒程度更高、较容易被欲望所掌控及控制,比较冲动、不受压抑、反社会、过度男性化(Hypermasculinity)、没有同情心。

研究发现弓虽姦犯很擅长识别可能的受害人以及测试其底限,攻击是策划过的,利用复杂的策略来隔离并诱骗受害者,用暴力手段恐吓及胁迫,用像权力、操控、控制和威胁等心理武器来对付受害者。

弓虽姦犯会识别较有可能得逞的被害者,例如是女性大学新生,喝酒没有经验,可能会冒险,或是一些已经喝醉的人。弓虽姦犯也用让受害者喝酒作为其策略之一。若受害人最后选择指控约会弓虽姦,喝酒会让受害者降低在司法机构中的可信度,让受害者在审理过程中再度受创,也让弓虽姦案比较不容易立案。

上述研究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David Lisak,他专门研究约会弓虽姦。他提到在所有校园弓虽姦中,连续弓虽姦犯占了90%,平均每个连续弓虽姦犯会犯下六起弓虽姦案。David Lisak 提到这项研究以及一些类似的研究和大众对校园弓虽姦的既有概念冲突,既有概念认为校园弓虽姦“一般由基本上体面的年轻人所犯下,若不是因为喝了太多酒或是沟通不良,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证据显示大部分的弓虽姦(其中也包括约会弓虽姦)

是由暴力的弓虽姦惯犯所犯下。

【机器翻译】

预防

David Lisak 认为劝说男性不要弓虽姦的作法不太有效,因此大学不应考虑此方法,大学需要着重的是让非弓虽姦者可以识别出弓虽姦者,并且在高风险的情形下介入,避免弓虽姦事件的发生。

David Lisak 也提到每一次只要有报告非陌生人的性侵事件,这就是一个机会,让执法部门可以全面检视这个被指控的嫌犯,而不是“只考虑这二个人之间的四十五分钟互动。”。

David Lisak 认为弓虽姦受害人需受到尊重,每一个涉及弓虽姦的案件都需要同时启动两种调查:一个是针对案件本身,另一个则是针对嫌犯本身,确认是否可能是弓虽姦惯犯。


【机器翻译】

教育计划也是另一个避免弓虽姦及熟人弓虽姦、保护受害人以及唤起大众对此议题意识的渠道。

不过这些保护计划的雷声大雨点小。

女性可取得的约会风险相关资料中包括了避免性骚扰的技巧、及社会心理资料,这些是比较广的主题,没有着重在特定情境或场合下如何避免约会弓虽姦的资讯。

有研究者认为未来的约会弓虽姦预防方案需着重在吸引男性的参与,创造可以开放性对话的空间,也可能可以识别一些有关性别的错误认知,以及有关性行为的迷思,这些错误认知及迷思往往会促进性骚扰的行为。

【机器翻译】

媒体及流行文化

北美的大学校园在1980年代就开始讨论约会弓虽姦的议题。

但首次受到媒体的注意是在1991年,一位未具名的29岁女性控诉美国参议员泰德·肯尼迪的侄子William Kennedy Smith,这位女性在佛罗里达的酒吧认识了威廉,她控诉威廉在一起去海滩散步时弓虽姦了她。同一年,Katie Koestner 在大众面前公开她被曾约会弓虽姦的经历,她曾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也曾成为《拉里·金现场》及《奥普拉·温弗里秀》等节目的来宾,她的努力帮助了约会弓虽姦的受害者,也让大众更多了解此一情形。


参考资料

       ^ Dziuba-Leatherman, Jennifer. Acquaintance and Date Rape: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Greenwood. 1994: 1. ISBN 978-0313291494. ^ Horvath, Miranda. Rape: Challenging Contemporary Thinking. Willan. 2011: 117. ISBN 978-1843925194. ^ Parrot, Andrea. Coping With Date Rape and Acquaintance Rap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1998: 30. ISBN 978-0823928613. ^ Wiehe, Vernon R. Intimate Betray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onding to the Trauma of Acquaintance Rape. SAGE Publications. 1995: 3–4. ISBN 978-0803973619. ^ Kaminker, Laura.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Dealing With Sexual Assault. Rosen Pub Group. 2002: 16–18. ISBN 978-0823933037. ^ Smith, Merril D. The Encyclopedia of Rape. Greenwood. 2004: 54. ISBN 978-0313326875. ^ Olivarius, Ann. 2017. "Sexual Harassment and Assault in the Academy: Observations from a Title IX Lawyer," Medieval Feminist Forum: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Medieval Feminist Scholarship, vol. 53, no. 1, pp 11-36. ^ Simpson, J.A., and Michael Proffitt, E. S. C. Wein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Additions Series, Volume 3: An A–Z Presentation of new work-in-progress supplementing the English Dictionary.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10. ISBN 978-0198600275. ^ Gold, Jodi, and Susan Villari. Just Sex: Students Rewrite the Rules on Sex, Violence, Equality and Activism.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1999: 6. ISBN 978-0847693320. ^ Baumeister, Roy F.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217–218: SAGE Publications. 2007: 217. ISBN 978-1412916707. ^ Hammond, Elizabeth M.; Berry, Melissa A.; Rodriguez, Dario N. The influence of rape myth acceptance, sexual attitudes, and belief in a just world on attributions of responsibility in a date rape scenario. 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011-09-01, 16 (2): 242–252. ISSN 2044-8333. doi:10.1348/135532510X499887 (英语). ^ Loiselle, Marci; Fuqua, Wayne R. Alcohol's effects on women's risk detection in a date-rape vignett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07-04-01, 55 (5): 261–266. ISSN 0744-8481. PMID 17396398. doi:10.3200/JACH.55.5.261-266. 已忽略未知参数|citeseerx= (帮助) ^ Frintner, Mary Pat; Rubinson, Laurna. Acquaintance Rape: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Fraternity Membership, and Sports Team Membership. Journal of Sex Education and Therapy. 1993-12-01, 19 (4): 272–284. ISSN 0161-4576. doi:10.1080/01614576.1993.11074089. ^ Smith, Merril D. Encyclopedia of Rape. Greenwood Press. 2004: 55. ISBN 978-0313326875. ^ Moorti, Sujata. Color of Rape: Gender and Race in Television's Public Spheres.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01: 48. ISBN 978-0791451335. ^ Hickey, Eric W. The Encyclopedia of Murder and Violent Crime. SAGE Publications. 2003: 388. ISBN 978-0761924371. ^ Alcid, Sara. Navigating Consent: Debunking the "Gray Area" Myth. everydayfeminism.com. Everyday Feminism. 4 January 2017 [2 June 2018]. ^ Welcome to Teen Violence Statistics. Teen Violence Statistics- Violent Children, Youth, & Adolescents. [27 November 2017]. ^ Boskey, Elizabeth. The Truth About Rape. Facts on File. 2010: 5. ISBN 978-0816076420. ^ Glassman, Ronald M. Social Problems in Glob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2004: 113–114. ISBN 978-0761829331. ^ Jones, David W. Understanding Criminal Behaviour: Psychosocial Approaches to Criminality. Willan. 2008: 224. ISBN 978-1843923046. ^ Kersten, Joachim. Crime and Masculinities in Australia, Germany and Japan. International Sociology Volume: 8 Issue: 4. December 1993 [11 June 2014]. ^ Chambers, Veronica. Kickboxing Geishas: How Modern Japanese Women Are Changing Their Nation. Free Press. 2007. ISBN 978-0743298636. ^ Fujimura-Fanselow, Kumiko. Transforming Japan: How Feminism and Diversity Are Making a Difference. The Feminist Press at CUNY. 2011. ISBN 978-1558616998. ^ Sigal, Janet. Violence against Girls and Women [2 volume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Women's Psychology). Praeger. 2013: 129–136. ISBN 978-1440803352. ^ Daye, Douglas D. A Law Enforcement Sourcebook of Asian Crime and Cultures: Tactics and Mindsets. CRC Press. 1996: 256. ISBN 978-0849381164. ^ Sirnate, Vasundhara. Good laws, bad implementation. The Hindu. 1 February 2014 [12 June 2014]. ^ Mufson, Susan C. S. W.; Kranz, Rachel. Straight Talk About Date Rape. New York, NY, USA: Checkmark Books. 1997-08-01. ISBN 9780816037520 (英语). ^ Rape in America: A Reference Handbook. Santa Barbara, Calif.: ABC-CLIO. 1995-06-01. ISBN 9780874367300 (英语). ^ Koss, Mary P.; Dinero, Thomas E.; Seibel, Cynthia A.; Cox, Susan L. Stranger and Acquaintance Rape: Are There Differences In the Victim's Experience?.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88-03-01, 12 (1): 1–24. ISSN 0361-6843. doi:10.1111/j.1471-6402.1988.tb00924.x (英语). ^ Dunn, P. C.; Vail-Smith, K.; Knight, S. M. What date/acquaintance rape victims tell others: a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 recipients of disclosure.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1999-03-01, 47 (5): 213–219. ISSN 0744-8481. PMID 10209915. doi:10.1080/07448489909595650. ^ Halpern, Carolyn Tucker; Spriggs, Aubrey L.; Martin, Sandra L.; Kupper, Lawrence L. Patterns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Victimization from Adolescence to Young Adulthood in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November 2009, 45 (5): 508–516. PMC 3138151. PMID 19837358. doi:10.1016/j.jadohealth.2009.03.011. ^ O'Leary, K. Daniel; Slep, Amy M. Smith; Avery-Leaf, Sarah; Cascardi, Michele. Gender Differences in Dating Aggression Among Multiethnic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May 2008, 42 (5): 473–479. PMID 18407042. doi:10.1016/j.jadohealth.2007.09.012. ^ PhD, Audrey Hokoda; BA, Dina B. Galván; PhD, Vanessa L. Malcarne; PhD, Donna M. Castañeda; PhD, Emilio C. Ulloa. An Exploratory Study Examining Teen Dating Violence, Acculturation and Acculturative Stress in Mexican-American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ggression, Maltreatment & Trauma. 2007-06-28, 14 (3): 33–49. ISSN 1092-6771. doi:10.1300/J146v14n03_03. ^ Ulloa, Emilio C.; Jaycox, Lisa H.; Marshall, Grant N.; Collins, Rebecca L. Acculturation, gender stereotypes, and attitudes about dating violence among Latino youth. Violence and Victims. 2004-06-01, 19 (3): 273–287. ISSN 0886-6708. PMID 15631281. doi:10.1891/vivi.19.3.273.65765. ^ Eaton, Danice K.; Kann, Laura; Kinchen, Steve; Shanklin, Shari; Flint, Katherine H.; Hawkins, Joseph; Harris, William A.; Lowry, Richard; McManus, Tim.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illance - United States, 201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Surveillance Summaries (Washington, D.C.: 2002). 2012-06-08, 61 (4): 1–162. ISSN 1545-8636. PMID 22673000. ^ Anderson, Irina. What is a typical rape? Effects of victim and participant gender in female and male rape perception (PDF).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03-01, 46 (1): 225–245. ISSN 2044-8309. PMID 17355727. doi:10.1348/014466606X101780 (英语). ^ Johnson, Barbara E.; Kuck, Douglas L.; Schander, Patricia R. Rape Myth Acceptance and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Sex Roles. 1997-06-01, 36 (11–12): 693–707. ISSN 0360-0025. doi:10.1023/A:1025671021697 (英语). ^ Lonsway, Kimberly A.; Fitzgerald, Louise F. Rape Myths In Review.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94-06-01, 18 (2): 133–164. ISSN 0361-6843. doi:10.1111/j.1471-6402.1994.tb00448.x (英语). ^ Lonsway, Kimberly A.; Fitzgerald, Louise F. Attitudinal antecedents of rape myth acceptance: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exami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8 (4): 704–711. doi:10.1037/0022-3514.68.4.704. ^ Monson, Candice M.; Byrd, Gary R.; Langhinrichsen-Rohling, Jennifer. To Have and to Hold Perceptions of Marital Rap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996-09-01, 11 (3): 410–424. ISSN 0886-2605. doi:10.1177/088626096011003007 (英语). ^ "Non-stranger" rapes. CBS Evening News (CBS). November 9, 2009 [10 June 2014]. ^ Chan, Sewell. ‘Gray rape’: a new form of date rap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15 October 2007 [10 June 2014]. ^ Verberg, Norine; Desmarais, Serge; Wood, Eileen; Senn, Charlene. Gender differences in survey respondents' written definitions of date rape..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Fall 2000 [2019-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 Gray, Jacqueline M. Rape myth beliefs and prejudiced instructions: Effects on decisions of guilt in a case of date rape. 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sychology. 2006-02-01, 11 (1): 75–80. ISSN 2044-8333. doi:10.1348/135532505X68250 (英语). ^ Carnal Knowledge: Rape on Trial. London: Women's Press, Ltd. 2002-05-01. ISBN 9780704347533 (英语). ^ Madigan, Tim. Q&A with David Lisak, a leading expert on non-stranger rape. Star-Telegram (The McClatchy Company). 20 August 2012 [10 June 2014]. ^ Lisak, David. Guest blog, David Lisak: Some good news, rape is preventable. The Plain Dealer (Cleveland: Advance Publications). 5 August 2013 [10 June 2014]. ^ Anderson, Linda A.; Whiston, Susan C. Sexual Assault Education Programs: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ir Effectivenes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2005-12-01, 29 (4): 374–388. ISSN 0361-6843. doi:10.1111/j.1471-6402.2005.00237.x (英语). ^ Rothman, Emily; Silverman, Jay. The effect of a college sexual assault prevention program on first-year students' victimization rates.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2007-04-01, 55 (5): 283–290. ISSN 0744-8481. PMID 17396401. doi:10.3200/JACH.55.5.283-290. 已忽略未知参数|citeseerx= (帮助) ^ Bondurant, Barrie; Donat, Patricia L. N. Perceptions of Women's Sexual Interest and Acquaintance Rape The Role of Sexual Overperception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99-12-01, 23 (4): 691–705. ISSN 0361-6843. doi:10.1111/j.1471-6402.1999.tb00392.x (英语). ^ Cue, Kelly L.; George, William H.; Norris, Jeanette. Women's Appraisals of Sexual-Assault Risk in Dating Situation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96-12-01, 20 (4): 487–504. ISSN 0361-6843. doi:10.1111/j.1471-6402.1996.tb00318.x (英语). ^ Norris, Jeanette; Nurius, Paula S.; Dimeff, Linda A. Through Her Eyes Factors Affecting Women's Perception of and Resistance to Acquaintance Sexual Aggression Threat.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1996-03-01, 20 (1): 123–145. ISSN 0361-6843. PMC 4335757. PMID 25705073. doi:10.1111/j.1471-6402.1996.tb00668.x (英语). ^ Singh, Shweta; Orwat, John; Grossman, Susan. A 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 application to date rape education.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2011-12-01, 16 (6): 727–735. ISSN 1354-8506. PMID 21678196. doi:10.1080/13548506.2011.579983. ^ LaFay, Laura. STUDENT'S DATE-RAPE COMPLAINT JOLTS WILLIAM AND MARY. Washington Post. April 7, 1991 [October 25, 2018]. ISSN 0190-8286. ^ Couto, Lucinda. Alleged Date Rapist Rebuts Woman's Story. Philadelphia Daily News. May 1, 1991 [October 25, 2018] –通过Newspapers.com. ^ Petersen, Lilli. How This Woman Made The World Acknowledge Date Rape. Refinery29. June 4, 2016 [October 25, 2018]. ^ Smith, Matt. Students Question Date-Rape Program. Daily Press. January 13, 1993 [November 4, 2018] –通过Newspapers.com. and Program. Daily Press. January 13, 1993: B2 [November 4, 2018] –通过Newspapers.com. ^ Roiphe, Katie. The Morning After: Sex, Fear, and Feminism. Back Bay Books. 1994. ISBN 978-0316754323. ^ Friedman, Jaclyn. Yes Means Yes: Visions of Female Sexual Power and A World Without Rape. Seal Press. 2008: 163–169. ISBN 978-1580052573.     

user avatar

一早上起来,看见几个留言说此事反转了。。。

我想说,我写的这个"回答",因为被邀请,也因为我对女性话题感兴趣。我的观点是,女性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个观点不管剧情怎么反转, 我认为都是成立的。

我可能阐述观点方法不对。因为确实十几年在国外,不知道怎么纯粹以国内的角度分析。就说了很多国外的事情,引来了不少口水。

不过我之前对vicky的叙述,无法理解她为什么要事后当强奸犯女朋友。可以理解不报警,但是当他女朋友,实在无法理解。

另外,最让我相信她的,是还有其他受害人。不知道现在这些受害人是否也是捏造的?

对,现在网络发达,流量为王。于是很多人不择手段。我也不知道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如果经常出现这种事,那就会演化出"狼来了"的模式。网民被假受害人的故事搞麻木了,以后真的受害人出现,大家可能都懒得管,没反应了。。。。



我长期定居国外(法国,阿联酋),不懂我国法律,但是我想表达几个看法:

1,当事女孩对被强奸这事的心态,这是个社会现象,这是种非常可怕的非常扭曲的问题。

她觉得脏,感到羞愧,不敢申张。受到伤害后没有及时保护证据并报警。更匪夷所思的事,为了让事情合理化,她答应成为强奸犯的女朋友。为了说服自己,对方是爱自己,所以就不算是强奸了。。。

这个逻辑有多么荒谬?

不知道为啥,很多中国女孩/女人是不是骨子里觉得男人(特别是有钱权势的男人)和她上床,是"宠幸"???所以女孩要保护好贞操,等着那个爱自己的男人来宠幸??!!

这种传统观念灌输的女性心理是极其扭曲的。

所以她被强奸了就是她脏。强奸犯却可以把染了血的床单当作战利品来示众(不是本案情节,旧社会婚内强奸有这种情况)???

所以强奸犯如果真爱她就不构成强奸???

这是什么鬼逻辑?

我认为,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应该重视女孩的自我保护教育。任何通过威.逼.利.诱.手段构成的强奸行为都是应该受到法律惩罚的!强奸是脏,但是不是被强奸者脏,是强奸犯脏!

2,关于证据和时效

我不懂我国法律,我看已经有律师回答这个。这个不是失去了追究法律责任的时效,而是证据失效使得判案有很大难度。所以我认为她不应该放弃,似乎还有其他受害者,应该可以一起找到一些证据。

我不知道在我国短信,微信消息这些能不能作为证据。法国很多件名人强奸或性骚扰案子,也都是身体证据消失很久了,最后是通过短信,通话记录等破案的。

3,说不要其实是想要?

什么鬼?!

年轻女孩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坚决说不,对方强迫,就要很立场坚定的用法律保护自己!

不单是强奸,其实她之前就不想和他出去,被他纠缠,她就半推半就了。

说到证据,法国法律非常偏向女性,女性事后很久后的口供本身就是重要证据(当然还需要其他证据做支撑,不要和我杠这个)。很多法国有钱人名人就是这样被立罪的。有个法国市长,被自己女朋友告强奸。两人男女朋友好几年。女的翻出几年前的短信和照片,说某年某月某日他强迫了我。警察,法院都立案调查了好久,男的请律师啥的大费周张,后来赔了女的好多钱,女的才主动撤诉。

我不知道我国法律对强奸的定义。法国法律规定得相当"细致"(法律原文翻译,希望知乎不要判我不当用词):

《刑法典》(第222-23条)将强奸定义为通过暴力,胁迫,威胁或突击对他人施加的任何形式的性侵犯行为。 这是一种犯罪,应由巡回法院判处。 强奸可以是阴道,肛门或口腔的侵犯行为,该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一部分(性器,手指...)执行,也可以是物体。

强奸者的刑罚为最低监禁15年(法国杀人罪才判20年)。 在某些情况下,该期限可延长至20年,特别是在对15岁以下未成年人,或与受害者是配偶或注册同居伴侣实施时(注意:婚内强奸量刑更重!)。 强奸案导致受害者死亡,将被判处30年徒刑。

按照这法律,口,手,都算强奸,所以不可能只看精液,身上淤青之类的证据。

再说阿联酋,他们对女性的保护更加恐怖。法律规定,对女性言语上的纠缠就要坐牢。言语纠缠,也就是搭讪不成功还不放弃

这种事哪里来的证据?如果是当面说话,只能是口供。确实有因此被定罪的案例,具体破案定罪的过程,我不了解细节。

我们现在外派在阿联酋生活。我儿子一同学的爸爸有时候会和我聊几句。有一次,他在whatsapp上问我在干嘛,问我要不要和他一起喝咖啡。我觉得这人很奇怪,就顺口问我阿联酋的女性朋友。我那朋友说,你不要接话了,他如果继续问,你把这聊天记录发给警察局,他就直接进监狱了,官司都不用打。

说这么多,总结一句,我们家庭,学校,甚至社会,都有责任保护女孩,让她们知道强奸这种事,应该羞耻和被谴责的是强奸犯,而不是受害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罗冠军强奸事件,以及如何看待这类案件以及受害者自我保护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话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深入探讨。看待罗冠军强奸事件: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任何形式的性侵犯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是毁灭性的,无论其身份如何,无论事件发生在何种环境下。罗冠军事件之所以引起.............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挺复杂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关于梁颖的道歉和罗冠军的“放弃追究”:梁颖在事发后(或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发布了道歉信,承认了她之前关于“罗冠军强奸”的指控不实,并表示她撒了谎,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至少在表面上,是一个对之前行为的纠正。而罗冠军,在梁颖道歉之后,也发文.............
  • 回答
    最近,VG.R和Wings这样充满活力、锐意进取的队伍在国际电竞赛场上斩获了冠军,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关于“传统强队是否还强”的讨论。要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给“强”或“不强”下定义,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我们要明白电竞行业的飞速发展和迭代速度。 传统强队.............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起争论的。首先,得承认韩国选手在电子竞技领域的强大实力和贡献,这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确实为LPL的夺冠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力量,尤其是在早期和关键时刻。很多韩国选手以其顶尖的个人技术、对游戏的深刻理解以及强大的执行力而闻名,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但如果直接把LPL的成功归结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家庭在婚姻中关于姓氏的讨论。在我看来,一个女性强烈主张“冠姓权”,背后可能有着多重的原因和考量,这本身是一种个人选择,值得我们去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冠姓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尤其是女性,通常是被忽略的一方。传统的男耕女织、男尊女卑的思维模.............
  • 回答
    巴萨连续两年无缘欧冠四强,这绝对是近些年来巴塞罗那俱乐部最令人揪心的一段时期,也是让广大诺坎普拥趸们最难以接受的现实。要分析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入手,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点,而是需要看到一个体系性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一、阵容更新与青黄不接的阵痛期:我们必须承认,巴萨正经历一个漫长的、可以说.............
  • 回答
    202122 赛季欧冠 16 强抽签,这本应是一场万众瞩目的足球盛宴的序章,结果却因为一次“技术问题”成为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乌龙事件”,引发了轩然大波。这件事情的发生,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程序失误,它触及到了赛事的公平性、组织者的专业性以及公众的信任度等多个层面。事件的始末:从惊喜到尴尬回想起那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文化传统、性别观念、个人权利、社会变迁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大部分男性都强烈主张冠姓权”,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父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从人类历史的早期来看,父系氏族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社会结构下: 财.............
  • 回答
    巨石强森一家感染新冠的消息,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和关注。毕竟,作为全球知名的巨星,他的公众影响力非常大,同时,他的个人形象又充满了力量和健康感,这使得他感染病毒的消息更加引人注目。首先,从巨石强森的个人情况来看,他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的确诊可以说是给普通大众敲响了又一次警钟。 即使是像他这样体格健壮.............
  • 回答
    柳叶刀(The Lancet)作为世界顶级的医学期刊,其发声具有极大的影响力。27名科学家在柳叶刀上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新冠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这一事件值得我们详细地分析和看待。事件背景: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关于病毒起源的讨论从未停止。早期,一些人提出了新冠病毒是实验室泄漏或人工制造的观点,这些观点很.............
  • 回答
    纽约强迫囚犯挖掘万人坑用于填埋因新冠肺炎死亡的尸体,这事儿一听就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它触及到了几个非常敏感和严肃的层面:人道主义、法律、道德,还有就是在极端情况下社会运转的底线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白,在疫情最严重,死亡人数骤增的时候,很多地方都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妥善处理激增的遗体。尤其是.............
  • 回答
    对于美国教授刊文“新冠疫情证明美国不怕死人,比中国强大得多”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一种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的观点,其背后可能包含复杂的动机和论证逻辑。一、 观点本身及其解读的争议性 “不怕死人”的解读: 字面解读的危险性: 如果仅仅从字.............
  • 回答
    英国新冠患者出现嗅觉倒错的现象,也就是在没有实际气味来源的情况下,感知到强烈且常常不愉快的臭味,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且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这个现象的出现,让我们对新冠病毒如何影响人类感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嗅觉倒错的普遍性与具体表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嗅觉倒错(Phantosmia)本身并不是新冠病.............
  • 回答
    那场比赛,真是一场载入史册的史诗级逆转,至今想起来都让人热血沸腾。首先,得说说首回合在巴黎王子公园球场的那场失利。0:4的比分,在当时看来,几乎就是宣判了巴萨的死刑。梅西、苏亚雷斯、内马尔这“MSN”三叉戟,虽然依旧星光熠熠,但在巴黎强大的攻势面前,显得有些无力。迪马利亚在那场比赛简直是无敌的存在,.............
  • 回答
    3月24日巴西黑帮发布的那个通告,说要代替政府执行强制封城来抗击新冠疫情,这事儿吧,听起来确实挺抓马的,也让人脑子里立马蹦出好多问号。咱们一个一个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的背景得先理清楚。当时巴西的新冠疫情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确诊和死亡人数都在不断攀升。而巴西联邦政府,尤其是总统博索纳罗,对于疫.............
  • 回答
    英国政府宣布从7月19日起,大部分新冠管控措施将基本取消,包括不再强制要求佩戴口罩,也取消了社交距离的要求。这一决定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转向,标志着英国在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项政策可能对英国社会带来的改变。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这无疑是对民众自由度和.............
  • 回答
    我是一名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无法提供包含偏见或煽动性内容的回复。关于您提到的事件,如果属实,任何形式的羞辱或不尊重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体育竞技中,尊重对手、遵守规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您对事件的细节感兴趣,建议您查阅当时的比赛录像、新闻报道以及相关论坛的讨论,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同时,也请注意区分事实.............
  • 回答
    近日,中国学者在BBC采访中与香港抗议活动人士罗冠聪的对峙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场直接的交锋,让人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在国际媒体平台上,不同立场和叙事是如何碰撞与辩论的。首先,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其核心论点无疑是将罗冠聪定性为“逃犯”。这种定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中国内地法律,特别是《香港国安法》的出台.............
  • 回答
    关于罗冠聪受邀参加美国所谓的“民主峰会”一事,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多重解读的事件。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事件背景与核心人物:罗冠聪及其“乱港分子”的标签 罗冠聪的身份与经历: 罗冠聪曾是香港众志的核心成员,也是香港“占中运动”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曾担任香港立法会议员,是香港回归中国后.............
  • 回答
    C罗的这句话,与其说是一次简单的自夸,不如说是一次非常“C罗式”的、充满自信又暗藏玄机的宣言。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不同地方获得欧冠”。 欧冠,毫无疑问是欧洲俱乐部足球的最高荣誉。C罗强调他在“不同地方”拿到这座奖杯,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他效力过曼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