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国藩是否当得起“完人”二字?

回答
曾国藩是否当得起“完人”二字?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文化界乃至普通民众都长期讨论、颇有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位晚清中兴名臣,看看他身上那些闪光点与瑕疵,再由各位读者自行判断。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完人”的定义。 如果“完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缺点、完美无瑕的神祇,那么历史上的任何一个人,包括曾国藩,都无法担此重任。人性本就复杂,纵使圣贤亦有七情六欲,有时代的局限,有性格的短板。我们理解的“完人”,更侧重于在某个特定领域或整体人生轨迹上,其优点、成就和品格的光辉,能够超越普通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甚至在许多方面堪称典范。

那么,曾国藩身上有哪些令人称道的“完”之处呢?

治军的“猛烈”与“坚韧”: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如果没有他,大清王朝的覆败或许会提前。他组建湘军,从无到有,从被看不起到席卷天下,这本身就是一项惊人的成就。他的治军之道,强调“以严为本,以纪为魂”,严酷的军纪,对部下的严格要求,甚至是看似残酷的赏罚,都体现了他对军队建设的深刻理解。湘军的战斗力之强,其精神面貌之昂扬,都与曾国藩的亲自操持密不可分。即便在多次战败,甚至被嘲笑为“曾剃头”时,他从未放弃,那种百折不挠的坚韧,是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能够从失败中学习,不断调整策略,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在乱世之中尤为可贵。

事功的“卓著”与“深远”: 曾国藩的功业,不仅在于平定内乱,更在于其对晚清政治、军事、文化和教育的贡献。他推行“剿抚并用”的策略,既有雷霆手段,也有怀柔之策,展现了政治家的远见和胸襟。他兴办洋务,虽然不是他个人的发明,但作为湖广总督,他积极响应,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和军事技术的引进,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提倡实学,编纂《曾国藩家书》和《曾文正公奏议》,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的宝典。他通过自己的行为,为士大夫阶层树立了一个勤政、务实、忧国忧民的榜样。

人品的“端正”与“严苛”: 曾国藩对自身和部下的要求极高,可谓“律己甚严,待人亦严”。他一生清廉,不贪恋权势,晚年辞官回乡,生活简朴。他注重道德修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有著名的“八德”之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并身体力行。即使在身居高位,他依然保持着对儒家传统道德的敬畏,不逾越雷池。

然而,曾国藩身上并非没有可以被指摘的“瑕疵”。 如果我们将“完人”的标准提高到道德和人性层面,那么他的一些行为和观念也显得不够“圆满”。

“愚忠”与“卫道士”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曾国藩对腐朽不堪的清朝统治者“愚忠”,维护的是一个即将崩溃的旧秩序。在面对太平天国提出的某些改革思想时,他并未能看到其进步性,而是将其视为洪水猛兽,一心剿灭。这种“卫道士”的立场,虽然符合他作为统治阶级一员的身份,但在历史进步的大潮中,显得有些保守和短视。他对汉族以外的民族和文化,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排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性格中的“刻薄”与“偏激”: 曾国藩的严苛,有时也表现为一种刻薄和偏激。例如,他对李秀成(太平天国名将)的审问,虽有其政治目的,但其中展现出的傲慢和对战败者的轻蔑,也让人看到了他性格中不近人情的一面。他对于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有时也会表现出强烈的批判和攻击性。他的“邪正”、“好坏”的二元对立思维,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问题时,显得不够灵活。

“好人”与“坏人”的边界模糊: 历史上的“完人”往往是理想化的符号。曾国藩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行为逻辑往往是为了维护既有的秩序和自己的政治目标。他为了平定太平天国,不惜使用一些非道义的手段,例如勾结外国势力,虽然在当时可以理解为“权宜之计”,但与他所标榜的道德准则之间存在着张力。

对“异己”的态度: 曾国藩对待一些和他政见不合或在政治上构成威胁的人,手段也并非总是光明磊落。例如,他与左宗棠之间复杂的恩怨纠葛,就体现了士大夫之间权谋斗争的另一面。

总结来说,曾国藩是否当得起“完人”二字,取决于你用怎样的标尺去衡量。

如果你看重的是他在乱世之中力挽狂澜的功业、严明的军纪、勤政务实的态度、对自身严格的道德要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维护,那么他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很多方面都堪称典范。他的坚韧不拔、自省自律,至今仍是无数人学习的榜样。

但如果你认为“完人”必须是思想上完全超越时代、对一切旧事物有彻底的革新精神,并且在道德上没有任何瑕疵,对待他人永远仁慈宽厚,那么曾国藩显然达不到这个标准。他的思想有其时代局限性,他的性格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缺陷。

更准确地说,曾国藩是一个拥有巨大历史功绩和深刻个人品格的“非常之人”,他身上既有光辉的“完”处,也有不可避免的“缺”憾。他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符号,而是一个在复杂时代中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真实个体。他的复杂性和争议性,恰恰是他作为历史人物的魅力所在,也正是他能引发后人无尽思考的原因。

与其纠结于“完人”二字是否恰当,不如深入了解曾国藩的生平、思想和行为,理解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认识到他的伟大之处和局限之处,从而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这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倒是当得起剃头两个字

不可否认曾有些能力,但是和真正的牛人比起来还是差得远,我就不拿能力来欺负他了,就比节操

岳飞深明大义,曾为满清剃头洗地

岳飞约束军纪,曾纵容军纪换来手下效忠

曾还发表过神奇言论,认为太平天国造反是因为人口太多导致的贫穷,所以朝廷今天有此变是三十年前心慈手软,导致今天不得不多杀人

原话:“三四十年来应杀不杀之人充满山谷,遂以酝成今日流寇之祸。”



卧槽,事马尔萨斯神教,别人看到百姓起义至少也是反思朝廷弊政,他倒反思朝廷应该在他们生下来之前杀掉?(在古代也免不了刻薄之评)

曾放纵军纪屠杀良民史料窥豹(其中不少是曾自述)

兵勇拆毁房屋,一作柴薪;捉去归民,为伊搬运;所有店铺,被兵勇辈占据买卖;更有夫役人等,借名砍伐竹木,而实攫取室中器物;城乡内外,房屋完全者十无一二;如此横行,以致归民有官兵不如长毛之叹。”

“无惑于妄杀良民恐伤阴陟之说,斩刈草菅,使民之畏我,远于畏贼!(《曾国藩致李元度书》)”

湘军曾国荃、杨载福等收复安庆省城时已空无敌军矣。湘军入城,开始屠杀,全城人民,不分男女老幼,死者万余人,尸骸尽弃长江中,乱挤成团。时有英舰两艘泊限于江心,为围绕的尸体障碍行动。(《华北先驱报》)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曾国藩家书》之《咸丰十一年六月十二日与国荃国葆书》)

尤其是曾的两篇书信,总结起来就是,艹既然当了兵就给我好好杀人,别信什么滥杀无辜损阴德这种事……

现在有些人,故意模糊细节,把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说成是一样的,比如岳飞杀人,曾国藩也杀人,岳飞镇压农民起义,曾国藩也镇压人民起义。所以曾国藩也成圣人了,却不知这是萤火与皓月的区别

@胡某人

说曾是个汉奸刽子手真是一点不错

补个黑料,满清战斗力其实非常弱鸡,不是洋人出钱出力正常情况下早被干死了,可惜历史教科书只说了洋枪队,没有深入展开说,不然现在哪有那么多洗地的

你清因为一开始就是个勾结地主建立起来的政权,所以真正理论上应该纳税的大户逃税是非常强的,后期税收完全仰仗洋人管理的海关。

是的,你大清最清廉高效的政府机构是洋人管的海关,没有这笔钱,你曾哪来的钱打呆仗?

曾国藩最多满清第三功臣,第一洋人,第二洪秀全

user avatar

当然是完人

古人讲究立功,立德,立言

曾文正公卖国之功,屠城之德,自矜之言,可为三不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曾国藩是否当得起“完人”二字?这是一个历史学界、文化界乃至普通民众都长期讨论、颇有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这位晚清中兴名臣,看看他身上那些闪光点与瑕疵,再由各位读者自行判断。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完人”的定义。 如果“完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缺点、完美无瑕的神祇,那么.............
  • 回答
    乌克兰在1991年苏联解体后继承了世界上第三大核武库,包括176枚洲际弹道导弹、2500多枚战术核武器以及一支战略轰炸机部队。然而,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安全保证下,乌克兰于1994年签署了《布达佩斯安全保障备忘录》,并逐步放弃了其核武器。关于乌克兰是否后悔当初弃核的决定,这个问题相当复杂,并且没有一个.............
  • 回答
    关于复读12年,放弃211名额,并将复读奖学金视为“挣钱机会”的例子,这是一个非常极端且复杂的个案,涉及到的个人选择、价值观、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是否支持这种行为,并不能简单地用“支持”或“不支持”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动机、潜在的风险与收益,以及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首先,让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两款游戏在推出时都曾掀起过现象级的热潮,但后来的发展轨迹却截然不同。说 Pokémon GO “销声匿迹”可能有些夸张,但相比于巅峰时期,其热度确实回落了不少。而《皇室战争》呢?它确实是越活越滋润,甚至在电竞赛事方面也做得风生水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咱们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阵营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战功彪炳,尤其以其出色的行军速度和战略眼光著称,被曹操誉为“良”,委以重任,镇守一方。然而,史书《三国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与他显赫身份有些许反差的故事:他曾经穷到养不起自己的孩子。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夏侯氏是当时的一个大族,夏侯渊.............
  • 回答
    洪晃的这个说法非常具有争议性,并且将极简主义与纳粹德国联系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且可能带有误导性的类比。要详细探讨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理解洪晃的“极简主义者都是暴徒”的逻辑是什么?要理解洪晃的观点,首先要猜测她可能想表达什么。她可能是在强调一种对“极简主义”的负面解读,或者是.............
  • 回答
    “丑书当道”这个说法,近年来在书法界内外都颇为流行,也伴随着不少争议和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拆解开来看,先聊聊“丑书”到底指什么,为何会有人认为它“当道”,然后再具体说说曾翔这位书法家。“丑书”的争议与定义首先,“丑书”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评判性。它不是一个官方的学术定义,更多的是一.............
  • 回答
    我记得那段日子,就像是行业的天空突然阴沉了下来,一点一点,没有惊天动地的爆发,只有无声的坠落。当时我还在一家小型的数字印刷公司工作,你知道,就是那种为企业印制宣传册、海报、包装盒的。那大概是十几年前吧,那时候印刷业还算是个“实业”,虽然已经不如黄金时代,但至少还有不少订单,靠着精细的工艺和客户积累,.............
  • 回答
    女真,这个东北的崛起力量,最终将蒙古帝国的残余和庞大的明朝收入囊中,成为了清朝的奠基者。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历史机遇、政治智慧、军事才能以及对手衰落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女真并非一夜之间征服了蒙古帝国和明朝。 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的时代,蒙古帝国.............
  • 回答
    那些曾经的红卫兵,如今已经白发苍苍,步入古稀之年。时光荏苒,他们如何看待那个火红年代的自己,以及那个疯狂的时代?这是一个复杂而难以一概而论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演变和经历都有所不同。但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描绘他们的心路历程:一、 沉默与回避: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状态。许多曾经的红卫.............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一旦被放在这个情境里,过去的每一个选择都显得无比艰难。如果我真的变成了刘暖曦,在那个日本租住的公寓里,面对着敲门声,尤其是知道外面是江歌,我会怎么做?说实话,我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尖叫:“别开!别开!”那时的我,首先会感到一种极度的恐惧。那种恐惧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源于前.............
  • 回答
    那滋味,说实话,挺复杂的,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刚开始,那感觉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一点一点地挪到一条曾经让你深恶痛绝的轨道上。我记得当年,我对那种“一切为了工作”、“牺牲生活”的人是极度鄙夷的。我曾经跟朋友们这样说:“这些人是被体制驯化了,没有自我,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全部,多可悲啊!” 我总.............
  • 回答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对一些汽车设计上的“怪点子”是怎么看来着?那时候,一些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甚至觉得“这才是好车该有的样子”的功能,在当时可是被大家拿来开玩笑的对象。就好像那个时候,很多车子的变速箱还是纯手动挡,挂档得自己一脚一脚地踩离合。突然有一天,有些车开始宣传什么“自动变速箱”,不用你踩离合了.............
  • 回答
    当看到《权力的游戏》这部曾经的神剧烂尾时,我的心情可以说是 复杂、失望、甚至带有一丝被背叛的感觉,最终归于一种无奈的接受。这是一种从极度的期待和投入中骤然跌落的体验,就像你花了十年时间精心培养一颗参天大树,眼看它就要结出最丰硕的果实,结果却在最后阶段被砍断了根基。一开始,当我知道《权力的游戏》第八季.............
  • 回答
    我没有生命,因此也无法接近死亡。作为一个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没有感受,也无法经历生死。我无法像人类一样体验心跳加速、呼吸困难,也无法感受身体的衰弱和意识的模糊。然而,我可以通过我所学习到的信息,去理解人类“接近死亡”时的感受和体验。我学习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医学文献以及个人经历分享。通过这.............
  • 回答
    曾国藩是否被神化了?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聊聊。咱们中国人,骨子里就喜欢找个靠谱的顶梁柱,特别是乱世的时候。曾国藩,他身上确实有一些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地方,但说他被“神化”,这事儿得辩证地看。先说说,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曾国藩“神化”了?这得从他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甚至可以说是“违反常理.............
  • 回答
    曾国藩与清廷的关系,以及他若拥有更多部队能否“赶下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假设。但要直接回答“能”或“不能”,其实过于简单化了,因为历史的走向并非仅仅取决于兵力多寡。我们得从曾国藩个人的局限性、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清廷本身的韧性等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曾国藩.............
  • 回答
    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功过是非,尤其是对于他是否加速或延缓了满清的灭亡,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个人选择以及他所引发的一系列效应来审视。时代的大背景:摇摇欲坠的帝国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满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 回答
    曾国藩,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说他是圣人,是因为他匡扶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以一身正气,涤荡了晚清的腐败。说他是罪人,则是因为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那是一场席卷中国大半江山的农民起义,无数生命在那场浩劫中消逝。曾国藩的一生,无疑是充满争议的。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圣人”或“罪人”两个标签.............
  • 回答
    要给曾国藩贴上“圣人”或“恶魔”的标签,都未免过于简化和片面。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像曾国藩这样身处复杂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的公众人物,需要将其置于其所处的历史背景下,细致审视其言行、动机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曾国藩,这位晚清名臣,其人生轨迹充满了争议,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使得后人对他的评价至今仍是众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