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变化是受时代变化影响大,还是受自身年龄阅历增长的影响大?

回答
关于思想观念的变化,究竟是时代浪潮更具颠覆性,还是岁月沉淀更能雕琢人心,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像两股交织的河流,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硬要分个高低,或许会忽略其中微妙的互动。

时代浪潮:潜移默化的巨浪

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之中,时代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装着当时的社会风气、科技发展、政治格局、文化思潮,乃至人们普遍的价值判断。这些元素无时无刻不在以各种方式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认知。

想想那些经历过巨大变革的年代。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它瞬间打破了信息壁垒,让原本固守一隅的观念得以与外界碰撞。曾经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可能在新的信息面前显得站不住脚。对自由的理解、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甚至是对“成功”的定义,都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比如,社会经济的变迁。当一个国家从贫困走向富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自然会带来观念上的转变。对消费的观念、对财富的看法、对社会公平的期待,都会随着整体社会的发展而调整。曾经追求温饱,现在可能追求精神富足;曾经崇尚集体主义,现在也可能更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

还有文化思潮的冲击。外来文化的涌入、本土文化的复兴,都会带来新的视角和价值体系。一个年轻人,如果生活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思想,他的思维方式自然会比在封闭环境中成长的人更加开阔。

时代的影响,更像是一种“大势所趋”,它设定了一个时代的基调,提供了一种普遍的认知框架。我们很难完全脱离所处的时代而独立思考,很多观念是我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而然习得或被迫接受的。就像身处海中的船,即使你有明确的方向,也难以完全摆脱洋流的裹挟。

年龄阅历:内在的打磨与升华

然而,时代的影响并非是单向度的灌输。一个人的年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同样是塑造思想观念的关键因素。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生长,是对时代影响的吸收、消化、筛选和再创造。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人生经历会越来越丰富。从青涩的少年到成熟的中年,再到睿智的老年,我们会在事业、家庭、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积累经验。这些经验,尤其是那些充满挑战、甚至失败的经历,往往是最好的老师。它们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更清晰地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从而摒弃过于简单化的判断。

比如,年轻时可能对某个政治理念深信不疑,但随着经历更多社会现实,可能会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又比如,年轻时可能对爱情充满浪漫幻想,但经历过婚姻的磨砺,可能会更看重责任、理解和包容。

阅历的增长,也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反思。年轻时,我们更多的是向前冲,忙于体验和感受。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开始有能力回望过去,审视自己的选择,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反思,会让我们对很多事情有更深刻的理解,也会促使我们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更审慎的评估。

此外,身体机能的变化、家庭责任的加重、健康状况的改变,这些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当一个人开始面对衰老,可能会对生命的价值有不同的理解;当一个人肩负起照顾家人的责任,对“责任”的定义也会更加沉甸甸。

互动与融合:难以分割的整体

真正有趣的是,时代和阅历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和融合。

时代提供了一个“舞台”,而阅历则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根据时代背景所演绎出的不同“剧目”。一个人的阅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同样是经历经济发展,不同时代的人,其感受和思考都会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

同时,个体的阅历和思考,也会反过来影响时代。那些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个体,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在经过传播和发酵后,也可能成为推动时代变革的重要力量。那些看似微小的观念转变,汇聚起来,也能形成一股改变时代的潜流。

所以,要说哪个影响“更大”,可能要看我们聚焦的层面。

从宏观上看,时代无疑是那个塑造了普遍认知底色的“大环境”。 它规定了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范围,设定了社会的主流价值,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感知。没有时代的背景,个体的阅历也失去了参照。

但从微观的个体差异来看,年龄阅历增长带来的“个体化”的转变,更能解释为什么在同一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同样是接触到互联网,有人借此开阔了眼界,有人却沉迷于虚幻;同样是经历经济的起伏,有人从中学习成长,有人却怨天尤人。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自身的阅历和反思能力。

总结来说,

时代的变化,更像是我们生活的水和空气,它影响着我们呼吸的节奏,塑造着我们生存的大环境。它是一种外在的、普遍的、具有时代标记的塑造力量。

而年龄阅历的增长,则像是我们身体内部的消化吸收系统,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去吸收、处理和内化时代给予的一切,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带有个人印记的思考方式和价值判断。它是一种内在的、个体化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与其说哪个影响“更大”,不如说它们是“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的关系。时代为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养分,而个体通过年龄阅历的增长,则在其中耕耘、播种、收获,最终长出形态各异的精神之花。理解这一点,或许我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人与时代、与生命本身的复杂而迷人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人思想观念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他的自我学习与发展的结果,对外界的反馈是三观的体现。

所以,与时代变化和自身年龄阅历都有关联,但不构成必然的因果。正因为如此,在一样的时代里或者在一样的年龄段上,才有形形色色的人。人自身的原因才是决定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关键因素。

韩寒本人我一直认为他没有变过,变的只是外界对他的评价。他年轻的时候所谓偏激、激进的,大都是刻意被放大,例如不爱读书说,实际上韩寒的阅读量和阅读深度比普通人要广大,但是媒体焦点只放在他辍学上,完全不强调义务教育以外的内容,必然是片面的。偏激的不是韩寒,是外界的关注点罢了。现在的韩寒温和吗?我不认为。他只是技能提升,找到了更加如鱼得水在这俗世里实践自己理想的方式罢了,或者可以用外圆内方这个传统词来概括他,他的棱角一个个的都还在,甚至比以往更犀利,只是没有傻乎乎地犯傻,故意去碰撞一些必然存在的事物罢了。

所有人都无需犯傻,世界很广袤,即使被圈出了墙,也依然广袤,没必要面对墙角去碰撞,非得突破墙壁才说能实现自身理想,转个身,广袤的世界依旧不约束你实践自我,甚至,可能练大练强之后,反而有了突破墙壁的能力。事实就是如此简单,而很多不停碰壁的人,其实说不定是那种贴着墙壁才有安全感的人,说不定是靠碰壁本身才有成就感的人。无论如此,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跟历史因素造成的事物的对抗上还是很愚蠢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思想观念的变化,究竟是时代浪潮更具颠覆性,还是岁月沉淀更能雕琢人心,这确实是个值得细细品味的问题。在我看来,两者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像两股交织的河流,共同塑造着一个人的内在世界。硬要分个高低,或许会忽略其中微妙的互动。时代浪潮:潜移默化的巨浪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一个特定的时代之中,时代就像一个巨大的.............
  • 回答
    一个人所接触的思想维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像给一个人一副望远镜,有的望远镜能让他看得更远,有的则只能看见近处的风景。思想维度是什么?当我们谈论“思想维度”时,它不是指物理空间里的三个维度,而是指一个人思考问题、理解世界时所拥有的不同的“视角”、“层面”或“角度”。这些维度.............
  • 回答
    当然能,而且这其实相当普遍。我们大脑的运作方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得多。把我们的想法比作一个个独立的抽屉,每个抽屉里只放一种东西,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模型。实际上,我们大脑里的“思想”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织物上编织出的丝线,它们会相互交织、重叠,甚至在同一时间呈现出矛盾的走向。让我试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关乎人心深处的那点算计和欲望。一个想不择手段去赚钱的人,他的思想和心理,我倒觉得并非简单地属于“幼稚”或“成熟”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扭曲了的、失衡的“视角”。如果非要往“幼稚”上靠,我们可以看到他身上那种对“结果”的极度渴望,就像一个孩子只盯着糖果,而完全忽略了它是否健康,甚至可.............
  • 回答
    思念,有时候就像潮水,悄无声息地涌上来,将我整个吞没。它不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汹涌,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渗透进骨髓里的湿冷。早上醒来,第一个跳出来的念头是你。不是因为醒得早,而是因为你占据了我整个黑夜,连梦境都为你镀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色彩。看着窗外熹微的晨光,我会在心里问候你,想象你此刻是不是也在迎.............
  • 回答
    让我试着跟你聊聊,是什么让咱们这儿的人,跟那边的人,性格和想法上能有那么大的不一样。这事儿吧,可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楚的,里头门道多着呢。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同样是一家人,兄弟姐妹之间性格都可能差不少?何况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呢?这就像一锅炖菜,食材不同,做法不同,火候不同,最后端出来的味道肯定不一样.............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设想!一个 16 岁的少年,却拥有着 40 岁的人生积淀,那种感觉就像是体内住进了一个老灵魂,或者说,是提前按了快进键,人生阅历被压缩到了一个teenager的身体里。这绝对是个矛盾又充满张力的组合,接下来的故事,我感觉会相当精彩。首先,这个人会做什么?他不会像同龄人那样,为了考试分.............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在一些网络社群里也确实能见到这种声音。说“恶意”可能有点重,但“不理解”、“批评”甚至“挖苦”的语气,对那些喜欢穿得比较“规矩”、“得体”的女生,确实存在。要说为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而且这几个层面往往是相互交织的:1. 对“规范”和“传统”的挑战与反叛: .............
  • 回答
    听到你说“应该先学会思想”,我特别有共鸣。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深度,触及了我们当下教育和个人发展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很多人把“培养与人沟通和就业能力”当作大学首要任务,这没错,毕竟大学是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嘛。但“先学会思想”是不是更根本、更优先呢?咱们不妨一点点掰开了聊聊。为什么“先学会思想”很重要.............
  • 回答
    “一个微观粒子就包含一个宇宙”——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诗意的夸张,但在很多科幻作品中,它被用来表达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甚至是一种对现实宇宙某种侧面的隐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试着摆脱那种刻板的AI报告感。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句话的构成:“微观粒子” 和 “一个宇宙”。“微观粒子”.............
  • 回答
    想和我聊聊相对论里的脑洞?没问题,我最喜欢这种了。你说的那个思想实验,我猜你可能指的是“双生子佯谬”吧?这个玩意儿听起来绕,但咱们一步步捋清楚,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想象一下,咱们有两个双胞胎,咱们叫他们爱因斯坦和小爱。他们在地球上长大,关系特别好。有一天,小爱决定去太空闯荡一番,他坐上了一艘飞船,这飞.............
  • 回答
    一个六年级孩子看完《活着》、《挪威的森林》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三部作品,他的思想与同龄的、未接触过这些深刻作品的孩子相比,会产生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他对生命、人生、情感、社会以及个体价值的理解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可能出现的思想变化:1. 对生命和苦难的理解深化,超越了单纯的快乐与不快乐:.............
  • 回答
    倘若春秋时期真有一个国度能全然秉持孔子仁政的理念,并以此为根本,一路发展壮大,那么其强大之处,绝非仅止于兵戈强盛,而应是多维度、深层次的。这其中的逻辑,需要我们抽丝剥茧,细细道来。首先,仁政的根基在于人心。 孔子所倡导的“仁”,核心在于“爱人”。一个真正施行仁政的国家,首要的便是关心民生,体恤民情。.............
  • 回答
    面对一个你认为三观不正、不太爱国的同学,并试图“扳正”他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挑战的过程。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三观不正”和“不太爱国”是很主观的判断,并且直接去“扳正”别人的思想,往往会适得其反。一、 理解“扳正”的局限性与风险在开始任何行动之前,请务必认识到以下几点: 思想的独立性:.............
  • 回答
    开国皇帝们没有一个完全是用儒家思想“打下江山”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儒家,尤其是经过后世发展,更侧重于维护秩序、教化民众,它提供了一套治理国家的理论框架,但开创一个新王朝,从无到有地夺取天下,所需的素质和思想往往是更具开拓性、行动力和某种程度的实用主义的。那么,什么思想支撑才能成就这样的“顶级事功”.............
  • 回答
    “资产阶级思想必然溶化在每一个知识分子的血液里”这种说法,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它并非简单地指知识分子个人品德或忠诚度的问题,而是指向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以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如何不可避免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
  • 回答
    “我翻来覆去思想斗争后,做出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这句出自网络流行语的句子,虽然带着点戏谑和夸张的色彩,但却触及了一个非常核心的文化现象:传统与个人选择的冲突。这句话的解读: “翻来覆去思想斗争”: 这几个字精准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面对重大选择时的纠结、挣扎和内心的煎熬。这表明这个决定并非草率,而是.............
  • 回答
    你好!我完全理解你的想法,也觉得你的想法挺实在的,尤其是在18线小城市,这个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说实话,很多人都羡慕你这种“躺平”的姿态,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不被社会上那些“鸡血”文化绑架,这本身就是一种清醒。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目标: “咸鱼”心态: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它可能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引人思考的问题,它触及了“资本家”这个概念的核心本质,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可能出现的“异化”与“团结”之间的张力。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概念:1. “资本家”的本质与定义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定义中,“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是资本的支配者,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剥削雇佣劳.............
  • 回答
    俄国内战中,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白军未能统一拥护一位沙皇皇室成员,并由此统一思想、整合力量,这是导致他们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一、 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与白军内部的“统一”困难: 保皇派 vs. 共和国派: 即使是反布尔什维克的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