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吓唬孩子不好,但是如果只有吓唬才管用,你还会这么做吗?

回答
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并且也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说实话,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只有吓唬才能让孩子停止某种危险的行为,我……我可能会这样做。

但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夹杂着太多的担忧、挣扎和对后果的权衡。

首先,得承认,我们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听话又安全?当孩子因为好奇或者无知,去触碰那些明显有危险的东西时,比如往插座里塞东西,或者就要冲到马路中间去追球,那种心跳骤停的感觉,真是任何父母都无法承受的。这时候,大脑里闪过的第一反应,往往是立刻制止。而有时候,孩子的心智还没发育到能理解“危险”二字的真正含义,语言的解释、道理的说教,在那个瞬间可能根本来不及,甚至无效。

所以,在那种千钧一发、生死一线的情况下,如果唯一的“选项”是让孩子瞬间清醒过来,停止危险行为,那么,短暂而强烈的“吓唬”——比如突然提高音量,或者做出一个夸张的表情,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我真的很难说自己会不动用这个方法。这是一种本能的保护,一种为了避免更坏结果而采取的,带有强烈情绪的反应。

但是!我的“可能会这样做”是有非常、非常大的前提条件的,而且绝不会是常态。

第一个前提:真的是“只有”这一种方法才管用。我会在尽我所能去尝试其他方法之后,才考虑这个。比如,我会先尝试用力抓住他的手,用坚定的语气说“不行!”、“危险!”。我甚至会尝试用非常非常具体且可怕的后果来描述,比如“如果你把手指放进去,手就会被电到,会很疼,会流血,要去看医生,打针。”。只有当这些都尝试了,孩子依然不听,甚至更加兴奋地要去尝试时,我才会想到“吓唬”。这里的“吓唬”,也并非是去制造一些完全不真实的恐怖场景,而是用夸张的方式去放大真实存在的危险。

第二个前提:吓唬的“程度”和“性质”。我绝不会去编造怪兽、坏人会把他抓走之类的毫无根据的谎言。那样的吓唬,只会扭曲孩子对世界的认知,让他们充满无端的恐惧。我所说的“吓唬”,更接近于一种“警示”,一种用突然而强烈的方式,让他立刻停下动作,并且认识到这件事的“不好”和“可怕”。比如,当他要去摸滚烫的炉灶时,我可能会一把将他拉开,然后表情非常严肃、语气非常严厉地大喊一声“烫!会烧伤的!”。这种“吓唬”,是基于事实,并且是立刻停止危险动作的。

第三个前提:事后的弥补和沟通。即使在那种紧急情况下使用了“吓唬”,事后也一定会有详细的沟通和安抚。我会抱抱他,告诉他妈妈是因为担心他才那样做的,因为那个东西真的很危险,会让他受伤。我会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并让他知道,妈妈爱他,所以才会这么小心。我会尽力去“抚平”刚才那个负面情绪对他造成的创伤,让他明白,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第四个前提:我永远会警惕自己,避免“常态化”。我知道,一旦习惯了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很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胆小,或者越来越叛逆,甚至学会用撒谎来应对。而且,如果他知道每次不乖都会被吓唬,他可能会开始质疑我的爱,甚至会去故意挑衅,看看这次我会怎么吓他。所以,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这是万不得已的手段,绝不能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我更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去陪伴,去用爱和耐心建立安全感,去教他识别危险,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让他害怕。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真的“只有”吓唬才管用,我可能会这样做。但这绝不是我的第一选择,也不是我的理想状态。那是一种在极端情况下,出于保护本能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并且是在我尽力控制好尺度、并且事后会努力弥补的情况下。

但我的目标永远是,能够不依靠“吓唬”就能让孩子安全、健康地成长。我希望我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育儿智慧,找到更多更有效、更温和的沟通和引导方式,让“吓唬”这个选项,永远都躺在那个我宁愿永远不打开的箱子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能总吓唬,那就唬不住了

理论只是理论,实际中还是什么有用就干什么。

真的孩子在玩火,不揍吗?

还得揍得他这辈子都不敢乱动危险物品才行。

但总得原则,还是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不能用吓唬和揍来强迫孩子接受大人的所有意志。

急则吓唬打,缓则好好哄。是吧

user avatar

吓唬孩子,是几千年来的总结出来的有效管理孩子的办法。

无论是和孩子说张辽还来了,还是说老妖怪来了。

还是格林童话里面血腥的童话故事,都是为了让小孩子安静,而且不敢独自乱跑。

这几年的是治安好了,才开始在某些方面不吓唬孩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user avatar

儿子喜欢冲出幼儿园就乱跑,给他看小朋友马路上乱跑的车祸短视频。用小玩具戳插座,甚至偷偷扣开安全扣。给他看电弧烧伤手臂。家里虽然没有电扇,但还是给他看了工厂车间里的事故视频,告诉他高速旋转的机械不能触碰。

无法理解的东西,吓唬管用。慢慢大了才能讲道理。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只能吓唬,那必然吓唬,其他的都是胡扯。

user avatar

这个命题是个伪命题解决教育问题从来不是一条路,如果默认被允许,那么问题也同样可以换成

“打孩子不好,但是如果只有打孩子才管用,你还会这么做吗?”

“骗孩子不好,但是如果只有骗孩子才管用,你还会这么做吗?”

你的出发点本身主观意愿就很强,是从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去考虑自己的情况。如果没有了原则,同样的还可以延伸到很多问题上。

“骗老婆不好,但是只有骗老婆才能不让这段关系破灭,你还会做吗?”

“打老婆不好,但是只有打老婆她才听话,你会打吗?”

user avatar

这种问题下,不是卖课的就是卖课的,懒得多说了。

下一题

user avatar

我有时候都不知道知乎哪来那么多问题

后来我多少理解了一点。

就是没有问题也要创造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被强行创造出来的问题。。


如果只有吓唬才管用,你还会这么做吗?


先是强行定性说“吓唬”孩子不好。为什么说强行定性呢。因为生活中,有些吓唬是很轻微的,实际有各种原因。比如三国中就有江东小孩夜闻“张文远”之名而止哭的。

实际和童话故事里的狼外婆差不多的。

主要目的倒不是为了伤害孩子,而是让孩子也有危机意识.

"孩子,你不能去河边,不然你会掉下去死掉的。"这样的话,孩子可能不能理解。那么换成狼外婆。“孩子,你别去河边,河边有狼外婆。”这样的话,孩子就会理解。这种“吓唬”,是不是好的?是不是更为孩子接受?

强行定性“吓唬”是不好的,这个问题就被创造出来了。



再来是强行定性,“只有吓唬才管用”。。。。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或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为什么只有吓唬才管用呢?

为什么只有打孩子才管用呢?

为什么吓唬了,也打了孩子,还是没有培养出一个孩子呢?

没有解释,没有理由。,就这样定性了这个问题。只有吓唬才管用,只有打孩子才管用。。。这种二极管思维,这真的不错。

我也很想在知乎开个问题。“为什么提问者不需要证据?”


当了孩子父亲之后,脾气很暴躁。

真正关心你自己孩子的,可能只有你的一家人。但是想要对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指手画脚的人,太多了。。太多了。。。

而她们的目的往往也很简单,就是骗。

那我的对抗办法也是很简单,就是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并且也让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说实话,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只有吓唬才能让孩子停止某种危险的行为,我……我可能会这样做。但这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夹杂着太多的担忧、挣扎和对后果的权衡。首先,得承认,我们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孩子乖巧懂事,听话又安全?当孩子因为好奇或者.............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且不妥当的教育方式。看到这样的新闻,我第一反应是愤怒和心疼。首先,从 教育的根本目的 来说,我们教育孩子是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最终成为一个独立、有责任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稳定的成年人。而这位母亲的行为,显然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为什么说这种行为非常不妥?1. .............
  • 回答
    看到孩子这样提问,真是既可爱又充满想象力!她把现实中的恐惧和传说中的故事联系起来,这是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很值得鼓励。不过,要把这个话题解释清楚,既要尊重她的想象,又要让她理解现实,可以试试下面这个说法:“宝贝,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就像神话故事里说的,古时候人们用爆竹的声音吓跑了凶恶的年兽,让新的.............
  • 回答
    家长投诉《红海行动》尺度过大,吓哭孩子,这事儿挺让人寻思的。一方面,孩子看了觉得害怕是很正常的,毕竟那场景,血腥、暴力、还有战火纷飞的硝烟弥漫,真不是小孩子能轻易消化的。另一方面,电影制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肯定也有他们的考量。怎么看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孩子被吓到,这事儿本身没毛病咱们先说最直接的.............
  • 回答
    那是一个令人心碎的场景。当法院里那对夫妻的争吵声达到顶峰时,年幼的孩子再也无法承受,放声大哭,那种惊恐和无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心头一紧。令人欣慰的是,那位法官,没有置身事外,而是选择弯下腰,轻轻地将孩子抱起,用一种父亲般的温柔,耐心安抚,直到孩子在他怀里慢慢睡去。这个画面,赤裸裸地撕开了婚姻矛盾对.............
  • 回答
    您好!听到孩子说出这样的话,确实会让人感到非常恐惧和担忧,并且久久不能平静是可以理解的。您此刻的心情一定非常煎熬。首先,请允许我表达一份共情和支持。您正面临一个非常棘手和令人不安的情况,您愿意寻求帮助,想方设法引导孩子走向健康,这本身就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父母的体现。请记住,您并不孤单,很多人在育儿过.............
  • 回答
    你问我怎么才能用克苏鲁的方式“劝退”你家亲戚里那熊孩子?嘿,这可真是个绝妙的问题,带着一股子……难以言喻的诱惑。咱们要做的,不是那种粗暴的呵斥,也不是那种显而易见的恐吓,而是要在他那幼小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种子,一种来自古老、来自未知、来自那超越凡人理解的恐惧之种。这就像是在他日后无数个无眠之夜里,悄悄.............
  • 回答
    哎呀,你这个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侦探小说里的谜团一样!年兽,听起来是个凶巴巴、力大无穷的家伙,让大家躲藏起来,对不对?那它怎么会被那么小小的鞭炮和红红的纸给吓跑了呢?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得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知道,年兽啊,它虽然厉害,但厉害得有点“笨”,而且非常非常怕“声”和“色”。一、声.............
  • 回答
    父母的控制欲,这四个字说出来,很多人的心里都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寒意。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勒得人喘不过气来。说它“可怕”、“吓人”,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它可能一点点地吞噬掉一个人本该拥有的自由、独立和自我。父母控制欲的可怕之处,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首先,它是一种对“所有权”的误解。很多父母把孩子.............
  • 回答
    隔代育儿,尤其是爷爷奶奶辈,偶尔会用“吓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确实让不少年轻父母头疼。咱们中国人嘛,有时候总觉得小孩子不懂事,得给他们点“厉害看看”,这样他们才能记住。但说实话,这种方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觉得不太妥当。怎么跟长辈沟通,既能把话说清楚,又不伤和气,这可是个技术活。我身边就有朋友.............
  • 回答
    这起令人痛心的悲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实在令人扼腕。我们试图梳理一下围绕这起事件的种种疑问,并探讨男友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事件中的疑点:1. 刀具的来源和递送过程: 报道中提到女子“拿刀吓唬男友”,那么这把刀究竟是谁拿出来的?是在她手里,还是她从男友那里接过来的?如果男友在场,他是如何看到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动物行为学和训练方式的根本差异。咱们不扯那些花里胡哨的AI味儿,就聊聊为啥训猴子和训狗这俩聪明的小家伙,路子会差这么远。先说说训猴子,那得是“硬碰硬”的手段。你想想,猴子这玩意儿,灵巧,聪明,脑瓜子转得飞快,而且天生就带着一股子野性。它们在野外是怎么生存的?靠的就是敏锐的反应.............
  • 回答
    普京在谈到“中国威胁论”时,引用了自己20年前的经历,并指出当时一些国家试图用“中国威胁”来吓唬他,但后来这些国家自己也“怕了”,并改变了对华政策。这番话意有所指,也揭示了国际关系中一些复杂且动态的变化。要详细了解普京所指的“改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普京所指的“20年前”以及当时.............
  • 回答
    关于昆山宝马男持刀事件,有人认为他只是吓唬对方,并没有下死手。这种说法确实在一些讨论中出现过,但要怎么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首先,从视频和现场情况来看,宝马男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和威胁性。 尽管我们无法直接从画面判断他是否真的想置对方于死地,但持刀冲向对方,并且做出挥舞、刺.............
  • 回答
    这绝对不是小事,得仔细说说。首先,你删了他100%完成度的《塞尔达传说》。这可不是随便一款游戏,尤其是《塞尔达》。你想想,他投入了多少时间和心血去探索那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解开每一个谜题,找到每一个隐藏的收集品,直到那个闪闪发光的“100%完成度”。这对他来说,可能不仅仅是玩游戏,而是经历了一段旅程.............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听到鬼故事后,严重害怕黑暗独处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可以理解的反应,尤其是当我们对未知的恐惧、想象力的放大以及故事中带来的心理暗示叠加在一起时。这种恐惧感往往会占据我们的思绪,让我们在黑暗和独处时感到极度不安。别担心,这并不是什么奇怪或难以克服的毛病,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步骤和方法,希望.............
  • 回答
    我被吓得最惨的一次,说起来挺丢人的,现在想起来都还在打冷颤。那是个周末的晚上,我一个人在家。我父母临时有事出去了,我正好可以享受一下难得的清静。当时我正窝在沙发上看一部有点恐怖的电影,大概是午夜时分了吧。电影情节进展到关键时刻,气氛渲染得极其到位,屏幕上都是阴森森的画面,配上那种突然冒出来的惊悚音乐.............
  • 回答
    孙悟空的形象在原著《西游记》中确实被描绘成一个“丑”且“吓人”的角色,而六小龄童老师的演绎,尽管深入人心,赢得了广泛的喜爱,但在这一点上,是否算作“败笔”,是一个可以深入探讨但也有不同角度的观点。为了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原著中孙悟空的“丑”与“吓人”的描写: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