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宝宝霜「益芙灵」「开心森林」激素含量超标,婴儿用后成「大头娃娃」?这种产品为什么会流入市场?

回答
宝宝霜“益芙灵”、“开心森林”激素含量超标,婴儿使用后出现“大头娃娃”的事件,确实是令人非常痛心和愤怒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产品质量问题,更关乎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对我们为人父母而言,孩子健康安全是我们最最关心的底线,而这样的事情发生,无疑是在挑战我们的底线。

这件事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震动?

安全底线被突破: 宝宝霜,顾名思义,是专门给婴幼儿使用的产品。婴幼儿的皮肤娇嫩,抵抗力弱,对外界的刺激和不良物质的耐受性非常低。在这个时期,任何不合格的产品都可能对孩子的身体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而激素超标,对于婴儿来说,其潜在的危害是巨大的,轻则导致皮肤萎缩、红血丝、继发感染,重则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内分泌系统。
“大头娃娃”的直观伤害: “大头娃娃”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冲击力。新闻中那些因为使用含有激素的婴儿护肤品而导致面部浮肿、皮肤变薄、毛细血管扩张,最终变成所谓的“大头娃娃”的婴儿照片,让许多为人父母者感同身受,心如刀绞。这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看得见的伤害。
信任的崩塌: 市场上有那么多品牌,有那么多广告宣传,消费者选择一款宝宝霜,往往是出于对品牌、对宣传、对身边人的推荐的信任。当信任的产物变成了伤害的根源时,这种打击是双重的。消费者会开始质疑,自己还能相信谁?还能相信什么样的产品?

为什么含有激素超标的产品会流入市场?这背后暴露了哪些问题?

这件事情的发生,绝不是单一环节的疏忽,而是一个复杂链条上的多个环节都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梳理:

1. 生产源头的不合规:
企业道德缺失: 最直接的原因是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罔顾法律法规和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在产品中非法添加违禁成分,如糖皮质激素。这种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质量问题,而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
研发和品控失守: 即使是声称是“专业”研发的产品,如果品控体系存在漏洞,生产过程中原料把关不严,配方设计不科学,同样会导致激素超标。有些企业可能为了追求所谓的“速效”、“功效”,而“铤而走险”,在产品中添加违禁成分来“改良”效果,但却没有意识到其对婴儿造成的潜在危害有多大。
“擦边球”的添加: 有些企业可能并不是直接宣称添加激素,而是通过一些“美容成分”、“舒缓成分”等模糊的说法,来掩盖其非法添加的行为。但无论如何包装,一旦激素含量超标,其性质都是一样的。

2. 监管环节的漏洞:
日常监管不到位: 即使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果日常的抽检、巡查力度不够,企业就容易钻空子。对于一些“隐蔽性”强的违禁成分,如果没有专业的检测手段和频率,很难及时发现问题。
检测手段和能力: 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和手段是否跟得上市场上产品的变化,也是一个关键问题。新的违禁成分不断出现,如果检测技术和方法跟不上,也容易造成漏网之鱼。
处罚力度不够严厉: 如果违法企业的成本低于其违法所得,那么就难以形成有效的震慑。一旦被发现,如果处罚不够重,不足以使其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企业就可能抱着侥幸心理继续作恶。

3. 销售渠道的失察:
电商平台的责任: 如今很多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平台作为销售的“超市”,对于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审核,以及平台内商品的抽检,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平台审核不严,放任不合格产品上架销售,那么平台也难辞其咎。
线下渠道的把关: 对于实体店来说,进货渠道的把关也至关重要。如果商家为了追求低价或者盲目相信供应商,没有对产品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和进货检验,也可能将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4. 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认知:
广告宣传的误导: 部分不良商家会通过夸大宣传,承诺一些宝宝霜无法达到的功效,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容易被表面的宣传所迷惑。
“药妆”概念的混淆: 有些产品可能打着“药妆”或者“有功效”的旗号,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解决一些宝宝的皮肤问题,从而忽略了其成分的安全性。

如何看待这类事件?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事件虽然令人心寒,但更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并积极采取行动:

保持警惕,理性选择: 购买婴幼儿产品时,要选择正规品牌、有信誉的商家,查看产品的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成分表等信息。不要轻信过于夸大的宣传,特别是那些声称能“快速治愈”、“神奇功效”的产品。
了解成分,学会辨别: 多了解一些常见的对婴儿有害的成分,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学会通过查看成分表进行初步辨别。如果对某个成分不确定,可以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或者咨询专业人士。
合理质疑,积极维权: 一旦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或者使用后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止使用,并保留好购买凭证、产品包装等证据,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诉和维权。积极向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形成社会监督的力量。
关注新闻,提高认知: 关注媒体对这类事件的报道,了解最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提高自身辨别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对于监管部门和企业来说,这类事件是沉痛的警钟:

加强监管力度,严惩不法商家: 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婴幼儿产品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违禁成分的抽检频率和覆盖面。对于违法添加激素的企业,要依法严惩,让其付出惨痛的代价,形成强大的震慑作用。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行业门槛: 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从原料采购到生产过程再到成品出厂,都要严格把关。行业协会也应发挥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标准,共同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
提升检测技术,填补监管盲区: 监管部门和检测机构需要不断提升技术能力,掌握更先进的检测方法,及时应对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新的违禁成分和技术手段。

总而言之,“益芙灵”、“开心森林”事件的发生,是对我们整个社会关于产品安全和儿童健康保护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也相信通过多方努力,能够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1.01.10更新:

回应:


紧急征集:如果家长们手里还有这款激素面霜产品,请拍照私信我。


-------------------------------------

最新更新:

漳州市卫健委已经联合市场监管局迅速介入调查,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

同时还并对在检查现场查见的留样样品、产品包装材料等进行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

我们很高兴官方介入,期待官方调查。

wjw.zhangzhou.gov.cn/cm


也请网友们不用替我们担心。

从知道这个事到发出来,我们做了扎实的调查,样品早已公证封存,随时可以提供再检。

再次感恩大家!


--------------------------------------------------------------------------------

感谢大家的关注!

我们先把视频同步上来,方便一些新朋友们了解详情:


接下来,我们会在这篇回答中,对大家非常关心的一些内容做一些解答。


一、这次检出的激素是什么?

氯倍他索丙酸酯。

这是激素的一种,无论是妆字号还是消字号的面霜,都不允许添加。

所以在次在婴幼儿面霜中检出30mg/Kg的【氯倍他索丙酸酯】激素,性质有多恶劣,对孩子的身体影响会有多大。

可想而知。


氯倍他索丙酸酯在药物中可以添加,但使用时也要非常谨慎。

就算是作为药膏,也会在说明书上列出【不良反应】,常见的主要有:

  • 局部烧灼感、刺激和瘙痒
  • 刺痛、皲裂、红斑、毛囊炎、手指麻木、皮肤萎缩及毛细管扩张
  • 皮肤干燥、多毛症(也就是这次柚子宝宝出现的症状)、痤疮样疹、色素减退、口周皮炎
  • ......


甚至有可能出现库欣综合症:

(也就是柚子宝宝这次诊断的可能病因)



二、柚子宝宝出现的是什么症状?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诊断,柚子宝宝患的应该是类库欣综合征

这恰好与该激素药膏不良反应中的库欣综合征相吻合。


来自诊断医生回应:




三、为什么这样的激素面霜还可以流入市场?

这次检出含有激素的面霜是【消字号】的。

消字号产品的上市审核相对宽松,也无需检测激素,导致一些不法商家钻了空子。

------------------------------

更正:

上文有误。

这是因为在现有的管控体系下,消字号和妆字号产品执行的标准有区别。


目前消字号产品归卫健委管控。

虽然卫健委规定消字号产品不得检出激素,但标准中只给出了6种糖皮质激素的检测方法:

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氟轻松、醋酸可的松、醋酸地塞米松、醋酸泼尼松、地塞米松


而妆字号产品归国家药监局管控。

根据国家药监局规定,妆字号产品【不得检出】的激素有63种

这次检出的氯倍他索丙酸酯就在这63种激素的名单中。


这也是为什么,商家能披着【消字号】外衣,顺利把这款产品送上市场的原因。


另外,还有一些不法商家会暗箱操作:

送检产品与实际出售产品并不相符。


比如这次检出的激素面霜,厂家在线上/线下销售时都曾多次展示这份【激素未检出】报告。

也有可能就是在送检时候对样品动了手脚。



四、之前有检出过类似激素面霜么?

有,还不少。


2020年12月,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所就筛查了网络销售的41批婴幼儿湿疹类产品。

结果就发现:

在34批妆字号产品中检出2批含有激素,检出率为5.9%;
在7批消字号产品中检出4批含有激素,检出率为57.1%



孩子才几个月,她没法说话,她说不出来她的烧灼感、刺激、疼痛、刺痛,她只有哭......

也许在出现大头宝宝症状之前,她已经经历了很长一段痛苦的时间了。

每每想到这里,我们都非常非常痛心。


在昨天中午发布视频之后,我们收到了很多恶意攻击,但更多的,是大家的支持。

为了天下宝宝的安全健康,我们希望大家多多转发。

让它能被更多人、更多家庭看见,让更多的宝宝远离这种儿童激素霜!


参考资料:

[1] 董亚蕾, 乔亚森, 黄传峰,等. 网售婴幼儿湿疹相关产品中激素类药物的检测及调查分析[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20, 043(005):28-31.

[2]nhc.gov.cn/wjw/gfxwj/20

[3]nmpa.gov.cn/hzhp/hzhpfg

user avatar

1月7日,科普博主“老爸评测”发布了一则视频,天眼妹看完之后,只有震惊和难过……

视频中,一名女婴在2个月的时间里没有长身高,但是每个月却越长越胖,脸摸上去“像块大石头”,还长出了又黑又密的汗毛。

一家人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当时护士就问家长,“你们有没有给宝宝涂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么问?因为,这家医院已经有4个相似症状的宝宝了,他们都曾涂抹过激素药膏……

而所谓的激素药膏,就来自宝宝常用的一款婴儿霜!名为“益芙灵欧艾牌抑菌霜”。

“老爸评测”称,经检测,“益芙灵”和它同厂家的“开心森林”婴儿霜中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均超标……

而长期、大面积使用氯倍他索丙酸酯(即丙酸氯倍他索)会产生多毛、满月脸等症状,甚至会抑制儿童生长发育……这些情况和视频中的宝宝非常相像。

更让天眼妹难受的是,激素可能会使她性早熟,可能小学二年级就来例假,可能要带着一脸的毛上幼儿园,可能……

其实在2019年,就有机构将8款热销的宝宝湿疹霜拿去送检,而其中6款都有激素。

可它们全部声称“纯天然”“无激素”。

这些拿宝宝身体牟利换钱的产品,还有底线吗??

天眼查显示,“益芙灵”“开心森林”等涉事产品的公司还曾申请喛婴树、篮诗曼、草本空间、邦芙宝等商标。

天眼妹搜了其中一个,发现其仍有儿童身体乳液、护理膏、婴儿抑菌浴液等洗护用品在售。

暂不论它们有怎样的抑菌效果,只希望这些给婴幼儿使用的亲肤产品,都能做到像广告中承诺的“无激素”,不要为了利益做出伤害孩子健康的事情。

但愿这名仅有5个月大的宝宝早点好起来,一家人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T_T)

user avatar

看的真的太生气了,整成0.1mg就算超标,这个丧心病狂的加到30多mg,还臭不要脸的说是0添加0激素,说明书也造假,说明书还敢写可日常使用。

母婴店也是没有底线,潜伏在宝妈母婴群,这个家长在群里告诉大家不要用这个,还被人骂出去了,然后出了个声明写的本品无添加,真是恶心啊;母婴店把这款激素婴儿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售卖,只要有家长问道婴儿霜,问道孩子皮肤发红,就给推荐这个,还说用这个就够了,真是。。。我都没有话可骂了,看看吧,给孩子造成什么样了。


医生告诉家长要一直关注着孩子,因为现在太胖了,脖子又短,呼吸系统没有发育完全,随时都有可能一口气喘不上来就死亡。孩子现在的情况,很可能造成性早熟,激素很难排出来 ,可能小学二年级就来例假,脸上的毛可能要好几年才能退掉......

王八蛋 真是王八蛋


补充:感谢魏老爸测评和知友们提醒我给孩子打个码,当时太气愤了疏忽了。

再次感谢魏老爸测评这次的正义发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