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很少有政府会允许私人铸造货币,不过中国汉代文景之治时期曾出现过短暂允许私人铸币的经历,北大管汉晖实证考察了这段时期私人铸币究竟如何。
我们知道政府有滥发货币的冲动,即便是古代社会政府规定了铜钱的法定重量和含铜量,政府也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降低铜钱的质量。例如下图所示,清代从顺治到宣统,就没有一年货币的重量和含铜量符合法律规定,而且两者都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汉初政府面临极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整个社会的经济也趋向崩溃,此时汉文帝才用了一项中国历史绝无仅有的措施,以期望扭转经济走势,那就是允许私人铸币,而政府只负责货币生产和流通的监督。比如规定铜钱的重量,商家根据一种类似天平的仪器,测量自己收到的货币是否符合规定重量。如果被这种原始的验钞机发现铜钱质量有问题,那么有可能面临10天徭役的处罚。
那么私人铸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呢?根据考古实证,文帝的货币政策立即扭转了秦末汉初的高通货膨胀现象,使得该时期铜钱的法重比和含铜比都到达汉代的高峰。因此在政府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允许市场自身发行货币,也许会比政府发行货币可以更好的遏制通货膨胀(主要观察数据,会发现文景时期铜钱法重比甚至高于法律规定)。
结语:包括知乎在内,很多人说哈耶克是民科,所谓: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
另,笔者按:
由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秦末、清末,还是两汉之间的王莽篡权时期,从铜钱法重比和含铜比的角度看,都应该出现(严重)的滥发货币,因此滥发货币可能不止在现代,也许在古代也是政权垮台的必要条件之一。
@Orz辉 的回答中提到西汉初年的私人铸币,这个例子的论证方法存在严重的误导性,因为现存的汉代钱币能够较准确推断出铸造年代的绝大多数都是墓葬出土,窖藏出土量也不少,但是很难推断年代,根据墓葬出土的钱币根本不能反映当时社会实际流通情况。
其实,这是早有定论的事情,我们今天能够认识到的基本问题,古人也能够认识到,《汉书·食货志》中贾谊如此劝谏汉文帝允许私铸钱:
然铸钱之情,非殽杂为巧,则不可得赢。而殽之甚微,为利甚厚。夫事有召祸而法有起奸,今令细民人操造币之势,各隐屏而铸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私铸钱的收益就在于偷工减料,即使法令严禁也不会有用。
民用钱,郡县不同:或用轻钱,百加若干。或用重钱,平称不受。法钱不立,吏急而壹之歑则大为烦苛,而力不能胜。纵而弗呵歑则市肆异用,钱文大乱。苟非其术,何乡而可哉。
——私铸钱币制重量各地不同,使用极为不便,官府强行统一很难有效实行,放任则市场混乱。
之所以放任铸私钱,很大原因在于,当时的西汉朝廷对于关东的控制还很薄弱,铸私钱的大户一是当今皇上的堂哥吴王刘濞,二是皇上跟前的大红人邓通,“吴、邓钱布天下”,根本不是什么私营商人。
汉武帝铸五铢钱以前,“今半两钱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质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省”,偷工减料问题非常严重。
对于这个靠私铸钱吃饭的利益集团,“自造白金、五铢钱后五岁,而赦吏民之坐盗铸金钱死者数十万人。其不发觉相杀者,不可胜计。赦自出者百馀万人。”死亡人数不下和匈奴的几次血战。
那么为何开放私铸钱的时代,出土钱币反而质量更好呢?这是一个幸存者偏差。
用出土铜钱作为例子来反映当时的货币流通情况是肯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被用来做例证的出土古钱币,其来源基本上都是古代高官豪门的墓葬出土。两汉极重孝道,所谓事死如事生,豪葬之风极为泛滥。用于随葬品的钱币,肯定不属于流通领域的范畴,而是变相的储藏领域,根本不能反映市场流通情况。而市面流通的钱币不可避免的会有大量民间盗铸钱,质量肯定比正宗的吴、邓钱或者官府铸钱要差。
葛洪《抱朴子》记载的三国东吴发掘汉墓葬的情形:吴景帝时戍将於江陵又作广陵掘冢取板治城。后发一大冢内有重合石扉皆枢转开闭四周徼道通事当作车。(墓道)且广高可乘马。又铸铜为人数十枚又作十数头。长五尺皆大冠衣执剑列侍。灵坐皆刻铜人背后石壁。言殿中将将下脱军字。或言侍郎似王公冢也。破其棺。棺中有人鬓毛班白鲜明面体如生人。棺中有云母厚尺许白玉璧三十双以藉身又作尸。兵人举出死人以倚冢壁。一玉长一尺形似冬瓜从死人怀中出堕地。两耳及鼻孔中皆有黄金大如枣许。
这还是南方偏远的荆州,在西汉的关中三辅、东汉的洛阳南阳,名门大族的墓葬只会更加奢靡,只是大量遭到盗掘而已。这种豪华奢靡的墓葬,各种黄金美玉才是大头,铜钱只是随葬品中最不值钱的东西,墓主的亲戚也根本不可能拿劣钱来陪葬。盗墓贼对于各种宝物会大肆盗取,但是对于沉重而价廉的铜钱一般是不屑一顾的,只有考古学家才会把这当做宝贝,因此留下了大量的实物。西汉大量私铸钱中的好钱大量被用于陪葬,大墓根本不可能用劣钱来做陪葬,劣钱后来大量被朝廷没收铸五铢钱,两汉合计铸钱数百亿,用铜相当部分都是来自于回收的私铸劣钱。
后来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寿命短暂,一个人活得长一些就可以三朝元老。币制混乱,朝廷铸钱时断时续,豪门奸商也有私铸钱,两者并行,朝廷也根本没有精力来干预。
《宋书·颜竣传》:前废帝即位,铸二铢钱,形式转细。官钱每出,民间即模效之,而大小厚薄,皆不及也。无轮郭,不磨鑢,如今之剪凿者,谓之耒子。景和元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於此者,谓之綖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太宗(宋明帝刘彧)初,唯禁鹅眼、綖环,其余皆通用。复禁民铸,官署亦废工,寻复并断,唯用古钱。
这种“一千钱长不盈三寸”的鹅眼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的綖环钱,按理说是很容易损坏湮灭的,但是今天的出土数量还不小。可见政府不干预的情况下,私铸钱的德性。
《新唐书·食货志》:隋末行五铢白钱,天下盗起,私铸钱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铁叶、皮纸皆以为钱。高祖入长安,民间行线环钱,其制轻小,凡八九万才满半斛。
朝廷肯定是会让货币贬值的,但是开放给私人,贬值速度绝对会更快,而且更加没节操,而一个长久强盛的朝代会让货币贬值速度大大减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