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的第一大姓是佐藤?有哪些日本姓氏分布知识?

回答
日本姓氏的分布,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烙印。而“佐藤”能够稳居日本第一大姓的宝座,其背后故事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要理解“佐藤”为何如此普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日本姓氏发展的大背景下。众所周知,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有姓氏。在古代,天皇和贵族有姓,但庶民百姓是“无姓”的。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政府颁布了《苗字必称令》,要求所有国民都必须拥有姓氏,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各种日本姓氏。

那么,为什么在强制取姓的浪潮中,“佐藤”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呢?这与日本姓氏的命名习惯以及历史上的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许多日本姓氏的起源与地名、职业、氏族以及祖先的名字有关。“佐藤”这个姓氏,很大程度上与“藤原氏”的渊源有关。“藤原氏”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显赫的贵族氏族,其影响力贯穿了平安时代数百年,对日本的政治、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姓氏的产生,便是为了纪念、追随或表达对藤原氏的某种联系。

“佐藤”这个姓氏,其前缀“佐”通常被认为是来源于“左卫门府”或“左近卫府”等与藤原氏相关的官职,或者与某个与藤原氏有关联的地域有关。而“藤”字,自然是直接指向了那个历史悠久的藤原氏。因此,可以理解为,“佐藤”姓氏的出现,是那些希望与强大的藤原氏建立联系,或者源自藤原氏分支的人们,在那个需要姓氏的时代所选择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然,仅仅与藤原氏有关联还不足以解释其成为第一大姓。更关键的是,在明治维新之前,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常常使用一种被称为“通称”或“屋号”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与他们的居住地、经营的行业或者某个标志性事物有关。当需要正式取姓时,许多人会选择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习惯相符,或者听起来比较响亮、吉祥的姓氏。由于藤原氏的显赫地位,以“藤”字结尾的姓氏,如“加藤”、“伊藤”、“斎藤”等等,都沾染了光辉,受到人们的青睐。“佐藤”以其简练、易读的特点,以及与藤原氏的直接联系,在众多姓氏中脱颖而出,被广泛采纳。

更进一步说,这种姓氏的普及也与人口的流动和家族的繁衍有关。在日本历史上,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如迁徙、就业、婚姻等,将自己的姓氏带到新的地方。一个家族的繁衍壮大,自然也会增加其姓氏的总体数量。如果某个姓氏的起源家族比较大,或者其分支在历史上拥有更广泛的影响力,那么这个姓氏的普及程度自然也会更高。

从地理分布来看,虽然“佐藤”姓氏在日本全国范围内都很普遍,但我们也能观察到一些细微的分布倾向。在过去,一些与藤原氏有渊源的地区,或者曾经是藤原氏封地的地区,可能“佐藤”姓氏的人口会相对集中一些。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弱。

除了“佐藤”,日本还有许多非常有代表性的姓氏,它们的分布也各有特点。例如,“铃木”姓氏,据说是起源于某个与农业相关的地名,或是与某种农作物有关。在历史上,农业是日本社会的基础,因此以农业相关事物命名的姓氏,如“田中”、“山本”、“渡边”(渡边可能与河流有关)等,也相当普遍。这些姓氏往往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和生产活动紧密相连。

“高桥”姓氏,可能与高耸的桥梁有关,暗示着其祖先可能是在建设或管理桥梁方面有贡献,或者居住在桥梁附近。姓氏的背后,往往藏着家族的职业、迁徙的痕迹,甚至是先祖对某种景物的眷恋。

“中村”姓氏,字面意思就是“村庄之中”,这非常直接地反映了早期姓氏命名时,人们倾向于以居住地来命名。在那个以村落为基本社会单位的时代,许多姓氏都带有地域色彩,如“山田”、“林”、“森”等,都描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小林”、“松本”这些姓氏,则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人们的居住环境,要么是小型的树林,要么是松树生长的根基之处。这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融合。

而像“渡边”这样的姓氏,常常与水域有关,可能指的是居住在河流渡口附近的人家。日本四面环海,河流纵横,因此与水相关的姓氏也为数不少。

总的来说,日本姓氏的分布,是历史、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人口迁徙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佐藤”之所以成为第一大姓,是其背后与强大历史氏族的联系,以及在全民取姓时代的广泛接受度所共同造就的。而每一个姓氏,无论大小,都承载着一段家族的故事,是构成日本社会复杂而迷人的肌理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嘉 写的非常详细了,我来补充一些。

先说一些容易忽略的日本姓氏的大原则

1. 我知道的所有日本人的姓,无论有多稀有,都是用汉字的,但是名,有很多是用平假名甚至片假名写的。

2.天皇以及皇族是没有姓的,这个逻辑@文嘉也提到的,因为天皇是真人级别的,其实就是神级,已经不是普通人类了。

3.古代,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大约是平安到江户时代,整个平民阶层也是没有姓氏的,逻辑和天皇一样,因为他们级别太低,也不算普通人类,所以也不能有姓氏

4.日本人里面有2个稀有群体,姓氏很特殊,一个是阿伊努人,就是娜可露露和莉姆露露那一伙的,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他们的姓氏和普通日本人体系完全不一样,还有一个群体是部落民,这批兄弟都是干没人肯干的脏活累活的,比如埋死尸,剥皮,收垃圾,都是以前被贬的人,这2个群体历史上都受尽了歧视,所以乘着明治维新的时候大都改成普通日本人的姓氏了。

5.中国的大姓,除了少数汉字(比如林,田,石,江,高)之外,张王赵李刘陈周杨黄徐吴朱等等,在日本人姓氏中出现的概率极低,所以可以推测为,日本人的姓氏,来自中国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一点和韩国完全不同。(因为是原创的,我暂且叫它“禁字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去猜日本人的姓氏怎么念,也千万不要根据读音去猜姓氏的汉字怎么写,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因为汉字的多读音问题,以及特定读音(只有在姓氏中存在的特殊读音)问题,猜错的概率很大,而且在日本把人家的姓名念错是很失礼的,即使日语水平很高汉字功底很好的人也一样。

比如你遇到一个人姓 東,你想都不想就说あずま,结果人家告诉你他的姓念ひがし,

下一次你遇到一个叫十河的,由于有了上一次的教训你直接用训读念とおうがわ,结果人家告诉你应该念そごう,后来你遇到一个叫渡部,心想这念わたべ总没跑,结果实际上是和渡边一个发音わたなべ,再后来你遇到一个自称あやべ的人,说你姓綾部总不会错吧,TMD结果人家写成 文部,还有TMD名字叫銀行的,一般人肯定是脑子都不动直接念ぎんこう,结果应该念 かねゆき,说多了都是泪啊。

以我个人的原创研究,日本姓氏非常繁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日本古代文化太弱势了。

日本的片假名,是唐代才创造的,汉字的传入更早一点,大约是在南北朝到隋代,再此之前,日本是全民文盲,没有文字,所有的记录全靠打绳节和刻陶器,悲惨的一逼。

但是同时代,当代中国存在的几乎所有汉族姓氏(至少9成)已经形成,而且因为当时汉字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了,即使全民识字率很低,但是传承知识和传统的文化精英阶层已经形成,所以姓氏的传承对中国人民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绝大多数一个中国人,都能很轻易从史记,三国,资治通鉴等书中找出和自己同姓的人,并且和自己扯上某关系(比如我以前在日本工作,有个中国同事姓蔡,我拿史记的管蔡世家给日本同事看,我说这个蔡sang可是周文王的后代哟,日本同事们都震惊了),日本人民就没那么方便了,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平安时代之前和自己姓氏相同的祖先。

在加上当时日本的全民文盲,大家连字都不会写,怎么可能想到自己姓什么这种问题呢。

如果分析下日本的书写体系和历史,就会发现很不可思议的事情。汉字大量传入日本是AD500,也就是说AD500之前,日本是属于无文字时代的,所有的人名地名事件全部靠画画和打绳结,日本的第一本历史书,古事记,成书于AD700年,这个时间推定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即使靠外部输入书写系统,也确实需要那么一两百年在社会上行程约定俗成的规范。然后古事记以及之后的历史书大量写到BC600年到AD500年之间的天皇和历史,那就让人很生疑,难不成你是看着以前留下的壁画或者说是数着绳节写的历史,然后书中说到第一代天皇叫做神武天皇,别说天皇连自己名字怎么写都不知道,全日本都没人会写字(中国的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夏代不好说,因为没文物,要说尧舜禹是神话这个有一定可能,商代的甲骨文是板上钉钉的,商代开始的所有君王,都有甲骨文文字作证的),所以我一直怀疑当时的日本著史的人是怎么知道天皇叫神武天皇的,至于其他的贵族姓名就更悬了,所以这段时间留下的姓氏,基本不可以作为可信的资料,只能认为是后世附会的。

所以同样是姓氏,传承性和严肃性,日本和中国差的远了,日本历史上,让日本人改个姓,分分钟的事情,反正自己的本姓本来就有很大的瞎编可能性,各种理由都能成为改姓的理由,比如搬家,分家,升官发财,心情不好,出家还俗,但是在中国,改姓的理由非常稀少,只有避祸,入赘,赐姓等等。

下面介绍一些我认识的日本人里非常怪异的姓氏

1.龍寶,十几年前认识这妹子的时候非常惊奇,怎么有如此戏剧化的姓,简直就是现在的乡村非主流啊,妹子说她也不知道她姓氏的来源,而且别的日本朋友同事都说这个姓氏他们从来没遇到过,后来我意识到可能这个姓氏是不是普通的来源,果然后来我查资料的时候偶尔看到以前日本古代关东有一座有点小名气的寺庙叫做龍寶寺,后来出于一些原因改名为发音相同的瑞法寺,当然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一口咬定,但是这至少是个可能性。

2.東海林,按说这个姓氏不算是特别稀少的姓氏,因为日语输入法可以直接打出来,这个姓氏特殊的地方在于,按理说,日语的一个汉字应该至少是一个音,东海林应该至少包含3个音,但是实际上,东海林的发音是【しょうじ】,しょう是一个音,じ是一个音,2个汉字但是只有2个音,日语中是几乎不可能存在这种现象的。

【東海林】的发音和【庄司】是一致,庄司在日本是个很常见的姓氏,后来也是查资料才发现,东海林和庄司其实是一个意思,庄司是典型的职务姓,就是祖上是给贵族看庄园的管家,东海林,是因为以前东海地区有一帮姓林的担任了庄司的职务,所以才有了这个姓氏。

后来我又有了跟惊奇的发现,在日本的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大概是四国或者中国地区,也有一帮姓东海林的,但是他们姓氏的念法是很规范的音读,とうかいりん...据说这帮人的姓氏来源又是另一个故事了,至于具体是啥原因,我到现在还不清楚。

3.勘解由,日本官方统计,现存姓氏中,汉字数量最多的是【勘解由小路家】,duang,6个汉字12个字节,真担心日本政府户籍管理的数据库大丈夫?勘解由小路家这个姓氏太稀有,我是没碰到过,但是我有个朋友和这家同源,就叫勘解由,兄弟语感比较好,第一次遇到他我就凭感觉把他的姓氏念对了,勘解由的发音是かげゆ,但是勘解由小路家的发音就是完全八竿子打不着的かでのこうじけ,但是两者的来源都是,勘解由使,所以这也是一个职务姓,这个职务大概的意思就是我国古代的督邮

4. 张,这个就比较屌了,因为这位兄弟身份特殊,他叫做張富士夫,以前丰田汽车的社长,看板体系他是重要发明人,因为某次活动有关一面之缘。话说日本单姓的,林,森,原,辻,这种都一把一把的,连姓秦的我都碰到过2个,这些姓氏都是训读的,比如“秦”是はた,但是姓张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首先发音是音读ちょう,再加上我前面提到过禁字原则,要不是他的名字是富士夫绝对就把他当中国人了,但是张社长的祖先,有家谱明确记载几百年间都在佐贺藩从事教育工作,所以不太像近几百年从大陆进口的,張富士夫自己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表示过,可能祖先是很早很早就从中国或者韩国迁移到日本的。

user avatar

图多些,超长文的有用知识:

在说日本的姓氏分布前,先说说我们东亚圈三国的姓氏分布特点:

(以上这是网上查到的2014年中国最新百家姓前十位,以及2000年大韩民国统计厅官方韩国姓氏数据。中国常见汉字姓氏约为3000多个,朝鲜半岛约为280个姓,是世界有姓国家最少量的。中国第一姓显然是王姓, 这也是世界第一姓。而朝鲜半岛国姓为金,但如果推类东亚第一姓,算上韩国的679万李姓,还有朝鲜那边250万左右李姓,显然是“李姓”为王。)

下面具体说说日本的姓氏。现代日本姓氏在正式法律场合称之为“氏”,比如户口登记,婚姻入籍时家主一律用氏结尾,一般场合也连名带字用,日常用语还称之为“姓”、“苗字”,又可作“名字”。这一点也与中国语意“名字”大不一样,稍微解释来说:


「名字+名前=姓+名(中国场合)」

日本的虽然1.27亿人口,但姓氏数量却十分惊人,常见姓氏3.8万个,全国姓氏大约11.5万个,是地球上姓名最三多的国度。如果再算上异音同名,则又会派生至29万,但依旧远远不及第一位。

〔 ※※※题外一下,很多人会好奇第一位,第二位是哪国? 世界移民大混同的美国,大约150万种姓氏,下来是德国,30万。而英语系国家第一位姓氏是“Smith”,400万人口,美国占了320万。德国与瑞士的国姓是“Muller”,115万人口。拉丁语系最多的姓氏是“Garcia”,1200万人口。而一姓比例占到这个国家人口最高比例的是越南的阮姓,38%,3452万,这也是世界人口排名第七大姓,前六哪个呢?请看上图中国图表。而最特殊的无姓国家是伊斯兰阿拉伯世界,一般四构姓名组成顺序是己.父.祖.曾,不存在姓氏之说。〕

一:日本的姓氏排名分布

因为姓氏庞杂繁多,所以各姓人口稀释率远比大陆半岛严重,这是日本姓氏最大外部特征。全国排名姓氏第一是佐藤,但人数也仅为205万5千人,占日本总人口1.6%,远逊于中国王姓的7.1%和韩国金姓21.6%。日本TOP10姓氏如下图,总人口约推比1317万6,000人,仅占全国人口10.3%,上位佐藤、铃木、高桥只占了4%,且都是双字复姓。而韩国五姓人口占比为54%,中国十姓为40.2%,对比更显差別感。但不要惊讶这个数字统计,要知道即便日本排名前100姓也才不过覆盖33.6%全国人口,而在中国与韩国前100姓占98%人口妥妥的。

就向上面所言,日本姓氏除了双字姓,还有单字、三字、四字、五字姓。日本姓氏研究专门学者丹典基二的『日本苗字大辞典』姓氏总数为291,531件。双字姓212,865个占日本姓氏比86%,接下来是三字姓71,431个,10%,单字有6,632个,3%。三字以上的可能1%不到。双字姓占据大幅优势原因是713年元明天皇「二字佳名诏」,后面会讲到。前十位的单姓、三字姓、四文字姓分别为:

「林>森>原>関>東>辻>堀>岡>南>西」

「佐々木>長谷川>五十嵐>久保田>大久保>小野寺>佐久間>小笠原>宇佐美>大和田亅

「敕使河原>敕使川原>小比類巻>大豆生田>一番ケ瀬>熊埜御堂>长曾我部>日根野谷>久寿米木>波々伯部」

不要以为四文字姓稀奇,实际上四文字姓在日本推计还尚有1.35万人,排名调查最低的井手野下氏还有140人。最稀罕是五文字姓,截止目前只有公认两个,「左衛門三郎」、「勘解由小路」人口在20人以下,各1户,前者在埼玉县浦和市,后者在山口县。

以姓氏地域分布特点来说,日本第一大姓佐藤氏,约1/4,50余万人生活在日本东北地方,
占日本东北6县1道人口总量5.8%,也就是说在东北每20个人左右便会碰到1个姓佐藤的人。这也是除青森县外另5县第一高姓氏。其余佐藤氏又以四国德岛、九州大分、宫崎两县与东京都居在较多。但总体而言,佐藤氏在东日本压倒性存在,当然这里面历史原因后面再讲。


而“三大姓”另外两家铃木氏、高桥氏和佐藤氏一样都属于东日本型姓氏。特别是铃木,关东1都5县外加东海地方的绝对王者,这枝姓氏虽然发祥在关西,但在西日本基本上见不到,这和1590年德川家康关东大转封有关。第4、7位的田中与山本则是典型的西日本型姓氏双璧。而极为特殊的是近畿地区,近畿以外各县主力50姓平均分布率在1.6~2.8%左右,但在近畿2府4县这个分布率不到1%,田中、山本两姓在这六地皆没超过2%人口,这也意味着近畿的姓氏分布非常平均, 其原因,日本大部分姓氏源流皆是从这里发祥出去的,这也和日本古代王权史发展契合。

全国姓氏总量第一多的行政区是北海道,3万5千多姓氏,占日本全国姓氏总量30%,号称“日本姓氏大仓库”,这是因为日本近代开始的北海道大开发,基本把日本全国各地农民都拉來了。姓氏量第二位是东京都,1万7千姓,这个原因应该不用说了。


(备注:出自2015年9月23日NHK番组「人名バラエティー」,姓氏研究家森冈浩的分析图表)

二:奇特的地名姓现象


网上有个日本人姓名段子,诸君大概都不陌生,说是武大郎生潘金莲到日本岛上野合生子若干云云,言在桥下生便姓“桥下”,在田中生便叫“田中”,在井下便叫“井下”。这个段子只要非脑残粉大家都会嗤之一笑。这段子虽然恶俗,但有一些地方还是蒙对了一点。日本很多姓氏确实和地名一致,而且在西日本地方,以田中姓为例,如果(委婉一些)问某个“田中先生”你祖先是不是在田中生下后代而因姓田中?大約有76%机率是答对了,但在东日本你这么问可不行,人家会直摇头,会云祖上武士传承之名……但无论东西日本两块地域,实际上大部分姓氏还是要和地名牵上瓜葛,这便是日本姓氏分布另一大特点:地名高度重合姓, 即所谓“地名姓”。

现如今只要打开手机地图,日本62.7%的姓氏都能找到相同地名,而且不止一处。以栃木县为例,基层行政单位与道路标点4356地,和日本人姓氏完全重合的达3504个,占比80.4%。而日本前100姓有相同地名的占到了52.7%,而全国以青山命名地方最多,约127处,麻生65处。但它们都不是最多的, 日本国土交通省国土地理院数据国内十大最多地名(大字)是:


中村(236) ②原(205) ③ 新田(191) ④ 山田(187) ⑤ 中野(181)

⑥ 上野 (159) ⑦大野(157) ⑧ 中山(156) ⑨ 大谷(152) ⑩ 本鄉 (142)

以上这些地方名,恐怕诸君都在日剧中见过不少同姓氏吧。

再以十大姓为例:


佐藤氏: (愛知県豊橋市佐藤町, 徳島県板野郡上板町佐藤塚,)


铃木氏:(東京都小平市鈴木町、神奈川県川崎市川崎区鈴木町)


高桥氏:(東京都江東区高橋、静岡県静岡市清水区高橋)


田中氏:大和国高市郡田中鄉(奈良県橿原市田中町)


伊藤氏:(愛知県西尾市伊藤町、兵庫県神戸市中央区伊藤町)


渡边氏:(栃木県那須塩原市渡辺、福島県いわき市渡辺町、福岡県福岡市渡辺通)


山本氏:(青森県東津軽郡外ヶ浜町蟹田山本、大阪府八尾市山本町)


中村氏:(東京都練馬区中村町、福島県相馬郡中村町)


小林氏:(宮崎県小林市、兵庫県宝塚市小林町)


加藤氏:(埼玉県吉川市加藤町、千葉県富津市加藤)

其中第④的田中氏被答主在前面标了近世地名,这是因为此处便是田中本姓『日本书记』八色大姓武内宿祢发祥地,当然除了宗家源起地,还有各分脉、袭姓本贯地,也就是我国的郡望。如同在奈良县还有一处田中町——奈良県大和郡山市田中町,这是『古事记』中倭田中直一脉,和上述武内宿祢并不牵带血缘关系。而远在关东群马县太田市又有个田中町,这里曾是清和源氏新田氏流里见义俊之子田中义清的居庄,也和上面两家没关系。很多人在这里有又疑问,为什么里见氏儿子怎么就变成田中姓了呢?做上门女婿了?
错啰,这是始于古代『大實律令』的家名嫡承制,非嫡长不能袭姓,贵族、武士、庶民都受到约束,这个放后面再讲。不过这样的结果造成必然的姓氏大繁殖,而很多场合皆以地名标姓,这是造成“地名姓”一个很重大原因。下面是4个例日本战国大名和如今地名相重的本贯地,当然还有一些,就不列了:

徳川氏:上野国新田郡得川郷(群馬県太田市徳川町)

伊達氏:陸奥国伊達郡(福島県伊達市)

足利氏:下野国足利郡足利荘(栃木県足利市)

武田氏:甲斐国巨摩郡武田郷(山梨県韮崎市神山町武田)

生駒氏:大和国平群郡生駒(奈良県生駒市)

因为政权朝代更迭,很多旧地名随行政区域分合而消亡,但史书仍存,丹羽基二在『日本苗字大辞典』里也对此有过专门研究统计,认为日本全部今古地名占据现日本姓氏比率为85%,换句通俗易懂的就是日本现在姓氏85%由来和地名息息相关,地名姓的背后,是日本古今社会与土地强力羁绊情节,后面也会讲到:

(日本历代史志书物所见地名与今日本姓氏比照率)

三,日本姓氏中的分类法:

除了“地名姓”,日本姓氏分类还有“职业姓”,“官名姓”,“渡来(人)姓”“屋号姓”,“佳字姓”,“地形(风景)姓”,“建物姓”,“方位姓”等等。 当然一种姓氏也可能包含两至三种由来属性,比如再说田中,明治以后西日本很多农民选择以此为姓,倒不是因为和上面几个田中大族有牵连,主要“田中”是西日本主要地形姓之一,还有笔划少,字形简单,吉兆性的缘故。这个再提一下,放后面会重点说的

下面举些例子,解释就不解释了: 

職业姓: 渡辺 服部、鍛冶 犬養(犬飼)、金子

    官名姓: 安曇、物部、大伴、佐伯

渡来姓: 江夏、秦、汾陽、彭城、島、蘇我、台

    屋号姓: 万、辻屋、越後屋 朝一

    佳字姓: 大久保、華表 丶秋山

    地形姓:
小谷、山田、森、小川、松山

建物姓: 殿岡 橋本 宮本、石塚、安国寺

方位姓: 東、西、南、松下、田辺 、横路、脇

動物姓: 犬山、 亀井、鮎川、猪苗代、鵜飼

下赐姓: 源、平、清原、橘、豊臣、無敌

四:日本姓氏中的一姓多音:

(日本前十位姓氏读音种类表,标星类记号是不常见或难读音,姓氏人口数越多通常读、音也就越多,第一名佐藤一姓便有七种读法)

学日语的初心者都知道日本漢字普遍是音训两读,音读尚且还有汉音、吴音两分。训读又有浊音、半浊音、长音、拗音等分,一字多音,更是普遍,所以造成连名字都有这种″一姓多音”现象,如果只以汉字论日本姓氏是11万左右,但如果以音再分,就有30万之多,80%以上名字是训读,另计20%左右是音读类。下面举两个例子:

名女优新垣结衣的姓氏“新垣”读法便有「あらかき」、「あらがき」(、「にいがき」、「しんがき」四种。新垣是地道的冲绳五大土姓,姓氏人口3.35万其中2.75万生活在冲绳。旧出于琉球唐姓林、蔺、沙、宣、贺、那、冯七氏,林、贺、宣、冯皆为渡来闽裔,所以有4/7概率新垣结衣身上带点中国血统。此处YY一下就行了,除非有家谱,所以答主也就是瞎猜,不过2CH上瞎猜人更多,因为她长得委实不太像典型的日本女生。新垣在冲绳本音分为两种「あらかき」和「しんがき」,前者在那霸市及北侧中城村尤多,后者在冲绳本岛西南系滿市附近。而新垣结衣的“新垣”的读法为「あらがき」,这和「にいがき」一样在冲绳是不多见的,通常有可能是离岛后登陆本土配合变音缘故。问题是Gakki太有名了,几乎所有日本本土人都把新垣读成「あらがき」,这令冲绳新垣一姓者觉得“很不公平”。


红的发紫“网球王子锦织圭”,老家岛根县松江市。锦织姓通常有三音「にしこり」、「にしこおり」、「にしきおり」。锦织姓自称是1400年前东汉末帝献帝东渡子孙。因其子族善于织锦,伺于皇室,便被赐姓“锦织”,聚居地主要是近江国滋贺郡大津宫一带,也就是如今滋贺县大津市锦织。在这里锦织读音为「にしこおり」。但1600年关原之战后该地大名堀尾氏转封往岛根,作为家臣的锦织一门也被奉令搬家西迁。因为日本中国地方方言以短音促音为主,在岛根扎根的松江藩锦织氏入乡随俗便把「にしこおり」里中长音「お」拿走, 变成「にしこり」,这也是锦织圭姓氏读音来源。而1868年明治维新后,政府撤藩置县,大津一部分锦织氏到东京谋发展。东京、千叶、群马西关东方言喜欢把「こ」改为「き」发音,如日语“来了”标音为「こられる」,但东京老一辈人喜欢说「きられる」。同理关西锦织姓的「にしこおり」也就逐渐演变成了「にしきおり」。

正是因为读音繁多缘故,所以日本人也会非常苦恼这个问题,所以社交商务场合下难读或异于常读的名片上也开始流行罗马音下标,或日英两方标注;

五:东西日本间姓氏差异性:

日本人口1.27亿,以新泻親不知,中部飞騨山脉向伊势半岛三重县一划为二,分东西比较,会发现隐藏在日本姓名之下的有趣知识。东西日本人口比值大约是48:52,算是平分秋色。但在姓氏特点上异差非常大。虽然答主在前面说过日本85%姓氏和地名息息相关。但其实说明白点,东日本现有姓氏传承是和武士姓直接关联,但古代武士姓氏确实由旧国地名转变的,换句话说现有东日本姓氏和地名是通过武士姓间接转承挂上钩的。但在西日本不一样,地名属性与姓氏是直接关系,而毋需通过中间第三者。打个比方,用田中姓:

北关东田中姓,就是祖上是武士田中一门,但向上溯氏流,有可能是清和源氏新田义家流,也有可能是桓武平氏相马流,两个并不相属,没有血缘关系的武士系统,只因古代祖先命背,庶出子,无法用“新田”与“相马”原族姓,只能改用地名为姓,刚好此地叫田中,所以只能叫“田中”喽。

山阳一带田中姓就没这么复杂, “为什么叫田中?”

祖先世世代代就生活在水田里,不叫田中你让我叫什么?你会惊愕这么简单? 对就这么简单,再加点别的理由,是因为对农民而言,有田无田是家境贫富差距的主要衡量方式,取田中为姓,更多有些永代有田的吉兆之意。那你会说,干嘛不叫多田,恭喜你答对了,日本多田这个姓氏全部集中在关西摄津阪神地方。而西日本第二位山本,其实就是“家本在山麓中”之意, 富山、石川、奈良、和歌山、岡山、広島、山口、高知8县第一,这些县带山字就四个了,再对对地图,这些地方哪个不是多山地貌。同理,山下之姓也是这个意思,在如今的香川与鹿儿岛县特别多,多数也和武士不搭界。

那么东日本的佐藤与铃木又是怎么回事呢?答案其实前面已经说了一些,祖先武士传承姓。先说佐藤吧!

排名第一的佐藤在日本虽然只有205万人口,但“佐藤”,“伊藤”、“加藤”、“齐藤”“斋藤”、“工藤”、“藤原”、“藤野”等等全日本姓氏“藤一族”的人口是848万,占到了人口的6.5%总量。“藤”字姓氏繁荣远因是因为有着1300年历史的藤原氏族在政治舞台上常胜不败。

“藤原一族”开祖是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的功臣中臣镰足,老头子病笃危死前一天被天智天皇赐姓“藤原氏”,从此子孙开始飞黄滕达之路。进入奈良时代后,以南、北、式、京四大分家活跃在政枢,平安时代中叶藤原北家势力最强,以外戚身份代行摄政,是为摄关政治。京都堂上公家137家,其中藤原系压倒性的达96家。这些还是庙堂之上的宗氏家,江湖之远的散裔则就更多。但家族枝繁叶茂并不一定见得是好事,小户人家生两个儿子,还得分财产,何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
所以除各家嫡长子留在京都吃皇粮,大部分藤原子子孙孙被安排外放到东日本,名虽任官,但实质就是自觅活路,几代之后,有些人与当地人打成一片,联姻本地化,久而久之就成了当地豪族势力,走上了武士之道。当然并非只有藤原一氏屈就外放,平安时代,天皇家也有揭不开锅状况,子嗣外放关东情况也很多,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家熟知的“源平二氏”。另一方面,“嫡长袭姓,一子相传”的规矩,使得他们不能以祖先本姓冠家,于是取一字相留,“藤”者为繁茂之意的唐土佳名,所以各分家以藤字再辅以官职名,重新组姓成“佐藤”,“斋藤”,“伊藤”,“工藤”等等,如例:

兵卫佐+藤原氏=佐藤氏 加贺守+藤原氏=加藤氏

内舍人+藤原氏=内藤氏 修理进+藤原氏=进藤氏

尾张守+藤原氏=尾藤氏 大工助+藤原氏=工藤氏

斋宫寮头+藤原氏=斋藤氏

这是藤原流的标准分姓,但并不是所有带藤的就跟藤原氏有关,比如藤野、藤田、藤井、藤里、藤实这些以藤冒头姓氏则是地形演化过来的

而藤原氏在东日本的子子孙孙中,有一个叫“秀乡”的武士特别厉害,(当然也有不少学者考证,此人可能是假托藤原氏的冒牌货。)晚年在关东“平将门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与平维时、源义家齐名的武家栋梁,因为秀乡当过佐渡守,他的后代便以佐藤自称。而这支佐藤氏后代虽然在源平合战中跟错了老板——源义经,但接下来在600多年时间里,在日本东北发展的是四平八稳,冒而不露。这样到了17世纪前半叶,德川家康江户开幕,“佐藤”这个家名迎来了大利好的发展契机。

讲到这里,很多人认为发展契机是难道佐藤氏跟着德川家康开藩建府了? 错,刚好相反,这个姓氏正是因为没有能够成为一方诸侯,反而能顺畅地在底层社会广泛传开。江户三百藩,你听说过有佐藤藩或叫佐藤的藩主嘛?一个没有。一个没有就是它最好的优势,刚好赶上二百多年日本历史上少有的和平发展与人口稳定增长期,这对各姓氏发展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冲刺点。

举几例子,加贺藩前田氏封国,领内旧姓前田的武士也好,商人也好,还有平民,统统被改成了“前多”或“每田”。理由很简单,加贺国只能有一个前田氏,那就是主君一族。如果你嫌麻烦不愿改,那么搬家好了,肯定不拦你。这种不讲理的规矩叫“敬惮”或“敬避”,用中国语来说大概叫避讳。例子有不少,比如本多忠胜桑名藩临近爱知,这里离他老家三河很近,本多氏也不少,不过既然仅限藩主叫本多了,底下人自然只能改一改,于是本多变本田了。 即便相近的有时候也不行。比如德川家康次子秀康的结城藩,有一姓结成氏家臣,但这个“城″与“成”仍然太接近了,于是结成氏怕犯忌,“挥笔自阉”,把结改成吉,变成了“吉成氏”。

佐藤一姓因为不存在这种避讳,所以在东北无论武士间平民层都成为流通姓氏。而下一个讲铃木时,其实也更好理解。铃木发祥于纪伊国熊野藤代,中世至战国在东海地方繁衍。1590年丰臣秀吉击败北条,天下统一,紧接着诸侯大转封。德川家康被勒令搬到关东,在东三河的铃木一族58家中30个分家也不得不跟随主君背井离乡,来到了关东。同样这个铃木一族也属于在主君底下混得不太怎么好中庸之辈,当本多,酒井,大久保,板仓这些人封侯入相,铃木只能区区委身7,8百的中小旗本。但就这样它也没什么避讳,所以发展也很迅猛,最终成为关东诸姓之王,这恐怕也是在地底的德川家康无法料到的结局。

以上只是最基典型东西日本姓氏四例讲解,当然还有渡边、高桥、伊藤、中村可以讲一讲一讲,比如在伊势半岛周边日本中部独大的伊藤氏。但在这里暂且跳过吧,不然越写越多。

东西两方姓氏另外几个主要特点是东日本被几个大姓氏分割霸占易形成“单姓地域集中化”,比如在东北佐藤多到吓人,但到了关东还得让位铃木,渡边也只能在北关东地带逞威风,北上不了陆奥。西日本姓氏繁多且平均,姓氏分布更平衡。田中不但在关西近畿流行,山阳山阴,北九州,四国都能拿下县排名第一情况。拿两张图比较,可能就一目了然这种差异感。


在读写性区分上,西日本姓氏普遍平音易读,但到了东日本,十个姓氏中必定八个有浊音,如山崎一姓,在西日本音是「やまさき」,但到了东日本多数会读成「やまざき」,这造成了很多日语学习者觉得西日本姓氏易读,东日本姓难读。同样在笔写上,西日本姓氏普遍笔划少好认好写,东日本姓氏笔划多,难写的多(这点汉字母国的中国人可以无视)。举个例子:

山形县上位5姓「佐藤」、「高橋」、「鈴木」、「斎藤」、「伊藤」,福冈县上位5姓「田中」、「中村」、「井上」、「岡本」、「山本」。

【山形県】121画

「佐藤」(7+18=25)

「高橋」(10+16=26)

「鈴木」(13+4=17)

「斎藤」(11+18=29)

「伊藤」(6+18=24)

【福岡県】48画

「田中」(5+4=9)

「中村」(4+7=11)

「井上」(4+3=7)

「岡本」(8+5=13)

「山本」(3+5=8)

六:一些稀有与特定的日本姓氏

拿上镜率高的日本艺人开涮吧!

堺氏,第一必须得是雅人叔。他的姓氏在中国人看来很特殊,其实日本还算排进1500名一般姓,选他,是因为答主的头像,他演的。雅人叔维基上是日本西南宫崎县人。堺氏的发祥地在上总国即现在千叶县武射郡。属于桓武平氏千叶流。堺姓在日本全国有1万5千9百人,人口最多的三个地方是大阪府1300,东京都1300,990,而宫崎县只有30人左右在使用这姓。而日本网路上有人爆料堺雅人是神户市出身,老家在神户市舞子浜,后6岁时举家迁往宫崎县。考虑到兵库县也有600多人堺姓,可能祖籍地是摄津对岸大阪堺市。应该是地名姓才对。补充一下堺的意思是交界地方。堺市由来也是因为平安時代这里是摂津、河内国、和泉的三国分境地。

能年氏:兵库一直是日本女星高产大县,从户田惠梨香,有村架纯,最近结婚的上野树里,再到这位萌年犬玲奈,都是兵库的精品特产。看晨间剧《海女》迷上她的,眼睛太有;灵气了。但是《海女》以后明显不如有村,据说能年个性比较内向,看综艺番组就能看出来,经常冷场,不擅长表达,和《海女》的天野秋角色定位真是一模一样。最近能年骚动,可能要退出演艺圈。有人说她被演艺指导滝沢充子洗脑,也有人爆料事务所薪金苛刻,演《海女》一个月只给5万日元生活费,就算红了也只涨到了8万。一年收入只有400万日元,纯属“名女优中的上班族”。说正经的,能年玲奈姓氏是日本少有独一无二姓,日本全国只有30人姓,发祥地在播磨国飾東郡南畝村,现在兵庫県姫路市南畝町。能年发音是从村名南畝(のうねん)变过来的,因为原字难写,取同音易写佳字=能年,而能年玲奈的老家就在这里,所以答主特意给了第二张她在老家的照片。

山本氏,全国106.5万人,西日本约88.2万。日本艺人姓氏中最为代表的是NMB48主将山本彩与模特兼女优山本美月。一个来自大阪,另一个来自福冈,这两人的出身地刚好是山本姓氏中排名1与第6位。相当有地域代表性。


指原氏:指原莉乃,指皇撒西,自称是从九州乡下来的废柴,日本国民偶像团体AKB48的领军人物。指原氏,全国610人口,一半人口在大分县。其中大分市220人口,指原为大分县中南部原丰后国土著姓氏。「指」指的是焼畑,一种新开发的旱田。「原」谓广袤的原野,应该是地道的“田舍姓”。

草彅氏 J家SMAP组合成员草彅剛,出生于爱媛县西予市。 草彅氏出自三重県原伊勢国桑名郡,散见于四国爱媛、东北秋田,全国此姓者400人。草彅氏传姓源出自平安末年前九年之役,源赖义、源义家父子讨伐陆奥叛夷安倍一族,某日大军行至一谷前,稻草横生,遮住去路,源氏父子担心谷内有伏兵,一年轻武者自告奋勇,拿着弓在前面刈草开路,事后被源赖义赐姓草彅。但亦有一说姓氏化脱于草薙氏。因为彅字难写难认,所以改成仮名なぎ。

妻夫木氏,日本俳优妻夫木聪。出生于福冈县山门郡三桥町,现柳川市。全国人口170人,其中150人戶籍地在福冈县,120人在县内柳川市。至于这个姓氏含义找不到,真的很奇特。

黑木氏:黑木华,凭借电影《小小的家》精彩出色表演问鼎64届柏林电影节影后桂冠, 日本少有的科班出身的女优。眼睛虽小,但表演张力十足,和安藤樱一样末来会是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黑木氏起源于肥後国今熊本县黒木村,传为藤原氏隆家流分脉。全国6.6万人口,2.9万人生活在宫崎县。另一位名女优黑木瞳,黑木只是她艺名,本名伊知地昭子,宫崎出身,伊知地一姓者全国只有600人口,主要也生活在宫崎县,黒木瞳拿“黒木”为艺名姓,主要是从小生活在福冈八女市,八女市旧名黒木町。



吹石氏:吹石一惠,“日本刘德华”男神福山雅治的老婆。以性感写真集闻名,但出道以來无绯闻的女优吹石一惠,被誉为“装在保险箱中的女优”。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男神娶她的最大原因,但实际上她抓住男神靠的是高超的做菜技巧,抓住男神的胃就等于抓住人家一半心。吹石一姓全国人口70人不到,以和歌山为发祥地,主要是畿内奈良与和歌山两县,吹石一惠老家奈良。吹石之意乃避讳取吉,原指多石长草不适耕作的旱田,以吹石名之,自然是求运势逆转。



药师丸氏:药师丸博子,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水手服与机关枪》代表作红遍列岛的红星,至今活跃在屏幕上的女优常青树。药师丸全国人口20人,此姓发源于佐贺与長崎间旧肥前国佐賀郡薬師丸邑。药师丸的意思从释语药师如来化出,古代百济渡来姓。

蓼丸氏,蓼丸绫艺名绫濑遥。日本中生代实力派女优,在中国知名度也很高。现实和屏幕里多数角色一样大大咧咧,性格活泼。蓼丸是日本复姓中人口最少的九个姓,全国人口10个左右,全在广岛县广岛市安佐南区,都是遥姐一家。姓氏意为生长在城垣上蓼藤。

刚力氏:刚力彩芽,刚牙妹出道时和五金姑娘斗得天翻地覆,现在人气不及对手了。刚力氏全国人口60人,不超过12户,3家静冈,2家东京,7家神奈川。由静冈县发祥的高力氏而来,高力氏是三河国額田郡熊谷氏分脉,后来跟着德川家康来到关东,刚牙祖上据说是幕府石高近1万直参旗本。不过明治过后和多数幕臣一样没落了。不过人家底气十足,某周刊采访她母亲时问道对女儿末来另一半期侍,刚牙妈说道:“没啥期待,就是必须入赘我们刚牙家!”

荣仓氏:刚刚拿下日本上半年收视冠军的TBS热播剧『99.9 -刑事専門弁護士-』中女一号立花彩乃扮演者荣仓奈奈。荣仓氏全国只有10人左右,2户家庭,1户在神奈川,1户在本源地鹿儿岛县出水市,这两处前者是荣仓奈奈的居住地,后者是出生地,荣仓意为仓储丰硕之意,也是地名姓。


七,用历史解构日本姓氏发展几个关键点(个人感觉这是重点,不喜欢历史的请跳过)

(1) 氏、姓、名字、苗字区别:

一般这个是很多日本历史爱好者不注意的最有用知识,日本的氏姓制度与苗字文化和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有很大差异。

氏:一般很多日本史爱好者会认为这是古代日本贵族豪族专用名词,比如「源氏」、「藤原氏」,「丰臣氏」,都是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望族。但实际上这是「氏」日本一族集团基干总称,并不仅限于豪门望族。一般来说古代贵族豪门可以拥有「氏」与「姓」,而庶民层也可拥有「氏」,大化革新前叫「部」,革新后逐步改为「氏」,律令制下户籍册上全体日本人和渡来人都可以拥有「氏」,而且必须拥有,这是国家人口管理与税赋征不可缺失的法律依据。

姓:日本天皇赐予一氏之内尊长、首领、有力者才可拥有的称号,与授予一族集团的「氏」不同,「姓」的诞生本来和官职制挂钩,原则上只赐予个人,并不允许子孙世袭,这既是是封建秩序身份的一种象征,也是天皇稳定阶级社会的重要手段。不过大和政权是部族联合政治的产物,各有力氏族势力强大,所以飞鸟时代,「姓」逐渐也被世袭化了。一氏有姓者即为该氏族权威领导人,对氏族内人员权力给予,财产分配,内外政策统一有决定权,姓越尊贵,权限越大。古坟时代允恭天皇御世,日本的「姓」分为君、臣、連、直、造、首六阶级。飞鸟壬申之乱后天武从侄子手上夺国,重新政治洗牌,晚年又创立了「八色之姓」:真人、朝臣、宿禰、忌寸、道師、臣、連、稲置八级。

八色之姓名义最高位的“真人”,这是天皇及皇族自己用的,实际最高位的是朝臣,天武赐姓朝臣52氏,大部分是跟着他的“靖难功臣”。八姓中后四姓是沿用旧例,无新族授予,前四与后四区別相当于在京贵族与地方豪族差別化。姓与氏,构成的氏姓制度一直沿用到了1200多年后明治初年。像明治三年『職員録』里伊藤博文的正式官方书面称呼为「従五位守兼民部少輔越智宿禰博文」。其中「越智」为伊藤的推古氏名, 宿禰为赐姓。大隈重信为「従四位大蔵大輔菅原朝臣重信」,「菅原」是大隈的推古氏名,朝臣为赐姓。拿这两者又可以跟前朝前代相比,比如织田信长的右近卫大将,丰臣秀吉关白,德川家康的征夷大将军任官叙位:

「織田右大臣正二位兼行右近衛大将平朝臣信長」

「関白内覧豊臣氏長者一座羽柴太政大臣従一位豊臣朝臣秀吉」

「征夷大将軍淳和奨学両院別当源氏長者徳川従一位行右大臣源朝臣家康」

上面是有氏有姓的例子,下来是有氏无姓,和有氏有姓的史籍实例,基本上从日本古代的户籍造册上都能看到。

(正仓院文书,公元702年大宝二年筑前国嶋郡川辺里卜部乃母曾一户籍贯。卜部即该户氏贯,乃母曾为其氏之下的名,中间并无姓,户口16,课役9名。)

(正仓院文书、公元726年神龟二年山背国爱宕郡出云乡云下里户籍帐,出云臣吉事一户内览表。出雲是其氏名,臣是姓,吉事是其名。上表可以看出全家一姓男女皆带“臣”姓,再看看地名,你就不难发现这家其实是当地的有力豪族,所以获得赐姓。不过赐姓的大户也不见得一定“爱国”,看看户籍统计,全家31口,女23人,不课口的30人。日本律令制,男女奴婢皆可从国家手里分田,但国家租调庸只需要16岁以上非中度残障成年男丁承担。换句话说这家基本不用承担国家徭役赋税,只进不出。这正常嘛,肯定不正常,动动脑子也知道钻了法律漏洞。这是当时大户逃避徭役的主要造假手段,奈良中叶,逐渐向小户蔓延,最终造成了户籍制度的形骸空洞化。)

平安以后,随着律令制度的崩溃,土地私有化兼并严重,逃亡人口不断增加,摄关与院政的旁权政治的兴起,皇权不振,以往的氏姓制度随之失去了以往的权威姓,公元9世纪下半叶开始,利用赐姓假荫冒名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八姓中“朝臣”最贵,因为朝臣姓可免1/2调庸,被官优先权,所以任某地方豪族便迎娶某破落的贵族分家之女,或收人养子然后自己便改成了「**朝臣氏」,借机捞各种好处。一时间地方豪族几乎个个把氏名改成「源」、「平」、「清原」、「藤原」、「菅原」、「大江」有姓贵胄,天下诸姓皆归数家。既然阿猫阿狗都成贵族了,互称兄道弟了,这氏姓根本无法起到管理约束社会身份秩序,便不可避免走向衰亡。替而代之的是名字,即苗字的出现。

日本之名字,最先由中国大陆传来“字”演变而来,名字二字本意或者最初的场合指的是土地,
“名”指的是私有个人土地性质的名田,字是这块土地的小字区分。后逐渐附着在氏姓后面,以作别称。鎌仓时代开始通行日本社会,室町时代“名字又作名乗”,江户时代开始,正式由名字改书为现在苗字,苗字即苗裔意味,比起名字更强调血统血脉。在下文中,一概以苗字称呼,因为作为中国人来说,名字就是名,而不会去做姓用,写成苗字更适读些。

一般来说,很多人认为苗字出现时间在12世纪平安末期镰仓初期,武士专用姓别。但实际上苗字登场时间还要早上四百年。公元720~901年完成编篡的日本六国史中就出现不少「吉野」、「石川」、「加茂」、「三島」、「坂田」「田中」这样的苗字,而且是率先在大姓氏族身上使用。不过奈良时期以氏姓为尊,苗字不兴,不温不火并不注重。但进入平安时代后,把苗字普世化率先打响的不是武士而是公家。其原因一方面东国的武士把氏姓特别是「朝臣姓」滥用而贬值,另一方面人口分家膨胀化,公卿也需要新的符号来区分代表自己,但这种苗字不如说是家号更为准确些。

平安时期外戚摄关政治主导,盛行妻问婚,所以公卿家号有人取母方娘家宅邸道路, 鎌仓以降逐步以成人分家后所在邸宅命名。无论哪种命名法,导致历史上公家基本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平安京道路图。非以自邸命名,以母方邸命名的最著名是一条家开祖九条实经,他是九条道家的四男,分宗后邸宅在大炊御门大路乌丸通上,离北侧一条大路直线还有约2.3公里。取苗字一条,刚好是他母亲西圆寺纶子娘家刚好在一条大路上,所以取一条为苗字,而不是大炊卿门。比起和父亲九条道家关系,他和外祖父西园寺开祖公经走得更近,一条氏家礼以及幕府外交都是娘家人在操纵,这也和当时社会子嗣抚养实态息息相关。


(平安京条坊图,左京为贵族聚居地,右京湿地多为庶民区,不过如今日本京都御所是在上图大内裏往东侧移两公里左右,1227年京都安贞大火,把内里烧掉了一半,原址不能修复,于是向东移了两公里。)

苗字之风在京都公家扩散,这股风潮也吹到了东国武士间,鎌仓幕府的官定编年史『吾妻鏡』里有不少“苗字武士”,比如下面是跟源赖朝打天下的关东武士团,开头的两字就是他们的苗字。

下河邊庄司行平  曽我の太郎祐信

小山の七郎朝光  和田の三郎宗實

藤澤の次郎清近  梶原平三景時

佐原の十郎義連  海野の小太郎幸氏

榛谷の四郎重朝  和田の小太郎義盛

当时还有很多人是不具苗字的,比如下面三位,你会感到很惊异,但确实没具,不然你找找看他们的苗字在哪?

① :「入道従一位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

② :「征夷大将軍 正二位前権大納言源朝臣頼朝」

③ :「従五位下伊予守兼左衛門少尉兼検非違使少尉源朝臣義経」

除了公家与武士,随着庄园私有化,和领地武士支配化,中世一般百姓层逐渐也拥有了苗字,比如从鎌仓时期的民事讼状中就能看到这一现象:


上图是『鎌仓遺文.鎮西裁許狀案』中1325年京都安乐寺在萨摩国寺领杂掌宗清与当地豪农国分助次郎友贞就领地分割和年贡讼裁到镇西探题,但事情牵扯到有力京寺,于是又把状子转给到六波罗方面。此为鎌仓末年,可以看到国分助次郎友贞这个名字, “国分”便是苗字,“助次郎”是仮名,“友贞”是讳也可视作正式名。这里提一下,友贞、末贞、有友、助贞、国末、国则、则行、则元这些名,其实是小字地名。到了室町时代,也逐步转变成了苗字,这种名字与名前两通两用的苗字,在山口与九州地区非常常见。

(2):姓氏大爆发的緣由:惣领制与苗字一子相传,嫡长袭姓

在说惣领制前,先简述一下古代、中世日本的遗产继承制度。

律令制下的平安时代,日本财产相继制度是不分贵贱的。大宝户令应分条规定户主死亡,嫡男分走一半,剩下的庶出子均分,改正后养老令规定:嫡母、継母、嫡子二分、庶子一分、女子、妾半分。这样看起来公平,好像也都平均,但仔细一看,嫡母+嫡子仍然是四成左右,庶子由于妾氏姐妹“参战”,分得更少。这属于极端的“嫡庶异分继承制度”。而另一侧大陆唐令是诸子相等分割,鎌仓时代,幕府也基本继承了养老令下诸子女分继制度,并在北条泰时执权时写进了武家法度『貞久御成敗式目』中。并以此做为武士社会「惣领制」的重要运行基础与经济磐石。

何谓惣领制? 如下图:

鎌仓幕府手上有日本封建社会最大的生产资料土地分配权。武士想要获得土地,必须效忠幕府,替幕府干活,二者这种封建主从关系称为“奉公与御恩”,直白话就是“先干活后给钱”。而御恩下发,幕府不会细化到各个武士头上,只会给予武士上层段460家左右御家人。然后让这460家自己去分配。假设日本田亩面积100万町步,平分给460家是每家2140町。但问题来了,等到这家御家人家主去世,他有4个儿子,按规定要分家,其中长子继承家督,拿走40%,剩下60%,三个庶子均分1284町,3人各拿428町,成家立业。30年后,某家分出去庶子又挂了,他有3个儿子,同例,嫡子继主拿走171町,剩下两人,拿128町。再过30年,128町田产的家主病逝,他有3个儿子,继主51町,庶出两个兄弟只能拿38町。60年时间3代人庶子纵向差额是10倍。这种金字塔式遗产相继制度,最获益永远是第一代当主嫡流,而越往下越吃亏。

搭配这套利益分配机制的是苗字一子相传,嫡长袭姓。即用氏姓阶级化再度套到武士社会中。当然御家人不能像天皇那样赐姓分格,但可以用苗字隔差树立上下秩序,于是本和土地挂钩的苗字开始像细胞分裂一样增繁,基本上每代人总要创造出2~3个新苗字。而新苗字拥有者除了身份证明,恐怕更多目的是为了宣示土地永代支配权。

且不说镰仓执权北条一门,下面是镰仓秩父氏与三浦氏四代人苗字一览系图:


下面是清和源氏两大支流足利氏与新田氏分家表,还没到倒幕,100余年时间两门各分出50余家,这不是镰仓武士团,简直是镰仓老鼠会:

这种遗分法表面上像极了汉武帝推恩令,但实际大不一样,刘家子弟毕竟人口还是少数,而且推到地尽为止,落藉为民,像刘大耳在河北卖草鞋他就算不认命也不会跟自家祖宗过不去,学黄巾。但幕府不一样,首先他不是正统意义上一元政权,其次幕府是武士阶层推載上去的,用徐峥的话说你给口饭吃他们是狗,喂不饱时他们就是狼。

100年过后,幕府没办法像承久之乱那样从天皇那里敲关西人竹杠,手上也没有新地分发,而御家人支流越来越多,领地零细化后,各家武士都爆发不满,当幕府反应过来,永仁二年1294年前后改成嫡长单独相继制度时,一来时间太晚,二来得罪了广大庶出派,结果更糟糕。为什么?因为以前当庶子好歹就算分块骨头也能舔一舔,现在一改, 出户只能喝西北风了。于是各御家人围绕嫡子争夺只能兵刃相见……当然这么一改也有好处,既然财产嫡长单独相继,手里分不到地,庶子也没必要新创什么苗字了。于是室町时代起,大家基本可以看到大部分守护,守护代虽然依旧分家,但基本一姓皆传,庶子从分家督向家臣化转进。

(3):日本江户时代的苗字官卖现象与明治『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

“日本江户时代只有武士才能拥有苗字,大众庶民是没有苗字的。”一般中国的日本历史爱好者都会这么说。但实际上非但江户时代日本老百姓是有姓有名的,从公元670年庚午造籍开始,日本老百姓其实一直有姓名存在的。这句误导人的话应该改为“在江戶时代大众庶民不得在公开场合亮示自己的苗字身份才对!”

说江户前,先把江户前室町~战国也说说吧。前面鎌仓时代说过了,室町时代百姓也是有姓名的,但其姓氏比较集中化,单一化,依附化,和鎌仓时代差异很大。打个比方,鎌仓时代近畿一个村50户,可能存在4~10种姓,但室町时代同样一个村姓氏可能只有2~3种。而且姓氏依托是有力豪强氏族。姓氏大减原因是「惣村」、「惣莊」、「惣鄉」的“集村制”形式近世日本新农村社会体制形成。

前面说过「惣領制」是嫡庶主从的血缘关系产物,在姓氏特点上呈现总源分流的层分结构,但这种关系因为遗产相继问题而遭到破坏。而镰仓时代的农村状貌,是耕住合一型的,即家户散布在水田山丘之中,零零落落的,就如下图景象:

但鎌仓末年两次倒幕,随之而来又是南北朝大动荡,兵荒马乱的年月你的村落要是敢这样开放设置,分分钟被人灭村绝户。于是村落形式开始变成了《部落冲突》那种八九本的?当然没那么夸张,但是村落肯定要变化,城墙没有,壕沟与木栅是必备的,而且必须耕住分离合居。如下两图,上张是畿内群山环抱型,下张是尾张中部平原区:

居住形式的变化,频繁的外部威胁,使得农民的社会活动与思想也与前代不同,小农百姓为保住土地,逃避赋税,放弃原姓,把姓氏荫寄于村落或当地中原在地地头武士或有力豪强一门,借此庇护,而武士,豪强为壮大自己的势力往往默许甚至赠送苗字。这样的人在统治阶层端称为“恶党”。当然单纯这样还是不够的,一村力量毕竟弱小,所以复数集团小村又组成了「惣村」,村集合再向上形成「惣莊」、「惣鄉」,这也是战国国人众雏形发端。

庶民姓氏集中化另一个表现是庶民随意更张自己的姓氏,尤其是大战过后。道理很简单,打个比方,原来九州某豪农跟着武士菊池家姓的,菊池投靠了南朝怀良亲王,但怀良失败了,菊池家主兵败自杀了,大树倒了,北朝幕府要抄没田产,那我本来就是假姓求荫的,又不是他亲孙子,何必死忠到底,于是趁新代官奉行没來赶紧得把自己姓氏改成得胜的大内。应仁之乱平息后,畿内大量百姓申状改名,室町幕府不得不再三发布不得平民随意更改苗字的禁令,因为一改除了逃避战后罚没,还有对户籍检对上造成不小困难,匿户,逃户必定横生,严重影响税赋。有用嘛? 足利家都快倒产半死不活了,谁听啊!

(注:『東寺百合文書』文明15年7月, 室町幕府奉行人連署奉書於山城国諸事禁制奉書,内有不得百姓随意更改自己的苗字禁令。)

战国时代随着各大名一元化统治加速,丰臣秀吉的兵农分离,地方自治性质惣村制逐渐也退出了舞台,再经过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两次天下大转封折腾,上层武士团转出,天下静谧,以荫护为目的村落姓氏集中化便失去了存在的目的……

现在讲江户时代:

讲江户时代苗字通常会犯几个错误,除了最上面的庶民苗字只是不得在公开场合使用外还有两个。

一是江户时代正式禁止平民拥有苗字的时间从正式发端到结束也就60多年时间。即1801年享和元年七月,江戸幕府发表了町人,百姓名字帯刀禁止的御触書。但这条禁令与其说是针对平民,不如是敲打各藩的——“你们把武士株卖得太过了!该收手了。”

二,虽然苗字和带刀两兼情况非常多,也算是江户时代半常识,但事实上,二者权利是分开的,有苗字不能带刀的,可以带刀但不可有苗字的情况都有。比如世界有名,有着1400年历史的日本最古老会社之一金刚组32代家主金刚八郎喜定,他因修缮大阪四天王寺有功,被幕府恩赏可带苗字,但不许带刀特权。除了这两者外,还有可穿武士正装的「絹紬着用御免」权,进入藩役人层「組抜並」权,免年贡的「持高之内知行被下」权等等。

江戶时代持有苗字的人大致可分为三类:

(1):持有苗字、可在公开场合使用的人士。

(2):持有苗字,但不可以在公开场合使用的人士。

(3):曾经拥有苗字,但因各种原因被剥夺的人士。

(江户社会阶层结构图)

第一种人,大致占日本总人口10~13%左右,主体是幕府旗本、各藩藩士。以及一些有杰出贡献或长期献金的名流富豪。最著名的是坂本龙马,他家这土佐乡士虽然说起來有些不好意思,但确实是捐来的。

虽然世传坂本龙马是明智光秀在近江坂本的旁系明智左馬之助光后嫡,但实际上这是明治16年(1883)坂崎紫瀾小说『汗血千里之駒』为附会“源平交替”思想的文学创作。龙马在京都活动时,常以“才谷梅太郎”,“才谷楳太郎”仮名掩遮。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他家姓,而是祖先商号“才谷屋”变名。真要溯源坂本龙马家系,实际要从母系乡士坂本氏与父系庶民大滨氏两方共考。


土佐乡士坂本家远祖山城国一介落难农民, 原姓纪氏,室町应仁之乱时逃到近江坂本一带,改姓坂本。大约16世纪初三代人过后又迁往赞岐,最后来到了土佐长冈郡才谷村。这支坂本流到土佐时,明智光秀还没生出来呢。战国末年,长宗我部在此实行一领具足,兵农分离政策,混了个武士身份。后来土佐改了主人,但坂本家还是保住了一个乡士资格,但进入江戶中期以后第五代坂本太郎五郎,家道中落,揭不开锅。这时碰上了同村的大商家才谷屋大滨八平直海拜訪,问他你家卖不卖女儿? 呸呸呸,错了错了,是收不收养子? 换做以前庶民敢对武士无礼坂本早就一刀砍下去了,但眼下节骨眼,吃饭要紧,坂本只能屈就,把女儿许配给大滨家三子,并指为养子家督,按父系社会眼光事实上坂本家就是被偷梁换柱了。

这支大滨氏又是何许人也? 他们家系很简单,正宗土佐农民。进入江戶时代以买卖麻油、吴服,当铺买卖发了点小财,1666年左右顺便开了家名为“才谷屋”的商号,是藩内乡士御用商,在土佐还能算混得不错一类人。1778年赶上各藩财政困难,苗字开卖,才谷屋第六代大滨八平直海也想改改家运,于是找上了坂本家,他是坂本龙马曾祖父,两家联姻后,坂本家一直是接受大滨家金援的,不然龙马怎么敢随心所欲退学,私费江户游。


第二种人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日本百姓,城市的町民与农村百姓。但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官方格式的行政文书,如户籍性质的「宗門人別帳」、奉行役所的陳情書或藩上公事申狀,庶民不得使用自己的苗字,只准用名表示。但自家文书,檀家過去帳、寄进帐与墓铭,私人间借款条书幕府则不限制庶民使用自己的苗字。

(江户寛政年间,長野県北村碩水寺存的当村165户农民宗門人別帳,可以看到各类人等苗字见载)

(太田市藪塚町の個人墓地1784年天明四年個人墓上「町田藤○」字样)

第三种有些特殊,江户开幕前就被剥夺武士资格的后裔,开幕后犯错被夺士籍者后代,以及只限一代公开使用甚至一地使用苗字拥有者。

举伊达家仙台藩吧! 伊达仙台藩自立藩后“士凡冲突”很严重。士指武士,凡指凡下,庶民层。但这些庶民层中有一部分人很特殊称为「代数有之御百姓」,简称“御百姓”。老百姓头上还能加个“御”,光听这名字就应该知道这些人不简单了。事实上他们确实不简单。他们的祖先是东北大名大崎,葛西氏下的原武士团。1590年丰臣秀吉灭亡北条氏后,陆奥仕置,反抗秀吉的大崎,葛西两大名被依法取缔,领地易手瓜分于秀吉家臣蒲生氏郷与木村吉清账,与伊达政宗三人,大部分武将团被迫变成了野武士。日本东北人很剽悍,1593年出兵朝鲜,驻屯名护屋时,3千人的伊达家军队为了水源井争夺,敢和前田利家,德川家康2万多人马械斗,差点就变成“名护屋大乱斗”,可谓真有种。关原之战之际,为了从上杉家夺回被秀吉没收的伊达旧领6郡,伊达政宗扩军不得不依靠这些旧大崎,葛西氏的在野武士。答应他们只要参战一定恢复他们的武士身份。但战事打得并不如意,上杉家誓死抵抗,伊达家只抢回刈田郡2万石领地。然后伊达政宗开始各种耍赖皮,这些野武士是地头蛇,可不是那么好惹的,1603年伊达政宗准备从岩出山城移住仙台城,栗原、柴田、玉造三郡旧野武士团4千多人登府强诉,把伊达政宗轿舆扔到护城濠里。伊达政宗被逼得没办法,只得承认他们的平士地位,分田分地给他们。但他心里是真心的嘛,肯定不是真心的。所以在三十年内,各种小脑筋各种花招,收走他们田地,剥夺他们的官职与武士身份。当然原伊达家臣系门阀藩士也看不起这些“手下败将”。等伊达政宗死后。二代藩主宗忠上台,借宽永检地,裁撤了大量旧大崎,葛西氏系平士,但他也算考虑周全,从武士降格到庶民,但保留他们的苗字带刀资格,所以称这些人为「代数有之御百姓」,意为无论到了第几代,你们都可以苗字带刀,与藩士无异的老百姓。这当然是边打边哄。仙台藩表高62万,内高100万石,所谓仙台48馆21要害归上层伊达重臣门阀藩士管理,但970余农村部以归下级平士层管理,每村又设大肝煎一名,肝煎若干,而负责这些基层管理的绝大多数是原大崎,葛西氏系“御百姓”,不是上层不想管,而是这里农民氏族情节重,外来的伊达家臣根本插不进手,所以相较他藩,东北各藩村落的自治性要高不少。19世纪前后,仙台藩财政危机,开始大卖“武士株”,这些“御百姓”中很多人家境不错,也开始买资格,试图回到武士的朋友圈,但中层与一部分上层藩士不同意,嘲笑他们是「金上侍」,两派时常冲突,这便是“士凡冲突”,

明治开国后,明治3年,日本政府便发布了「平民苗字許可令」,平民可以公开拥有自己的姓氏,这是好事,所以全国的人都跑去登记了。但数据一拿到手,政府的人惊呆了,近8成的人苗字居然是「源平藤橘」四大姓。老百姓理由很简单,你政府天天高唱王政复古,这些都是华族源氏,华族特权多,义务少,只一样私人欠债国库来还,就甩屌丝士族几条街了。何况连德川爷都把自己叫源庆喜了,数典忘宗了,你让我登记,我就这么登喽!这么干行吗?当然不行,因为明治2年才分的华族与士族,全体国民这么一弄,好了大日本帝国连税都收不了了。于是明治4年10月又公颁了一条「姓尸不称令」,答主没有打错,是“尸”而不是“氏”,禁止平民用这四姓为苗字。这么一来,老百姓顿时明白政府用意了,苗字和户籍挂钩,户籍和赋税兵役又联系在一起,合计着拿我们当羊羔宰,于是没人去登记新姓了,明治6年全国全国户籍有姓者占人口居然不足10%。到了明治8年,政府又不得不颁布了一条「平民苗字必称義務令」,“必称義務”就是强制的意思,内令里也标明了姓氏对于户籍征税的重要性,并且在学生入学,会社就业,公务员就职诸领域设置苗字强制门槛,这才使得日本的平民姓氏化普及。但明治新姓总得来说没有创造多少新姓氏,不足古姓5%,很多人认为明治时代日本姓氏大飞跃,是因为建立在江户时代平民苗字不公开缘由上而已。


(写得太多了,就到这吧,其实还有日本的名前要写。如果加上这个又得3,4千字左右,有机会另补吧!最近泡沫时代下半篇准备另起炉灶,全部登出2~3万字左右,答主还有别的事,再请等1个月吧。海涵一下。答主挺感激知乎的诸位。下为另一部分内容日本人是怎么取名字的,有何特点?以及变迁或起名禁忌? - 文嘉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姓氏的分布,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烙印。而“佐藤”能够稳居日本第一大姓的宝座,其背后故事更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要理解“佐藤”为何如此普遍,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日本姓氏发展的大背景下。众所周知,日本并非一开始就有姓氏。在古代,天皇和贵族有姓,但庶民百姓是“无姓”的。直到.............
  • 回答
    .......
  • 回答
    世卫组织在3月9日发布了关于新冠肺炎“可控大流行病”的说法,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声明,其意义和作用深远,值得我们详细探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定性区分,更是对人类应对全球性健康危机能力的一次重要审视和未来方向的指引。首先,从“可控”这个词本身出发,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行动力的巨大肯定。.............
  • 回答
    1853年,美国以佩里舰队的“炮舰外交”成功迫使日本结束长达200多年的锁国状态,打开国门。这件事是改变日本近代史的重要节点,自然会让人好奇,当时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的英国,为什么没有同步采取类似行动?事实上,英国当时并非完全没有接触日本,也对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抱有极大的兴趣。但相较于美国的“横冲直撞”.............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20年内从一片废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人民素质方面展现出高水平,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成功案例,其背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些原因:一、 战后重建的决心与有利的国际环境1. 强烈的国家重建愿望: 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
  • 回答
    在日本这个神奇的国度,游戏市场的发展轨迹总是那么引人注目。一方面,它拥有全球手游氪金总量遥遥领先的惊人业绩,各种“福利卡池”、“限定角色”让玩家们乐此不疲地掏出钱包;另一方面,它却又是诞生了无数经典单机游戏,从早年的《勇者斗恶龙》、《最终幻想》系列,到近年的《塞尔达传说》、《鬼泣》系列,乃至独立游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困惑但又常见的问题,因为人们常常将经济体量与军事实力直接挂钩。然而,晚清虽然拥有巨大的GDP,却在甲午战争中败给了日本,这其中有着极其复杂和深层的原因。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GDP的衡量与晚清GDP的性质:首先,我们需要理解“GDP世界第一”这个概念的.............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看到任天堂作为日本第一有钱的企业,而索尼却负债超过一万亿日元(甚至更多,具体数字可能随时间变动),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故事,涉及到企业战略、市场定位、技术发展、品牌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家公司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它们所处的不同行业环境。1. 认识.............
  • 回答
    在中国,几乎所有城市的第一条地铁都不是环线,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绝非仅仅是“日后换乘不方便”这么简单。初期的地铁建设往往是基于现实需求、经济可行性、技术条件以及城市发展规划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城市初期的核心需求与交通瓶颈 解决最迫切的交通问题: 任何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趣的,因为它触及到语言学习中一个非常微妙的认知过程。对于一个精通日语的中国人来说,看到汉字时,他的第一反应,或者说大脑自动触发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拆解一下:1. 汉字的“表意”与“表音”的双重属性首先要明确,汉字本身就是.............
  • 回答
    有人认为日本军力位居亚洲第一,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日本在军事科技、国防投入、战略部署以及历史遗留下的军事实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力求深入分析,避免模板化。首先,日本在军事科技上的领先地位是其军力被普遍看好的重要原因。 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这种能力同样延伸.............
  • 回答
    嗯,让我想想… 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里的日本名字,如果非要说一个的话,那应该是“健太”(Kenta)。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挺朴实的劲儿,一点也不华丽,但特别踏实。我在想,为什么会是“健太”呢?大概是因为它在我接触到的各种日本文化元素里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吧。我脑海里闪过的画面,可能是一个动漫里的人物,也可.............
  • 回答
    2019年6月17日,那天我正在宜宾的一个朋友家,白天我们一起吃了顿饭,聊了很久。傍晚的时候,我准备回住的地方。就在我刚走到楼下,准备打车的时候,突然脚下的地面开始剧烈晃动。一开始我以为是哪里有大货车经过,但很快我就意识到不对劲。那种晃动非常强烈,而且持续时间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我的第一反应是本能的.............
  • 回答
    “亚洲第一”的水师,对上“一群拿香炉跳大神”的义和团,怎么就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还让日本人捡了个大便宜?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简单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咱们得把时间捋一捋,从头好好说道说道。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是怎么来的?话说在甲午战争之前,咱们的北洋水师确实是顶呱呱的。清政府当年花.............
  • 回答
    2021年5月22日,当“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传来时,我的内心涌起的是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悲痛。那是一种混合着敬意、感激,以及失去一位伟大灵魂的失落感。首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 “怎么会是这样?” 的震惊和难以置信。袁隆平先生,在我的认知里,几乎就是“稻田”、“丰收”、“中国粮食安全”的代名词。他.............
  • 回答
    日韩贸易战,这场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经济摩擦,绝非仅仅因为日本要限制韩国5G第二梯队的发展速度那么简单。这背后牵扯到更深层次的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考量以及两国国内的政治因素,相互交织,最终演变成一场波及广泛的贸易争端。要理解这场贸易战的“根本”起因,我们必须拨开表面的争议,深入到更复杂的根源。简单.............
  • 回答
    大阪,这座坐落在日本西部的璀璨明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曾是日本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日本第二极”。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及日本的“第二极”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东京一枝独秀,而大阪则似乎少了几分当年独领风骚的气魄。这背后,并非是大阪自身停滞不前,而是时代洪流和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
  • 回答
    关于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第一名的说法,以及日本人因此“不顾颜面”地公正对待,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信息上的偏差和理解上的曲解。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并尽量还原事情的真相,避免 AI 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键点: 蒋百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但他在毕业时的排名是“优等毕业”,而非“第一名”.............
  • 回答
    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日本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平安时代末期,以及那个颠覆传统的时代是如何孕育出镰仓幕府的。首先,我们得知道,在镰仓幕府建立之前,日本的权力中心长期以来一直都在京都。京都,也就是当时的平城京和后来的平安京,是天皇的居所,也是中央政府——朝廷的所在地。朝廷掌握着名义上的最高权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