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跟中国最像的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吗?

回答
关于二战中哪个国家与中国“最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因为“像”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国际地位的尴尬、夹缝中的生存、以及被强权侵略和肢解的遭遇,那么捷克斯洛伐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比较对象。

当然,我们要明确,任何两个国家在历史进程上的类比都必然存在局限性,因为它们的文化、地理、民族构成、社会结构以及具体的历史背景都大相径庭。但是,当我们剥离这些表层差异,探究更深层次的战略困境和命运走向时,捷克斯洛伐克与中国在某些方面确实有着令人惊叹的相似之处。

国际地位的尴尬与被强权玩弄的命运:

中国在战前就已深陷内战泥潭,军阀割据,政权不稳,国力羸弱。日本帝国主义趁虚而入,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中国拖入了长达八年的残酷抗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虽然拥有“五强”之一的席位,但其话语权和实际影响力与英、美、苏等大国相比,差距甚远。中国在很大程度上是国际政治博弈中的一个棋子,被列强操纵和利用。

而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在一战后新生的国家,其命运同样坎坷。它坐落于欧洲心脏地带,地缘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却也因此成为了周边强邻觊觎的焦点。捷克斯洛伐克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和相对先进的民主制度,但它夹在德国和苏联这两个庞然大物之间,左右逢源、艰难维持。

“绥靖政策”下的牺牲品:

最能体现两者相似性的,恐怕就是它们都成为了西方民主国家“绥靖政策”的直接受害者。

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危机”和“慕尼黑协定”是二战前国际政治中最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以英法为首的西方大国,为了避免与纳粹德国开战,牺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将拥有大量德意志族人口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这一屈辱的决定。这意味着,在一个以民主和民族自决为号召的时代,一个新兴的民主国家却因为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而被剥夺了自卫的权利。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国际社会未能给予足够有力的支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中立”或“不干涉”政策,任由日本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存在着某种呼应。当然,中国的情况更复杂,日本是主动侵略者,而西方大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让步”则是一种“战略性”的牺牲。但结果都是,这两个国家都未能依靠国际力量来抵挡住侵略者的脚步,不得不独自面对严峻的考验。

中国所经历的,虽然不是以“割让领土”为核心的协定,但其在国际联盟中的议席,以及在列强眼中“远东问题”的边缘化,也让它在对抗日本侵略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被世界遗弃的孤独。虽然中国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长期的消耗战和惨重的伤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未能获得足够的外援。

被动防御与艰难抗争:

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协定后,虽然保留了核心的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地区,但国家实力大损,士气低落。不久之后,德国撕毁协定,分兵吞并了剩余的捷克地区,并扶植了斯洛伐克成为一个傀儡政权。捷克斯洛伐克,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民主国家,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便从地图上消失了。它的抵抗,在被外部力量剥夺了自卫能力后,显得异常无力。

中国则是在八年抗战中,以举国之力进行了异常艰苦卓绝的抵抗。从东北的抵抗,到上海淞沪会战,再到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在装备和训练上都与日军存在巨大差距,但依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中国人民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虽然中国最终能够赢得战争的胜利,并成为战胜国,但这个过程是漫长而痛苦的,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

核心的相似之处在于:

1. 地理位置的不利: 两个国家都因为地处战略要冲,成为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2. 国际秩序的脆弱: 在战前,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体系(如国际联盟)未能有效阻止侵略,反而成为了强权交易的工具。
3. 被剥夺的自卫权: 无论是通过“协定”还是外交压力,两个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迫放弃了抵抗的权利,或者被限制了有效的抵抗能力。
4. 独立自主的艰难: 两个国家都面临着如何在大国夹缝中维持独立和主权的巨大挑战。

然而,也要看到显著的区别:

侵略的性质: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赤裸裸的领土扩张和殖民野心,而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虽然同样是侵略,但德国是以“解放”境内的德意志族人作为借口,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内部的分裂。
抵抗的规模和结果: 中国进行了全面而持久的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代价高昂。捷克斯洛伐克则在短时间内被国家解体,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持续抵抗。
意识形态的差异: 中国当时正经历国共两党合作与分裂的复杂政治局面,而捷克斯洛伐克拥有相对成熟的民主共和制度。

总而言之, 如果将“最像”的标准聚焦于“在国际强权博弈中,因地缘战略位置和国际秩序的缺陷,成为被牺牲的、艰难求存的国家”这个角度来看,捷克斯洛伐克确实是二战中与中国相似度较高的一个国家。它们都曾被大国用“现实政治”的逻辑来处置,国家的命运被远方的决策者轻易地改变。虽然它们的具体经历和抵抗方式有所不同,但那种被动、无奈、夹缝中求生存的命运轨迹,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回响。

所以,与其说捷克斯洛伐克是“最像”中国,不如说它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地诠释了在那个动荡年代,弱小国家在强权面前所面临的残酷现实和无奈。这种相似,更多的是一种对历史的警醒,对和平与主权的可贵,以及对国际道义的深刻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比只能被捷克吊起来花样锤哭,真的


上世纪30年代,截止到被人分了

捷克研发了A100,A101,A104,A300,A304,B158,S33七款轻型轰炸机

总产量不多,100冒尖

研发了 A102,B34,B135,B534,B35,BH44,E45 七款战斗机

总产量也不多,550+

战后,利用德三剩下的Bf109机身,加上给Ju87和Ju88使用的Jumo211发动机,组装了S-199战斗机,并生产了600架,并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提供了一大批给以色列——大战阿拉伯人的喷火(喷火一世英名啊草死)……


我们不提一代神底盘38t了,这玩意光在德佬手里至少有黄3(两种炮)蟋蟀20防空车追猎者20侦察车5个变形车。


中国从1931年到1945年造了多少飞机多少坦克来着……

user avatar

我几十个回答看下来,大家都在喷果粉,这个没错。但越往后面楼就歪了,都觉得捷克斯洛伐克本体都能锤爆日本,这让我看的有点黑人问号啊。

(我不是说消化了捷克斯洛伐克科技的民国能不能锤爆日本。毕竟四万万同胞,数不清的丰富资源,绘不尽的广袤土地。那这些去打日本?不去打进柏林就浪费了。)

大家是不是对捷克斯洛伐克有点什么误解?

对,捷克斯洛伐克有斯柯达,有38t,有捷克式。这些武器,先不说是不是真的在性能上都能玩虐日本同期武器,我就问一句:就靠捷克斯洛伐克,能不能跟日本打持久战。

大家都看三德子的时候,都有一个共识的。那就是:少量的王牌武器是没什么卵用的(虎式),钢铁洪流数量淹死才是王道(T34)。

那为什么就不能举一反三想一下捷克斯洛伐克呢?很不巧,这次产能碾压的是日本这一方。我们可以把我们可爱的意大利同学抓出来列一个数据。

大家都觉得意大利的工业不差吧?毕竟是世界第五大海军强国,航空实力也不差,虽然战斗力被人诟病,单论工业底子,肯定是比捷克斯洛伐克要强的,我们就看一下意大利吧。

钢产量200万吨+,煤产量8000万吨+,石油产量600万吨+,战时飞机产量1.3万+,人口4000万+

那日本呢?钢产量是意大利的三倍,巅峰时期年产750万吨以上,煤产量是五倍,4亿吨,石油产量三倍,飞机产量五倍,光是零战一个型号就有1万的产量,人口7000万+,算上殖民地两倍以上。

捷克斯洛伐克世界第七工业国!

what?

日本丢在欧洲就是个波兰水平!

what?

日本去了欧洲就是被完虐的份!

what?

看看上面的数据,意大利都不敢说自己能赢日本,比意大利要差的波兰,南斯拉夫,西班牙,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希腊,瑞士,葡萄牙,卢森堡,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瑞典,挪威,土耳其,以及捷克斯洛伐克。

这些欧洲国家哪个能赢日本?

日本没坦克,上面哪个国家有能完虐九七改的坦克?

有人会说38t,日军马鹿笑嘻嘻的呼叫了航空支援,没有制空权还想打仗?光看坦克,九七改连谢尔曼都能打(虽然是打侧面)不能打38t?

有人说波兰?拜托,波兰用的TKS系列跟94豆战车比没差别,再往上的7TP也跟95轻战没差别,再往上波兰就没坦克了,日本还有一个15吨97中战,波兰则是独立研制10吨以上的坦克技术都没有,7吨坦克的引擎还是瑞士引进的,就这货色,你让他去打日本?

日本有飞机,上面哪个国家有日本那么多的飞机?

有人说零战脆,上面那些国家飞机总产量超过零式舰战这一个型号的的就一个意大利。没飞机还想打仗?更何况不只是数量,质量也是被全方位超越。

又说到了波兰,大波波到39年死也没能研制出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而日本陆军37年量产了九七式,38年底试飞了一式,日本海军36年量产了九六式,39年零战试作机完成,这四款都是全金属下单翼战斗机,波兰行吗?

日本有人口,上面哪个国家有7000万以上的人口?

意大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说不定才能凑出跟日本本土差不多的人口。

从国土面积而言,大家一直觉得日本小,但是39年的日本不算伪满洲国,也是非常大的。

本土40万+平方公里(包括南樺太+千岛群岛)+台湾3.6万+朝鲜半岛22万,国土面积总的加起来轻轻松松突破60万平方公里。当时欧洲有几个面积60万以上的?

而捷克斯洛伐克国土面积只有13万平方公里,难道捷克的国土五倍富饶于日本?

有人说苏台德防线,捷克斯洛伐克到90年代也只有1500万人口。就算是一战那样子的壕沟战,拉锯战,日本人口跟面积的体量跟捷克斯洛伐克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光靠产能跟人口,玩总体战,日本就能耗死捷克斯洛伐克。

所以,就算常公有了捷克的技术,还是没卵用的,十几年内其他方面根本追不上日本,技术都还没消化,怎么平推日本?

更何况…捷克内陆国家,没有造船,常公也没有造船技术,难道…登陆日本用舢板?那不是跟亮剑那个参谋一样了?

所以捷克斯洛伐克是推不了日本的,日本一个堂堂世界第六大工业国能被这么简单就平推日本也可以不用跟美国掰手腕了,回家看樱花吧,川桑家乡的樱花开了。

好了好了,常公不要激动,我知道你是个带总统,儒雅之士,洗澡时候大喊大叫几下,写几篇日记放松放松就可以了。

user avatar

题主可能生活在钢四那个中国开局工业是法国一半多的位面吧。

什么?你问我们位面?

等国民政府能生产出来zb26和38T这样的武器时再来和捷克比吧。

user avatar

提醒你一下,斯柯达兵工厂是欧洲最大的兵工厂。。。

奥匈帝国的重工业行省就是捷克,一多半的重工业都放在捷克了。

二战前,德国能造的捷克都能造,而且能造的更好,捷克有的德国却不一定有(比如ZH29)。德国为什么要先吞苏台德?因为苏台德有捷克的大量永备工事,德国根本打不过人家。










这就是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军队,装备全是人家国产的。

民国你一个费拉不堪的穷屌,也配跟捷克斯洛伐比?

user avatar

跟捷克没啥像的。

看到有说像埃塞俄比亚的,的确如 @张威廉 所说,民国真的不敢比埃塞俄比亚。

1936年1月16日, 蒋公在南京励志社对全国中等以上学校校长学生代表发表训词,就民国和埃塞俄比亚的差距作了精辟的阐释:

又说:意大利这样强大的国家进攻阿比西尼亚那样弱小的国家,为什么阿国可以抵抗意大利?阿国人是人,我们中国人也是人,为什么中国不能抵抗日本?其实这些话大家都晓得讲,不过我们只要真实就一切客观情势作一个比较的观察,就知道一个国家的安危兴亡,不是偶然简单的事!……再讲到阿国,为什么他那样弱小落后的国家也能抵住意大利呢?我们要晓得:关系作战最大的有三件事: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阿国之所以能够抵抗意大利,就是因为他具备了这三个条件。阿国的气候,每年只有六七个月便于作战,四月以后,便是雨季,惟有土人能自由行动,外国人没有方法可以作战。这是天时的优点。因为有此优点,所以阿国敢和意大利抗战,他只要支持到四月以后,便可以休养了。再则阿国多山,交通又非常不便,军队和一切辎重的运输,非常困难,不像中国一样,日本军队随便可以进到内地,所以利用地势的险阻,尽可以抵抗外患,这就是地利的优点。此外就国际的环境来说,英法和阿国,都有密切的利害关系,虽然法国为结好意大利,默认意大利侵略阿国的行动,而英国则完全反对意大利对阿的侵略,阿国如果真被意国灭亡,英国在北非和地中海方面所感受意大利的威胁太甚,所以不能不帮助阿国。至于阿国国民,虽然文化落后,但团结坚固,在阿王领导之下,都能同心协力,为国效死,也是值得赞叹的。这就是人和的优点。(按:阿国发现叛将,系以后事,)他有了这三个优良的条件,当然可以和强敌来决战,将来或许能得最后的胜利,亦未可知!反转来看我们中国就缺乏这些优点,天时地利,既没有特别可以厄止侵略的特点,而人和一方面,外乏与国,内缺团结,更是不必详言。因此抵抗外侮,也就不是阿国抵抗意大利那样简单的事情。

你看,日本军队随便可以进到内地,怎么能抵抗,必须做好服务工作啊。所以九一八后半个多月后的10月7日,日军军舰开到镇江, 蒋公致电叶楚伧,要当地警局负责给日军买菜,并负责送货到船

日海军明日又来镇江,增加一艘。请注意,如其水兵上岸买菜等事,最好分与其交涉,由当地警局为其代买送船,以免纠纷。

既然差距这么大,自然必须妥协退让,不能随便学阿比西尼亚了。

1936年7月10日, 蒋公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发表演说,以阿比西尼亚为反面教材,要求不可贪图个人“荣名”,“孤注一掷”。你看比我们强的阿比西尼亚都“已经失败了”,“公忠谋国的人”自然更不能“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去葬送”。

记得在去年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的时候,意阿战争,刚才发生,胜负未能悬断,世人当然同情于阿比西尼亚,不幸的结果,现在阿比西尼亚已经失败了!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因为阿比西尼亚是失败了,我们不能做第二个阿比西尼亚。我们要挽救国家的危亡,维护民族的生存,我们决不怕做阿比西尼亚,我们虽则不怕做阿比西尼亚,我们也不是愿意做阿比西尼亚。假使全国同胞,全党同志,能够一律服从中央指挥,中国决不会做阿比西尼亚;我们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一切处置决断,不能不特加慎重,我们决不能轻举妄动,致陷国家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现在阿比西尼亚是亡国了,我们一方面看到阿国的精神,固然很同情,但同时想到阿比西尼亚的人民,在空虚的国际评判之下,所受的侮辱,所受的痛苦,实在不堪闻问了。现在我们中国生死存亡的大权,可以说操在我们本党手上,尤其是全体中央委员,更要担负这个责任,我们是不是在此和平未到绝望之路,而自己偏要来走绝路呢?国家可以不致灭亡的时候,而偏要使他灭亡呢?我们是不是为了一时的意气,或希望个人的荣名随随便便的孤注一掷,把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去葬送呢?在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本党同志,真是公忠谋国的人,我想决不出此的。

既然如此,也就不怪1935年9月,对于义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一事, 蒋公、汪逆态度一致,要求驻国联代表“暂守缄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中哪个国家与中国“最像”,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因为“像”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维度。如果我们将目光聚焦在国际地位的尴尬、夹缝中的生存、以及被强权侵略和肢解的遭遇,那么捷克斯洛伐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比较对象。当然,我们要明确,任何两个国家在历史进程上的类比都必然存在局限性,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需要我们仔细地梳理和分析。首先,要明确一点,美国政府是否会在与中国的全面冲突中将华人关入集中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且可能性需要根据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估的。 没有一个确切的“会”或“不会”,只有对潜在风险和历史相似.............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军人在战场上面临的严酷现实,确实与美军有所不同,尤其体现在近距离格斗这个方面。将这种差异归结于身材的强弱,固然有其朴素的道理,但背后更有着复杂的历史、装备、战术和国家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中国军人的拼刺刀:绝境中的选择首先要说,拼刺刀并非中国军队的“被迫”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情感、代际责任等多个层面。理解表弟的说法,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表弟说法的核心观点:表弟的说法可以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1. “二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虽然跟侵华战争没有关系”: 承认了这一代日本人并非直接的战争参与者或决策者。2. “但仍.............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的亚特兰大级巡洋舰和日军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虽然在吨位和舰型上都比传统的驱逐舰要大,并且在作战中往往承担着一些类似驱逐领舰的职责,但从严格意义的舰种划分上来说,它们并不完全是“驱逐领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舰艇分类标准和这些舰艇的具体设计定位。首先,我们得.............
  • 回答
    .......
  • 回答
    要论导弹时代下的现代步兵与二战步兵的差异,那可真是天地之别,不再是简单的装备更新换代,而是战争形态和步兵自身定位的根本性重塑。如果说二战步兵是战场上的“肉搏者”,那么现代步兵则更像是“信息节点”和“精确打击的执行者”。一、战场态势感知与信息作战:从“睁眼瞎”到“全知者”的跃迁最核心的区别,在于步兵对.............
  • 回答
    在讨论二战时期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对抗时,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并没有与“印度”这个独立国家进行过一场正式的、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印度尚未获得独立,而是作为英属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严格来说,是日军与英属印度军队以及当时参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主义武装(例如印度国民军 INA)之间发生了交集.............
  • 回答
    要聊起二战航母“下饺子”和如今大国养航母“费劲”的对比,这背后可不是什么简单的技术进步或经济问题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了战略需求、技术复杂性、经济成本、政治意愿以及战争形态的根本性转变。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一条条说清楚:二战时期航母“下饺子”的辉煌年代:战略需求是爹想象一下,二战爆发前的世界格局。各.............
  • 回答
    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二战中大多数士兵的士气普遍比一战时期高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战争的性质、宣传策略、技术进步、士兵的动机以及战争的整体目标等。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从“堑壕战”到“总体战”的转变 一战:泥沼般的消耗战与目标模糊 堑壕战的压抑与绝望: 一战最鲜明的特征是西.............
  • 回答
    《遥远的桥》这部电影,作为二战影片中的经典之作,确实让人又爱又恨。喜欢它的人,会被其宏大的战争场面、群星璀璨的演员阵容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还原所吸引;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熟悉这段历史的观众会觉得,电影和真实的战史之间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有这种“看懂了,又好像没完全看懂”的感觉,以及这些.............
  • 回答
    二战期间,骑兵作为传统军事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经历了显著变化,其角色从早期的侦察、通信和快速机动逐渐被机械化部队取代,但在特定战场和战役中仍发挥了独特作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骑兵在二战中的主要作用1. 侦察与情报收集 机动性优势:骑兵部队以快速移动著称,能够迅速穿越地形复杂或交通不便的区.............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苏军)与中华民国中央军(国军)的战斗力比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军事体系、战争环境和关键战役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探讨: 一、战争背景与时间线1. 苏联的战争(19411945) 苏联在1941年6月被德国发动的“巴巴罗萨行动”入侵,进入.............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极其惨烈和复杂的冲突,其中充斥着许多让人细思恐极的细节,它们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性,也触及了人性的黑暗和复杂。以下是一些令人不寒而栗的细节,我会尽量详细地讲述:一、纳粹德国的系统性灭绝与“效率至上”的冷血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日常生活”: 奥斯威辛集中营并非仅仅是一个关押和处决.............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尽管钢铁洪流和空中力量已成为主导,但骑兵的战术角色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一种更加专业化、辅助性的姿态存在于各国军队的体系中。他们的作战任务,比起过去那种大规模的正面冲锋,变得更加精细化、多样化,并往往与现代化陆战武器紧密结合。侦察与警戒:永不熄灭的眼睛骑兵最核心的价值,尤.............
  • 回答
    二战那段日子,虽然充满了战争的残酷和沉重,但历史长河中也偶尔会闪现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甚至可以说是“沙雕”的瞬间。这些小插曲,就像是漆黑夜幕中的一点星光,反而让这段历史更加立体和人性化。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让我觉得特逗,又有点不可思议的二战往事。1. 英国的“秘密武器”——防空洞上的“幽灵”说起英国.............
  • 回答
    二战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涌现了无数影响历史进程、展现人类极限的杰出人物。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位在“特别”和“硬核”方面都足够令人印象深刻的二战人物: 1. 西蒙·海耶 (Simo Häyhä) “白色死神” (The White Death)特别之处: 来自芬兰的平凡农夫,却成为了二战中最致命的狙击.............
  • 回答
    纳粹的邪恶,如其所作所为中所体现的,绝非他们输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纳粹战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涉及战略、经济、政治、军事以及其自身意识形态的内在缺陷。然而,纳粹的邪恶,尤其是其种族灭绝政策和极端民族主义,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们的困境,并影响了他们的战争进程和最终的失败。下面我将详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