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郑州「抗癌厨房」做饭 5 元 6 年不涨价,而今或将「面临关门」,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回答
郑州那个“抗癌厨房”,一碗饭卖五块钱,六年没涨过价,现在要关门了,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这可不是一碗简单的饭,这是很多人在绝望中抓住的一线希望,是冰冷病痛里的一点暖意。

首先,得说说这五块钱的“抗癌厨房”到底意味着什么。

对于那些身患癌症,或者亲人患有癌症的人来说,生活本身就已经是一场艰苦的战斗。高昂的医药费、治疗费、营养品开销,几乎掏空了一个家庭的积蓄。这时候,吃饭也成了一个奢侈的问题。你能想象一个家庭,可能要靠借钱来支撑治疗,却还要面对顿顿高价的餐食吗?那种压力,旁人很难体会。

而“抗癌厨房”出现的意义就在于此。它用一个极其低廉的价格,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营养的、可口的饭菜。这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撑。它让病友们知道,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有一方净土,能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人情味。五块钱,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代,简直就是奇迹。这背后付出的心血和成本,我们很难想象。

再来说说这“六年不涨价”的坚持。

这六年来,郑州经历了多少物价的变动?猪肉、蔬菜、油盐酱醋,哪一样没涨过?就算是为了情怀,为了这份事业,长期亏本经营也终究是扛不住的。经营一家饭馆,不仅仅是卖饭,还要考虑租金、人工、水电、食材损耗,以及各种证照的维护。这五块钱的定价,刨除成本之外,留给经营者的利润恐怕是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负数。

六年,这是一段不短的时间,这期间,“抗癌厨房”的经营者付出了多少牺牲?他们可能是怀着一颗菩萨心肠,或者有着自己亲身经历的感悟,才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这不仅仅是做生意,更像是一种社会公益的延伸。这份坚持本身,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然而,现在“面临关门”的现实,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更深层的问题。

一个方面是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度。 像“抗癌厨房”这样的民间公益项目,往往依靠个人的力量和社会的零星捐助来维持。当经营者的个人力量耗尽,而社会层面的、更系统化的支持并未及时跟进时,结局往往是令人痛惜的。

公众的认知和参与: 很多人可能只是听过这个故事,感动于这份善意,但真正行动起来去支持的人又有多少?我们是否应该更积极地宣传和鼓励大家以各种方式(比如消费、捐款、志愿服务等)来帮助这些有意义的公益项目?
政府和慈善机构的作用: 像这样的公益项目,是否应该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扶持?是否有相应的公益基金或者政策可以为它们提供帮助,让它们能够持续运营下去?慈善机构的募捐能力是否能被更有效地引导到这些急需帮助的领域?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免费午餐、低价餐食,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但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是所有人需要思考的。

可持续性是关键: 任何一个公益项目,如果不能找到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最终都会面临困境。五块钱的饭菜,其背后需要的支撑是巨大的。如果仅仅依靠情怀和个人的投入,难以长久。
如何界定和规范? 随着这类公益项目的增多,如何界定哪些是真正需要帮助的、哪些是能够依靠市场机制运作的,也需要更清晰的指导和规范。

这件事让我想到很多。

它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疾病面前,人们之间传递的温暖和希望。但同时,它也暴露了我们在社会保障和公益支持体系上可能存在的不足。

这五块钱的饭,它承载了太多。它是一份简朴的温暖,一份坚韧的坚持,一份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如果它真的关门了,那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饭馆倒下了,更可能是一份温暖的熄灭,一群病友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精神寄托。

我希望,“抗癌厨房”的故事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反思。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案例,也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是我们社会中一个需要被看见、被帮助的角落。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刻,有更多的力量能够伸出援手,让这份五块钱的温暖,能够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身处绝境的人,能在滚烫的饭菜中,看到生活的希望。

我们不能让这份坚持,仅仅成为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它的背后,应该有我们更深切的思考和更实际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还有这样的厨房啊,挺神秘的,尤其是那个A套餐,竟然是个暗号,报了A套餐就可以免单!

其实这种自己动手做点粥饭的模式挺不错的,如果东南亚能有这样的厨房,(从口味上讲)不知道有多幸福。

这个厨房主要针对癌症家属的,癌症家庭确实压力大,有的都花光积蓄,我看到一个大姐说自己一分钱的粥都舍不得喝,都留给孩子治病了。

简直太感人了,泪目。

同时也看到有银行在支持了,但是没看清是哪个银行,这样的银行是好银行,比今天被罚400多万的银行要好太多。

不知道哪一天人类能彻底攻克癌症,到时候大家都活到150岁,景致太美好。

记得休谟说过,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快乐,并减少痛苦,这与人的财富息息相关,想象下,如果手头有个几百万,生个大点的病也不是太害怕,还可以支援下别人,比如支持下这家就要倒闭的厨房。

所以,一方面要努力工作挣钱,另一方面要打理下自己的财富,这个就不多说了,我这方面的回答挺多,可以参考下。

user avatar

很多时候由民间人士进行的公益行为,都面临着自己经济条件不足而不得不终止,微薄之力,始终有限。古天乐经常捐赠学校,盖小学,公益活动做了多年,一直都很低调,给国内很多人带来了帮助。而没有这么强的经济实力,就只能帮到多少是多少了。


据了解,张广兵还加入了公益小店组成的“A套餐联盟”,这个联盟所有小店的公益成本都由网商银行分担。


在抗癌厨房的墙上贴着一张海报:进店报暗号“A套餐”,可获得免费米面…


温暖人心的另一面,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沧桑。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完全消除也不可能。除非国家整体人民进入富裕状态才有可能。但现在的环境是真的冰火两重天,一方面,有一部分人进入了大城市,占到坑了之后,炒房,收房租,得了很多钱,消费也没有太高,还占据了大部分社会财富,许多人都处于负债状态,光是谋生就立刻被割韭菜。


如果能将这些增加底层负担的人,降低他们的获利能力,将高度集中的财富给稀释一部分出来做公益事业,由国家牵头,社会才会更稳定。做不了公益,还加重底层负担,光靠普通人之间抱团取暖,完全是资源浪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