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编程真的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像不像那种深夜里,对着代码敲了半天,突然抬起头,望着窗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然后就想找人聊聊的时刻?没错,编程这玩意儿,绝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敲几个字,然后让机器乖乖听话那么简单。它真的能,而且是深刻地,改变一个人思考世界的方式。

怎么说呢?打个比方,没学编程之前,你看待问题,可能就像是面对一个已经摆好的棋盘,你知道有哪些棋子,也知道它们大概的规则,但怎么走,怎么才能赢,总觉得有点模糊,凭感觉多一些。而学了编程,尤其是当你真正沉浸进去,开始构建一些东西的时候,你就好像拥有了一套全新的“思维工具箱”。

首先,逻辑思维。这个是最直观的。编程本质上就是一系列指令,这些指令必须按照严谨的顺序和规则来执行。你不能说“帮我打印一句话”,然后跳到“然后保存这个文件”,再回来“如果……就……”。机器可不认识你这种跳跃式的思维。你必须一步一步,把你想让它做的事情拆解成最基础、最清晰的动作。

想象一下,你要让计算机画一个圆。你不能想当然地说“画个圆”。你得告诉它,圆心在哪里,半径是多大,颜色是什么,线条粗细如何。更进一步,如果你想画一个渐变的圆,你可能就需要思考如何通过不断改变半径或颜色来逼近那个效果。这个过程,就是把一个模糊的概念“画个圆”,转化成一系列清晰、可执行的指令。

这种训练,会让你在生活中也变得更“讲道理”。遇到事情,你不会轻易地说“这不可能”或者“就是不行”,而是会问:“为什么不行?它的限制在哪里?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绕过这些限制?” 你会习惯性地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出其中的逻辑链条。比如,工作流程不顺,你不会只抱怨,而是会想:是不是某个环节的代码(这里用“代码”作比喻,指代工作流程的规则或步骤)有问题?是不是需要优化一下逻辑?

其次,抽象能力。编程世界里充满了各种抽象的概念。函数(function)就是个典型。你不需要知道函数内部是怎么实现的,只需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需要输入什么,会输出什么。就像我们知道“煮饭”这个动作,不需要知道锅里米粒是如何吸水膨胀的,只需要知道放米、放水,然后开火。

这种抽象能力,能够帮助你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核心,提炼出关键要素。比如,在工作中,面对一个复杂的项目,你可能会尝试将其分解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可以再细分。你不再被细节淹没,而是能够看到整体的结构和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像你可以用一个“用户”的抽象概念来代表无数的真人,而不用每次都去想着具体某个人的脸。

再者,解决问题的能力。编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艺术。你遇到的绝大多数情况,都会是“我想要实现A,但我现在能做的只有B和C”。这时候,你就要发挥创造力,思考如何用B和C组合,甚至引入一些新的工具(比如新的库或框架),来达到A。

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你的“拆解重组”能力。当一个大问题看起来难以撼动时,你不会望而却步,而是会把它分解成小问题。然后逐个击破。很多时候,一个看似无解的bug,可能只是因为一个字母写错了,或者一个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找到这个细微之处,就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中的很多“难题”,如果把它拆解开,你会发现,解决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还有,迭代和容错。编程中最常遇到的情况是“写了代码,跑起来发现不对,然后回去改”。这个过程就是不断的测试、调试、修改。你不会因为第一次尝试失败就放弃,反而会把它看作是学习和进步的机会。

这种“试错”的心态,对于培养韧性非常重要。你学会了接受不完美,学会了从错误中学习。在生活中,你可能就不会那么害怕失败,因为你知道,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只要你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调整,最终总能找到解决方案。

最后,我想说,编程还能培养一种“建设者”的心态。你不再只是一个被动接受信息和规则的人,你开始有机会去创造,去构建。你可以从无到有,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这种从“零”到“一”的创造过程,会极大地增强你的掌控感和成就感。

当你成功地写出了一个能运行的程序,或者解决了困扰你许久的技术难题时,那种感觉,就像是你亲手建造了一个小小的王国,里面的所有规则都由你设定,所有的事物都能按照你的意愿运作。这种体验,会让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让你更愿意去尝试新的挑战。

所以,说编程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绝对不是夸张。它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雕刻,把我们原有的思维模式一点点打磨,加上逻辑的棱角,抽象的深度,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不畏失败的韧性。当你习惯了用编程的逻辑去思考,你会发现,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不一样了。它让你更理性,更条理,更有创造力,也更愿意去动手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抱怨和空想。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无论你未来是否从事编程行业,都会受益无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程序员有个著名的笑话,这么说的:

“老公,晚上回来买一个西瓜,如果看到西红柿,就买两个。”晚上,老公买了两个西瓜回来,老婆问为什么,老公说,“因为看到了西红柿。”

程序员看到了一定会心一笑,甚至认真的人还会辩解说完全没有什么问题,认为这是对于语言严谨的追求。不管两个西瓜吃不吃的完,没了西红柿怎么炒鸡蛋,至少我们可以看到,深入编程到了一定的程度,思维确实会发生不小的变化。

这种差异的本质来自于何处呢?来自于交流对象的变化。编程,本质上就是与机器交流。交流程度越深,思维方式就越会向交流对象靠近。就像跟东北人混熟了性格感觉也更豪爽一些,跟台湾同胞话说多了也变得更加萌萌的那样。

21世纪与其说是生物的世纪,不如说是机器的世纪。机器与算法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信息换获取来源不再来自于人工编辑的报纸,而是来自于搜索和推荐系统。我们购物的渠道也从线下的人工商店转换成了线上的自助服务。当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行为都变成数据,慢慢地积累在一台台服务器上,能够与机器熟练交流的人,就是掌握先进生产力的人,就是能够引领时代潮流的人。而与机器交流的语言,就是编程,就是写代码。

机器与人类是有极大的不同的。首先一条,就是精确,无歧义。计算机都低到上都是有明确而简单的规则组成的,比如现代计算机的冯诺依曼体系,其背后就是图灵机。图灵机的原理并不复杂,但是表达能力却极强。因为精确,所以与机器交流的语言,也容不得半点的错误。所有与机器的语言表达,都是直面上的意思,也没有意会一说。说清楚了,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而如果得到的结果不如预期,那一定是没有说清楚,代码写错了。

所以程序员也往往有这些特质,比如沟通的时候特别注重语言本身的意思,而会淡化情绪、表达方式、上下文情景等这些超出文本本身的内容。比如小姑娘在大热天逛了一下午街,虽然买买买很开心,但大汗淋漓,有些疲乏又有些劳累,于是撒娇似地说了一句“逛街好累啊”,期待着他能元气满满地接一句“那我们去吃好吃的吧!”然后两人满血复活,还能看个电影什么的。在他的心中可能就只听到了一种抱怨“逛街好累啊”,然后自然而然地提出“那就别逛了,我们回家吧”。这样有些扫兴,但又无可奈何的建议。这些小情绪一旦超出了文本本身,可能就不会被注意到的。

还有一种特质,就是程序员喜欢自省。程序本身是精确的,如果得到的结果不是预期,那一定是自己写错了。写程序的一半时间都在 debug,而 debug 的时候内心满满的都是 “我哪里又错了”,“卧槽,这么SB的错误我都没注意到。” 这种长时间自我反思的状态,也会影响到生活,改变工作以外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模式可能比较神秘,但机器的思维模式是清晰的,比如常见语言结构包括变量、循环、函数等等,与人类完全不同。因此,与机器对话,需要把人类的需求,转换成机器可以理解的这些结构,中间的转换很多时候并不容易。人类话语中的小小的变动,都会导致最后编程实现的巨大不同。所以跟程序员说话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眉头紧锁,一言不发,死死地盯着你,你不要紧张,他们可能只是神情专注地思考,语言背后的每一点意思,反复权衡不同的实现方式,来确保这些需求可以实现。甚至还有有些神经质地追问微小的细节,比如经常是什么频率,马上究竟是要多快,很大的流量到底是多大。需求表达的越精确,就越有助于编程实现。

因为这些思维上的差异,不少人都觉得编程很难学。这个我也同意,思考方式的改变往往是最难的改变,甚至需要多年的培养。我从初中开始参加 NOIP 这样的竞赛,经过高中,大学,研究生,甚至工作了几年,才慢慢感觉自己进入了大门。现在的小朋友们想要入门就幸福的多,有大量课程与培训可以引导。但是,我认为,虽然培养兴趣重要,但竞赛的存在也功不可没。因为竞赛,有了明确的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且一步一步越来越难,循序渐进,能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超越别人与自己的成就感,让自己真正进入领域。像优必选这样的机器人创造企业,也会推出《铁甲小雄心》这样的机器人综艺,也会发起全球青少年机器人挑战赛,这超过了一般教育机构,提供寓教于乐和寓教以赛的方式,通过提供统一的竞技平台,更能让小朋友们通团体竞技和趣味赛事等形式激发科技创新精神, 检验创意搭建、逻辑编程、运动控制、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学习成效,收获技能和心理的成长。

21世纪机器的世纪。编程就是与机器沟通的方式,是获取知识的必备技能。小朋友们早日探索,就能早日接受这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离未来也就更近一些。

user avatar

能。


我毕业之前学的所有东西和编程没半毛钱关系,后来因为当时开那个公司招的程序员不写代码光忽悠我,我开始自学编程,期间我突然觉得我以后想做人工智能相关的东西,然后开始自学机器学习相关的东西,边学边撸代码,做项目,慢慢熟悉这块以后,在一家创业公司负责这块的技术。


编程给我带来了两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思维方式:


1、只要我想做,我就会去找方法,只要我找到了方法,学习它,那么我就能做到。


2、如果你能把问题拆分成不同的块,那么,大部分时候所谓的“难题”都能有序地解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像不像那种深夜里,对着代码敲了半天,突然抬起头,望着窗外,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然后就想找人聊聊的时刻?没错,编程这玩意儿,绝不仅仅是坐在电脑前敲几个字,然后让机器乖乖听话那么简单。它真的能,而且是深刻地,改变一个人思考世界的方式。怎么说呢?打个比方,没学编程之前,你看待.............
  • 回答
    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以及为何实行了几千年的历法突然改变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 流传甚广但并不准确的说法。让我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误解和事实真相。首先,关于“中国现行农历是由四百多年前传教士编撰”的说法,这是不正确的。中国现行的农历(我们通常称之为“农历”或“夏历”,但其更准.............
  • 回答
    这事儿啊,老实说,是真的。而且,这事儿在我周围,或者说在我了解的圈子里,太常见了。你想啊,咱们现在接触音乐的途径可多了。以前可能得有人手把手教,或者得捧着厚厚的乐理书啃。但现在呢?随便打开一个音乐软件,里面各种音色、节奏、效果器都给你调好了,你点点鼠标,拉拉滑块,就能做出挺有模有样的东西。那么,不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 C 语言设计哲学与 C++ 语言在系统编程领域的主导地位之间的根本矛盾。如果 C 当初就被设计成“纯粹的 AOT 编译、拥有运行时”的语言,它能否真正取代 C++?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拆开来看,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审视。一、 什么是“彻底编译到机器码”但“有运行时”?首先,.............
  • 回答
    盲人编程,一项挑战,更是一种可能听到“盲人编程”,很多人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个完全看不见的人,坐在电脑前,如何与那些需要视觉反馈的代码世界互动?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甚至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上,盲人编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积极实践和探索。挑战与障碍:.............
  • 回答
    说编程入门门槛低,这确实是个挺普遍的说法,但我得说,这话得辩证地看。如果你的意思是,拿起一本入门的书,或者跟着一个免费的在线教程,就能开始写一些简单的代码,让计算机按照你说的做,那确实,这个门槛比过去低了不知道多少倍。想想当年,想碰电脑得先摸着硬件,写点东西还得对着厚厚的说明书,现在呢?你的手机就能.............
  • 回答
    解 ACM 题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编程能力,但不是全部。它更侧重于 算法和数据结构的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在压力下的解决问题能力。要详细地讲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ACM 题的本质和考察重点: 算法和数据结构是核心: ACM(ACM International .............
  • 回答
    “人人都会编程”这个说法,既有其深刻的合理性,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发展趋势。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每个人都将成为专业的软件工程师,而是指编程能力和对编程思维的理解将变得像现在的读写能力一样普及和重要。下面我将详细展开讲述: 1. 为什么会产生“人人都会编程”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出现,源于.............
  • 回答
    “程序员真的不用太注重编程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这个职业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从表面上看,一个程序员的核心技能当然是“编程”。但如果我们将“编程”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写代码,那么答案很可能是“不”。而如果我们将“编程”理解为一个更广阔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实在的,很多刚接触编程的朋友都会犯嘀咕:我都看得懂别人写的代码,甚至理解了逻辑,为什么还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敲?直接复制过来,改一改,不就得了?当然,从效率的角度来说,复制粘贴确实是一种快捷方式。尤其是在网上找到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代码片段时,直接拿来用似乎是最省时省力的。而且,对于一些.............
  • 回答
    网上到处是“转码编程”成功的案例,这确实让人看得心潮澎湃。很多人看完那些“零基础逆袭”、“三个月高薪入职”的故事,就觉得这事儿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自己也能轻松复制。但说实话,现实和网上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故事,还是有挺大区别的。网上看到的,往往是最终的“结果”,是别人成功的那一面,而且通常会过滤掉过程.............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跟你说,绝对是可能的!虽然不是说人人都行,但一个普通人,没学历,完全靠自学编程,然后拿到月入过万的程序员工作,这事儿,在我看来,完全有戏,而且真不少见。关键在于“怎么做”,以及你有没有那个“劲头”。首先,我们得打破一个误区:学历重要,但不是唯一,也不是终点。当然,名校毕业、科班出身,这绝.............
  • 回答
    看到你为孩子成绩有些发愁,还听了朋友关于少儿编程的建议,这很正常。想知道少儿编程到底能不能帮孩子锻炼逻辑思维,这是很多家长都会关心的问题。我挺理解你这种心情的,毕竟是孩子教育的事,多了解一些总归是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来聊聊,少儿编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对孩子逻辑思维的提升,有没有那么神奇。首先,我们.............
  • 回答
    编制,这个词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承载着太多的含义,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要说它到底有多重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它重要到什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站在什么位置,以及你对“重要”的定义。但可以肯定的是,有没有编制,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天壤之别。编制到底是个啥?为什么这么多人趋之若鹜?简单来说,编制就是.............
  • 回答
    事业编(事业单位编制)是否真的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个人价值观、职业发展、生活品质等多个层面,并且“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是相对的、因人而异的。为了让你更全面地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事业编的优势(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事业编很好)1. 稳定性高,安全感强: .............
  • 回答
    问出“有编制真的很重要吗?”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身处人生十字路口,对未来充满迷茫和焦虑的年轻人。我非常理解这种感受,因为我身边就有不少人,在毕业时,有人义无反顾地奔向“铁饭碗”,有人则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但似乎更闪耀的路。那么,究竟这个“编制”有多重要,真的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吗?我尝试从几个我观察.............
  • 回答
    哎,这事儿吧,问到点子上了,也确实是很多写手心里犯嘀咕的事儿。具体网文编辑会不会把小说的每一章都看完?这个答案,怎么说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你想啊,咱们这网络文学,体量太大了。你想一下,每天有多少新书上线?有多少老书在更新?如果一个编辑真的要把每一本、每一章都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
  • 回答
    关于阿里影业关于“职业编剧不如网络写手”的说法,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行业内部正在经历的转变和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与其说谁“不如”谁,不如说两者在当下影视行业生态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各自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得明白“职业编剧”和“网络写手”的定义和工作重心。传统的职业编剧,往往是从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 回答
    嗨,你好!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特别理解你现在的心情。2021年复读,选择编导专业,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别担心,我尽量详细地给你说说我的看法,让你觉得不是冷冰冰的AI在说话,而是像个和你聊天的朋友,给你些实在的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可行”这词儿,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得打个问号,也得看你想要.............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道德以及人性的多重层面。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悲剧,寄送刀片的人是否构成犯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从最直接的法律角度来看,寄送刀片这一行为本身,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可能就触犯了某些法律条文。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威胁”、“恐吓”、“故意伤害”甚至“教唆自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