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元气森林乳茶宣传 0 蔗糖,实际为「高糖高热量」?市面上号称「无糖」的饮料真的都无糖吗?

回答
最近,关于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宣称与实际高糖高热量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也让不少消费者重新审视市面上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饮料。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产品策略问题,更触及了整个预包装食品行业的“减糖”乱象以及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实。

元气森林乳茶的“0蔗糖”与“高糖高热量”:一场文字游戏的胜利?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0蔗糖”这个说法本身。按照食品标签法规,只要每100毫升的饮料中蔗糖含量低于0.5克,就可以标示为“0蔗糖”。元气森林乳茶,正是抓住了这个法规的空子。它确实没有添加蔗糖,而是巧妙地使用了其他甜味剂,比如赤藓糖醇和麦芽糊精。

问题就出在麦芽糊精上。虽然它不是蔗糖,但麦芽糊精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会被分解为葡萄糖,同样会产生热量,并且会影响血糖水平。而且,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麦芽糊精在很多情况下,其甜度并不高,为了达到令人愉悦的甜味,常常需要与其他甜味剂配合使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一些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媒体的披露,元气森林乳茶的总糖含量(这里指的是可以被分解为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的总和)以及热量,其实并不低。比如,有报道指出其部分产品的总糖含量甚至能达到每100毫升9克以上,这相当于每瓶(500毫升)含有约45克的糖,接近我们每日建议摄入量的上限。对比市面上一些传统的含糖饮料,这样的数据着实不容乐观。

那么,为什么元气森林乳茶会给人“健康”的印象呢?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成功的营销策略。它抓住了当下年轻人追求“健康”、“无糖”的生活理念,通过极具创意的包装设计、简洁的品牌故事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病毒式传播,迅速建立起一个“潮流健康饮品”的形象。而“0蔗糖”的标签,无疑是这场营销战役中最锋利的武器,它直接击中了消费者对糖的“痛点”,即便背后隐藏着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糖分”或高热量。

这种做法,说得不好听点,就是一种“文字游戏”。在合规的框架内,玩弄概念,以一种“聪明”的方式让消费者误以为自己选择了健康,但实际上可能摄入了比想象中更多的糖分和热量。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误导,也对其他真正致力于低糖、低热量产品的品牌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

市面上“无糖”饮料的真相:是真无糖,还是“换汤不换药”?

元气森林乳茶的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放眼整个饮料市场,打着“无糖”、“零卡”、“健康”旗号的产品琳琅满目。那么,这些宣称“无糖”的饮料,真的都无糖吗?

答案是:并非所有都“真无糖”,或者说,它们采取了与元气森林乳茶类似的“障眼法”。

1. 甜味剂的“无糖”游戏:
和元气森林乳茶一样,很多“无糖”饮料不添加蔗糖,而是依赖各种人工甜味剂或天然甜味剂。常见的包括:
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这些是历史比较悠久的人工甜味剂,甜度很高,热量极低。但长期大量摄入的安全性仍有一些争议,有些人可能会对这些人工添加剂产生不适。
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甜菊糖苷:这些甜味剂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并且甜度也够。赤藓糖醇的热量几乎为零,甚至有负热量之说(因为它在体内代谢非常少)。然而,它们同样会产生甜味,满足消费者对甜食的需求。

问题在于,这些甜味剂本身并不等于“无糖”。 它们只是在提供甜味的同时,减少了糖带来的热量和对血糖的影响。如果一款饮料宣称“无糖”,但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剂,并且口感非常甜腻,那么它可能只是用“无糖”的标签,来掩盖其对人工甜味剂的过度依赖。

2. 隐形的碳水化合物和热量:
就像麦芽糊精一样,很多“无糖”饮料为了改善口感、增加粘稠度或者作为填充剂,会添加其他不被直接归类为“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
聚葡萄糖、膳食纤维:虽然这些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它们在消化过程中对血糖影响较小,甚至有一些健康益处。然而,它们的添加量一旦过多,仍然会增加产品的热量。
某些淀粉类糖浆:虽然不直接标为“蔗糖”,但可能含有转化糖、麦芽糖等,这些都会产生热量。

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那些除了甜味剂,还添加了其他大量碳水化合物成分的“无糖”饮料。这些成分虽然可能在名称上不直接叫“糖”,但它们提供的热量是不容忽视的。

3. “零卡”与“低卡”的界限模糊:
很多“无糖”饮料也同时宣称“零卡”或“低卡”。与“0蔗糖”类似,“零卡”也有法规的界限。当每100毫升的饮料热量低于4千卡时,就可以标示为“零卡”。这意味着,“零卡”不代表完全没有热量。一杯大容量的“零卡”饮料,累积起来的热量也可能达到数百卡路里。

消费者如何擦亮眼睛?

面对这样的市场乱象,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

仔细阅读配料表: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不要只看包装上的醒目标语。学会辨认配料表中的各种糖类(如蔗糖、果葡糖浆、葡萄糖浆、麦芽糖浆、蜂蜜、浓缩果汁等),以及各种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
关注营养成分表中的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即使宣称“无糖”,也要看看每100毫升的总能量和碳水化合物是多少。如果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即使没有添加蔗糖,它依然是一个能量来源。
理解“无糖”的真正含义:认识到“无糖”更多指的是“不添加蔗糖”,而非“完全不含糖分”或“零热量”。
保持理性消费,避免过度迷信营销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能仅仅依赖一瓶饮料来达成。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才是王道。
关注行业动态和第三方评测:媒体和一些消费者组织会对市面上的产品进行检测和评测,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

总而言之,元气森林乳茶的“0蔗糖”风波,是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契机。它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整个行业在“健康化”标签下可能存在的“猫腻”,并促使我们作为消费者,需要具备更强的辨别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出明智的健康选择,而不是被营销概念牵着鼻子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一份警惕和独立思考,比任何一句“无糖”的宣传都来得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啊啊啊啊好开心,我的科普文章居然都能在小破乎成为话题惹!!

那我是不是甚至还能泳有一个亲自答!!(做梦

限于原文的篇幅,我在我那篇评测里确实也没有展开讲太多元气森林这个乳茶的问题,正好题主问出了这个问题(我都怀疑你是不是会读心!!我真的想过要不要找个人当托提问一下这个点!!),我就在这里再多讲讲好惹~~


首先简洁回答第二个问题:市面上号称“无糖”的饮料真的都无糖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起码,有些声称“无蔗糖”的饮料,并不是真的无糖。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好网友、知乎食品优秀答主 @钱程 敏锐的观察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食品工程师,他在我准备那篇饮料评测的时候,给我提名了元气森林的乳茶:

结果,我去超市看了看0蔗糖乳茶这个单品,就发现,好家伙,他真的是发现了一个华点!

光是我自己买了、看过成分表、发现声称“无蔗糖”结果加其他精制糖的,就有元气森林的乳茶、伊利的乳矿奶茶;其他相似的“0蔗糖奶茶”产品,相信也是有类似的情况。

然后接下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种“0蔗糖”饮料偷偷加别的糖的行为?

这个问题的答案,用四川话讲,就是:“豁人民群众不懂”!

正是因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果糖和蔗糖一样也是对健康有害的精制糖,所以厂家才敢加果糖瞒天过海!

事实上,普通饮料加的蔗糖,和元气森林乳茶加的果糖,都是精制糖。

所以,营养学上来说,普通饮料加蔗糖是“加糖”,元气森林乳茶加果糖也是“加糖”。

至于为啥各位奶茶厂家们要用果糖瞒天过海,欺骗人民群众呢?

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奶茶毕竟是糖不管够就不好喝的东西,总归还是得加点什么甜的玩意儿才能卖得出去。
  • 第二,广大奶茶爱好者的嘴巴是很挑剔的,普通的不是糖的甜味剂的“假甜”骗不过他们,必须得加点儿真糖,销路才好。
  • 第三,白砂糖(也就是蔗糖)对健康不好,这个是大众常识;但是果糖对健康也不好,这就不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了。所以,加果糖,普通消费者认不出来,能糊弄过去。

这个第三点,我随手采访我可爱的非医学专业姐妹 @Zoey 作证,此处艾特她ID以证明我不是无中生友:

这里,我还想多说两句:从现有的研究证据来看,用果糖替换蔗糖,这不仅仅是商业诚信的问题,更是一种会给消费者造成额外的健康隐患的做法。

蔗糖消化后只有一半是果糖,还有另一半是葡萄糖;而结晶果糖就真的是纯的果糖了。

虽然精制的、用来作为甜味剂使用的葡萄糖和果糖,都不是什么好鸟,但是:

  • 葡萄糖,人家好歹还只是有作为精制糖的危害;
  • 果糖,除了自己是精制糖、有精制糖的那些什么长胖之类的危害,还有自己额外的坏。

肝脏处理葡萄糖之类的其他所有糖的时候,都有各种机制调节处理这些糖的速度,保证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把事儿做完(有限速酶);

只有处理果糖的时候,是一上来就油门踩死、不装刹车的那种疯狂(不限速反应)。

(如果有人觉得这段和之前丁香医生有篇尿酸的推送里有一段很相似,也请不要急着说我抄袭,因为丁香医生那篇稿子就是我写的[微笑])

因此,果糖在喝得多的时候,还会在肝脏造成额外的健康危害,主要包括:增大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1],扰乱肝脏嘌呤代谢、升高尿酸、增大患痛风的风险[2],引起肝脏胰岛素抵抗[3]等等。

所以,综上所述,元气森林在乳茶的介绍页上醒目标注“本品0蔗糖”,然后配料表上又有果糖,这种行为在我看来,就像这样:

看我写到这儿,元气森林的公关可能会辩解说:“啊,虽然但是,我们的乳茶确实能量比街边奶茶店的要低啊?”

——但是,你这一小瓶咖啡奶茶,能量206千卡,能顶一个妹子1/3顿中午饭;人家奶茶店,一杯小杯的奶茶,有小料、现做新鲜、还便宜,能量也不过就是大概三四百千卡。

就这,您还搁这儿跟人家奶茶店的比呢?往好了说,这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有啥意思?


批评归批评,最后还是要给大家解决一下“喝啥饮料好”这个实际问题的。

1、如果不想喝白开水,喝什么饮料最健康?

答案是:啥都不加的茶水,比如泡菊花茶、泡红茶、泡乌龙茶等等。咖啡如果不加糖、奶,只喝咖啡豆磨出来的那个苦苦的咖啡本身,那么也是可以算这个范畴的。

这一分类的饮料,是只要身体受得了,就随便喝多少都不用担心的。

因为评论区有人来杠了,所以我再加一句:

确实,咖啡因摄入过量的时候,一些人会有心慌、尿多、失眠等等的不适的症状,严重的时候可能还会咖啡因中毒。

但是,在日常的几百毫升到一千毫升的饮茶量下,如果是喝自然冲泡的茶水,一般人们并不容易摄入过量的咖啡因。

所以,在安全性这块,喝茶问题不是很大;当然,毫无节制地喝是不行的。


2、如果就是想喝甜的,喝什么饮料可以健康一点呢?

答案是:理论上来看,不含糖的、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的甜饮料,因为不含能量的缘故,可能是相比于添加真糖的饮料而言更好的选择。

这部分饮料,市面上常见的有以下这些:

是的,这张图里也列出了元气森林的气泡水。

虽然我前面一直在批判他家的乳茶,但是作为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我必须要说实话:

元气森林的气泡水,是真的没加糖!

这个配料表里面的三氯蔗糖,看起来长得像糖,但因为在蔗糖上加了三个修饰的氯原子基团,所以得到了两个好处:

  • 1)相比蔗糖,三氯蔗糖甜度一下子猛增600倍[4],所以理论上,只需要加0.1克左右,它就能实现一整瓶可乐所含的蔗糖的甜度;
  • 2)三氯蔗糖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吸收还很差,吃下去的三氯蔗糖,85%都不会被吸收[4]

因此,用三氯蔗糖增甜,几乎不会带来任何能量;也因此,三氯蔗糖就不再属于精制糖的范畴了,而被归类于“非营养性甜味剂”,也就是俗称的“0卡糖”。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有流行病学证据表明,喝使用非营养性甜味剂的甜饮料,并不见得有更低的肥胖、二型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5]

所以,如果只把含糖饮料改成无糖饮料,而不改变其他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得话,那么能获得的健康收益可能仍然是非常有限的。

有一些人,甚至可能因为无糖饮料没有热量而代偿性地吃得更多(“反正饮料没热量了,我今天就能多吃点了”)。

所以,虽然这些饮料0能量,但是,能少喝甜的,就少喝啊,朋友们!!


3、如果就是想喝奶茶,应该咋办?

前面已经说过了,即使是元气森林的乳茶,能量密度也远远没有低到可以放心喝的地步。所以,如果一定要喝奶茶,就要牢记:

1)喝奶茶只能是最多偶尔一两周一回的、极少数时候的放纵,决不能是每天一杯的日常;

2)如果非要喝,请点自己能接受的最低甜度,比如“不额外加糖”;

3)喝奶茶的那一天,最好是能多下楼活动活动锻炼一下,把奶茶带来的多余能量消耗掉;再不济,也要吃饭的时候少吃几口,给奶茶留出空间。


4、如果就是想每天喝八杯最甜的奶茶,应该咋办?

那你还是给我胖死去吧!

参考

  1. ^ Jensen T, Abdelmalek MF, Sullivan S, Nadeau KJ, Green M, Roncal C, Nakagawa T, Kuwabara M, Sato Y, Kang DH, et al. Fructose and sugar: A major mediator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J Hepatol 2018;68(5):1063-75. doi: 10.1016/j.jhep.2018.01.019.
  2. ^ Ayoub-Charette S, Liu Q, Khan TA, Au-Yeung F, Mejia SB, de Souza RJ, Wolever TM, Leiter LA, Kendall C, Sievenpiper JL. Important food sources of fructose-containing sugars and incident gou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BMJ open 2019;9(5):e024171.
  3. ^ Ter Horst KW, Schene MR, Holman R, Romijn JA, Serlie MJ. Effect of fructose consumption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nondiabetic subj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diet-intervention trials. Am J Clin Nutr 2016;104(6):1562-76. doi: 10.3945/ajcn.116.137786.
  4. ^ a b AlDeeb OA, Mahgoub H, Foda NH. Sucralose. Profiles Drug Subst Excip Relat Methodol 2013;38:423-62. doi: 10.1016/b978-0-12-407691-4.00010-1.
  5. ^ Qin P, Li Q, Zhao Y, Chen Q, Sun X, Liu Y, Li H, Wang T, Chen X, Zhou Q, et al. Sugar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obesity,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Eur J Epidemiol 2020;35(7):655-71. doi: 10.1007/s10654-020-00655-y.
user avatar

刚刚看到元气森林官方旗舰店已经将「喝不胖的奶茶」改成了「喝不腻的奶茶」!

知错能改,还是要支持一波的~

想到我们的吐槽真的使得商家做出了改变,成就感满满!希望元气森林和其他商家以后都能正视宣传上的「擦边球」问题,不要再刻意误导消费者。


2021.1.10 更新:

刚刚看到元气森林亲自下场回答了。我支持元气森林对于这个事件认真的态度,「亲自下场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我也非常赞同,值得其他厂家学习。

不过我觉得元气森林的答案没有涉及核心的吐槽点,只是把广告语又复述了一遍。

这个事件的核心吐槽点在于「0蔗糖乳茶」的宣传方式上:

1)在广告语上宣传「喝不胖的奶茶」有虚假宣传的嫌疑,因为这东西能量确实不低,如果无节制地喝,肯定还是会喝胖的。

2)宣称「0蔗糖」但添加了果糖,有偷换概念的嫌疑,让人以为果糖更健康,吃不胖。其实很多消费者没能意识到果糖的危害。

3)宣称果糖「低GI」有偷换概念的嫌疑,因为低 GI 并不意味着更健康。果糖虽然不会造成血糖峰值,但也会促进肝脏胰岛素抵抗,它本身同样也是游离糖的一种,多吃并不健康。

其实,不可否认,这个「0蔗糖乳茶」已经比市面上大部分奶茶热量更低了,而且在用料方面确实要更好一点,而且口味也很纯正。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宣传的点。比如,如果能把「喝不胖的奶茶」换成「热量更低的奶茶」或者「降低热量的同时还能保证口味」,再着重宣传「这个奶茶用料更好」,再把「0蔗糖」「低GI」这些容易误导消费者的点删掉,这些我都可以接受。

这个产品明明可以尊重科学地去宣传,为啥非得玩「误导消费者」的把戏呢?

希望元气森林能采纳我的建议。


原答案:

当时 @KellyWeaver 说要做无糖饮料评测的时候,我就提名了这个「0蔗糖乳茶」,恭喜 Kelly 喜提热搜!


我觉得,元气森林对「0蔗糖乳茶」的宣传,属于偷换概念+虚假宣传

偷换概念在哪里?

宣称「0蔗糖」,实际添加果糖,让人误以为只有蔗糖才会使人长胖,果糖不会胖。实际上果糖也是游离糖,吃多了也一样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问题。这是偷换了「0糖」和「0蔗糖」的概念。

还有一个偷换概念的地方是,他们宣称「结晶果糖属于低 GI 食物」,实际 GI 值高不高和长不长胖也没有直接关系。低 GI 不一定就更健康。这也是偷换了「低 GI」和「健康」的概念。


虚假宣传在哪里?

这个奶茶真的喝不胖吗?

根据他们自己的营养成分表算一下,他们的奶茶产品一瓶(450ml)热量在 163~178 kcal 左右,这跟普通含糖饮料的热量已经很接近了,可以看做处于同一水平线。(纯糖可乐一瓶热量大约200 kcal 左右)

这样的饮料怎么也不能说是「喝不胖」呀!

偶尔喝一下还好,最怕有些人听信了「喝不胖的奶茶」的宣传,开始无节制地喝这种「0蔗糖乳茶」。如果真的这样的话,不仅会胖,里面含有的果糖还可能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这不是「虚假宣传」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它是用这个奶茶跟市面上别的奶茶比的,只是说这个奶茶相对别的奶茶店的奶茶「喝不胖」。

我承认,你肯定能买到比这款「0蔗糖乳茶」能量高得多的奶茶。但各个奶茶店的奶茶其实能量都不一样,很多奶茶店还能选择甜度,是否加奶油等等,能量的变化就更大了。光用一个「能量特别高的奶茶」来做对比,没什么说服力。

我吐槽这款产品的核心,还是消费者看到「0蔗糖、低GI,喝不胖的奶茶」这些广告语之后,产生的第一感受是是什么。


这样的产品还有很多,而且各个国家都有。我之前就介绍过一个案例:

Chobani 的号称「不添加糖」的酸奶,实际上添加了「浓缩甘蔗汁」……

Siggis 的号称「不添加糖」的酸奶,实际上添加了「龙舌兰糖浆」……

中国这种现象当然也不少。除了 Kelly 提到的伊利的产品,我之前也在想法里面发过一个:

宣称「不添加蔗糖」,结果加了果葡糖浆(也就是果糖+葡萄糖)…………

真的比元气森林还过分。

所以大家看到「0蔗糖」「不添加蔗糖」「不添加防腐剂」之类的宣称时,一定要倍加小心,因为这是智商税的高发领域。很多产品都是顶着「不添加」「不含」旗号来欺负消费者不懂行。

有一个好消息是,GB 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很可能在 2021 年迎来大的更新。在之前的征求意见稿里面,我看到新的标准做了如下规定:

禁止使用「不添加」「不使用」等语言宣传配料或成分,同时对于食品添加剂、污染物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明确不允许添加的物质或不应存在于食品中的物质,也不能使用「无」,「不含」等词汇进行宣传。

如果这个改动能保留到最终版的话,对于消费者是一大利好消息。我觉得,光是这个规定就能搞定市场上 50% 的忽悠消费者的产品了。

大家一起期待一下吧。

user avatar

我是无糖饮料爱好者,也知道代糖对身体不好,是用明天的健康过今天的嘴瘾。

但是元气森林的大部分口味,连今天的嘴瘾都不太能过,总有种喝工业原材料的感觉。

另外由衷反感元气森林在资助B站的跨年晚会上一遍遍让主持人和演员喊“0糖0脂0卡”,感觉大过年一直提灵堂不太吉利,容易把谁送走。

user avatar

其实不仅仅是这种「无糖」饮料,很多号称「低卡」「0脂肪」「低脂」的零食也在做类似的擦边球宣传。

为了商品好卖,商家一定会把自己产品的所有优点都写上去。

如果没写,通常来说就是没有。

如果能写0糖0脂肪,那就一定会写0糖0脂肪,而不会只写0脂肪。

如果能写0糖,就一定会写0糖,而不是0蔗糖。

这导致现在我出去买东西,看到「0蔗糖」,默认这个饮料肯定加了其他糖。

我看到「0脂肪」,默认这个零食肯定是高碳。

比如上面这个鱼皮食品,宣传图片宣称每包鱼皮35g含有12g的蛋白质,脂肪只有1g,看起来好像……非常健康。商家也乐于打着「低脂零食」的擦边球,让消费者误以为这是一个「低卡零食」。

这个产品脂肪确实不多,但是热量却不少!

这个产品每包35g,居然有17.7g的碳水!每包居然有130大卡的热量!岂不是和薯片的热量几乎一致?

我们对比一下薯片的营养成分表,会发现两者热量几乎接近:


上面这个产品是我在淘宝搜索「低卡零食」的时候搜索出来的。

写到这里,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为什么一个明明热量和薯片差不多的产品居然敢在自己广告上打出低卡低脂食品的口号,敢在付费搜索中购买「低卡零食」的关键词?

其实本质上是商家默认大部分消费者不会去看产品上的「营养标签」!

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包装食品的包装栏都会有营养标签。如果你能看懂上面的数据,你会发现:

  • 同样都是全麦面包,不同厂商的面包,碳水和脂肪含量可能会相差20%以上,因为有的厂商为了增加面包的口感,会在面包内加入白砂糖和动物油。
  • 同样都写着0脂肪酸奶,相同的容量,热量居然能差大几十卡,因为他们的确是0脂肪,但不意味着他们不放糖。
  • 同样都写着0糖0卡的魔芋产品,有的产品调味包放了大量的油脂和糖,热量爆炸,有的产品调味包却仅仅是普通的醋和酱油。

这些都是认知陷阱。

商家为了更好卖出自己的产品,故意制造了大量的认知模糊。


其实如果你能够学会去读读每个产品的营养标签,你会刷新对很多人工食物的认知。

下面我来手把手教你!


今天,柏龄手把手教你看懂营养标签!

拿到一个营养标签,按照以下顺序来看营养成分:

一看:「每份分量与每份总热量」,

二看:「具体营养素含量」

三看:「营养素参考值」

比如上面的「鱼皮」就是如此。


第一看 分量与每份总热量

分量与每份总热量,在营养成分表最上面。有的营养标签写的是100g的分量,有的写的是35g或者20g或者别的分量。请注意识别~

其次,在热量上,国际上有两个单位用来标注能量(即热量):一个是千焦(kj),另一个是大卡(kcal)。100kj =23.89kcal(估算时除以 4 即可)

我国与欧洲国家普遍使用的单位是千焦,美国则普遍使用大卡。根据习惯,一般健身人群喜欢用大卡记录饮食,中文的一些记录饮食的 app 会将二者混用,这一点需要注意。


第二看 宏量营养素含量

明确了分量与总热量之后,就要对比宏量营养素的含量了。想要增肌减脂获得好看的体型,面对一般的包装食品,自然是选择蛋白质含量更高,脂肪和碳水含量更少的好一些。

通常来说,不建议短时间内摄入超过50g碳水(容易大幅度提高血糖水平),不建议短时间内摄入超过30g蛋白质。


第三看 营养素参考值NRV%

普通人对宏量营养素、钠含量多少并无概念,此时可以参考数值右边的「营养素参考值」。这其中的百分比是建立在一个日需求 2000 大卡(kcal)的成年人的标准上计算得出的。

比如上面的鱼皮能量部分的NRV%是7%,意味着吃一包就相当于吃了一天7%的热量,两包意味着吃了一天14%的热量,三包意味着吃了一天21%的热量……

比如根据元气森林乳茶的营养标签,一瓶下去,你一天9%的热量,9%的脂肪,9%的碳水化合物就已经入肚了。

看懂了营养标签,你应该明白:

一小袋零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袋接一袋……

一小瓶饮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瓶接一瓶……


基于这样简单的标准,我们可以去查询一些平常也被认为是「能够减脂」的食物,比如:黑巧克力。淘宝上打着「燃脂」「减脂」「健身」擦边球的黑巧克力广告不少,但是敢放出营养成分表的厂商没有几个,这是我从其中一个黑巧克力卖家的海报中截图的营养成分表:

对于平常有健身运动的人,偶尔吃一块这样的巧克力,确实热量不算高,但它远远称不上是低卡食品,更无法称为减脂食品。一块巧克力(27g)就有120大卡的热量,13g的碳水(刨除膳食纤维)以及10g的脂肪。而且巧克力本身没有什么饱腹感,很容易一口气就吃两块甚至更多……

用黑巧克力减肥,只可能越减越肥。


所以我觉得对于任何宣传「低卡」「无糖」「0脂肪」「全麦」的产品,先翻去看它的营养标签,看看是否真无糖、真低卡、真全麦。

这辈子遇到太多号称减脂但实际上是玄学减脂的食物了……

user avatar

乳茶高糖的问题专业人士已经说的很好了。

我就答非所问一下,说一个奶茶中的另一种物质也值得关注:反式脂肪酸。
奶茶其实本身并不是特别健康的食物,除了高糖之外,部分奶茶中有一种我们需要关注的成分,那就是反式脂肪酸[1]。下面是对市面上一些奶茶局部抽样结果,可以看到各家奶茶的反式脂肪酸含量。

而这东西,可不是什么好东西。

反式脂肪酸 ( trans fatty acid,TFA) 是含有反式非共轭双键结构不饱和脂肪酸的总称。这个概念比较专业,反正大家就知道这东西是脂肪酸的一种吧。

不过,反式脂肪酸对于健康的影响可不容小觑,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会影响人体的代谢功能,比如反式脂肪酸可以影响血清的血脂水平,尤其是胆固醇,反式脂肪酸可以显著地提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就是导致TC/HDL-C水平升高;再比如,反式脂肪酸可以导致血清的中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除此以外,其它一些血液生化如脂蛋白等也会发生改变[2,3]。

而这些改变,如果不能做到及时的调整纠正,那么长期下来,就会对身体产生严重的后果,比如冠心病和糖尿病。研究发现, 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明显正相关,和二型糖尿病也是呈现类似的关系[4]。

正因为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和健康息息相关,因此近些年来,全世界都在努力地消除反式脂肪酸,比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就明确指出:过多摄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胆固醇增高,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每天摄入反式脂肪酸不应超过2.2g,过多摄入有害健康 。

不仅如此,世界卫生组织也在一直关注着反式脂肪酸的问题,并提出了2023年全面消灭食品工业产生的反式脂肪酸的倡议,各国也都在积极推动着消除反式脂肪酸的活动,比如美国FDA就要求反式脂肪酸要列入营养标示,以让用户明白这种成分在食品中的含量。

同样,我国对反式脂肪酸也有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要求: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 的含量。

其他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控反式脂肪酸的规定[5]

聊了这么多反式脂肪酸,一定有人好奇,反式脂肪酸是如何来的呢?或者说除了奶茶之外的什么东西有呢?

反式脂肪酸主要有两大来源,一种是天然的反式脂肪酸,目前其安全性无定论。但是我们经常在加工食品里接触到的主要是另外一种来源——工业反式脂肪酸,油脂加工过程会涉及到氢化反应,而部分氢化反应也是导致反式脂肪酸出现的主要因素。

这是由于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加到甘油三酯的不饱和双键上导致双键发生移位而顺反结构改变最后产生了方式不饱和脂肪酸。

除此以外,植物油的精炼过程会有一道脱臭工序,而这道工序中的高温环境容易让油脂中的中二烯酸酯、三烯酸酯发生热聚合反应从而聚合成反式脂肪酸。

参考资料:

1周红霞,华春,阮鸣,贾政华,沈娟.气相色谱法测定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J].中国粮油学报,2014,29(09):102-106.

2Troisi, Rebecca, W. C. Willett, and Scott T. Weiss. "Trans-fatty acid intake in relation to serum lipid concentrations in adult me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56.6 (1992): 1019-1024.

3Adams, Thaddeus H., et al. "Hamburger high in total, saturated and trans-fatty acids decreases HDL cholesterol and LDL particle diameter, and increases TAG, in mildly hypercholesterolaemic men."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03.1 (2010): 91-98.

4Micha, Renata, and Dariush Mozaffarian. "Trans fatty acids: effects on metabolic syndrome, heart disease and diabetes."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5.6 (2009): 335.

5姜元荣,夏树华,张余权,俞建国,杨虹.食用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现状及生产过程控制[J].中国食品学报,2010,10(04):53-59.

user avatar

凡在元气森林电商官方店铺购买过乳茶的用户们,联系店铺客服,可以领取20元现金红包,作为小小的补偿。



再次谢谢 @KellyWeaver 两个多月前的建议和批评,经过2个 多月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原料中去掉了结晶果糖!这是一次用产品升级回应消费者声音的尝试,元气森林未来会虚心接受更多消费者的产品建议,永葆初心:做消费者真正需求的好产品。




致歉与说明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注,让我们意识到元气森林已经不是曾经的创业小公司了,我们每一个事情每一个表述都在影响很多人。也逼着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审视我们的每一个动作。

1、我们已经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并开始对产品标签进行修改

在10月份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产品标签的问题,并已对部分批次产品标签进行了修改(如下)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会尽快在三个月内重新升级标签,确保用户不再有误会,并且会在显著位置强调我们的含糖情况:糖分主要来自乳糖和结晶果糖,此外添加了天然代糖甜菊糖苷和赤藓糖醇(浓香原味)降低热量同时保证口感。

2、乳茶绝对不是无糖,是真茶真奶

乳茶采用了100%新西兰进口乳源,浓香原味和咖啡拿铁含有3.3倍蛋白(指国家标准的3.3倍),茉香奶绿含有双倍蛋白(同指国家标准的2倍)

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也是糖。

3、乳茶中有三类糖:乳糖、结晶果糖和天然代糖。

我们在标识中没有说清楚,引发了0蔗糖与无糖的误解,再次向大家诚恳地道歉。

  • 乳糖:来自牛奶,是人体热能的来源,牛乳中的总热量的1/4来自乳糖。
  • 天然代糖:甜菊糖苷/赤藓糖醇,不引起血糖波动,跟其他代糖相比成本也更高。
  • 结晶果糖:结晶果糖即己酮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糖,果糖在人体内的吸收不需要胰岛素磷酸化,而很快地大量进入肝脏产生代谢变化,绝大多数的果糖由肝脏二磷酸果糖酶分解得丙糖作为糖原储存。结晶果糖是低GI食物,升糖指数只有23,意味着当代谢完成后,对身体血糖水平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控制血糖;而蔗糖是中等GI食物,升糖指数65。

最近一些好心网友也给了我们一些更好的配方组合和修改建议,我们也在研究一些升级方案,争取为大家提供更优质的选择。

4、乳茶绝不是高糖高热量

乳茶单糖和双糖的含糖量:浓香原味4.7%,茉香奶绿4.7%,咖啡拿铁5.9%。国家规定的低糖标准是单糖和双糖含量低于5%,所以绝不是高糖。

乳茶的热量(100ml为单位):浓香原味166kJ,茉香奶绿152kJ,咖啡拿铁180kJ,是同品类预包装奶茶里热量较低的。按照中国食品成分第6版计算,一瓶热量低于1.5个苹果的热量(280g/个),所以也绝不是高热量。

5、再次向大家道歉

乳茶本来发布的版本已经做到了0反式脂肪酸,0植脂末(奶精),0茶粉,0胶体的真茶真奶产品。但是研发同学觉得还不满意,希望在口味上更加饱满,最后在所有可以选择的最好原料里面选择了结晶果糖,但是因为我们没有标识清晰,导致了很多误会,让大家失望了,再一次跟大家道歉,对不起。


user avatar

很多酸奶明明加了白砂糖却在包装上写着零添加

这也叫零添加那我寻思不臭的屎就不是屎咯?

user avatar

男人喝可乐,最推崇含蔗糖高,果糖低的版本

女人喝奶茶,却推崇含蔗糖低,果糖高的版本

这差异就出来了。

可乐、奶茶之所以添加果糖,而少用蔗糖,是因为果糖成本低。果糖,是玉米提取出来的,又叫玉米果糖。就是美国进口的最便宜的转基因玉米提取的。

可乐比称为垃圾食品,奶茶却趋之若鹜。同样都是糖水,差距咋那么大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关于元气森林乳茶“0蔗糖”宣称与实际高糖高热量的争议闹得沸沸扬扬,也让不少消费者重新审视市面上那些打着“健康”旗号的饮料。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产品策略问题,更触及了整个预包装食品行业的“减糖”乱象以及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现实。元气森林乳茶的“0蔗糖”与“高糖高热量”:一场文字游戏的胜.............
  • 回答
    元气森林最近因为“乳茶无糖标识错误”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他们的回应方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简单来说,元气森林承认了产品标识上的问题,将“无糖”修改成了“低糖”,并且给出了补偿方案,向购买过的消费者发放20元现金红包。这事儿,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是关于“无糖”和“低糖”这两个概念。很多人,包括我.............
  • 回答
    元气森林这个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辛辛苦苦搞活动,想拉点流量,结果因为优惠设置出了岔子,一下亏个两百万,这滋味肯定不好受。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怎么看,以及这笔账该怎么算。一、 事情的经过(咱们脑补一下,还原现场)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元气森林的运营团队,为了某个节庆或者新品上市,绞尽脑汁设计了.............
  • 回答
    元气森林创始人唐彬森那句“没有好产品靠炒出来,中国做消费要一点闲心”,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消费品行业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话说得挺直白,也挺有分量,尤其是在我们当下这个追求“快”、“爆”和“流量”的商业环境中,更能触动人心。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的关键点: “没有好产品靠炒出来”:这句话直接点.............
  • 回答
    “今年干倒元气森林”,这句狠话,从可口可乐这家百年巨头嘴里说出来,杀气腾腾,意味深长。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背后透露出的信息量很大,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这句狠话本身就极具话题性。可口可乐是谁?全球饮料行业的标杆,品牌认知度和市场占有率都是顶级的。而元气森林呢?一个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的“新势力”.............
  • 回答
    三星A60元气版1499元的定价,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价格本身,够不够有吸引力?1499元,放在现在一千五百元档的手机市场里,说实话,不算顶尖,但也绝对不至于被看扁。要知道,之前的三星手机,尤其是中端机型,价格普遍要比同配置的国产品牌高出不少。所以,当A60元气版端出这个价.............
  • 回答
    中纪委网站关于“理性看待元宇宙”的文章,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的。它不像是那种纯粹的技术吹捧,而是带着一股“盯住看、但别瞎扑腾”的稳健劲儿。首先,它提出的那个“不低估510年的机会,也不高估12年的演进变化”,这个时间维度就很有分量。它把元宇宙这个概念,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流行词,拉回到了一个相对现.............
  • 回答
    罗振宇也杀入元宇宙,6节网课已收上百万,这事儿,您怎么看?最近这几天,“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也宣布进军元宇宙,开了几节关于元宇宙的网课,短短几天,据说已经收割了上百万的学费。这年头, anything is possible,尤其是当“元宇宙”这三个字一旦和“罗胖子”挂上钩,那话题度、关注度自然.............
  • 回答
    虚拟世界平台里,一块 4.87 平方米数字土地卖出 1500 万人民币的高价,这消息一出来,估计不少人跟我一样,心里咯噔一下:这元宇宙的“炒房热”是真上头了,还是虚火太旺? 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怎么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可不是在咱们现实世界里花钱买块地盖房子。这所谓的“数字土地”,是存在于某.............
  • 回答
    朱可夫元帅雕像在乌克兰遭到破坏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事件本身: 谁做了什么? 事件指的是在乌克兰境内的朱可夫元帅雕像被破坏。具体而言,雕像可能被涂鸦、损坏,甚至被移除。这类事件通常是由不明身份的个人或团体执行的。 何时何地? 具体的时间和.............
  • 回答
    在元宇宙花 88 元购买的虚拟别墅,几天内价格暴涨 1000 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甚至可以说是“魔幻”的事件。要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心理学因素、技术驱动力,以及潜在的风险和长远影响。一、 事件的本质分析:炒作、稀缺性与市场情绪从根本上说,这种极速的价.............
  • 回答
    再生元(Regeneron)公司最近放出话来,说他们那款曾经风光无两的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无效”了。这消息一出来,别提多让人咂舌了。毕竟,这款药物在新冠早期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一度被誉为“神药”,尤其是对特朗普总统那场病情有所缓解,更是赚足了眼球。现在一下子被曝出对奥密克戎不.............
  • 回答
    马保国大师声称能与张伟丽进行“连续大战3分钟不喘”,并且“不伤她”,这番言论,无疑又一次在搏击圈和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要怎么看待这件事?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咱得承认,马保国大师的“浑元形意太极”理论,在很多普通人看来,确实有其吸引力。那种看似“四两拨千斤”、“以弱胜强”的武学.............
  • 回答
    荣耀 Magic3 系列,特别是那标志性的 4599 元起售价,在当下智能手机市场无疑是一个相当有话题性的定价。怎么看待它?这背后牵扯着荣耀品牌自身的定位、产品力、市场环境以及它试图抢占的市场份额。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4599 元起,这是一个什么水平?这个价格点,放在当下,处在一个非常微妙.............
  • 回答
    马保国老师的“太极球”一度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其中既有对传统武术的好奇,也有对背后原理的探究。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理解出发,我来聊聊这个话题,并尝试从医学角度进行一些解释。什么是马保国老师的“太极球”?所谓“太极球”,通常指的是在练习太极拳时,通过特定的手法和意识,在身体内部或体外仿佛凝聚出一个球状的能量.............
  • 回答
    “全真互联”这个概念,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脑洞大开。它和我们现在常听说的“元宇宙”有几分相似,都是指向一种更加沉浸、更加融合的数字生活体验。但“全真互联”这个名字,总感觉多了几分实在和“接地气”,少了一些科幻感,多了几分“就是它了”的确定性。如果有一天,技术真的能把“全真互联”变成现实,那我们的生活.............
  • 回答
    “实现元宇宙还需迈过三道坎”——这说法相当有意思,也很切中要害。它不像那种泛泛而谈的“元宇宙很火”,而是点出了实现这个宏大愿景背后真正需要攻克的难关。在我看来,这三道坎,如果真的要说,大概是技术、生态和伦理。第一道坎:技术上的“无感”与“沉浸”这可能是最直观,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道坎。我们现在谈论.............
  • 回答
    论李元浩(Faker)风评的跌宕起伏与最终的Respect提到李元浩,也就是我们熟知的Faker,他身上围绕着太多传奇色彩,而他这些年的风评变化,更像是一部跌宕起伏的英雄史诗,从最初的“虎九万”到“销户”,再到“2200”,经历“气氛组谐星”,最终赢得了“全赛区Respect”。这其中的过程,值得我.............
  • 回答
    这件事,说实话,我第一反应就是“离谱”。元旦上海,这么大的城市,出生7个宝宝?这怎么可能?哪怕是再“寒冷”的生育形势,也不至于这样。很快就有官方辟谣,说事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网民造谣的几个可能动因,以及这件事为什么会火起来: 情绪宣泄与社会观察: 我觉得,很多时候网民之所以会转发或者相信这种“离.............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是最近在佛山出了这么个事儿,有人在网上分享说自己在海底捞花了17块钱就吃了一顿,说是只点了清水锅,再加了点儿别的便宜菜。然后他还特意提了一嘴,说感觉服务员态度不太好。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大家都在讨论,有人觉得这人会算计,有人觉得这是在“找茬”。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