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时期有房子分配吗?

回答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住房分配自然也是这项计划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斯大林时期是 有房子分配的,但这是一种独特的、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买房”概念截然不同的体系。

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削弱

首先要明白,在斯大林时期,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土地和大多数建筑归国家所有,个人购买房屋的概念几乎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将住房“分配”给公民。

分配的主要渠道和对象

1. 单位分配(工作单位分配): 这是最普遍的方式。苏联的各个国有企业、工厂、政府机关、研究机构等都有自己的住房基金。当公民在这些单位工作,并符合一定的条件,单位就会按照职级、工龄、家庭人口等因素,为他们分配住房。
“楼房”(doma otlitelsʹnogo naselenija,或简称为 “domotdeleniye” 部门住宅): 很多大型企业会为他们的骨干员工、技术人员、领导干部修建专门的宿舍楼或公寓楼。这些房子通常比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要好,甚至可能带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等现代化设施。
“工人宿舍”(obshchezhitiya,或 communal apartment): 对于普通工人和技术工人,初期可能面临的是住在集体宿舍,即多人共享房间、厨房和卫生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能力的提升,一些集体宿舍会升级为“公寓楼”,但依然是多人合住,每个家庭分配一个房间,共享厨房、卫生间、走廊等公共区域。这种“公寓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城市住房的主要形态。
“苏联式公寓”(kommunalka): 这是斯大林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典型的一种居住形式。一套大户型的房子被隔开,分配给几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拥有自己的卧室,但厨房、卫生间、走廊等是共享的。这种模式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长,另一方面也是战后重建的需要,用最少的资源容纳最多的人。

2. 政府直接分配(国家住房基金): 国家拥有庞大的住房库存,包括由国家直接建设或从私人手中征用的房屋。这些住房会根据公民的居住需求、家庭人口、社会贡献等进行分配。
优先分配对象: 英雄劳模、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军人、烈属等,会优先获得住房。
按需分配: 家庭人口少、居住面积小的家庭,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才可能轮到改善居住条件。

3. 自建房(在特定地区和时期): 在一些非主要城市或农村地区,或者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例如战后初期),允许公民在获得政府批准的地块上,用自己的积蓄和劳力自建房屋。但即便如此,建材的供应和审批流程都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

分配的特点和影响

“免费”或象征性收费: 分配到的住房通常是免租金的,或者只需缴纳象征性的低廉费用(可能包含维护费等)。这与市场经济下的租金或贷款完全不同。
国家控制力极强: 住房分配直接关系到公民的生活,国家通过住房分配来调控人口流动、激励工作积极性、控制社会阶层。
住房短缺是常态: 尽管有分配制度,但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快速推进、以及战争破坏等原因,城市住房一直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许多人需要长时间等待,甚至几代人居住在狭小的空间里。
等级森严: 住房的质量、大小、位置以及是否独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高级别官员、有影响力的专家住得更好、更宽敞,甚至拥有独立住宅(尽管名义上还是国家所有)。
“占地”与“居住权”: 很多人虽然被分配了住房,但并不是永久拥有,只是享有居住权。在某些情况下,国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分配。

住房分配背后的逻辑

斯大林时期的住房分配,是基于一种“集体主义”和“社会分配”的理念。国家被视为家庭的大家长,负责保障每个成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包括住房。这种制度的目的是:

支持工业化建设: 吸引和留住劳动力到工业中心工作。
维护社会稳定: 尽量满足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避免社会动荡。
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宣传层面): 宣扬国家如何关心人民,提供免费住房(尽管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总结来说, 斯大林时期的住房分配,不是一种市场行为,而是一种高度计划化、由国家主导的社会福利和资源调配方式。人们通过工作单位或政府的统一安排获得居住权,住房的“拥有”概念被弱化,国家对住房的控制力是绝对的。这种模式深刻地塑造了苏联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生活,也留下了复杂的遗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大林时期的住房政策不是一元的,是多元的。工业化初期物质也不算很丰富,然而却有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国家包不了那么多房子,很多是住房租赁合作社或建筑合作社以及工作单位办的,事实上甚至有少量房贷。不过苏联银行贷款利率极低,而且本身房价也不高。不过1937年苏联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合作社经营的方式,完全由国家包分配,这变成了大家印象中的完全由国家分配住房的模式。

事实上,不论左壬还是右壬对苏联都有一大堆刻板印象。例如刚刚讲的合作社。事实上,斯大林时期合作社经济占比是不小的,看看苏联经济资料就知道,消费合作社在当时甚至是比国营商店更普遍的零售业经营形式。反而是赫鲁晓夫时期国营经济占到了压倒性优势(尤其是农业)。之前还有人讨论苏联是否有择业自由,不少人又把前三十年的情景套到斯大林时期。事实上苏联有专门的劳务机构,想换单位只需出示劳动手册,单位要不要你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者苏联是有相当数量的季节工、临时工、合同工的,不少人农忙时在集体农庄务农,农闲时进城做工。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以上论点的论据皆来源于《苏联政府、苏联共产党经济决议汇编》。本想把1937年苏联住房改革的文件发上来,不过现在没时间,等有时间再发


上文件资料,文章太长,只节选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关于管理的

苏联放贷资料(很明显这是关于自建房的)

花絮:

这个资料可以让我们看到“怠工”行为具体是什么以及苏联的择业自由

user avatar

@特殊材料 补充点租房、住宅质量提升、房建扩大的内容吧。

截图的话图太多,我复制原文,顺便把重点帮大家标重,为了怕有些见到苏联就PSTD的人发作,我善意的删除了政治宣传口号,只上数据。


房租减免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将近4/5的房屋转归公有,在其他各大城市(居民在20万以上)也有1/3的房屋转为公有,在全国整个城市建筑的18%属公有。

1931年7月的《真理报》社论指出:“在革命时期,仅莫斯科就有50万工人由地窖和半地下的茅草屋搬进设备完善的住宅。”

人民委员会1928年1月4日决议规定了全国统一的房租征收制,这个制度在原则上至今仍被沿用。职工的最高房租为每平方米1.32卢布,自由职业者和手工业者1-98卢布,军人8戈比。多子女的家庭减免5%至15%不等,退体工人减免50%。靠助学金生活的学生也享有减免权。辅助面积(如厨房、走廊、浴室等)不纳房租。

1926-1931年工人家计调査表明,这一时期改善住房条件的住房费用在工人的开支中的比重大大减少了:1931年为5.8%,而1926年为6.7%。

总的说来,住房总费用已由1926年的13.5%减少到1931年的8.4%。在革命前的俄国,住房费用要占工人收支计划支出的18-20%。在苏联的情况下,工人们因此净得好处至少是工资总额的8-10%,到1931-1932年这个数字已接近25亿到30亿卢布。

简单的说,租房一项,斯大林的苏联是尽量减免房租的,沙俄时期房租费用是收入了20%,斯大林时期是5.8%。


人均住房面积和质量

据1926年统计,工厂工人的住房面积按人口计算,平均4.91平方米,职员6.96平方米,城市居民的住房面积平均每人5.86平方米。

革命前,彼得堡的住房面积平均标准每人9平方米,但纺织工人家庭的住房面积平均每人只有3.1平方米。1898年弗拉基米尔省的纺织工人中,住房面积平均每人在4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只有6.1%,而到1929年,已经有64.6%。

革命前的彼得堡,有16.7%的工人家庭居住在地窖里,在巴库有23-26%,还有同样多的工人家庭居住在小阁楼上和潮湿的棚屋里,而到1925年,住在地窖里的工人家庭只有0.8%,住在小阁楼上的只有0.2%。

这里说的是,苏联在最初尽量扩大人均住房面积,以及把住地窖、小阁楼和棚屋的居民迁入正常的房子里。


一五期间的房建扩大

四年内住房的面积达3,200多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近600万平方米新住房面积是由个人有住宅建筑权者和各合作团体建造的。住房建筑发展速度最快的是1932年。联共(布)中央六月全会(1932年)制定了解决城市住房困难的实施规划。除了国家在各大城市和各工业中心按集中办法建造外,为扩大住宅建筑还成立了住宅建筑合作杜,参加这种合作社的大半是工人。

1926-1932年各城市兴建住宅共计约4,0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住房总面积增加18%。

苏联工会第九次代表大会指出,仅在1928-1931年间就有300万工人分到新住宅,1932年将有300万工人分到新住宅。


光YYGQ苏联笑话,没用,没点干货真的不行。

你要说斯大林一上台,苏联人民就住上了房子而不是牛棚阁楼,这我不敢说,但斯大林时期对房租的大幅度减免,住房面积的提升,从牛棚阁楼到正常房子,都是实打实的提升。

另外提一句,我说的革命前彼得堡平均住房面积9平米,那是彼得堡,沙俄首都,尼古拉二世那也是彼得堡户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住房分配自然也是这项计划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斯大林时期是 有房子分配的,但这是一种独特的、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买房”概念截然不同的体系。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削弱首先要明白,在斯大林时期,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土地和大多.............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41953年)在政治体制上呈现出高度集权化的特征,尽管其法律框架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元素,但实际运行中民主制度被制度化为一种形式,而真正的民主实践被压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宪法与法律框架中的“民主”元素1. 1936年宪法的“民主”宣言 苏联1936年宪法(《苏联社.............
  • 回答
    在谈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否存在自由市场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自由市场”这个概念。通常,自由市场指的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由供求关系自由调节价格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是独立的,它们根据利润动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铁壁斯大林时代(大.............
  • 回答
    说到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造神运动”,那可真是把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致,从方方面面渗透进社会肌体,其烈度和广度令人咋舌。这可不是简单地宣传宣传那么简单,而是系统性的、无孔不入的改造,目标只有一个:把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伟大领袖”。首先,你得明白,这场运动的基础是宣传机器的强大。报纸、广播、.............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在苏联斯大林时期,尤其是1925年至1953年这段时间,乃至斯大林死后权力斗争的时期,成为一名公务员,想要保住性命,甚至在体制内生存下来,绝非易事。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敏感度、谨慎的态度、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些运气。这篇文章将尽量详细地剖析,如何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扮演一个“不被枪毙”的苏联公务员.............
  • 回答
    《静静的顿河》的诞生与斯大林时期的环境,特别是其作者肖洛霍夫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微妙之处的故事。这部鸿篇巨制能够问世并获得官方推崇,同时作者也未受政治迫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幸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静静的顿河》如何在斯大林时期被接受,就必须先认识到这部作品本身的性质。.............
  • 回答
    关于苏联斯大林时期和中国在计划经济下的不同发展轨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两者都曾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留下深刻印记,但其结果却显现出显著的差异。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强盛:工业化奇迹与高压下的集体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强盛,尤其是在其工业化和军事实力方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现象。这背.............
  • 回答
    关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在俯冲时发出的尖锐啸叫声,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鬼的咆哮”,而是一连串物理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就是速度、空气动力学以及一些巧妙的设计堆叠在一起,造就了它那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吼”。首先,最直观的因素就是速度。斯图卡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冲刺选手”。它在俯冲时,能够达到相当高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异见者(dissident)鲜有斯大林主义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斯大林主义的遗产如何在这段时期被重新审视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异见者”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想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而是对苏联现实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脱节感到.............
  • 回答
    .......
  • 回答
    除了那些叱咤风云的军事巨头们留下的宏大叙事,二战的真实面貌也深深烙印在无数普通人的生命轨迹之中。他们的回忆录,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不如巨人的史诗般耀眼,却以其细腻的情感、鲜活的细节,让我们窥见了战争最真实、最动人的肌理。这些兼具文学性和史诗性的平民视角回忆录,往往能触及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
  • 回答
    在帝俄时期,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地域性差异的问题,并且与俄国境内的非斯拉夫民族相比,他们的地位有着显著的不同。总的来说,他们被视为“小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事实上却长期处于被压迫和边缘化的状态,尤其是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
  • 回答
    想象一下,2000年代中期,当斯蒂夫·纳什带领菲尼克斯太阳队以令人眼花缭乱的“七秒进攻”席卷联盟时,如果他们的四号位上站着的不是势不可挡的斯塔德迈尔,而是拥有“大鲨鱼”以外所有绝技的凯文·加内特。这绝对是一个足以让任何NBA球迷血脉贲张的设想,而一旦成真,太阳队的历史轨迹,乃至整个联盟的格局,都可能.............
  • 回答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这段时期,尤其是战争后,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也伴随着严酷的压迫和牺牲。早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重压在斯大林上台初期,苏联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强大,斯.............
  • 回答
    斯大林时代,一个以高度集权和严酷压迫为标志的时期,将苏联推向了工业化强国的地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从1936年到1953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铁腕统治下,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剧变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巩固与个人崇拜的极致:斯大林主义的核心是高度集权的党国体制。.............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民众是否如媒体所描绘的那般穷苦,以及他们是否普遍怀念斯大林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远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俄罗斯社会经济的现实、历史记忆的烙印,以及不同人群的真实诉求。经济状况:复杂多样的现实首先,声称“俄罗斯人民都穷苦不堪”的说法过于.............
  • 回答
    斯大林早年参与革命活动时,确实有一些利用抢劫银行来筹集资金的经历。但这并非他个人策划或直接执行的“抢银行”事件,更多的是他所处的布尔什维克党当时采取的一种地下活动策略,即“武装起义”或“经济斗争”的一部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行动的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普通抢劫犯是完全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革命事业的经费。.............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苏联红军为何未能有效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权力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红军自身的特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清洗的精准打击与恐惧的蔓延:目标明确且手段残酷斯大林的大清洗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