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如何?

回答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这段时期,尤其是战争后,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也伴随着严酷的压迫和牺牲。

早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重压

在斯大林上台初期,苏联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强大,斯大林推行了激进的经济政策。

工业化的代价: 通过“五年计划”,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军工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新建了大量的工厂、发电站、矿山,为苏联后来的工业基础打下了重要支撑。然而,这种发展是以牺牲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为代价的。大部分资源被投入到重工业,导致日常用品的供应非常短缺。
农业集体化的阵痛: 斯大林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将分散的个体农户合并为集体农庄。这一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和资金。但其推行过程极为粗暴,剥夺了大量富农的土地和财产,许多农民因不愿接受集体化而遭受迫害、流放甚至死亡。加之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如乌克兰大饥荒),导致数百万人的死亡。这种极端政策,在短期内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人民的温饱问题难以保障。
城市生活: 随着工业化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但住房、基础设施的建设却跟不上。许多人居住在拥挤不堪的工人宿舍或临时住所中,生活条件艰苦。尽管如此,工业化也提供了就业机会,对于那些找到工作的人来说,至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在当时仍是希望的象征。

战争时期(19411945):极端困难和牺牲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苏联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战争的破坏: 德国入侵苏联,战场横跨苏联西部大片地区。城市被摧毁,农村被洗劫,工业设施遭到破坏,农业生产几乎停滞。
物资的极度匮乏: 战争导致一切资源都被优先用于战争。食物、衣物、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都变得极其稀缺。城市居民普遍遭受饥饿,人们不得不依靠配给供应,而配给量非常少,勉强维持生命。许多人食用橡子、树皮、野菜充饥。
全国总动员: 整个国家都处于战争状态。妇女和儿童也承担了繁重的劳动,填补男性上前线留下的空缺。许多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缓慢的恢复和持续的压抑

战争结束后,苏联人民开始着手重建国家。

重建的挑战: 国家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需要修复被战争摧毁的一切。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恢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生活水平的缓慢提升: 随着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逐步恢复,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缓慢改善。配给供应逐渐取消,商店里出现了一些商品。人们开始有了更稳定的食物供应,住房条件也有所改善。
斯大林统治的余波: 尽管经济在恢复,但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压迫和个人崇拜并未消失。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古拉格劳改营的存在,使得社会笼罩在恐惧之中。人民的生活虽然在物质上有所改善,但自由和尊严却受到严重限制。
宣传与现实的差距: 政府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描绘了一个繁荣进步的社会主义天堂。媒体强调国家成就,淡化困难和牺牲。许多人虽然生活艰苦,但在宣传的影响下,也抱有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正在建设一个伟大的国家。

总结来说:

斯大林时代的人民生活,是一部在艰苦奋斗、巨大牺牲和压迫中寻求进步的故事。

物质层面: 在斯大林执政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在早期和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温饱是很多人的主要目标。轻工业和消费品供应长期短缺,住房条件也十分艰苦。但他也确实奠定了苏联强大的工业基础,并在战后推动了经济的恢复。
精神层面: 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和个人崇拜,以及持续的政治压迫,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自由。但同时,国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建设国家的动力,许多人对社会主义的理想深信不疑,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因此,评价斯大林时代人民的生活,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物质条件的优劣,更要看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以及人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经历的复杂情感。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既有令人惊叹的国家成就,也有令人扼腕的个人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斯大林时期可以大致界定为从1922年斯大林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到1953年病逝。

不谈大清洗、不谈民族强制迁徙政策,谈民生。

1932–33年,苏联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大饥荒,波及范围包括: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哈萨克斯坦、南乌拉尔山脉和西西伯利亚。此次饥荒严重到1937年苏联人口普查的结果直接被保密。

洗地的人可以说,这是“必要的恶”、“不得已的牺牲”,“没有这些牺牲,就没有工业实力打败纳粹德国”。好的。

二战初期,苏联一败涂地,兵败如山。当时丘吉尔首次访问乱局中的苏联,临行前,丘吉尔以为莫斯科此刻肯定处在饥馑之中,为此他自带了三明治,在飞机上吃饱了才下机前往克里姆林宫。但是苏联的盛大招待让他们大吃一惊,斯大林流露出来的顽强意志与必胜信念更给丘吉尔留下深刻印象。他不知道,哪怕全苏联人饿死了,克里姆林宫的舞会也可以照常。

好了,1945年,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纳粹被打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空前的广大,可以和美国分庭抗礼。

苏联又发生了饥荒:1946-47年苏联饥荒。这次饥荒始于1946年7月,在1947年2月至8月达到顶峰,1948年仍有死亡出现。

1930年代,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饥肠辘辘的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振奋人心的消息:

苏联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同温层跳伞成功!

第一次开破冰船到北极探险!

国家派飞机营救北极探险人员成功!

斯大林耗费巨资的面子工程仅仅是为了给人民提供某种廉价快感。


斯大林时代这种“辉煌盛世”,苏粉你承担不起。


苏联饥荒相关:

乌克兰大饥荒:

哈萨克斯坦大饥荒:

列宁时代的饥荒:

斯大林时期苏联民族政策:

user avatar

现在的中国依然被海外媒体描绘成贫弱的国家,生活在中国的你,信吗?

user avatar

(警告,评论区大型抬杠现场)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讲真,和平太久,我们可能已经忘记了,我们能温饱也只是三十年内的事情。再往前推个十来年,我们吃饭需要凭票,粮票。再往前推个十来年,我们的农村连足够的耕牛都没有。什么蔬菜大棚,育种基地,还都是不存在的事情。

好了,那在90年前又是什么光景?

先说说中国,那个时候处于民国的黄金十年。

1.在广大的农村,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田租高达70%。一旦交不上田租,就要被迫向地主借高利贷。这种高利贷与抢劫无异,年利息高达70%也是常事,利滚利,不可能还上。卖儿卖女是常事,最好的年景是一半粮食一半野菜。

2.城市内帮派横生,警察只能起到非常有限的维持社会治安的作用,更多的时候是敲诈社会底层。四处都是乞丐,福利院形同虚设。物价不稳定,商人会囤积居奇。没有供暖,冬天会出现大量冻死冻伤的人。

3.民族资本家获得了短暂的喘息。然而他们在面对政府的税收,当地势力的敲诈和列强的倾销时全无还手之力。

4.各地军阀依然存在,国家没有实质统一。重工业几乎没有,需要依靠进口。

5.国家的税收十分十分有限。农业税只能依靠大地主工业税微乎其微。唯一可靠的税源来自英国人控制的海关关税


斯大林的情况可能好一些,他面对的苏联是这样的

对内:

1.国家统一了,能够控制大部分的基层。

2.国家经由沙皇初步工业化,农奴获得解放,但出售的粮食不够,而且导师去世了。

3.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没有完全做好,下一步该怎么走也不太清楚。

4.党内派系丛生,极有可能一转头就走上资本主义的老路。

对外:

1.德国崩过一次了,那次通货膨胀飞上了天,上厕所用马克比较节约,下次啥时候崩不知道。

2.大英帝国从一战里面缓了过来,黄金储备恢复正常,一片欣欣向荣。

3.美国处于繁荣之中,华尔街灯红酒绿,股票价格处于起飞前夜。


请问,苏联如何生存?苏联人民如何生存?

别想了,只有一条路,工业化

然而,面对后起的希望工业化的国家,有着先发优势的传统列强会拼尽全力阻止你工业化。

1.如果你很弱很弱,可能连个中央政府也没有那就不让你启动,变成殖民地。(印度)

2.如果你还可以,有个政府,国家还算统一。那就扶植一个代理人政府,搞一个买办阶层。这个政府会有一点初级工业,然后帮老牌列强倾销商品。(民国)

3.如果你的确很行,突破了层层限制,赶上时代完成了工业化,那恭喜你,你获得了做人的机会,可能还会有点殖民地。(日本)

4.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做人上人,那问题来了,之前的肥的殖民地都被吃了,国家之间关税动辄75%,你没有市场倾销,也没有原材料进口地。你想吃点好的,从老牌国家手里抢饭吃。那OK,开战吧。(德国)

这还都是希望走资本主义老路的国家。那这位声称要干掉资本家的社会主义国家呢?

别想了,白军和干涉军说明一切了好吗。

这些榜样,列宁是看在眼里的,苏联是看在眼里的。资本主义建立后就需要建立剥削体系。这一套在马列看来,或许是没有前途的。

那问题来了,导师初步整合好国家就去见马克思了。苏联工业化的资本怎么来?

只有一个办法:剥削农民。剥削农业,补助工业。具体体现在政策上的就是: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

你可能说了:woc!这不是坑了农民兄弟吗!balabalabala。

那我说了,

1.那个时候能坑农民也是一种能力。能坑农民代表着你的政权统治立遍布基层,行政效率已经现代化。否则像民国那样,直接起来一地民团你信吗?

2.不仅是坑,而且是天坑。坑死了几百万。但这些人命不止苏联填了,那些欧洲国家早就填了。

因为如果不工业化,就没法当人。

想当人,就要先死人。

没人记得黄金海岸是个什么地方。没人记得美国南部的种植园。没人记得在奴隶船里挣扎求生的黑奴。单说南美(美洲)的印第安土著就从5000w(5000w为估算的中位数,现代相关研究时一般取研究中位数)被砍到400w(这里有问题,一般认为疾病原因人口减少80%)。(@这个数据不严谨,感谢 @长翅膀的海豹 因为就之后的研究来看,对于前哥伦布时代的印第安人数量一直存在争议和相差较大的估算。之前没有认真查数据,要跟大家道个歉。这里放一本书供大家参考:Taylor, Alan (2002).American colonies; Volume 1 of The Penguin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Series.Penguin. p. 40.ISBN9780142002100. Retrieved7 October2013.)

之后美国建立,把北美的印第安人杀到需要保护的程度。这些人命谁来填?(在1630年后期,加拿大地区仅存约10000名土著,Robertson, Ronald G (2001).Rotting face : smallpox and the American Indian. Caldwell, Idaho: Caxton Press. pp. 107–08.ISBN978-0-87004-419-9.)

(另外,关于北美在前哥伦布时期有多少人,估算为200w到1800w,一般取700w,参考文献:Thornton, Russell (1990).American Indian holocaust and survival: a population history since 1492.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pp. 26–32.ISBN978-0-8061-2220-5.)@巾帼 @王浩恺


“这两根金条哪根是高尚的,哪根是龌龊的”-《潜伏》谢若林


苏联靠着这几百万人命,完成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在十几年后,爆出了钢铁洪流,击败了纳粹。又在几年后发射了人造卫星,让人类走进太空时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证明了,资本主义并没有终结历史。

说了这么多,全是跑题。回到问题,斯大林时代人民生活水平如何。

纵向比较

斯大林时代初期,农民的生活水平肯定是下降了,而且是显著下降了。但斯大林时代末期,农民生活水平已有了显著提高。因为化肥和农用机械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人生活水平无论前期还是后期都比沙皇时期好很多。

横向比较

比列强不如,比非列强好一大截。毕竟当人了。即使是农民也比非列强国家的农民好一大截。

user avatar

苏联是庞大的国家,斯大林时代跨了好几个时间段,脱离具体时间和地点的讨论没意思。

比如。30年代前后的哈萨克草原上的牧民哈萨克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被饿死了近百万,流落异乡成为难民几十万。但是,同时期乌兹别克人民过得相对舒坦一些,饥荒没有那么严重,人口蹭蹭增长。而且,同地区同时期内,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等亲密斯拉夫人民的生活比哈萨克乌兹别克野蛮人更好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话题,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这段时期,尤其是战争后,国家经历了巨大的转型和发展,但也伴随着严酷的压迫和牺牲。早期(20年代末至30年代):工业化和集体化的重压在斯大林上台初期,苏联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实现工业化和国家强大,斯.............
  • 回答
    关于俄罗斯民众是否如媒体所描绘的那般穷苦,以及他们是否普遍怀念斯大林时代,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远非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俄罗斯社会经济的现实、历史记忆的烙印,以及不同人群的真实诉求。经济状况:复杂多样的现实首先,声称“俄罗斯人民都穷苦不堪”的说法过于.............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又称“大恐怖”,是苏联历史上一个极其黑暗和复杂的部分,其规模和残酷程度至今仍令人心惊。要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历史记录的碎片化、官方数字的模糊处理以及不同统计方法的差异,都导致了估算的巨大范围。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场浩劫。官方记录与实际数字的差距苏.............
  • 回答
    “慈父”这个称谓在斯大林身上出现并广泛流传,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要探究其最早的起源,需要回到苏联早期,并理解当时社会宣传和个人崇拜的形成过程。称谓的萌芽与早期迹象(20年代初至中期)虽然“慈父”这个词在俄语中本身就带有亲切和爱护的含义,但将其与斯大林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特殊的.............
  • 回答
    战锤宇宙中,帝国真理时代是人类尚未被皇帝统一,分散在银河系各处,技术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黑暗时期。这段时期,科学、理性与对宇宙的探索是人类的主流思潮。而后来形成的国教——人类帝国的主导宗教,则是在大远征初期,随着皇帝的崛起和统一战争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那么,在经历了帝国真理时代,接触过科学与理性的阿斯.............
  • 回答
    斯巴鲁这牌子,很多人说好,网上评价也一直很高,但实际走在路上,或者去4S店看看,你会发现它不像日系三巨头(丰田、本田、日产)那么随处可见。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一点点聊聊。首先,斯巴鲁的“好”,到底好在哪?1. 引以为傲的四驱系统(AWD): 这是斯巴鲁最大的招牌,也.............
  • 回答
    在帝俄时期,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地域性差异的问题,并且与俄国境内的非斯拉夫民族相比,他们的地位有着显著的不同。总的来说,他们被视为“小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在法律上享有一定的权利,但事实上却长期处于被压迫和边缘化的状态,尤其是在文化和政治层面。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
  • 回答
    在谈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是否存在自由市场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自由市场”这个概念。通常,自由市场指的是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由供求关系自由调节价格和生产要素配置的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企业是独立的,它们根据利润动机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集权计划经济的铁壁斯大林时代(大.............
  • 回答
    斯大林时代,一个以高度集权和严酷压迫为标志的时期,将苏联推向了工业化强国的地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从1936年到1953年,苏联在斯大林的铁腕统治下,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这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和剧变的时代。意识形态的巩固与个人崇拜的极致:斯大林主义的核心是高度集权的党国体制。.............
  • 回答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41953年)在政治体制上呈现出高度集权化的特征,尽管其法律框架中包含了一些民主元素,但实际运行中民主制度被制度化为一种形式,而真正的民主实践被压制。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宪法与法律框架中的“民主”元素1. 1936年宪法的“民主”宣言 苏联1936年宪法(《苏联社.............
  • 回答
    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住房分配自然也是这项计划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答案是肯定的,斯大林时期是 有房子分配的,但这是一种独特的、与我们今天理解的“买房”概念截然不同的体系。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削弱首先要明白,在斯大林时期,住房的商品属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土地和大多.............
  • 回答
    说到苏联斯大林时期的“造神运动”,那可真是把个人崇拜推向了极致,从方方面面渗透进社会肌体,其烈度和广度令人咋舌。这可不是简单地宣传宣传那么简单,而是系统性的、无孔不入的改造,目标只有一个:把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无所不能的“伟大领袖”。首先,你得明白,这场运动的基础是宣传机器的强大。报纸、广播、.............
  • 回答
    斯大林时期苏联完成工业化,而同一时期中国未能实现,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重历史因素的议题。要理解其中的差异,我们需要审视两国各自的国情、历史背景、发展道路以及国际环境。苏联工业化的背景与路径:斯大林时期,特别是从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工业化变革。这个过.............
  • 回答
    在苏联斯大林时期,尤其是1925年至1953年这段时间,乃至斯大林死后权力斗争的时期,成为一名公务员,想要保住性命,甚至在体制内生存下来,绝非易事。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敏感度、谨慎的态度、对权力运作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些运气。这篇文章将尽量详细地剖析,如何在那个残酷的年代,扮演一个“不被枪毙”的苏联公务员.............
  • 回答
    《静静的顿河》的诞生与斯大林时期的环境,特别是其作者肖洛霍夫的个人经历,是一个充满复杂性与微妙之处的故事。这部鸿篇巨制能够问世并获得官方推崇,同时作者也未受政治迫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幸运,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要理解《静静的顿河》如何在斯大林时期被接受,就必须先认识到这部作品本身的性质。.............
  • 回答
    关于苏联斯大林时期和中国在计划经济下的不同发展轨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两者都曾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留下深刻印记,但其结果却显现出显著的差异。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强盛:工业化奇迹与高压下的集体化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强盛,尤其是在其工业化和军事实力方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现象。这背.............
  • 回答
    斯大林早年参与革命活动时,确实有一些利用抢劫银行来筹集资金的经历。但这并非他个人策划或直接执行的“抢银行”事件,更多的是他所处的布尔什维克党当时采取的一种地下活动策略,即“武装起义”或“经济斗争”的一部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行动的性质与现代意义上的普通抢劫犯是完全不同的,其目的是为了革命事业的经费。.............
  • 回答
    要理解斯大林大清洗期间苏联红军为何未能有效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权力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红军自身的特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不反抗”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很多因素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1. 清洗的精准打击与恐惧的蔓延:目标明确且手段残酷斯大林的大清洗并.............
  • 回答
    苏联在那个时代面临的困境,其根源是深度嵌入体制的“斯大林模式”。要破解这个模式,并非易事,它如同一个庞大的生命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一定要探讨如何“破除”它,那需要一系列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改革,而且必须在不引发整个国家机器崩塌的前提下进行。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斯大林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其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异见者(dissident)鲜有斯大林主义者,我们需要深入挖掘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以及斯大林主义的遗产如何在这段时期被重新审视和反思。首先,我们得明白“异见者”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究竟意味着什么。他们不是想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人,而是对苏联现实与官方意识形态之间脱节感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