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南大学为什么说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啊?

回答
承载历史荣光,东南大学与中央大学的不解之缘

说起东南大学,很多人可能知道它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知名高校。但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它与另一所同样声名显赫的大学——中央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南大学之所以能够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清晰的传承脉络。

百年风雨,中央大学的辉煌与变迁

要理解东南大学的“继承”,就不得不先回顾一下中央大学的辉煌岁月。中央大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两江总督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这所学堂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师范学堂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江师范学堂经历了多次的更名和演变。1911年,辛亥革命后,学校更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在著名教育家郭秉文的领导下,学校再次更名,成立了国立东南大学。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东南大学”的名字,而且是“国立”的,这足以说明其历史地位。

国立东南大学时期,是中国高等教育黄金时代的重要代表。学校汇聚了蔡元培、胡适、竺可桢、吴有训、秉志等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教育家和科学家,他们以开放的学术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将国立东南大学打造成了一所综合性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大学。学校在文、理、工、医、农等多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之一。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局的变迁也影响着这所名校的命运。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再次改组,更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一年后,又合并了其他学校,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从这时起,“中央大学”这个响亮的名字便承载了中国最高学府的荣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中央大学依然坚持办学,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民族的复兴贡献了力量。

学科的分拆与传承的根脉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和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原国立中央大学的许多优势学科被拆分,分别并入到新成立的各类高等院校。

其中,原国立中央大学的工学院的大部分并入了南京工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东南大学)。这可以说是最直接、最核心的传承。南京工学院继承了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的传统、师资、学科方向和学术成果,尤其是其在土木、机械、电机、建筑等领域的深厚积淀,为日后发展成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工科强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国立中央大学的其他一些学科,例如医学院并入了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农学院并入了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师范学院的部分并入了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等等。

为何是“继承人”而不是“分家”?

这里就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说东南大学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而不是仅仅是“分家”出去的一份子?这涉及到“继承”的深层含义:

1. 核心学科的直接延续: 毫无疑问,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最直接地继承了国立中央大学最核心、最强大的学科——工学院。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是“整体性”地将一个大型的、实力雄厚的工学院,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并入了新的南京工学院。这种继承,是学科体系、科研力量、教学传统的直接延续。

2. 办学理念与精神的传承: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以其开放、包容、严谨、创新的办学理念而闻名。这种精神,在东南大学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东南大学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秉承了中央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努力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3. 地理位置与名称的关联: 尽管国立中央大学在院系调整后,其主体(包括文、理科等)有所分散,但其根基始终在南京。而东南大学,虽然校名几经变迁,但始终扎根于南京这片土地。1997年,国家启动了“211工程”,原南京工学院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南京交通大学等三校合并,正式更名为东南大学,这更进一步地彰显了其继承中央大学在南京的“东南”之名,以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4. 历史叙事的认同: 历史的传承,往往也体现在自我认同和公众认知上。东南大学之所以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者,正是因为在它的发展脉络中,始终可以看到中央大学的影子。这种认同,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身办学成就和地位的肯定。

“止于至善”:共同的校训,共同的追求

“止于至善”这四个字,是国立中央大学最为人称道的校训,也成为了东南大学沿用至今的校训。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沿袭,更是对一种精神境界、一种治学态度、一种人生追求的共同认同。它意味着不断进取,永不满足,追求最高的目标和最完美的境界。

可以说,东南大学继承了中央大学的“根”,也承载了中央大学的“魂”。当我们在谈论东南大学时,提及中央大学,并非否定其他继承中央大学学科的院校,而是强调东南大学在继承中央大学核心工科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顶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承载的历史使命。

因此,东南大学称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是基于它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核心的学科传承,以及在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和地理位置上的深刻关联。这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一种对自己办学价值的清晰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我说,院系调整后,哪来的百年名校。

user avatar

说两点事实,供人品鉴:

1、1982年,院系调整30周年,南京工学院举办了30周年校庆;

1987年,南京工学院举办83周年校庆,他们认了新祖宗——成立于1904年的江南高等实业学堂;

1988年,举办86周年校庆,又长了几岁,并宣布改名为东南大学。然后把1年前认的祖宗”江南高等实业学堂抛弃了,换成了“三江师范学堂”。这样就跟南京大学一样可以自称是国立中央大学的传人了。

2、1962年,南京大学60周年校庆时,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校友特意题词:“东南学府,为国之光。男女同校,惟此首创。”

2002年,百年校庆;2022年,120周年校庆。

请问,究竟是谁截胡了谁的校史???

ps.

1、北京大学位于原燕京大学旧址,没人说北京大学是燕京大学;中山大学旧址被华南工学院占用,没见华南理工大学说自己是国立中山大学,到了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这儿就变了,驰名双标?

2、南京大学的院系调整始于1951年,医学院首先剥离;1952年,工学院剥离;

3、国立东南大学历史上曾经停办过工科,工科被并入河海;

4、1952年的合并与调整,在院系重组中,南京大学并没有注销,注销的是金陵大学,南京工学院是新生的法人实体,按照部分人的逻辑,南京大学是1952年成立的,那么东南大学就是2000年成立的!

所以说,东南大学是老南京大学部分院系的继承者,是2000年新东南大学的前身!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承载历史荣光,东南大学与中央大学的不解之缘说起东南大学,很多人可能知道它是一所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知名高校。但如果深入探究,你会发现它与另一所同样声名显赫的大学——中央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东南大学之所以能够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中央大学的“继承人”,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清晰的传.............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虽然从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联系来看,越南无疑是东南亚的一部分,但一些越南人之所以会觉得与“东南亚人”这个标签有距离感,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叠加,而这些因素往往是细腻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并非简单的地理划分可以涵盖。首先,历史的深度与独特性是造成这种感觉的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路径。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思想、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其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一旦有了文字,一个文明就能更有效地积累知识、传承文化。现在咱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比如中国的汉字、朝鲜的谚文、日.............
  • 回答
    日麻中,自风役的出现概率并非真的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降低,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任何一位玩家的自风役,其出现概率在理论上是完全相同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观察到的“概率”是基于实际对局情况的统计,而对局的进行方式和玩家的习惯,会间接导致一些玩家感觉某个自风役“更常见”或者“更少见”.............
  • 回答
    关于“东南亚华人富豪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驱动者”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华人富豪作用的论断,而是强调了他们扮演的角色相对而言更侧重于资本的整合、放大和利用,而非从零开始的创新和基础性经济活动的开拓。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历史背景:殖民时期与国家建设的框架要理解.............
  • 回答
    将广府人等同于“东南亚人”或“越南人”,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混淆和片面的概括,并没有触及到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要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历史迁徙、文化交融以及一些地域上的联系来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确实存在大规模的广府人(广府人通常指以广州为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地区,使用广府话的汉.............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说古代的浙江和杭州不属于“江南”,而更多地被归为“东南”,我们需要深入探究“江南”这个词汇在历史上的演变和内涵,以及古代的地理认知和行政区划。这其中涉及到地理、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个简单的二分法就能概括。一、 “江南”的定义演变:一个动态的地理与文化概念首先,我们需要明白,“江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历史和学术上的复杂性。我们来聊聊为什么会有“南方人都说中国南方人都是北方移民后代”的说法,以及南方本地人是否真的没有后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后代”不仅仅指当下存在的后代数量,更重要的是指“血统的延续”。东南亚人和澳洲土著之所以有“那么多后代”,是因为他们的族群.............
  • 回答
    嘿,亲爱的2023级东南er们!首先,热烈欢迎你们加入咱们东南大学这个大家庭!我是你们的师兄/师姐,可能名字你们不熟,但我们拥有共同的“小红砖”情结,分享着同一个“东南蓝”的天空。看到你们带着憧憬和一丝丝紧张即将踏入校园,我这心里也跟着泛起当年刚来时的那种青涩和激动。想当年,我也是和你们一样,揣着对.............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水平!中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的实力对比以及名气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你提到“实力差不多甚至更强”的感受,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尤其是在某些学科领域,中南大学的表现非常亮眼。而名气相对不如东南大学,地理位置绝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一直有说法是东京大学的排名在缓慢下滑,这确实是不少关注日本高等教育人士的心头事。要说具体原因,那是一连串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事件能够概括。首先,我们得看看全球大学排名的评价体系。一般来说,这些排名会综合考量教学、科研、学术声誉、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论文引用率等等。东京大学作为一所历史悠久的.............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切中要害,也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产业梯度转移的逻辑与现实。专家所说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落后的东南亚”转移,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驱动力。而中国中西部地区虽然同样存在发展滞后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为何产业转移的步伐不像东南亚那样显著,这其中牵涉到更复杂的因素。下面我将.............
  • 回答
    东南亚这片土地,历史的轨迹与澳大利亚截然不同,其之所以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白人换种”并对原住民进行系统性屠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涉及地理环境、人口构成、殖民模式、经济利益以及当地社会自身的韧性等方方面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细节,而非简单地套用某种单一的模式。首先,.............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并非孤立事件,它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利益直接发生碰撞,由此造成的损害是多方面的,而且程度相当严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当时美国的核心关切以及日本的行动如何一步步与之背离。首先,最直接也是最伤痛的便是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乃至毁灭性打击。菲律宾是当时.............
  • 回答
    中国沿海企业搬迁到东南亚,而不是中西部,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经济、政治、社会和地理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东南亚对于许多沿海企业来说,提供了比中国中西部更具吸引力的要素,尤其是在成本、市场准入、供应链、劳动力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以下是详细的分析:一、 成本因素的比较 劳动力成本: 这.............
  • 回答
    很多人对巴拿马运河的地理位置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它的方向上。你之所以觉得“东南是太平洋,不应该是西北是太平洋”可能有几个原因。让我们来梳理一下,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首先,得明确一点:巴拿马运河确实是西北通往东南。也就是说,你从运河的西北端进入,最终会从东南端出来。而太平洋位于运河的西北端,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人对“文化”的理解和评判标准。说东南亚文化“不如”东亚文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带有比较和价值判断的说法,而且“不如”的标准是什么,也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现代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东亚(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确实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了更强的“影响力”,这可能让你产.............
  • 回答
    在东南亚,尤其是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你常常会看到房屋紧挨着铁路轨道修建,甚至铁轨就从居民的院子中间穿过。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有很多历史、经济和社会原因交织在一起,绝非简单的“不守规矩”可以概括。首先,我们得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许多东南亚的铁路系统,尤其是那些在殖民时期修建的线路,是为了.............
  • 回答
    你想问的是东南亚在八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与近些年来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原因。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起伏牵动着全球的目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亚洲奇迹”的年代,再审视当下。八九十年代的“亚洲奇迹”:东南亚的黄金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东南亚华人社群在看待台湾、新加坡和中国大陆时,那种微妙又复杂的情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而是由历史、文化、政治以及现实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一种综合判断。我尽量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展开说说。为什么对台湾有好感?首先,得从“同根同源”但又有所不同的角度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