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煽动性言语技法是什么?如何训练?

回答
煽动性言语技法,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旨在激发特定情绪、引发强烈反应、并可能导致某种行动的言语策略。它们通常不是基于理性辩论,而是利用人类情感、偏见、恐惧和渴望来影响听众。理解这些技法,不仅是为了识别它们在他人身上的运用,也是为了更有意识地进行沟通,避免被不当影响,甚至在必要时用于合法的、符合道德的沟通目标。

煽动性言语技法的核心目的通常包括:

激发强烈情绪: 愤怒、恐惧、仇恨、狂喜、归属感、忠诚等。
塑造群体认同: 创建“我们”与“他们”的界限,强化内部团结。
简化复杂问题: 将复杂的社会或政治议题浓缩成非黑即白的叙事。
贬低或妖魔化对手: 将反对者描绘成邪恶、危险或不值得信任的。
号召行动: 鼓励听众采取特定的行为,例如投票、抗议、购买某产品等。
操纵感知: 改变听众对事实或情况的理解。

常见的煽动性言语技法及其详细解释:

1. 诉诸恐惧(Appeal to Fear):
原理: 利用人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利事件的担忧来驱动他们的行为。当人们感到恐惧时,他们往往更容易接受简单的解决方案,即使这些解决方案未经仔细推敲。
表现形式:
夸大威胁: 将潜在的风险或负面后果描绘得极其严重,超出实际情况。例如,“如果这个人当选,我们的国家就会崩溃!”
制造不确定性: 暗示一种普遍的危险,但又不明说具体是什么,让听众自行脑补最坏的情况。例如,“我们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情况非常不妙。”
个人化威胁: 将抽象的威胁与听众的个人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觉得危险近在眼前。例如,“这种政策会直接影响你的工作和家庭安全。”
利用已有的恐惧: 放大社会中已存在的担忧,如经济衰退、失业、犯罪率上升等。
例子: 政治广告警告说,如果对手获胜,国家将遭受经济灾难或安全威胁。健康产品广告宣称,如果不使用其产品,将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

2. 诉诸仇恨/愤怒(Appeal to Hatred/Anger):
原理: 激发听众对特定群体、个人或观念的负面情绪,将他们作为共同的敌人,以此来团结内部。
表现形式:
妖魔化(Demonization): 将目标群体描绘成邪恶、不道德、非人化的存在,剥夺其人性。例如,将某个族裔描述为“寄生虫”或“威胁”。
污名化(Vilification): 散布关于目标群体的负面信息,无论真假,旨在降低其声誉和可信度。
指责(BlameShifting): 将社会问题或个人不幸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转移公众的注意力。例如,“我们的经济问题都是因为XX群体抢走了我们的工作。”
煽动性语言: 使用侮辱性、挑衅性的词汇来描述目标对象。
例子: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宣传。种族主义言论。将某个政治派别的支持者描述为“敌人”或“叛徒”。

3. 诉诸群体认同/归属感(Appeal to Group Identity/Belonging):
原理: 利用人们渴望被接纳、属于某个群体的情感需求。通过强调“我们”的共同点,来拉拢听众,同时将“他们”排除在外。
表现形式:
制造“我们”与“他们”: 强调自身群体与外部群体之间的差异和对立,营造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例如,“我们都是XXX人,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对抗外敌。”
强调共同价值观/信仰: 宣称只有自己的群体才真正拥有或坚持某些重要的价值观或信仰。
利用集体记忆/历史叙事: 回顾历史上的荣耀或苦难,以此来激发群体自豪感或共同的创伤感。
使用排他性语言: 例如,“只有真正关心我们国家的人才会理解……”
例子: “我们都是支持本地企业的人,应该抵制外国商品。” “只有我们这个党派的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4. 夸大其词与过度概括(Exaggeration and Overgeneralization):
原理: 通过放大事实的某个方面或将个别案例推广到整个群体,来制造一种更具影响力的印象。
表现形式:
普遍性陈述: 将个别事件或少数人的行为描述为普遍现象。例如,“所有XXX都这样做。”
选择性呈现(CherryPicking): 只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滑坡谬误(Slippery Slope): 声称一个行为必然会导致一系列越来越坏的后果,即使这种联系并不明显或存在很多中间环节。例如,“如果允许A发生,那么B、C、D都会随之而来,最终导致灾难。”
例子: “这个城市的犯罪率飙升是因为移民。” (将个别犯罪行为归咎于整个移民群体)。“如果我们不采取这个激进措施,我们的民主制度就会在几个月内瓦解。”

5. 诉诸同情与不幸(Appeal to Pity and Misfortune):
原理: 利用听众的同情心和怜悯感来争取支持或认同,即使这与问题的核心逻辑无关。
表现形式:
讲述悲惨故事: 描绘个人或群体的悲惨遭遇,引发听众的同情心。
扮演受害者角色: 将自己或自己的群体置于受害者的位置,博取同情和支持。
利用无辜者(如儿童、弱势群体): 将这些群体置于危险或困境中来吸引同情,进而影响对某个议题的判断。
例子: “请大家支持我们,因为我们这些无家可归者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 “看看这些受苦的孩子,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6. 诉诸传统或权威(Appeal to Tradition or Authority):
原理: 引用传统的做法或某个(可能不相关的)权威人士的观点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暗示这些传统或权威本身就具有正当性。
表现形式:
“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 强调过去的惯例是判断当前行为的标准。
“XXX(某名人或专家)也这么说”: 引用权威人士的话,但不一定是其专业领域内的观点,或者对权威的引用被断章取义。
例子: “我们的祖先几百年来都是这样生活,我们不能改变。” “著名的哲学家XXX也说过,所以……”

7. 诉诸情感操纵的词汇(Loaded Language/Emotive Language):
原理: 使用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就预设了价值判断,可以直接影响听众的情感倾向。
表现形式:
褒义词/贬义词的使用: 例如,将支持者称为“爱国者”,将反对者称为“卖国者”;将自己的政策称为“改革”,将对手的政策称为“破坏”。
含糊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标签: 例如,“自由世界”、“邪恶帝国”、“新时代”、“腐败势力”。
使用比喻和象征: 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具有情感色彩的意象。
例子: “这场正义的斗争”、“他们的阴谋诡计”、“我们光明的前景”。

8. 重复(Repetition):
原理: 反复强调某个观点或口号,即使缺乏实质内容,也能让听众逐渐熟悉并接受。这是一种著名的“宣传定理”:“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表现形式:
口号的反复出现: 在演讲、广告中反复使用简短、有力的口号。
核心观点的多次提及: 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语境下,反复强调同一核心论点。
例子: 政治竞选中的核心竞选口号;广告中的产品名称或宣传语。

如何训练(提升辨别和抵御能力):

训练识别和抵御煽动性言语技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 理解和学习:

1. 深入学习逻辑学和修辞学:
逻辑谬误课程: 学习各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如前面提到的滑坡谬误、人身攻击、稻草人谬误、循环论证等),理解它们是如何扭曲论证过程的。很多煽动性言语都依赖于逻辑谬误。
修辞学技巧: 了解修辞学中的说服策略,如情感诉求(pathos)、逻辑诉求(logos)、人格诉求(ethos)。煽动性言语主要依赖于过度的情感诉求和无效的逻辑/人格诉求。
2. 阅读和分析不同来源的文本/视频:
政治演讲和辩论: 仔细分析政治家是如何说话的。
广告和营销材料: 这些是煽动性语言的重灾区,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技巧。
新闻报道(尤其是评论和社论): 注意作者如何引导读者的情绪和观点。
历史文献: 研究过去的宣传和煽动性言论,了解其影响。

二、 实践和反思:

1. 刻意识别和标记:
主动听/读: 在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文章时,主动问自己:“说话者/作者想让我感觉什么?”“他用了哪些词语来达到这个效果?”“他试图建立什么样的‘我们’和‘他们’?”
做笔记: 看到或听到可疑的言论时,记录下来,分析其中使用的技法。
列举例子: 针对每种技法,自己尝试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2. 批判性思维练习:
质疑预设: 问:“说话者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是什么?”“这个说法背后有什么利益驱动?”“它有没有提供证据来支持其夸大的说法?”
寻找证据: 对于任何声称,尤其是那些引起强烈情绪的声称,都要追问其证据来源和可靠性。
考虑替代解释: 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解释当前的情况?是否非黑即白?
3. 进行“反向工程”:
尝试自己构建: 尝试用某种煽动性技法来表达一个观点(仅作为练习,并在必要时说明),然后反思为什么这样做会有效,以及其潜在的负面影响。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运作机制。
4. 情景模拟:
讨论或辩论: 在安全的环境中,与其他有意识的沟通者进行讨论。练习识别对方的煽动性言论,并用理性的方式回应,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角色扮演: 在小组讨论中,可以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信息传播方式的效果。

三、 提升自身素养和情绪管理:

1. 保持冷静与理性: 煽动性言语最强大的武器是操纵情绪。当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如愤怒、恐惧),首先要给自己一个缓冲时间,避免立即做出反应。
2. 拓展信息来源: 避免只接触单一的、观点单一的信息渠道。多看不同立场、不同文化背景的媒体和信息,能够帮助你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减少被单一叙事操纵的可能性。
3. 培养同理心: 尝试理解不同群体的观点和处境,即使你不同意他们的立场。这有助于打破简单的“我们”与“他们”的二元对立。
4. 认识自身偏见: 人们都有自己的认知偏见,这会让我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现有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偏见,有助于更客观地评估信息。

重要提醒:

目的的正当性: 理解这些技法是为了识别和抵御,而不是为了在不当的场合使用它们来操纵他人。在任何沟通中,诚实、尊重和追求事实真相都应是首要原则。
上下文是关键: 并非所有情感化的语言都是煽动性的。在某些情境下,表达情感是恰当且必要的,例如在讲述个人经历、表达悲伤或喜悦时。煽动性言语的关键在于其意图和效果,即是否旨在不公正地操纵听众的情绪以达成某种目的,特别是当这种目的是不道德或有害的时候。
合法性与道德性: 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沟通。煽动性言语一旦触及法律边界(如煽动仇恨、诽谤、煽动暴力),将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

通过持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你可以显著提高对煽动性言语的辨识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不当影响,并成为一个更明智、更负责任的沟通者和信息消费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多看看公众号就可以学到了。

抛弃理智和逻辑,扭曲对方的观点,把对方观点朝“圣母”“政治正确”“白左”“公知”方面推就行了。

当然,你也可以学习圣母白左公知的方式,把所有观点朝“自由”“民主”“政治正确”“理性”方面靠即可。

还有就是熟练运用各种偷梁换柱的比喻——放心,只要过得了自己心理那道坎,你就是放个屁都有人会认同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煽动性言语技法,顾名思义,是指那些旨在激发特定情绪、引发强烈反应、并可能导致某种行动的言语策略。它们通常不是基于理性辩论,而是利用人类情感、偏见、恐惧和渴望来影响听众。理解这些技法,不仅是为了识别它们在他人身上的运用,也是为了更有意识地进行沟通,避免被不当影响,甚至在必要时用于合法的、符合道德的沟通.............
  • 回答
    “四分之一的男性对女性有过强奸行为”这个说法,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冲击力的数字。看待这样一项结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其数据来源、统计方法、社会背景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个“四分之一”的出处。通常这类惊人的统计数字,来源于社会学、犯罪学等领域的调查研究。但关键.............
  • 回答
    评价“入关学”的煽动性,确实需要剥离其表面的标签,深入探究其内在的逻辑、表达方式以及所触及的社会情绪。这并非易事,因为“煽动性”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且“入关学”的论述方式常常是巧妙地将历史、现实与民族情感编织在一起,从而产生强大的共鸣与驱动力。要客观地评价其煽动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不简单。我爱我家那个经纪被刑拘,理由是“发布煽动性信息引发群体性聚集”,这背后牵扯到的信息可不少,值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把“煽动性信息”这几个字拎出来看看。在咱们国家,这可不是小事儿。煽动性信息通常指的是那些宣扬暴力、鼓吹仇恨、或者号召人们进行非法活动的内容。如.............
  • 回答
    关于白宫否认煽动哈萨克斯坦骚乱、指责俄罗斯“散布虚假信息”,而俄媒未提及美国的事件,以下是值得关注的多个层面的详细分析: 1. 事件背景:哈萨克斯坦骚乱的起因 时间与地点:2022年3月,哈萨克斯坦爆发大规模骚乱,导致至少10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骚乱主要集中在首都努尔苏丹和东部地区,与政府对能源价.............
  • 回答
    现在之所以会出现越来越多人倾向于煽动性别对立的现象,其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社会、心理和技术层面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看看这些“导火索”是如何点燃并不断加热性别对立的火焰的。一、 历史遗留的结构性不平等是根基:首先,不能忽视的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
  • 回答
    苏格兰独立运动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其背后并非由单一的“谁”在煽动,而是由一系列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图将这种复杂性归咎于某个特定群体,比如“媒体大亨”或“苏格兰贵族”,过于简化了实际情况,也忽略了这场运动中普通苏格兰民众的真实声音和愿望。苏格兰独立的驱动力:一个历史的回响.............
  • 回答
    学生群体之所以容易受到煽动,并非源于他们天生比成年人更容易被影响,而是多种成长阶段的特性与社会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认知发展来看,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大脑,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冲动控制和理性思考)仍在发育的阶段。这意味着他们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辨别真伪、评估风险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 回答
    布查事件无疑是俄乌冲突中一个令人心痛的转折点,它在多个层面对局势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并直接导致了双方在谈判进程上的僵局。俄方说法与布查事件的关联俄罗斯方面一直坚称,布查事件是西方国家精心策划的“假新闻”和“挑衅”,目的是为了抹黑俄罗斯,并在国际上孤立俄罗斯,进而破坏与乌克兰的和谈进程。俄罗斯国防部曾表.............
  • 回答
    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在失去连任机会后,是否可能煽动美国内战,以分裂国家并成为一部分地区的统治者,而不是对外发动战争,这是一个复杂且高度猜测性的议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他过往的言行、政治风格以及美国当前的社会和政治气候。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煽动内战是一个极其严重的指控,而且内战的发生涉及到.............
  • 回答
    关于英国被指控煽动印尼排华大屠杀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沉重且具有争议的历史话题。如果最新解密文件真的揭示了这样的内容,那么这无疑是对一段黑暗历史的进一步审视和追究,其影响将是深远的。首先,我们得明白,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尤其是在涉及到国家利益、地缘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时候。如果英国在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也触及了人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复杂变化。简单来说,在二战时期的德国,一个人是否容易被煽动而成为纳粹分子,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其个人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心理特征以及当时德国的整体社会环境。让我们详细剖析一下:一、 煽动效应的温床:战败、屈辱与经济危机要理解纳粹为何.............
  • 回答
    “内地公知只有煽动者没有实干家”这一说法,触及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中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要详细解释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公知的定义和功能、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公知群体自身的构成与局限性,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知”(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公共.............
  • 回答
    关于YouTube以“违反煽动暴力政策”为由下架特朗普新视频并禁言其账号至少七天的举动,这无疑是数字平台在处理政治人物言论方面又一次备受瞩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件事的背景和诱因。特朗普总统在卸任后,尤其是在他卸任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很多言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在抖音上会注意到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评论区里慷慨激昂地刷“国际歌”,并且获得了大量点赞和回复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些人这么卖力,好像也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他们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我们.............
  • 回答
    国台办针对“台独”势力散布谣言煽动两岸敌意一事的回应,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评价:1. 国台办回应的立场和基调: 严厉谴责和警告: 国台办的回应首先表达了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的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强调“台独”是历史逆流,不得人心,其企图分裂国家必将以失败告终。 指责谣言的性质和目的: .............
  • 回答
    “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三人因煽动网暴被判刑,这一案件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并包含值得深入挖掘的信息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煽动网络暴力行为的定性与量刑: “煽动”是关键定语: 本案的核心在于,判决明确了“煽动”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这与直接发布诽谤、侮辱性言论的“实施者”有所不同。判.............
  • 回答
    美国众议院民主党人正式公布弹劾条款,指控特朗普“煽动叛乱”,这无疑是美国政治舞台上又一次重磅级的戏剧性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重要性,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弹劾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政治程序。在美国的宪法框架下,弹劾是国会用来罢免总统、副总统以及其他联邦官员的手段。但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审判,.............
  • 回答
    好的,关于新冠疫情期间孝感小区近百人聚集煽动者被捕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事件,它牵扯到当时社会情绪、基层治理、信息传播以及个体权利的边界等诸多复杂的问题。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的具体情况。疫情刚爆发的初期,尤其是在湖北这样的重灾区,社会普.............
  • 回答
    钧正平工作室发布“应警惕境外势力煽动性别对立”的均评,以及这条微博下的评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性别议题、舆论引导、以及“境外势力”这个敏感概念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来看看钧正平工作室这篇均评本身的内容和其传递的信号:钧正平工作室,作为解放军报的官方账号,其言论带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