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回避型人格是什么样的??

回答
回避型人格,听起来有点距离感,但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疯狂或者极端,而是像一层薄薄的雾,悄悄笼罩着一个人,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有些特别。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朋友,他其实挺聪明,也很有趣,但你总觉得离他有点远。你约他出去,他可能会说:“嗯,我再看看,可能那天有点事。” 然后你再问,他十有八九就推脱了。不是他不想去,也不是他讨厌你,而是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抗拒。

回避型人格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而且会极力避免任何可能让自己感到被拒绝、被批评或被羞辱的情况。所以,你看到的很多行为,其实都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具体来说,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以下一些迹象,但请记住,每个人表现的程度和组合方式都不一样:

社交回避: 这是最突出的表现了。他们会刻意回避需要与他人频繁互动的社交场合。比如参加派对、公司团建、甚至是一些小型的聚会,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极度不适和焦虑。他们宁愿一个人待着,也不愿冒着被评头论足的风险去社交。即使去了,也常常是沉默寡言,显得格格不入,然后找个理由早早离开。他们不是不喜欢人群,而是害怕在人群中暴露自己的“不完美”。

害怕亲密关系: 这不仅仅是浪漫关系,也包括深度的友情。他们渴望被爱和被接纳,但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因为自己的缺点而被评判、被抛弃。所以,他们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即使跟别人走到很近了,他们也可能在关键时刻退缩,好像在说:“别走得太近,你会发现我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好。” 他们会限制自己的情感投入,给自己留后路。

对批评的过度反应: 哪怕是最轻微的批评,对他们来说也可能像巨石一样压在心头。他们会放大这些批评,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然后更加坚定了要远离人群的决心。一次糟糕的经历,就能让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尝试类似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让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受到批评的环境中。

低自尊和不自信: 这种回避的背后,往往是深深的不自信。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不配拥有美好的事物,也不值得被爱。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就像一个预言,让他们在行为上不断印证着自己的想法。他们可能擅长某些事情,但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自己的优点,只盯着自己的缺点看。

夸大潜在困难: 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他们会倾向于设想最坏的结果,并因此而退缩。比如,想去一个新的地方旅行,他们可能会想象路途中的所有可能麻烦:迷路、被骗、语言不通等等,然后决定不如不去。这种“未雨绸缪”在他们身上就变成了“未雨绸缪到不敢行动”。

犹豫不决和逃避责任: 由于害怕犯错或被批评,他们在做决定时会非常困难,常常需要反复权衡。一旦事情涉及到责任,他们会本能地想要推卸或逃避,生怕一旦承担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就会被严厉指责。

情感上的压抑: 为了避免冲突或被他人评判,他们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他们可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甚至喜悦,而是表现得比较平淡,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无关。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减少让自己“出错”的机会。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回避型人格呢?

就像很多心理特质一样,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往往是先天因素(比如一些遗传的性格倾向)和后天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童年经历: 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经常被批评、被忽视、被嘲笑,或者父母对他们的情感需求不敏感,甚至经常表现出拒绝的态度,那么孩子就可能学会将与人互动与痛苦联系起来。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他们会逐渐收缩自己的社交圈,发展出回避的策略。父母过度的保护或控制,也可能让孩子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害怕面对新的挑战和人际关系。

过去的创伤经历: 一些特别令人痛苦的社交或情感创伤,比如被背叛、被欺凌、被严重的羞辱,也可能成为回避型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这些经历会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让他们对类似情境产生强烈的警惕和恐惧。

理解回避型人格,不是为了给他们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他们。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人,请不要强求他们立刻改变,而是尝试用耐心和理解去接近他们。给他们空间,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多关注他们的优点,少一些评判。

对于回避型人格者自己来说,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存在,是改变的第一步。这意味着要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尝试从小处着手,挑战那些令他们感到不适的社交情境,并学会更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评价。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通过努力,他们可以逐渐建立起更健康的人际关系,并体验到更丰富的人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个婴儿的时候,你因为饥饿、受到惊吓或者尿了裤子而哭泣时,你的父母暴跳如雷。他们埋怨你给他们带来麻烦,把他们的生活搞得鸡飞狗跳。他们没有耐心好好照顾你,不会及时的安抚、喂奶和处理尿布。


当你长大一点以后,他们就总会说这样的话:


“我为你付出了太多了。”

“如果不是你,我的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如果没有你,我早就跟TA离婚了。”

……


他们忽视你的感受、忽视你的需求。当你提出请求时,他们的回应是坚定地拒绝。


“我已经为你付出那么多了,你还敢要更多?”

背后的信息就是:你不值得。


当你在学校跟人打架时,不论错在不在你,他们都会教训你,因为“你给我添麻烦了。”


当你因为遭遇不公而表现愤怒时,他们会因为你的愤怒而更加愤怒。


“小孩子懂什么?有什么好生气的?是不是又欠揍了?”


你的愤怒会被他们的愤怒堵回去。


这时候的你,没有体验过亲密关系。

没有从他人那里获得过理解和友善。


在你的眼中,世界是无比危险的。没有任何人能帮助你,也没有任何人能给你依靠。

并且你感觉到自己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你提出要求,没有用。

你寻求帮助,没有用。

你表达情绪,没有用。


这个恐怖的世界充满了危险,不会因为你的拼命挣扎而有一丝丝改变。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回避。


于是你对外界,对他人都保持怀疑,甚至是敌意。

你将自己封闭起来。


首先,你开始压抑自己的欲望。

因为你感到自己“不值得”,不配拥有想要的东西。

当你想要一件东西、想做成一件事情、开始喜欢一个人时,你就会马上退缩、自我否认、甚至自我攻击。

你不会承认自己的欲望,并且敌视欲望、认为自己的“想要”是非常可耻的。

就像那句话说的“胆小鬼连幸福都怕。”

即使把你最想要的东西放在你眼前,你都不敢伸手去拿。


其次,你开始压抑自己的情绪。

因为情绪并没有任何作用,你的喜怒哀乐无人关心,你爆发的愤怒更会被暴力的怼回去。

于是你对“情感”感到麻木,你无法理解他人与自己,你没有“共情”能力,甚至看自己时,都像一个旁观者。

所以当你有了任何情绪时,你会下意识的将它们全部压抑,可这些被压抑的情绪造就了你失去生活的参与感。

这些被压抑的情绪会转化为你身体上的一些不适,会让你愤世嫉俗,充满负能量。


接着,你变得孤独,甚至将孤独当成必须的空气。

你对他人、对外界全部都不关心,不在意。你只会在意自己的“小圈”。

你讨厌与人竞争或者合作,你不屑于与人争论是非,但你会认为自己是独特的那一个。

与现实世界的脱节,会让你寻求小众的精神寄托。比如冷门而高雅的爱好、高尚的品德、深刻的思想等。

但这些都不会使你得救,因为你身处现实中,就会被现实拉回去锤,不断锤,反复锤。直到你彻底否认自己,并将自己的精神寄托贬低到一文不值为止。


如果你能在崩溃后重新站起来的话,你会尝试让自己“参与世界”。

但是一切都太难了,你要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模拟他人,按照应该有的情绪,做出合适的表情。

如果一切顺利,你会学会这个能力:与普通朋友保持普通的关系。

但当你想更进一步时,马上就会出大问题。


因为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亲密关系是你从未经历过的,所以这种尝试会让双方都感到不适。

人呢,总会把最“熟悉”的选项当做最安全的,哪怕它是一个最坏的选项。

所以你大概率会寻找一个“像父母一样的伴侣”。它是坏的,但对你的感觉而言,它是对的。

在这段关系中你不断的受到伤害,又难以割舍,直到遍体鳞伤。

恐怖的是,你会觉得对方的攻击和施暴都是有原因的,都是因为你自己有问题。


你会清楚的意识到自己难以感受到感情,更无法正常的表达感情。


“我喜欢你。”

“我想你。”

“我很在意你。”


这些亲密关系中最普通的对话,都会让你感到无比的羞耻。

甚至看爱情电影中,男女主角拥抱亲吻,你都会产生一种想逃开的冲动。


所以你会被伴侣指责。


“为什么你这么冷漠?”

“你的心是石头吗?”

“我觉得我们之间一直很远。”


你很想感受,可是你感受不到啊。

你没办法在一份关系中放松下来。


人们亲切的交谈、大笑。

拥抱、亲吻。

都是你最遥不可及的俗物。




他人即是布满了海市蜃楼的地狱,你越被美好牵引,便遭受到更多的痛苦。


你只能感受到指责,你只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格外敏感。


面对指责,你会迅速进入一种应激状态,

因为心中没有安全感,所以稍一遭受攻击,便会全面放大,全力“自保”,迅速逃避。

儿时的习得性无助,会把如今已经长大、已经变得强大的你,拉回到那个无力的过去。

你会大脑一片空白,像一个在草原上求生的小鹿一样充满恐惧。

你会“破罐破摔”,一次又一次的把一段关系搞砸。

然后自卑又骄傲的觉得“我可能注定就是孤独的。”


所谓亲密关系,不过是普通人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

可于你,却是还不完债的无底洞。

你愤世嫉俗,你对人类充满怀疑与敌意、你敏感难相处、你是人们口中的怪物和异类……


可是你并没有错啊。


换成另一个人,也不会比你做的更好了。


你能在这样的人生中走这么远,你已经超了不起了。


当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你就会心疼自己,原谅自己。


那些坏的东西都是环境带给你的,任由他们推着你走,你只会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你延续糟糕的性格,就会重复糟糕的亲密关系,就会将糟糕的生命体验传给下一代,你就会成为你讨厌的东西的支持者。


所以你选择学习和成长,它们会让你清晰客观的看待自己。

你会去帮助他人,这会带给你价值感和参与感。

你会因此认识更多的人,克服你的社交恐惧,一次次重复的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你会第一次收到来自他人的感谢和赞美,并且大方的回应“谢谢”。

你会第一次坐在朋友家跟他们一起打游戏,你会跟他们一起去玩密室逃脱,一起开心的大笑。

你会第一次对一个人说:“我喜欢你”,并且不再感到羞耻。


你会第一次不再逃避,给攻击以迎击,无论对手是谁。

你会坦然的说出你的欲望,说出“你想要”,并且为之奋斗。

你会在面临冲突时,从应激状态中清醒过来,并且像个成熟的大人一样通过冷静的交谈来解决问题。


你会有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它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高尚完美,但你也终于意识到,最轻松舒适的才最可贵。


你会比普通人更珍惜这一切,因为你是从地狱一步步走上来的。


你不再愤世嫉俗,你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期待与寄托。

你不再冷漠,你对他人有了更多的同理心。

你身上不再背负着种种的债,而是金光闪闪的宝藏。


痛苦进入身体里,便统统熬成了温柔。


你能感受到这份温柔吗?


如果你拥有痛苦的过去,那么请将你的左手放在右肩上,将右手放在左肩上。


替我抱抱你吧。




我是 @城闭喧 微信:chengbixuan123


user avatar

(已二更)

1. 手机常年静音,恨不得全世界都别来找我。

2.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觉得一个人吃饭很可怕。

3.无所不用其极地拒绝别人约饭,约KTV,约剧本杀……但在朋友圈看到他们出去玩的照片,会替他们快乐5秒钟。

4. 小时候作文总是成为范文,但是五年级的某一天老师指出我的一篇作文写得不太好。 虽然她说的对,但我还是莫名哭了一下午。

5. 特别怕小组合作或者组织活动,其实我能做好,实际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6. 我没有长久的朋友,友谊维持的时间<=六年(小学),三年(初中or高中)

7. 从来不主动别人聊天。如果你来找我说话,我能和你聊上两个小时。

8.我暗恋的人对我表现出一丁点好感时,我想到的不是“太好了!”而是“不要吧”


9. 跟热情的人待在一起会浑身不自在。但我仍然觉得她/他很可爱。

10.我有很多好朋友,但我没有可以分享秘密的闺蜜。

待补充


11.很认真考虑过这个这个问题。

12.我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但我抗拒想和我们交朋友的老师。

13.最愁家庭聚会了。和比我小13岁的妹妹无话不谈,和比我小3岁的妹妹无话可谈。

14.每次看朋友圈都会在心里冒出好多有趣的评论,但我从未真的发出去。

15.虽然不评论,但可以双击屏幕给答主点个赞。

16.暗恋是常态,表白才奇怪。

17.哪怕我很喜欢很喜欢一个明星,我也不会在朋友圈发一条关于他的动态。(我喜欢霍尊,我喜欢霍尊,我喜欢霍尊。)

18.实际上我根本很少发朋友圈。哪怕发生了特别精彩,特别有趣的事,想一想,还是算了。

19.女孩子间寻常的拥抱、亲脸颊在我眼里非常可怕。

20.爸妈很少跟我说“我爱你”,虽然我不喜欢这样,但neither do I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避型人格,听起来有点距离感,但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疯狂或者极端,而是像一层薄薄的雾,悄悄笼罩着一个人,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有些特别。想象一下,你有一个朋友,他其实挺聪明,也很有趣,但你总觉得离他有点远。你约他出去,他可能会说:“嗯,我再看看,可能那天有点事。” 然后.............
  • 回答
    当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意识到自己的依恋类型时,内心泛起的波澜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这通常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体差异的觉察过程,夹杂着恍然大悟、一丝释然,甚至可能伴随着一些不舒服和抵触。“原来是这样……”——一种莫名的共鸣与理解很多时候,当他们接触到“回避型依恋”这个概念时,最直接的感受可能是:“这说的就.............
  • 回答
    首先,我们要明白,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回避型依恋人格,不能仅仅凭一两次的接触或几个片段就下定论。这需要长期的观察,以及对她行为模式和内心世界的深入理解。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典型的特征来观察,看看她是否符合回避型依恋伴侣的画像。她有没有以下一些表现? 情感上的疏离感: 当关系变得亲近时,她会感到不适.............
  • 回答
    听到“回避型人格”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可能会立刻浮现出一些负面标签:冷漠、疏远、难以亲近、不懂拒绝等等。这些标签确实捕捉到了一些回避型人格在社交和亲密关系中的典型表现,但说他们“差劲”,未免太过于片面和武断了。回避型人格,与其说是“差劲”,不如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或者后天经历塑造的应对模式。 他们并.............
  • 回答
    长得好看,同时又有着回避型人格,并且对别人的言行举止和看法过度在意,这确实会让人在社交和情感关系中感到困扰。这种组合挺微妙的,外在的光鲜有时候反而会加剧内心的不安,让人觉得“明明应该受欢迎,为什么我这么痛苦?”咱们好好聊聊这事儿,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首先,得承认 “长得好看”和“回避型人格”并非矛盾.............
  • 回答
    和回避型依恋的人谈恋爱,就像是在和一位行走的谜语人打交道,你需要一点耐心,更多的理解,以及一套独特的沟通策略。别担心,这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任务,只是需要你调整一下视角,学会读懂那些“说不出口”的信号。首先,让我们撕掉那层“AI撰写”的滤镜,用最真实、最接地气的语言来聊聊这个话题。一、เข้าใจตัว.............
  • 回答
    欧美论坛上确实存在“Troll”现象,而且这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网络文化现象,通常指的是那些故意在网上发表挑衅性、煽动性或离题言论,以引起他人愤怒、争论或制造混乱的人。他们以此为乐,或者有其他隐藏的目的。那么,中国论坛上是否存在类似的现象?答案是:是的,中国论坛上同样存在类似的行为,而且其表现形式和.............
  • 回答
    一个人之所以会对与领导接触感到回避,原因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这背后往往交织着个人过往的经历、性格特质、当下工作环境的氛围,甚至是对领导本人的一些看法和判断。下面我来详细说一说,争取把原因说得透彻些。一、 过去的不良经历造成的阴影这是非常普遍且深刻的一个原因。 被领导否定或严厉批评.............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太阳这个大火球,它要是哪天性情大变,想扩张地盘变成红巨星,地球上的人类该怎么自保,怎么延续香火这档子事。这可不是小事,得提前好多好多代人就开始谋划,一点马虎都不能打。首先,得明白太阳这变化是怎么个事儿。现在咱们的太阳 pretty chill,每天给咱们光和热,养活着地球上的一切。但.............
  • 回答
    关于回避型依恋者是否没有性需求,这个说法其实不太准确,回避型依恋者并非没有性需求,而是他们处理亲密关系和表达性欲的方式可能与依恋类型不同的人有所差异。首先,我们要理解回避型依恋是如何形成的。回避型依恋通常源于童年时期,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照顾者不敏感、不可预测,或者经常拒绝孩子的亲近,孩子为了保护.............
  • 回答
    “嘴毒”这词儿,听上去挺扎人的,对吧?尤其是当这句话是从一个你觉得可能有点意思的男生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愣住,然后开始琢磨:他这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在嫌弃我?还是……他其实是喜欢我,但不知道怎么表达,所以就剑走偏锋了?对于回避型的男生来说,这个问题确实有点像在拆一个高难度的盲盒,答案并不唯一.............
  • 回答
    回避型依恋者,这个标签听起来有点冷冰冰,但他们内心深处的需求,其实和我们其他人一样,都是渴望被理解、被爱,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或者说他们让自己被爱的能力,有些不同。要讲清楚他们的“真正需要”,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别被“回避”这两个字给忽悠了。它不是说他们不想要亲密关系,而是说他们在建立和维持.............
  • 回答
    回避型依恋者说出伤人的话,往往不是出于恶意,而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内心的防御机制和情感表达方式的局限。他们不擅长直接处理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需求,尤其当感受到被侵犯、压迫,或者觉得关系过于紧密而失去个人空间时,就会启动他们的“逃跑”模式。这时候,他们的话语常常会让人感到冰冷、疏远,甚至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划破.............
  • 回答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可能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时,面对“是找心理医生还是心理咨询师”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好好梳理一下。这两种选择都有其专业性和适用性,但侧重点和能提供的帮助会有所不同。理解其中的区别,能让你更清晰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方向。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定义和区别。 心.............
  • 回答
    回避型依恋的老婆提出离婚,未来还有挽回的可能吗?这个问题,问得太扎心了,也太真实了。当那个曾经让你觉得遥远,却又深深吸引你的人,最终递上离婚协议时,那种锥心的痛,我想不少经历过的人都能懂。回避型依恋,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疏离感,对他们来说,亲密关系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越是想挣脱,越是感到窒息。他.............
  • 回答
    遇到回避型的恋人,我? 嗯……这问题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离开,还是不离开,这得看情况,也得看我自己的状态。首先,我想说,回避型人格,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什么“坏人”的标签。他们可能在过去的经历中,为了保护自己,学到了一种与亲密关系保持距离的模式。可能是童年没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可能.............
  • 回答
    当回避型依恋的人开始回避你,他们的内心活动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复杂而私密的心理演算。这并非出于恶意,也不是因为不爱你,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我保护机制在作祟。首先,最核心的是恐惧感。回避型依恋者最害怕的是失去独立性、被侵犯个人空间,以及最终被抛弃。当他们觉得关系进展太快、太深入,或者你对他们的期望过高时,.............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理解你对爱情的投入和期待,也很欣慰你如此用心地想要为你的女朋友付出。关于送DR(DR钻戒)是否能让回避型依恋的女朋友放下防备、更热情、更爱你,这个问题需要非常详细且理性地分析,因为回避型依恋的特质决定了她们的反应会比较复杂,并且单一的礼物并不一定是万能钥匙。让我们从回避型依恋的特质入手,然后分析DR.............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