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理解本尼迪克特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所提到的“弥赛亚时间”?

回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的“弥赛亚时间”(Messianic Time)是一个非常精妙且深刻的概念,它试图解释一种特殊的历史感知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维持至关重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先把握安德森的核心论点:民族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一种“想象”建立起来的,而语言、印刷资本主义和对时间的独特感知方式,是构建这种想象的重要基石。

那么,什么是“弥赛亚时间”呢?

“弥赛亚时间”的核心特征:一种对历史的“现在化”和“未来导向”的感知

安德森所说的“弥赛亚时间”并非指宗教意义上的弥赛亚(救世主)降临,而是借用了这种宗教概念中的一种时间结构,来描述民族主义者感知历史和未来的方式。它有几个关键的特点:

1. 当下即是终结的开端,未来是某种理想状态的实现: 在弥赛亚时间里,当前的历史时刻被视为一个转折点,一个旧秩序正在瓦解,而一个新的、更加理想化的时代即将到来的时刻。这个“新的时代”不是随意的,而是某种终极的、完美的、已经预设了的社会形态的实现。这就像宗教中期待的弥赛亚降临,将带来一个崭新的、没有痛苦和罪恶的千年王国。

2. 历史的“平坦化”与“同时性”: 民族主义者通过印刷文本(尤其是报纸)所建立的“想象的共同体”,使得生活在不同地点、不同职业的人们,能够同时感觉到自己属于同一个民族。他们共同阅读同一份报纸,关心同一件国家大事,这种“同时性”体验,模糊了地理的隔阂,也一定程度上“平坦化”了历史的厚重感。安德森认为,这种“平坦化”的感知,使得人们更容易将历史看作一个连续的、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而非某个固定不变的过去。

3. “历史”被压缩成“叙事”: 印刷资本主义的兴起,使得民族语言的书写和传播成为可能。通过小说、报纸等媒介,民族的历史被编织成一系列的叙事。这些叙事往往会强调民族的起源、共同的奋斗、英雄的牺牲,以及对未来的承诺。在弥赛亚时间里,这些叙事并非简单地回顾过去,而是被赋予了一种“现在化”的意义。过去的事件被解读为是通向当下和未来的必经之路,过去的苦难是为了成就未来的辉煌。

4. 一种“非线性”但“目标明确”的时间观: 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线性时间不同,弥赛亚时间并非那种“过去现在未来”的简单直线。相反,它更像是一种“循环”或“螺旋”的结构,但这个循环的最终目标是明确的——实现那个理想化的民族国家。每一次的奋斗,每一次的牺牲,都是为了更接近那个理想的终点。这种时间观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但这种期盼又与对过去的“选择性记忆”紧密相连。

举个例子来理解:

想象一下,在一个遭受殖民统治的民族中,知识分子们通过出版物(比如民族主义的报纸、小说)向公众灌输一种观念:

过去: 我们的民族曾经拥有辉煌的过去,但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内部的衰败,也可能是外部的侵略)失去了独立和繁荣。
现在: 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刻。殖民者的压迫让我们饱受苦难,但这也正是唤醒我们民族意识、团结起来争取解放的绝佳时机。每一个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抗争,每一次对殖民者的反抗,都是在为我们即将到来的自由奠定基础。
未来: 最终,通过不懈的斗争,我们将摆脱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一个独立、强大、繁荣的民族国家。这个国家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最高成就,是所有牺牲和奋斗的最终回报,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民族重拾尊严和荣耀的“理想国”。

在这个过程中,“现在”就被赋予了“历史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端”的双重意义。当前的挣扎被看作是通往那个“理想的未来”的必由之路,而过去的荣耀则被用来激励人们为实现这个“未来的理想”而奋斗。这种时间感知,就是安德森所说的“弥赛亚时间”。

弥赛亚时间与民族主义的联系:

安德森认为,弥赛亚时间是民族主义得以凝聚人心、驱动行动的关键心理机制。

提供希望和意义: 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不确定性,弥赛亚时间提供了一种明确的希望——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理想的民族国家。这种对未来的承诺,能够极大地激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甚至愿意为之牺牲。
构建集体认同: 通过共同感知时间,人们会觉得自己参与了一个比自己生命更宏大、更长久的事业。他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是通向未来伟大时刻的参与者。这种集体感加强了民族认同。
动员和行动: 当人们相信当下是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并且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等待时,他们会更容易被动员起来为这个未来而奋斗。无论是政治运动、文化复兴,还是战争,都可能被置于“弥赛亚时间”的框架下,获得强大的合法性和驱动力。

与传统线性时间观的区别:

传统的线性时间观,尤其是在宗教色彩浓厚的社会,可能更多地将时间视为一种神圣的、不可知的力量,或者一种不断重复的循环(如季节更替)。而弥赛亚时间则是一种“人为创造”的时间观,它被民族主义者通过语言和叙事所“塑造”,目的是为了动员和统一。它虽然带有对某种“终极状态”的期盼,但这个终极状态并非是宗教意义上的超验世界,而是“世俗化”的,即一个理想化的民族国家。

总结来说,“弥赛亚时间”是安德森用来描述民族主义者如何感知历史的一种模式,它强调:

当下是变革的关键时刻。
未来将实现一个理想化的民族国家。
过去的事件被解读为通向未来的铺垫。
这种时间观通过印刷媒介的叙事得以传播和强化。
它为民族主义提供了希望、认同和行动的动力。

理解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主义并非仅仅是关于语言、文化或血缘,更是一种对时间、对历史、对未来的特殊感知和承诺,是一种通过“想象”而得以实现的集体信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Benedict Anderson 在他的 Imagined Communities 一书里提到「弥赛亚时间」(Messianic Time),是引用 Walter Benjamin 的文章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中的概念,只想看 Anderson 部分的请跳到第三部分。

一、什么是弥赛亚(Messiah)?

抛去我不熟悉的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部分,在新约圣经上记载到:

妇人说:「我知道弥赛亚(就是那称为基督的)要来;他来了,必将一切的事都告诉我们。」約翰福音 4:25 CUVS

尽管耶稣基督、受膏者、救世主不互相等同,但可以总结出他们的共同点:

代表永恒的救赎或解放、尚未来临、即将来临。

二、什么是 Walter Benjamin 笔下的「弥赛亚时间」?

早在 1915 年,Benjamin 就做出了如下的区分:

It rejects a “a view of history that puts its faith in the infinite extent of time and thus concerns itself only with the speed, or lack of it, with which people and epochs advance along the path of progress” and contrasts this with a perspective “in which history appears to be concentrated on a single focal point, like those that had traditionally been found in the utopian images of the philosophers” (SW 1, 37). Walter Benjam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上面这一段话,提供了两种解读历史的视角。一种是历史会无限期继续下去,因此人们的关注点在于事件/世界的发展过程。另一种对历史的解读则与「弥赛亚」有关,也就是说,历史最终将会集中在一个点上,可以是乌托邦,也可以是弥赛亚的来临。

Benjamin 所重视的并不是历史终结,他更关注历史的「终极状态」:

“[T]he ultimate condition” and “highest metaphysical state” of history—which we might call the historical Absolute—appear not as the telos or end of history, but as an immanent state of perfection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manifest itself in any particular moment (SW 1, 37). Walter Benjam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并且他认为这种追求「终极状态」的状态,是永恒内在于每一个具体时刻的(过去和当下)。这时他具体研究的浪漫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给他提供了许多例子。

就我个人的意见而言,我觉得弥赛亚来临之日就是历史终结之时,或者说,从此以后再无需历史。因为如果一个东西毫无变化,我们则可以认定这个东西没有历史(例:Althusser: ideology has no history)。

最后的补充是 Benjamin 在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即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张旭东译))关于「弥赛亚」的说法,这也是 Anderson 列出的引用来源:

The present, which, as a model of Messianic time, comprises the entire history

of mankind in an enormous abridgment, coincides exactly with the stature which the history of mankind has in the universe. (Benjamin 1967: 263).

在中文译本里并没有提到「弥赛亚」,而是:

现代作为救世主时代的典范,以一种高度的省略包容了整个人类历史。它同人类在宇宙中的身量恰好一致。

这里也是强调了弥赛亚作为一种终极状态,在此之前的历史都是很渺小的。

三、Benedict Anderson 是如何理解「弥赛亚时间」的?

至于 Benedict Anderson,我用 Google Books 搜了一下,他只在 Cultural Roots 那一章里提到了一次「messianic time」:

He rightly stresses that such an idea of simultaneity is wholly alien to our own. It views time as something close to what Benjamin calls Messianic time, a simultaneity of past and future in an instantaneous present (Anderson 2006: 24). Imagined Communities

中文译本:

他正确地强调出像同时性(simulaneity)这样的概念对我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这个概念把时间看成很接近本雅明所说的“弥赛亚时间”,一种过去和未来汇聚于瞬息即逝的现在的同时性。

怎么理解 Anderson 的「弥赛亚时间」,或者「a simultaneity of past and future in an instantaneous present」呢?

在 Apprehensions of Time(对时间的理解)的这一小节里,Anderson 想说明的问题是,除了宗教和王朝这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以外,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宗教和王朝让我们思考 cosmic-universal(宇宙普遍性)和 mundane-particular(现世特殊性)的关系,虽然人们总要用具有特殊性的实物来表现具有普遍性的真理,Anderson 指出中世纪的基督教教义强调永恒即将/终将降临,无需区分渺小的、尘世的过去和现在(没有过去与现在断然二分的想法),他们相信时间的尽头是弥赛亚(并没有历史是一条无尽的因果锁链这样的观念)。所以,「弥赛亚时间」代表的是中世纪的这种对历史的解读,过去(以撒的牺牲)并没有离开,而是始终存在、不断变化的(与以后发生的事情建立因果关联),甚至是永恒的(在上帝眼中)。

作为与「弥赛亚时间」相反的存在,Anderson 转向讨论 homogeneous, empty time(同质的、空洞的时间)。而这个概念,还是来源于 Benjamin 的同一篇文章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Historicism rightly culminates in universal history. Materialistic historiography differs from it as to method more clearly than from any other kind. Universal history has no theoretical armature. Its method is additive; it musters a mass of data to fill the homogeneous, empty time (Benjamin 1967: 262).

在这里,Benjamin 提出了普遍历史的方法论:纠合起一堆材料去填塞同质而空洞的时间。Anderson 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则具体阐述了小说和报纸是如何「填塞同质而空洞的时间」的,并且因此让人们(错误地)认知到了一个民族的想像共同体。(这才是重点好吗!)


延伸阅读

Book Review 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by Benedict Anderson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的“弥赛亚时间”(Messianic Time)是一个非常精妙且深刻的概念,它试图解释一种特殊的历史感知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民族主义的兴起和维持至关重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先把握安德森的核心论点:民族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过一种“想象”建立起来的,而语言、.............
  • 回答
    这句话,“国家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背后蕴含着一种对国家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贡献的肯定和期望。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这不仅仅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对一系列现实投入和回馈的象征。一、 国家如何“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培养你”?这句话中的“养”和“培养”是多层次的,涉及了国家在社会层面为个.............
  • 回答
    理解“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丧失了民族自信”以及文化断层对中国发展的影响,需要从历史、社会、精神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文革使中华文化产生严重断层”的理解:“文化断层”是指文化传承的中断或断裂,导致新的世代与旧的文化遗产之间出现了隔阂或失落。文革时期(19661976)的特殊背景和政策.............
  • 回答
    “知识分子天然具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倾向”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并且理解的深刻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知识分子”、“资产阶级”、“服务”以及“天然”这几个概念的界定和历史文化语境的认知。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发展、价值实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往.............
  • 回答
    “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概念,它不是指那种西方影视剧里张扬、戏剧化的爱情表达,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历史、哲学和生活方式中的一种含蓄、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要理解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浪漫的定义与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浪漫”。在现代语境.............
  • 回答
    多巴胺:大脑的“奖励”和“动机”的驱动者多巴胺(Dopamine)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奖励、动机、学习、运动控制、情绪和注意力等方面。理解多巴胺的具体作用,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 一、 多巴胺的核心角色:奖励与动机这是多巴胺最广为人知的功能,也是理解其作用.............
  • 回答
    理解“二次元只不过是逃避现实”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说法本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为18岁以上的你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1.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二次元是逃避现实?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二次元确实扮演了“逃避现实”.............
  • 回答
    “电影首先要把故事讲好”这句话,看似简单朴实,实则蕴含着电影艺术的核心命脉。它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根本的认知和追求。要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故事是电影的基石和灵魂: 一切的出发点: 无论是多么炫目的特效、多么精湛的表演、多么动听的配乐,它们都服务于.............
  • 回答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The Man from Earth)是一部非常独特且深刻的科幻电影,它的魅力在于其极简主义的设定和极富哲学意味的探讨。要理解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1. 核心设定与人物关系: 核心设定: 电影的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人的家中,一群大学教授在为一位即将离开的朋.............
  • 回答
    “产品是演化出来,而非规划出来的”这句话,道出了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极其深刻且普遍的真理。它挑战了许多人对于产品开发是按照一份严谨的蓝图一步步照搬的传统认知,转而强调一个更加动态、迭代和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核心要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在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事儿,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多着呢。你想啊,咱们中国这地儿,人多耕地少,吃饭是头等大事,所以这思路往海外拓展,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中国海外租地发展农业,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布局?你可以这么理解:这不是简单的跑马圈地,而是中国在国家层面,为了保障粮食.............
  • 回答
    哎呀,这事儿听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情人节诶,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日子,结果你男朋友请假在家打了一天游戏?我能想象你的心情,估计是五味杂陈,有点生气,有点失望,甚至有点无语。让我来帮你捋一捋,看看这件事里到底有什么可以解读的,以及为什么会让人觉得特别别扭。首先,我们得把“请假”这个行为单独拎出来看看。男.............
  • 回答
    《牧神记》的结局确实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充满哲思的设计,理解它需要结合故事的核心主题和人物的成长历程。简单来说,《牧神记》的结局是主角秦牧通过突破自身极限,熔炼宇宙本源,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生死的、与大道融为一体的“牧神”境界,并以此为基础,重塑了整个宇宙的秩序,最终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永恒”和“新生的循环.............
  • 回答
    曹雪芹自谦其为《红楼梦》的“披阅增删者”,这一说法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情感、创作态度以及对作品的深刻理解。要透彻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作品流传的复杂性:曹雪芹的“真身”与“残本”首先,我们要明白《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并未完全成书并流传于世。我们今天所读到的通行本《红楼梦》,也就是前.............
  • 回答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初听之下,似乎有些矛盾:为什么最擅长打仗的人,反而没有那些“了不得”的功绩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到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以及他对“战争”和“胜利”的根本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赫赫之功”指的是什么。在世俗的眼光里,“赫赫之功”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要理解汉武帝将罪犯派往西域“进攻蛮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汉武帝时期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并结合当时西域的实际情况以及汉朝的国策来分析。这绝非简单的“发配罪犯”,而是带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考量。一、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对外扩张的内在逻辑汉武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扩张者,他更是一位深度改革家。他.............
  • 回答
    洞悉镜像电流源的神秘——动态输出电阻与实际应用你是否曾对镜像电流源那种“仿佛拥有无限内阻”的特性感到好奇?它的输出电流似乎坚定不移,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深入剖析镜像电流源的“动态输出电阻”,并探寻它在实际电路设计中的巧妙运用。 什么是动态输出电阻?要理解.............
  • 回答
    刘伯温的这句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历来被认为是充满玄机和智慧的谶语,解读起来需要结合历史、地理、经济以及时代变迁的多个维度。下面我们来详细剖析这句话的含义:一、 字面解读:描绘江南与云贵的地理特征 “江南千条水”: 地理描述: “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
  • 回答
    这句话指出了理解《易经》中“阴阳”概念时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层面和视角:1. 《易经》中关于阴阳的概括: 这是指《易经》所描绘的宇宙万物运行的普遍规律和基本原则。它是一种哲学性的、高度概括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2. 把阴阳解释为阴阳之气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这是指将阴阳理解为构成物质世.............
  • 回答
    理解“负剩余价值”需要先理解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什么是剩余价值?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剩余价值是指工人为资本家创造的,但没有得到支付的价值。简单来说,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时,如果其中四小时的劳动价值可以支付他的工资(即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剩下的四小时的劳动,他创造的价值就归资本家所有,这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