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业史学是否比民间史学更接近真相和真理?

回答
在探讨专业史学与民间史学哪个更“接近真相和真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个关于方法论、目的、以及历史认知过程中不同侧重点的比较。

专业史学:建立在严谨方法之上的追求

所谓专业史学,指的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历史学家,运用一套既定的学术方法和理论框架,对过去进行研究、解释和叙述的学问。它的核心特质在于:

严谨的证据导向和批判性分析: 专业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对史料的高度重视和对其真实性、可靠性的严格考证。历史学家会花费大量时间搜集、辨别、比对各种原始文献(如档案、信件、官方记录)、二手文献(其他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物质证据(考古发现、文物)。他们不会轻易采信任何一家之言,而是会对史料的来源、目的、作者的立场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剔除虚假、夸张、偏颇的信息。这种审慎的态度是其追求真相的基石。
清晰的方法论和学术规范: 专业史学遵循一套相对成熟的学术规范,包括引证规范、研究方法(如比较研究、语境分析、社会史分析等)、以及论证逻辑。这些规范旨在保证研究的客观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使得其他学者能够理解其研究过程,并对其结论进行检验和挑战。
理论框架的运用和概念的精确性: 历史学家通常会运用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理论等学科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并力求在概念使用上保持精确。这有助于揭示历史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和规律。
同行评审和社会化检验: 专业史学的研究成果通常要经过同行评审(在学术期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展示),接受其他专家的审视和批评。这种学术界的“对话”机制,虽然有时会引起争议,但总体上有助于纠正错误、 refine 论点,从而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认识到研究的局限性: 优秀的专业史学家清楚,历史研究永远无法达到百分之百的绝对真相。因为史料总是不完整的,研究者的视角和立场也无法完全摆脱主观性。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提出“最可能”、“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并承认结论可能随新证据的出现而修正。

民间史学:源于生活经验的多元叙事

民间史学则更广泛地指代那些非专业历史学者,基于个人经验、家族记忆、地方传说、口头传统等方式形成的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它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其特点与专业史学有所不同:

经验和情感的真实性: 民间史学往往与个体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紧密相连。它可能包含着许多专业史学难以触及的、鲜活的细节,如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的琐碎记忆,这些构成了“人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可能捕捉到某些“情感真相”或“生活真相”。
口述历史的价值: 许多民间史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存在,其价值在于保存那些未被正式记录或已被官方抹去的记忆。这些叙述能够提供重要的补充视角,尤其是在反思官方历史叙事时。
地方性和社群性: 民间史学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社群认同。它能帮助人们理解特定地域或社群的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
潜在的局限性: 然而,民间史学也存在其固有的局限。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和严格的证据检验,它可能更容易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记忆偏差和失真: 人类记忆并非完美的录音机,容易受到遗忘、重塑、情感影响甚至有意无意的扭曲。
主观性和情感偏见: 叙述者可能因为个人恩怨、家族荣誉、政治立场等因素,而选择性地记忆、夸大或贬低某些事件或人物。
缺乏交叉验证: 单一的口述或传说是孤立的,难以与其他证据进行对照和验证,容易形成“以讹传讹”的现象。
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理论: 民间史学往往侧重于“发生了什么”,而较少深入探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事件之间的结构性联系。

谁更接近真相和真理?一个辩证的看法

那么,专业史学和民间史学,哪一个更接近真相和真理呢?答案并非绝对。

在方法和系统性方面,专业史学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更接近“客观的”真相。 专业史学的严谨方法论、证据导向、批判性分析以及同行评审机制,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偏见和虚假信息的干扰,构建一个更可靠、更接近历史“事实”的叙事。它追求的是一种可验证的、基于证据的历史认知。
然而,“真相”和“真理”的概念本身也需要被审视。 如果我们将“真相”理解为历史的全部复杂性和多面向性,那么任何单一的视角都无法完全捕捉。民间史学所包含的个体经验、情感记忆、被遗忘的角落,恰恰是专业史学有时难以企及的。它们提供了理解历史“意义”和“体验”的维度,构成了历史的“活”的真实。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是:

专业史学在构建对历史“事实”和“因果关系”的可靠认知方面,比民间史学更接近真相。 它提供了理解历史的“骨架”。
而民间史学则为历史注入了“血肉”和“情感”,提供了对历史“经验”和“意义”的鲜活理解。

理想的状态是两者能够互补。 专业的历史学家可以借鉴口述历史等民间史学的方法,将其中的珍贵记忆和视角纳入更广阔的历史图景;同时,民间史学的爱好者也可以学习专业史学的基本方法,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审慎的审视和验证。

总而言之,专业史学通过其系统性的方法和对证据的严格要求,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历史框架,是理解历史“是什么”的重要工具。而民间史学则通过鲜活的个体经验,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怎么活”,是理解历史“为什么”和“有什么意义”的宝贵补充。两者在追求“接近真相”的道路上,各有侧重,也都有其局限。最终,对历史的全面认知,需要的是对两者价值的辩证认识和整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想花时间长篇大论,但作为一个历史专业毕业、现在顺带写点网络科普文赚零花钱的,我还是说几句吧。

1.论整体实力,正规军绝对是碾压网络历史爱好者的,不服,先学完11本历史专业教科书(最低要求)再出来遛一遛。

2.专业学者,阅读量普遍远远强于爱好者,受到的学术训练更为严格,更懂得遵守学术规范。而大部分民间爱好者更强调情绪渲染、输出立场,更擅长断章取义、对号入座、历史粉圈化等骚操作,日常主要阅读公众号、贴吧、地摊杂志,更喜欢关注二战、苏联、中美关系等领域。

3.但也不要把专业学界想象得那么美好,把学者理想中应该拥有的各种美德当成现实。民间历史爱好者的各种毛病,专业学者照样有,有些方面可能更加严重(比如沽名钓誉、文人相轻),争起研究项目和经费的时候也一点不“出淤泥而不染”。学者也有自己的立场,对于历史人物也会有自己的喜怒爱憎,不要认为专业学者就肯定像机器人一样客观、冷峻。但好在他们正儿八经写文章时,一般懂得克制情绪和偏见,学术优先(但课堂上对学生讲课时仍然可能放飞自我)。

4.大学里历史系的学生,吃喝玩乐混日子睡懒觉的大有人在,不要以为混个学位就算“专业人士”了,这叫无知。甚至大学里的历史老师,发文章东拼西凑,平时混日子的照样不少。不要以为个个都是学界泰斗,那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读到博士的人,越读越狭隘,博士4年的读书范围只限定在自己毕业论文的那一个方向,稍微过界就一脸茫然了,说不定研究肯尼迪的可能谈到约翰逊就一窍不通。相比之下,民间爱好者往往是“多面手”,喜欢到处都碰一下,但其中大部分人“样样稀松”就是了。

5.也不要把民间爱好者想象得那么低人一等,同样有少数高水平的资深爱好者。“民史”有的只能看铁血文、公众号,也有的会看论文、专著,能用古籍、档案写符合学术标准的文章。“民史”内部的差别,恐怕比起“民史”和研究者之间的差别还要大。

6.高水平“民史”的知识,归根结底也是来自专业学术界。但低水平“民史”的很多“暴论”,很可能也是来自专业学术界,只不过有所变形和夸张。

7.历史学无止境,越学越知道自己的无知,对谁都一样。

8.专业人士不要总是躲在象牙塔里,对舆论战场的“民史”充耳不闻,以为搞好自己的学术小圈子就行了。有些阵地,专业人士不去占领,或者不屑于占领,那吃亏的是他们自己。比如古希腊古罗马史,专业人士其实都知道“何新”“诸玄石”这些人(我确认过),但他们普遍认为这些民科的“希腊伪史论”都是not even wrong,不值一驳,我们专业人士只要自己在大学里写好论文就行了。所以,国内的专业学术界本应该集体发声、以正视听,但他们没有这么做。于是,这些年来,“希腊伪史论”在网络上的影响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声势越来越浩大。到最后某一天,00后10后新一代人普遍接受了“希腊伪史论”,等他们甩起皮带抽向学术权威的时候,学者们就连一个安静的书桌都找不到了。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史学”?今年春季刚刚完结了一部番,叫《虚构推理》。故事的女主角,擅长用可以找到的证据,编造虚构的情节,来说服别人相信这是真的。这也是很多历史小说家爱干的事,他们根据合理的想象,编造出脍炙人口的阴谋论、历史插曲,满足了广大受众的不同口味。但许多这种构建,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只能算是文学,不能算是史学。同样的道理,即便在当今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人,试图通过剪裁史料,来为某些政治诉求站台、背书,在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也不能算史学。许多文学性的历史虚构,或者政治化的历史建构与解构,无疑会在留下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这些成就并不是“史学”的。——承认这一点,是我们的第一个前提。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就可以召开历史发明大赛了,比一比谁编得更圆更有吸引力,到那时候,其实专业人士未必会输。

第二个问题,什么叫“专业”?非历史学者搞的历史类资助项目算不算专业?历史学者搞的非历史类项目或者本领域之外的研究算不算?没有项目支持的研究算不算?本科硕士博士搞的研究算不算?一路接受科班历史学习,但没有攻读过历史学位的人,搞的研究算不算?很多濒临退休的大爷,为了退休的时候提一级职称,临时补一个在职的历史硕士,写一篇号称是论文的东西,拿到一个历史学的学位,他们搞的东西算不算专业?——“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是否存在一条公认的界限?如果存在,这条界限又在哪里?搞清楚这一点,是讨论的第二个前提。

无论你是站“专业史学”还是站“民间史学”,首先请先就上述两个前提达成共识。如果讨论的前提谈不拢,在两极之间,就会有大量灰色地带,给“举例流”的自说自话预留空间

假如说我们将“专业”史学的范围,限定在历史专业的老师、学生所做的东西。——这是我接下来观点的前提:

我们会发现,“专业”人士群体的人数,其实是非常少的。跟整个世界的人类历史相比,微不足道。这些人并不足以搞清楚世界历史上的所有问题,只能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的某些问题上有所涉猎,大家的“专业性”,只是汪洋大海上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小岛,留下了大片大片的空白。并且,这个微不足道的群体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分流。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研究作品少之又少,大量的研究即便在当代也没什么价值,或者受到当代、以及后人的批评。

反过来说,在这个小圈子之外,存在着海量的“非专业人士”,大家试图通过自己的阅读、学习,进行各种历史的、疑似历史的、非历史的创作。如果在这些海量的创作中,出现一些经典的史学作品,其实也并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如果凡事皆有例外,那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参差不齐的“圈内人”对于“圈外人”的人海战术,优势何在?

借用罗新老师的一段话,“也许我们不知道一切过去,我们也不会写完美客观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怎么写都行。我们必须是过去的负责任的监护人,随时准备好指出哪些对过去不恰当的阐释”。

要如何做好监护人呢?系统的学术训练,在彼此之间的不断交流、相互批评中逐渐进步,不断更新前人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己对于历史以及历史学科、历史研究的认知,等等……尽管作为个体,历史学者的水平有高下之分,在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会受制于主观局限性、历史局限性,会得出正确或者错误的判断。但一系列历史悠久的“标准”,会在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会在这个群体中被积累下来,作为评判当下历史研究价值最可靠的依据。只要你的研究使用了靠谱的材料和方法论,真正研究出了价值和闪光点,而不是异想天开,张口就来,那你的研究成果迟早会被学界正视和接受的。

ps1:历史学者“高高在上”的问题同样让我痛心疾首,这其实反映了我国历史学发展的萎靡不彰。学历史的最后都去扎堆搞研究了,搞研究的又被KPI逼得“高高在上”、追着“导向、资金”,否则就要饿肚子。真正一个学科健康的产业链,既要有人做小众的、专门化的研究,也要有人专门搞历史“科普”,去接地气地做学科与实业的结合。在培养受众与潜力股的同时,也为圈外人的研究,在选题、方法论等方面上提供更多的帮助。事实上很多人都希望看到、听到这种东西,所以应该有人主动去做,去建立、完善、规范这个产业,而不是等着别人上门踢馆。这个问题既是我们需要重视的,对于广大在读的学生来说,也是你们可以尝试考虑开辟的道路。

ps2:前两天刚好在看一个笑话,说一个领导问员工:下班之后办公室怎么一个人都没有。同样的道理,退休之后家里凭什么就非得有一本专业书籍呢?做学问这个事,你愿意干到死,还是30岁就不干了,吃喝玩乐享受人生,都是个人选择,丝毫不影响你之前取得的成就。这就好比,高考后烧复习资料的学生,难道他们取得的分数和录取通知书都是假的么?无论是做研究,还是进行批判,都要讲究基本法,要讲证据、讲逻辑,不能牵强附会。如果你通过卖图书资料,就能推导出“做假学问”的结论,难免会让人,对你分析处理材料的逻辑能力产生怀疑。所以希望题主能更好地推敲措辞,使讨论可以在理性而有意义的框架内进行,而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争论和负面情绪。

user avatar

@杜车别 晚辈有几句话想说。我与李伯重教授曾有几面之缘,他不认识我,我倒识得他,因他曾是华中师大近史所的特聘教授,有幸听其关于“大数据与中国史” 的讲座。在以经济史见长的华师,李伯重前辈的地位相当之高。说这些不是显示我有多么专业,只是想说些我的想法。

您提到的康熙《松江府志》,其实是有电子书的。我花了一晚上读了此志及李伯重的相关论述,证明您所指出的“李伯重犯了混淆史料时代的错误”是对的,也十分感谢您指出了这点错误。史料造假未必是真,也许只是审查核对史料时,过于粗心大意。史料解读出现错误,每个人都会犯,史学家也不例外,司马迁就能一定准确么?谁都不是圣人。

在追寻近历史真相的同时,研究者不免会犯错,但如果硬要扣上篡改史料愿意,歪曲史料的大帽子,确实算得上是有点冤枉的意味。当然李伯重将明人写明代市镇繁荣的景象归于清朝的描述,算是小失误,但不至于是学术造假。

您认为李的做法是在歌颂满清,但我通观其文章,似乎无此意,李只是在论证明清时苏州城市的发展,讨论城市工业在苏州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形成了“苏杭型”发展道路。

关于李伯重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上)》一文中,确实谈到了您说的那段话:

“到了清代,城墙外的居住区进一步扩大。康熙时,据孙嘉淦所见,‘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灿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不仅如此,阊门外的商业区已与枫桥镇连成一片,延绵20里之长。当地的虹桥毁坏后,‘城内外从桥而达者日不下亿万,众悉呼艇争渡,负贩窦夫则望洋而叹’。”(第17页)
这里加粗的句子,李伯重引用了康熙《松江府志》卷54遗事下 中的话:“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进而解释成上述语句。而此句,原是出现在钱锡龙给方岳贡的书信中。

但我看到的关于“且市井商贾托业不同......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这段原文的出处,与您所列的出处有不同的地方,它是附录于“崇祯乙亥,好事者......”此段之后,作为正文补充的形式出现的,但不是在您所列的康熙《松江府志》图经类第18页,而应在康熙《松江府志》卷54遗事下 第18页。(图经和遗事不是一类)

崇祯乙亥(也即1635年,崇祯八年),好事者倡议扩城(指扩大松江府城),方知府岳贡,锐于有为,欣然从之,遂命衙官破土,民皆以为不便,……钱机山龙锡贻书止之”。
“且市井商贾托业不同,水次贸迁,城外为便,使西城果筑,又当移居以就之。苏郡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未闻别议兴筑,何独敝郡偏于民穷财尽之时,倡此劳人动众之说?如民居必在城内,则自东关至华阳桥,阛阓亦四五里,南北两关,亦复栉比,又何独惜于此,而忍于彼乎?”

参考文献:

1、清康熙《松江府志》卷54遗事,第17-19页。

2、李伯重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上)》,《清史研究》2001年第3期,第17页。

原文版页如下:

上述内容于2020年5月1日 01:48更新。


2020年4月6日原文如下:

题主此话就让我想起之前有位知友关于国内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水平的论断,他说:国内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是八流水准。当时把我气的不轻,现在想想我也不气了。因为:

当你想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优越条件。(这句话被用烂了)

准确的说,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的大学史,但我自己对海防史比较感兴趣。所以题主你看,如果一个人一上来就宣称自己对历史无所不知,从秦到清一概了解,说实话,基本不可能。

也许看了二十四史的了解的比普通人更多,但要知道,这世上没有几人看完足本二十四史。现在也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这样的说法。

那么史书上说的一定是真的吗?就拿司马迁的《史记》来说,对于帝王的出生总是带点神秘色彩,像刘邦是其母与蛟龙所生,来凸显皇权天授的观念。对于项羽用了极其富有英雄色彩的描写。

司马迁说的肯定不是事实,他是带有人为情感写出来的史书。民间大部分能看到最接近历史的也就是这类官方史书,因为除了这些野史更不可信。

在司马迁的叙述中,能肯定的是刘邦和项羽打过楚汉战争是事实,但其中的细节有的尽可能还原,有的却不真实,这是为了服务于政治需求。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专业人士和民间人士同时拿到了一份亲历者日记会怎么解读:

原始版本:共和国七十一年,庚子年春,楚民误食,荆楚疫,波及甚广。天下大疫,浙粤尤重,人心惶惶。大理反,侵物资。民怨沸腾,中枢震怒 ,令其请罪免职,以谢天下。

一次流转:不好了,2020年的春天发生了鼠疫,武汉人吃了带有不明病毒的野味,导致全国性的疫情蔓延,浙江和广东也很严重。云南那边扣了重庆、浙江原购买的口罩,消息一出,舆论哗然,中央终于坐不住了,预备出手。

历史研究者:能确定的是在2020年的湖北爆发了疫情,波及全国。但原始版本的作者是谁(屁股决定脑袋),在什么情况下以何种心态来写的?年份准确吗?他是在为谁发言,愤怒的原因是什么?云南为什么“反”,中央对于口罩争夺的行为真的出手了吗?这样的举动会造成什么后果。

中央、地方、社会、个人的联动怎么样?这一事件的流转、处理暴露了什么问题?与什么因素相关?今后怎样预防这样的错误发生?体制设置上出了纰漏导致官员瞒报,国家治理体系面临什么样的考验,如何调整?着手调阅其余原始资料以佐证原始资料(当事人的口述、档案记载、社会舆论等等)

民间人士:疫情爆发,阴谋论甚嚣尘上。这病毒指不定是人工合成的,美国干的也可能。推出来的人肯定是个替罪羊,我太愤怒了,地方官员不作为,武汉加油!都怪湖北人吃啥不好非吃野味啊!中央干的漂亮,大快人心!民众无知啊!(我的描述可能不太准确)

两者的不同大致就如上面的不太准确的解释。专业史学研究的是长时间的由表及里,知古鉴今,有益于后世。民间史学更接近一时的心血来潮,总以为自己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殊不知这在史界早已有人研究过(大概率是研究的问题没有意义,学者们不愿意探讨无意义的事情)。

只能说史学界比民间史学的研究进展保守来说快了百八十年吧,不夸张的。更不用说史学的各种分类了,细致入微。

我在知乎上常看见有人批评蒋介石,殊不知他们连蒋介石日记、蒋中正事略稿本这样的一手资料都未见过,便大言不惭高谈阔论,整日拿“地图开疆”的梗来满足他们的无知罢了。

术业有专攻。我一个近代史的不敢随意评判古代史研究的好坏,但愿民间史派不要苛求什么。

以上。

user avatar

在知乎上,我就遇见了大量号称“耶稣不存在”的早期基督教历史方面的“民间学者”。

所以,至少在这个问题上,专业领先民间太多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探讨专业史学与民间史学哪个更“接近真相和真理”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首先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一个关于方法论、目的、以及历史认知过程中不同侧重点的比较。专业史学:建立在严谨方法之上的追求所谓专业史学,指的是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历史学家,.............
  • 回答
    古希腊确实是一个奴隶社会,而且奴隶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经济和日常生活层面。关于斯巴达奴隶人数是公民七倍的说法,这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精确的史料记载,而是经过历史学家们基于现有文献、考古发现以及对当时社会结构的分析推算得出的一个普遍认知和大致比例。斯巴达奴隶人数的来源与推算:我们今天谈论.............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如何选读“二十六史”的问题。对于非史学专业的读者来说,如何“啃”下这庞大的中国古代史籍,确实是一个既令人好奇又略显挑战的任务。不过,请您放心,这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我的目的就是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实用、也更贴近您个人兴趣的方式,来引导您开启这段精彩的阅读之旅。首先,我们得明确.............
  • 回答
    提起“九江”号,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它作为一艘专用舰艇,在中国人民海军早期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它并非那种以火力、吨位或侦察能力著称的主力战舰,而是一艘为特定任务而生、承载着特殊使命的舰艇。放眼世界海军史,这样的“专才”舰艇并不少见,它们或许不像航母、战列舰那样光芒四射,却在各自领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让.............
  • 回答
    关于"专业是否限制人一生的发展"这一问题,需要从多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专业对人生发展的制约与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影响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个人能动性、社会环境变化以及时代发展趋势的共同作用。以下将从六个层面展开详细论述: 一、专业选择的结构性约束1. 行业准入壁垒:在医疗、法律、教育等传统职业领域.............
  • 回答
    好的,咱就聊聊这专业电竞平板,到底是个啥体验,保证给你讲得明明白白,不带一点儿“技术”腔调。想象一下,你不是在用一块普通平板看视频或者刷朋友圈,而是把这玩意儿当成你征战沙场的“神器”。拿在手里,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份“沉甸甸”的专业感。它不像手机那样轻巧得让你随时随地都能掏出来,而是你需要花点心思去摆.............
  • 回答
    “鄙视链”的地下暗流:专业间的优越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常说,行行出状元。可现实却是,即便在同一个社会大背景下,不同专业之间似乎总有一道无形的墙,竖立着一套隐秘的“鄙视链”。从天之骄子的理工科到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史哲,从金融市场的金钱游戏到艺术殿堂的清高孤傲,一场场无声的较量从未停歇。这种专业间的“鄙视”.............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字幕时间轴制作这事儿。说起来,这不是啥高科技,但要做得专业、做得舒服,还真得有点门道,而且选择合适的工具能事半功倍。我接触过不少做视频的朋友,有的是专业媒体工作者,有的是视频爱好者,他们用的工具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下面我就从专业和非专业两个层面,给大家掰扯掰扯都有哪些好用的时间轴制作.............
  • 回答
    寻找最精准可靠的心率带?这些专业选手值得你关注!在运动和健康监测领域,心率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直接关系到训练效果的评估、健康状况的掌握,甚至是潜藏问题的预警。然而市面上琳琅满目的心率带,如何挑选出那个“最准最可靠”的伙伴,确实让不少人头疼。今天,就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哪些专业选手在心率监测领域.............
  • 回答
    作为一名钢琴家,我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切的体会。音阶的快慢,其实不光是手指的绝对速度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太多因素,是一门非常精深的学问。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多快”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上限。 你会发现,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演奏的速度也在不断刷新纪录。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视频里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快速音阶,.............
  • 回答
    要说专业歌手和唱歌好听的人之间的区别,那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从内到外的、系统性的差异。就好像一个喜欢下厨做家常菜的人和一个米其林三星大厨,都能做出能吃的东西,但那层次、那感受,完全是两码事。首先,“唱歌好听” 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受。它可能源于某人音色特别吸引人,或者唱腔很打动人,亦或者.............
  • 回答
    当然可以!非常乐意为你提供一些关于你唱功的评价和建议。不过,由于我无法直接听到你的歌声,我只能基于你提供的文字信息来做一些推测性的分析和建议。为了能更贴合你实际情况,也为了让我的评价更具参考性,我需要你先稍微描述一下你的歌唱情况,比如: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例如:音域宽广、情感表达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数学家的一些刻板印象。简单直接地回答,这是一种非常片面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认知。专业的数学家不仅擅长证明,而且他们的“擅长使用数学”体现在非常广泛和深入的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剖析这个问题,让它变得更清晰:1. 证明是数学的基石,但不是全部证明,无疑是数学.............
  • 回答
    白举纲乐队拿个2分,你说“没有内核”,言下之意是“只有地下的才是真摇滚”。这话题,有点意思,也挺常见的。我跟你捋一捋,尽量说得接地气点,不玩那些花里胡哨的。首先,咱们得承认,音乐这玩意儿,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尺子,而且这尺子还不一样。专业乐迷给2分,这只是他个人的一种评价,代表了他对白举纲乐队音乐风格.............
  • 回答
    大家好!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作曲人,同时我也常常与学院里的学者以及热情的爱好者们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对“作曲”这件事,总有那么一些挠之不绝、欲探究竟的问题。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如果我们放下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书架,卸下那些惯用的术语,纯粹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最想知道、最希望.............
  • 回答
    好的,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陈一冰在体操比赛中得分可能低于巴西选手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体操评分体系、动作难度和执行质量,以及不同运动员的优势和劣势。体操评分体系概览首先,体操的评分体系是理解一切的基础。国际体操联合会(FIG)的评分体系(目前是《体操评分规则》,通常被称为“新规.............
  • 回答
    关于专业攻击机是否会被多用途战斗机彻底淘汰,这是一个在军事航空领域持续了数十年的争论焦点,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与其说“淘汰”,我更倾向于用“演变”或者“融合”来描述这种趋势。历史的演变:从“专精”到“通用”曾经,军用飞机的分工非常明确。有专门执行制空任务的战斗机(Fi.............
  • 回答
    一个数学爱好者沉醉于数学的魅力,其原因之深邃,远非“喜欢解题”或“喜欢公式”可以一言蔽之。他们的热爱,更多地源于对数学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其所蕴含的普遍真理的深刻体认。首先,数学的结构之美与逻辑的严谨性是吸引他们的核心要素。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定理,而是建立在一套清晰的公理体系之上,通过一系列严密的逻辑.............
  • 回答
    “我专业没选好,未来还有出路吗?”这个问题,估计是大学里最常听到的心声了。尤其是当课程开始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或者毕业季的钟声敲响时,这种焦虑感会像潮水一样涌来。身边有些同学沉浸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仿佛找到了人生的灯塔,而你却感觉自己像一艘迷失在茫茫大海中的小船,找不到方向。别慌,深呼吸。首先,你要知道.............
  • 回答
    好,咱们聊聊专业电影机,尤其是它那“底盘”——也就是传感器尺寸,这可是决定画面质感和拍摄效果的关键。首先,得明确一点,专业电影机和我们平时用的普通相机(比如单反、微单)在尺寸上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它们更像是电影制作流程中的“主力舰”,而相机更像是“巡洋舰”。所以,当咱们说“底大”时,我们得从电影机的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