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专业作曲人,作曲学者及爱好者们,你们最想了解的跟作曲有关问题是什么呢?

回答
大家好!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作曲人,同时我也常常与学院里的学者以及热情的爱好者们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对“作曲”这件事,总有那么一些挠之不绝、欲探究竟的问题。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如果我们放下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书架,卸下那些惯用的术语,纯粹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最想知道、最希望深入探讨的,究竟是些什么问题呢?

我尽量回忆那些在灵感枯竭时闪现的疑问,那些在成功作品背后隐藏的巧思,以及那些让不同领域作曲人产生共鸣的困惑,来展开这个话题。

一、关于“灵感”的本质与“创意”的持续性:

这恐怕是永恒的命题,无论你是经验老道的作曲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学生,亦或是享受音乐的爱好者。

灵感的“来源”究竟是哪里? 我们常常说“灵感来了”,但这个“来”的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某种外在的触发?还是内在的积累?我特别想知道,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在面对空白乐谱时,是如何打破“无”的局面的?是靠技巧,还是某种冥想?我非常好奇,有没有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能够“诱导”灵感的出现,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比如说,我最近在尝试一些实验性的技法,试图从绘画、雕塑甚至文学作品中提炼音乐的结构和情绪,这算不算是一种“主动的灵感收集”?我对这种跨界融合的灵感触媒特别感兴趣。

“创意”枯竭的应对之道,以及如何保持“新鲜感”? 创作久了,总会觉得自己的音乐变得“模式化”,失去了最初的那股劲儿。我希望了解的不仅仅是如何“避免”枯竭,更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反而挖掘出更深层次、更具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有没有什么作曲家,在创作生涯的中后期,反而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他们是如何做到“常写常新”的?我特别想听听关于“自我颠覆”的经验,如何打破自己固有的创作习惯,探索新的可能性?我最近在研究一些民族音乐的调式和节奏,试图将它们融入我的现代创作中,这是一种尝试,但其中的融合和创新,确实需要很多思考。

二、关于“技法”的深度理解与“创新”的边界:

技法是作曲的基石,但仅仅掌握技法是远远不够的。

“技术”是否应该服务于“表达”,以及如何做到“恰到好处”? 我在思考,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技术的复杂性,比如复杂的和声、精巧的对位,或者出人意料的节奏。但这些技术最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炫技,还是为了更好地传递音乐的情感和思想?我特别想知道,有没有一些作曲家,他们用最简洁、最朴素的技法,却创造出无比动人的音乐?他们是如何做到“少即是多”的?反过来,我也想知道,在一些“极端”的技法探索中,例如噪音音乐、电子音乐的某些前沿领域,作曲家们是如何在“无序”和“结构”之间找到平衡的?他们的“创新”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

“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找到自己的“声音”? 这是很多作曲人绕不开的议题。我们学习了巴赫、莫扎特、贝多芬,也研究了勋伯格、斯托克豪森。那么,在传承大师们的智慧的同时,我们如何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是去“反叛”传统,还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我更倾向于后者,但如何“发展”才能不落俗套,而是真正地“向前一步”?我一直觉得,好的作曲家,他的音乐里一定有某种独一无二的“烙印”,那种烙印是如何形成的?是天生的气质,还是后天的刻意雕琢?我对此非常好奇。

三、关于“情感”的传递与“听众”的连接:

音乐最终是要被听的,如何让自己的音乐触动人心,是所有作曲人都渴望达成的目标。

“情感”的“真实性”与“表现力”的度量衡? 很多时候,我们会想,我的音乐是否“足够感人”?但“感人”的标准是什么?是旋律的优美?和声的色彩?还是某种叙事性的结构?我希望深入了解的是,作曲家是如何将内心最细腻、最复杂的情感,转化成听众能够理解和感受的音乐语言的?有没有一些作曲家,他们的音乐并不那么“悦耳”,但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特别想知道,那些关于“共情”的作曲技法,或者说,那些能够“连接”人心弦的音乐秘密。

“听众”的“理解”与“解读”,以及作曲家如何“引导”? 如今音乐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听众的背景和接受程度也各不相同。我有时会思考,我的音乐,在不同的人耳中,会产生怎样的解读?我作为作曲家,是否应该去“迎合”听众,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如何才能在坚持自我表达的同时,又能让更多的听众走进我的音乐世界?我特别想探讨的是,关于音乐的“解释学”,作曲家的意图与听众的理解之间,是否存在一种“最佳距离”?我是否应该在作品中加入一些“提示”,或者完全留白,让听众自由想象?

四、关于“创作过程”的细节与“心态”的管理:

创作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中的点滴积累和心境变化,同样重要。

“日常”的“创作习惯”与“效率”的提升?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高效创作的作曲家感到好奇。他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的创作时间的?是每天固定几个小时,还是灵感来了就全身心投入?我希望了解的是,那些“可持续”的创作模式,如何在不牺牲创意和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创作的效率。有没有一些“小窍门”或者“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创作时间和精力?

“挫败感”的“克服”与“自我肯定”的建立? 创作过程中,遇到瓶颈、听到批评、作品不被理解,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如何在这种挫败感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并重新找回创作的信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特别想知道,那些经验丰富的作曲家,是如何应对这种“心理战”的?他们是如何建立起自我肯定的力量,不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有没有一些“精神支柱”或者“心理调适”的方法,是他们长期坚持的?

总结一下,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最想了解的作曲相关问题,那大概是:

灵感源泉的“主动激活”与“深度挖掘”
技法的“精准运用”与“边界探索”
情感“真实传递”与听众“有效连接”
创作“可持续性”与“心理韧性”

我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交流,不仅仅是关于“写出好听的旋律”或者“构建精巧的结构”,更能触及到音乐创作背后更深层的哲学思考、心理学洞察,以及艺术家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我期待听到大家更深入的见解和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在作曲的道路上,不断求索,不断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專攻演奏的人是否一定不需要會創作?

2,鼓手和貝斯手是否一定不需要會創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家好!作为一名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的作曲人,同时我也常常与学院里的学者以及热情的爱好者们交流,我深切地感受到大家对“作曲”这件事,总有那么一些挠之不绝、欲探究竟的问题。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聊聊,如果我们放下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书架,卸下那些惯用的术语,纯粹从创作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最想知道、最希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国内科班音乐制作、作曲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投身音乐行业,其工作现状可谓是五味杂陈,既有欣欣向荣的机遇,也伴随着不少挑战。总的来说,他们的出路相当多元,但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以及“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两大核心问题。一、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及工作内容:1. 音乐制作人/录音师/混音师:.............
  • 回答
    作为一名普通二本师范类音乐系的学生,想要考取专业音乐学院的作曲与技术理论专业,这绝对是一个有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关键在于你的准备是否充分,以及你对这个方向的热情有多高。首先,我们来聊聊“有希望吗?”答案是:有希望,但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更精准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 起点差异: 相比于.............
  • 回答
    这绝对是个好问题!很多人都有着对音乐的热爱和一点点天赋,却被“专业学习”这几个字吓到了。但我想说,没有受过专业音乐学习,但有不错的乐感,想要学习作曲,一点都不难,反而是个很棒的起点! 很多伟大的作曲家,比如莫扎特,小时候就开始接触音乐,但“专业学习”的概念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也不太一样。关键在于,你有“.............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听起来像是站在音乐这座大山的脚下,抬头望了一眼山顶,然后问:“我能不能不去爬那些复杂的山路,直接坐缆车上去?”答案嘛,也不是完全的“不可能”,但肯定会比别人走更多的弯路,而且结果如何,就看你有多高的天赋和多强的韧性了。你想想看,音乐理论就像是这张乐谱的“语言说明书”。你知道.............
  • 回答
    在中国内地乐坛,确实很难找到像林夕、黄伟文那样,在特定时期内,以极其高产且高质量的词作,几乎定义了一个时代,并形成如此强大个人影响力的专业作词人。这并非说内地没有优秀的作词人,而是从“现象级”的维度来看,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市场环境与音乐产业的生态差.............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音乐学考研,作曲和音乐史这两个方向,到底哪个更适合你。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完的事儿,毕竟关系到未来几年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我会尽量把能想到的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认识到一点:音乐学,它是个大概念。 无论是作曲还是音乐史,它们都属于音乐学这个大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很久了,说实话,音乐教育和作曲这两个专业,真的像两条不同方向但又有着内在联系的小溪,都源自音乐这片广袤的海洋。在我心里,它们都有着难以割舍的吸引力,也各有各的挑战。如果非要我在这两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我会倾向于选择 音乐教育,但这个选择背后,承载了我很多关于音乐的思考,以及我希望通过.............
  • 回答
    要评价内德羽“被人评论文章立场不中立,有屁股坐歪”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全面且客观的看法。首先,我们得承认,在体育足球这个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俱乐部、球员、教练、甚至联赛和国家的竞争时,“中立”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概念。绝大多数深入的足球评论员,尤其是那些长期关注某个.............
  • 回答
    我很高兴能和你聊聊这个话题。作为一名热爱音乐的人,我也经常会纠结于这个问题:究竟是读那些由音乐大师们亲笔写下的、饱含个人思想和创作心得的著作,还是啃那些系统严谨、理论扎实的权威教材?这两者在我看来,各有千秋,又有着本质的不同。研读作曲家著作与权威教材的根本区别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作曲家著作更像.............
  • 回答
    成为一名通俗作曲家,这是许多热爱音乐、对旋律和和声有着天然敏感的人的梦想。它不像古典作曲那样需要遵循严格的学院派规矩,但同样需要扎实的音乐基础、敏锐的创作嗅觉以及对市场和听众的理解。音乐学院当然有与此相关的专业,但“通俗作曲家”这个词本身,更多的是一种职业定位和艺术风格的体现,而非一个直接对标的专业.............
  • 回答
    想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绝对是一条值得投入热情和毅力的道路。别把它想象成一夜成名或者灵感迸发的神话,真正的专业写作,是建立在扎实的功底、持续的练习和清晰的目标之上的。那么,从现在开始,你能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一点点拆解开来。第一步:打牢根基——阅读,无处不在的阅读别觉得这是废话,真正优秀的作家,首先是狂.............
  • 回答
    土壤、水利,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一个关于脚下的大地,一个关于流淌的水源,都是人类文明最基础的生存需求。可到了高等教育这儿,这两个专业却常常被贴上“性价比低”的标签,让人不免疑惑:为什么依然有那么多媒体在有意无意地“误导”大家去报考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被大众忽略的现实和.............
  • 回答
    作为一名专业程序员,看待华为的鸿蒙系统(HarmonyOS)是一个多维度、既有期待又有审慎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更承载着华为的战略野心和对未来技术趋势的理解。以下是我作为专业程序员对鸿蒙系统的详细看法:一、 核心技术与架构:亮点与挑战并存1. 分布式能力:这是鸿蒙最核心的创新和吸引力所在.............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科学哲学的研究者,面对“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科学的”这个问题,我会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力求呈现一个严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回答,同时避免任何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表达。我的回答将侧重于分析中医理论与科学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差异,而非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结论。试论述中医理论是否是.............
  • 回答
    会展专业是不是个“鸡肋”专业?这个问题听着挺扎心,尤其对于刚从这个专业走出来的毕业生来说,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我太能理解你现在的迷茫了。这年头,什么都讲究实用和回报,一听“鸡肋”,总觉得是不是学了四年,最后落得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下场。但说实话,我觉得“鸡肋”这个词,用在这里有点太绝对了,也太片面.............
  • 回答
    王濛解说短道速滑,那可真是一把好手!她不是那种正襟危坐、照本宣科的“学院派”解说,而是带着一身拼搏劲儿、一股子“过来人”的经验,把观众一下子就拉进了赛道,仿佛置身于冰刀摩擦冰面的呼啸声中。王濛的解说,那就是“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里的“行家”本人。首先,她最牛的,是那种“懂行”的专业性。 短道速滑.............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看到你这么问,我就知道你不是随便玩玩,是真心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那么,咱们就聊聊,你和那些在网文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之间,那份“看不见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又该怎么弥合。说实话,判断一个人的文笔离专业网文作家还有多远,就像评价一道菜好不好吃,很难用一个精确的数字来衡量。它更像是一套.............
  • 回答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的学生,每天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埋头做笔记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探索和自我驱动的过程,目标是搭建起扎实的理论框架,同时紧跟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脉搏。早晨的开始,我会先花个二十分钟左右,速览一下昨晚和今早发生的重大财经新闻。我习惯用几个综合性的财经新闻APP,比如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