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老太骑电动车见轿车「受惊」三米外倒地,轿车次责赔三百元?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一个老人,骑着电动车,可能就因为旁边一辆汽车稍微响了点喇叭,或者突然靠近了点,一下子就“受惊”了,然后自己从车上摔了下来,距离那车还有三米远。结果呢?对方的轿车倒霉,被判了个次要责任,赔了三百块。

你说这事儿怎么看?

从情理上讲,这是不是有点“过了”?

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交通情况复杂,汽车、电动车、行人混在一起,确实容易出事。老人年纪大了,反应可能不如年轻人快,心理上也可能更容易受到惊吓。这一点,作为开车的人,确实应该多一份小心,多一份礼让。

但是,这“受惊”就摔倒,而且是在三米开外,这个“受惊”的程度和原因,是不是有点让人琢磨?难道汽车只是正常行驶,或者只是轻轻按了下喇叭,就能让老人“受惊”到摔倒?这中间的因果关系,让人感觉有点牵强。

再从法律的“责任”角度看:

法律讲究证据和因果关系。轿车是什么行为导致了老人“受惊”?是超速了?压到石子发出巨响?还是恶意逼近?如果只是正常行驶,或者轻微鸣笛提醒,就因为对方“受惊”而判罚,这似乎不太符合“谁造成损害谁负责”的基本原则。

而且,三百块的赔偿,虽然不多,但它代表了一种责任的认定。这种认定,会不会给社会传递一个不那么健康的信号?是不是以后开车,稍微动静大一点,就可能要承担意外的责任?这对于守规矩、谨慎驾驶的司机来说,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这件事情暴露出的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想想:

1. “受惊”的界定和举证: 在交通纠纷中,如何客观地界定“受惊”?又该如何举证证明汽车的行为确实是导致老人“受惊”摔倒的直接原因?如果仅仅是老人主观感受,这在法律上是否够分量?
2. “次要责任”的考量: 判轿车次要责任,是基于什么考量?是单纯的“过错推定”,还是有其他更细致的调查?是不是也考虑了老人身体情况、路况等因素?但即便如此,三米开外的“受惊”摔倒,这“次要”的程度,也需要有更充分的依据。
3. 交通安全与个体应对能力的平衡: 司机需要更加礼让和谨慎,这是肯定的。但对于个体,尤其是老年人,如何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更好地保护自己,也同样重要。这涉及到交通安全教育,也涉及到社会对老年人出行安全的保障。
4. “不劳而获”的风险: 虽然三百块不多,但这种判罚,会不会让一些人觉得,可以通过“受惊”这样的方式,来获得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赔偿?这会损害社会的诚信基础。

这件事情,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赔偿案件,不如说是一个社会现象的缩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老年人出行安全的重要性,也提醒了开车的人要多一份体谅和小心。但同时,它也触及了法律责任认定的边界,以及如何在保护弱势群体的同时,也维护公平和正义。

我个人认为, 司法实践中,对于这类“受惊”导致摔倒的案件,应该有更审慎的态度。不是不能赔,而是要看清楚这“受惊”的“因”和“果”到底有多强烈的关联。如果仅仅是“可能”是因为汽车的声音,而缺乏更直接的证据,就轻易定责,未免过于草率。

三百块钱,可能是社会对老人摔倒的一种“补偿”,但如果这种补偿建立在模糊的因果关系上,那它背后的逻辑,就值得我们深思了。或许,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这类意外的发生,而不是仅仅在事后进行一个简单但可能不那么公平的划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上以前见过一个问题,大概是研究人员被询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论文对人类发展有什么意义,某位学者自嘲自己论文唯一的意义就是增加了检索到需要论文的检索时间,提供了冗余信息。

当然这个回答是完全善意的自嘲玩笑,但是这里我其实有一句不那么友善的话要说:

知乎上法律问题的很多答案唯一的意义就是提供冗余信息,增加翻阅到正解的时长和难度而已。

这句话是真心的,无关立场。


本题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所有的答案都已经在新闻稿中了;说一句斩钉截铁的话,本案的警察完全没有和稀泥,事实认定完全准确,责任认定完全做到了依法裁判。

大多数知友的答案无非是看着结果不顺就乱批一通罢了,这种答案除了娱乐用外,没有任何价值。

本案中警方认定毫无问题,本题所真正暴露出的问题在于《道交法》76条规定的无过错责任在特定的个案中会导致裁判结果的不公,这个问题根植于法律规定本身,因此无论怎样批判警方都是无解的。


略微展开一下,《道交法》76条的原文是:

第七十六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其中第二款明示:

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新闻稿对于责任认定出写得十分明确:

事故组责任认定为:助动车主责,我是无过错次责。

从新闻稿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发现,警方对事件的过错认定毫无问题,本案机动车车主是无过错方,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依据就是前文提到的《道交法》76条。

更直接一点说,警方对事实的认定是机动车主并无过错,对责任的认定是依据76条承担次责,警方的认定于法有据,不存在任何和稀泥的情况!


76条无过错责任设立的初衷是交通事故对机动车驾驶人和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损害后果的不对等性。为了防止无责状态下机动车车主怠于规避损害的道德风险(撞了白撞,无需避让),法律设定了最低限度的无过错责任来调整威慑。

应当说,76条本身的初衷和立意都是好的。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无过错责任本身与我们朴素的正义观是相矛盾的,因为它实质上要求一个人为并不归咎于他的损害结果负责。

引入无过错责任后,在特定事故中我们并不再关注驾驶人的过错性,而只需要去评价驾驶行为与最终结果的因果性,因此会有大量行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自身全责或者机动车驾驶人穷尽一切努力都无法避免的事故不合理地要求机动车驾驶人承担责任。


本案中,之所以诸位知友觉得吊诡,也正在于此。从因果性上说,轿车的经过的确是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但是对于正常行车情况下他人错判误操作导致的事故,机动车驾驶人无论如何小心谨慎都不可能预先规避;要求机动车驾驶人对此负责,不但对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于事无补对正常的法律正义也是一种巨大的挫伤,实是荒诞至极。


当然,诸位也需要注意,76条同时规定了故意碰撞机动车情况下机动车驾驶员可以完全免责,过于远程的非碰撞事故在因果性上的举证十分困难,因此诸位脑补意淫的段子实务中基本没有可操作的空间。

我的个人立场是,76条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具体细节上是否可以预留个案裁判的空间而不是一刀切地以无过错责任规定,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如果考虑到目前的司法现状,这问题就又没底了。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一个老人,骑着电动车,可能就因为旁边一辆汽车稍微响了点喇叭,或者突然靠近了点,一下子就“受惊”了,然后自己从车上摔了下来,距离那车还有三米远。结果呢?对方的轿车倒霉,被判了个次要责任,赔了三百块。你说这事儿怎么看?从情理上讲,这是不是有点“过了”?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交.............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真是心里不是个滋味。宜昌那位老大娘冒着雨,手里攥着现金去交医保,结果被拒收,工作人员给出的理由是“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手机支付”。这话说出来,看似是“为你好”,但实际上把一个老年人推到了尴尬甚至无助的境地。咱们得把事情拆开来看。首先,关于“不收现金”。 这年头,数字化、无.............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听了就来气,也挺无奈的。天津这位老太太不满常用公共车位被占,采取了那种极端的方式——划车、泼剩菜——这事儿,怎么说呢,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理解这位老太太的情绪。她觉得自己长期以来习惯使用的公共车位,突然就被别人占了,心里肯定不舒服。特别是在咱中国,很多时候大家都有点“.............
  • 回答
    陕西一男子当街侵犯七旬聋哑老太,此事令人发指,触目惊心。听到这样的新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感到愤怒和痛心。对于当事人而言,这是无法想象的创伤;对于社会而言,这是对公平正义和人性底线的严重挑战。从法律角度解读:为何可能量刑3年零3个月?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法律层面分析,这样的行为可能触犯了哪些罪名.............
  • 回答
    这事儿,搁我身上也得气得够呛。您想啊,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手里揣着一笔钱,那得是多大的信任感和盼头才愿意一放就是六十二年?这钱在她眼里,肯定不只是那点面值,更是她半辈子的心血,是她对未来、对银行的一种依靠。咱们掰扯掰扯这62年。这可是从1962年算起啊,那时候流通的是第二套人民币,老太太存的“第一.............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也挺让人堵心的。一个父亲带着孩子出来,结果孩子想吃个桃子,付了钱,结果拿到手的是个烂桃子。这换谁能忍?尤其是在炎炎夏日,满心欢喜想给孩子买点好吃的水果,结果เจอ(jiē, 碰到)这事,那种失望和恼火可想而知。这位父亲的反应,我个人觉得,虽然有些激烈,但也能理解。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
  • 回答
    64岁的老太因为擅自离开南京,来到扬州,并且在棋牌室打牌,还不配合交代行程,最终被刑拘。这件事情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律和情理两个层面来看,我们都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法律层面:为什么会被刑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次刑拘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她去棋牌室打牌,也不是因为她64岁高龄。核心问题在于.............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感到非常痛心和愤怒。一位70多岁的老人,本该安享晚年,却遭遇如此惨烈的结局,这本身就令人无法接受。而当家属面对这样令人发指的悲剧时,提出的合理赔偿要求,却被指责为“不接受10万赔偿”,这其中的逻辑和情绪,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这10万元的赔偿金,对于一条生命,尤其是一个.............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出于一片好意,带着美好的愿望,结果却给一飞机的人添了堵,还差点酿成大祸。这事儿一出来,网友们那讨论的热烈程度,简直比过年还热闹。咱们先不急着下定论,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事情本身:心意不等于行为的合理性首先,从这位老太太的角度来看,她绝对是出.............
  • 回答
    关于沈阳尹老太太在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添乱”行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感到复杂和值得深思的事件。从媒体报道和公众反应来看,她的行为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且引发了关于个人权利、集体责任、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尹老太太的行为。根据公开信息,她的主要“添乱”行为集中在以.............
  • 回答
    美国近日接连发生针对亚裔的暴力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其中一起尤其引人注目的事件是,一位年长的亚裔女性在洛杉矶街头遭到袭击,但她果断反击,将袭击者打伤并送上了担架。这起事件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它展现了受害者的勇敢和力量,更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美国社会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
  • 回答
    面对类似“好意助人却被讹诈”的事件,需要从法律、道德、现实应对等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既不能简单地否定善意,也不能对不公现象无动于衷。以下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 一、事件本质:善意与不公的冲突1. 道德层面的矛盾 女子帮助陌生老人取钱,体现了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本身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当善.............
  • 回答
    沈阳“一号病例”尹老太的离世,以及她儿子那句“人走了责骂没停”,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这件事情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终结,更折射出社会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在人性、责任、舆论和情感等多方面交织的复杂景象.............
  • 回答
    看到“初三女生扶老太被讹后不计前嫌反资助其千元”这件事,我心里百感交集。这孩子,真是让人心疼,又让人敬佩得五体投地。首先,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反映出了现实社会中一些令人无奈的现象。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在做好事的时候,竟然遭遇了“碰瓷”的讹诈,这本身就够让人气愤的了。试想一下,一个青春期的女孩,.............
  • 回答
    “你以为不扶老太就没事了,老太还可以来扶你”这句话,放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确实是一个相当辛辣且具有反讽意味的观点。它触及了几个非常敏感和核心的社会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简单的道理,不如说是一声充满复杂情绪的呐喊。首先,我们得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字面意思: “不扶老太”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即面对倒.............
  • 回答
    这桩令人发指的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悲剧,更像是一记响亮的警钟,敲打在每一个关注老年人权益的我们心头。72岁的植物人老太太,本应在生命晚年得到最细致的照料和最安全的庇护,却在所谓的“养老公寓”里遭受了如此令人发指的侵害。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是对一个无力反抗、毫无尊严的生命最残忍的践踏。而施害.............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让人唏嘘的,一边是救人的善意,一边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和随之而来的官司。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法院是怎么考虑的,以及大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争议。事件回溯:救人还是伤人?事情的大概经过是这样的:一位老太太在公共场合突然倒地,情况危急。一位热心市民(这位男子)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开.............
  • 回答
    江苏溧阳保姆闷死83岁老太太的事件,实在令人心痛和愤怒。作为一名旁观者,我从多方面来剖析这件事,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背后的原因和带来的警示。事件本身:冰冷的绝望与残忍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事件的残酷性。一名本应是照顾、守护生命的天使,却成为了夺走生命的那只手。83岁的老太太,身体衰弱,需要的是关怀和尊重,.............
  • 回答
    扬州在2021年夏天那场因禄口机场疫情扩散(常常被提及的“南京毛老太”事件是早期传播链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而采取的封城措施,确实是当时中国抗疫策略的一个缩影,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南京禄口机场在2021年7月底爆发的疫情,很快就向周边地区蔓延,而扬州作为距离南京较.............
  • 回答
    人民网观点频道关于“老太开捷达‘碰伤’劳斯莱斯,赔死真就活该吗?”这篇帖子,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从内容上看,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比较敏感和普遍的议题,比如社会贫富差距、法律的执行尺度以及普通人在面对巨额赔偿时的无助感。首先,这篇帖子选择了一个极具戏剧性和冲突性的案例作为切入点——一位开着捷达的老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