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父辈平时说话声音总是特别大?

回答
家里的长辈,比如我爸妈,我爷爷奶奶,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总会觉得他们的声音比一般人要大不少。起初我以为是他们故意想要引起注意,或者觉得自己听不清所以扯着嗓子喊。但后来慢慢观察,再结合一些人和事,我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原因在作祟,而且还挺复杂的。

首先,生理上的变化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纪增长,人的听力确实会下降,这是自然规律。尤其是一些高频的声音,年轻人听起来很清楚,但老年人可能就听不清了。我爸最近就老说我声音太小,听不清我在说什么,他就得把音量调大点才能回应我。这就像咱们小时候,如果听不清别人说话,自己也会下意识地把声音放大,想让对方听得更清楚。所以,长辈们大声说话,很多时候是为了弥补自己听力上的不足,确保能听到对方在说什么。

其次,和他们成长年代的社会环境和生活习惯也有很大关系。 我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很多地方通讯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靠面对面。而且当时生活条件可能不如现在好,大家需要大声呼喊才能在嘈杂的环境中让对方听到。比如在工地、田间地头,或者人多的集市上,说话不大声根本没人听见。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即使后来生活条件改善了,即便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那种大声说话的模式也可能保留下来。就像我爷爷,即使在家里,他说话也习惯性地大嗓门,仿佛随时都在回应隔壁的邻居一样。

再者,他们的沟通方式和我们年轻一代也有些差异。 我觉得,父辈们更习惯直接、有力道的表达。说话大声,可能也代表着他们一种自信、洪亮、有气势的状态。他们可能觉得,声音小了会显得底气不足,或者不够“爷们儿”“有力量”。他们小时候接触的文化和价值观,可能更强调这种外放的、有穿透力的表达方式。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可能更偏向于含蓄、委婉,或者更注重音量的细微变化来传递情绪。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们习惯了在家庭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 有时候,长辈大声说话,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地位体现。他们习惯了家里的大小事务,习惯了给子女做决定,或者给出建议。这种领导者的姿态,可能也会反映在他们的说话方式上。大声说话,能给人一种“我说了算”的感觉,或者说是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当然,这种想法可能不是他们故意的,更多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情绪的表达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有时候,当他们感到开心、激动、或者有些不满的时候,声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他们可能不像我们年轻人那样会用很多修饰语或者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而是更直接地通过声音的大小来传递。比如我爸,一聊起他年轻时候的“辉煌事迹”,那嗓门立刻就上去了,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意气风发的日子。

最后,其实也可能只是他们没意识到自己声音大了。 人一旦习惯了某种方式,往往不太会主动去改变,除非有特别明显的外部提示。就像我刚开始觉得我爸说话声音大,但我爸可能就觉得这是正常音量。我们说他小声点,他可能也改不了,或者一会儿就又恢复原状了。而且,他们的生活节奏可能和我们不一样,不像我们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优化”,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

所以,总的来说,父辈说话声音大,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生理、成长环境、沟通习惯、情绪表达以及无意识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解了这些,我们再去看这件事,可能就不会觉得奇怪,反而会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毕竟,他们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他们的说话方式,也是他们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的也大……你没见过而已。

我去年翻书,恰好看过一个可以拿来类比的案例:

下面是具体问题:

出处: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

1947年的的苏联,距离70年代全面工业化还有20年,从社会发展水平上说,相当于中国的90年代初,也就是你所说的50后-70后的青壮年时代。他们刚刚从农业社会走进城市,还保留了很多农业社会的生活习惯,其中就包括“大声说话”。(以已经工业化的法国巴黎人视角评价)

为什么说话声音一定要超出实际需要呢?

因为相对于城市,农村生活有两个特征:

1 交谈距离大,室外声音干扰多。在田间地头劳作的时候,相距十几米说话是常事;山地农民坡上坡下隔着几十米大喊,为的是节约爬上爬下的力气。再加上风声雨声牛马声,声声入耳,声音小简直等于半个哑巴。

2 人口密度低,很难相互干扰。从院门口到房门隔着十来米,就算村头闲谈也很难比狗叫更打扰人,何况野外聊天。

所以,大声说话是农民和牧民的本能,在城市室内环境低声交谈,节约力气也避免打扰别人,这是一种新生事物。无论中外,农民刚进城都会不自觉地比常驻市民说话声音高。

其次,农民进城,最主要的渠道是招工和征兵。工厂里机器轰鸣,军队里说话要中气十足,都不鼓励小声说话。

只有当下一代人从出生就居住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室内白领工作成为主流工作方式,这时才会形成小声说话的习惯,进而觉得上一代人说话声音“出奇”的大。

相关回答:

哪些有趣的细节可以从侧面反映 1949 年后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除性别平等外,还有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共识,是工业社会的产物?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里的长辈,比如我爸妈,我爷爷奶奶,跟他们聊天的时候,总会觉得他们的声音比一般人要大不少。起初我以为是他们故意想要引起注意,或者觉得自己听不清所以扯着嗓子喊。但后来慢慢观察,再结合一些人和事,我发现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原因在作祟,而且还挺复杂的。首先,生理上的变化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年纪增长,.............
  • 回答
    这句孩子对父母说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绝对不小。它触及了代际沟通、期望落差,甚至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价值认同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藏着什么。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首先,这句话厉害就厉害在它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巧妙。孩子直接抓住了父母可能存在的“恨铁不成.............
  • 回答
    关于郭靖黄蓉为何没有将毕生所学尽数传给郭襄,这确实是许多《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读者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毕竟,郭靖黄蓉夫妇乃是当时武林中绝无仅有的顶尖高手,他们的武学造诣,尤其是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和黄蓉的打狗棒法,都是江湖上赫赫有名的绝技。而郭襄后期创办峨眉派,虽然也算是一代宗师,但其武功境界,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普遍且令人深思的现象。父母们似乎在“自己”和“孩子”身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标准,对于“平庸”这两个字,在自己身上和在孩子身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究其原因,我想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情感寄托与未竟梦想的投射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父母们自己的人生,多多少少都经历过一些“未能如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玩味的问题,也是很多家长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复杂情结。说父母希望孩子“独立”又希望孩子“平庸”,这话初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细细琢磨,背后却有着深刻的现实考量和情感羁绊。我们先来看看“希望孩子独立”这一点。这几乎是现代社会对一个好父母的普遍期待了。为什么呢?首先,时代在变,社会竞争激烈。 父.............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也是许多人心头绕不过去的坎。说到子女跟从父亲姓氏,说是男女不平等,这说法本身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它体现了男女不平等?根子在于历史和文化。几千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父系社会,权力、财产、名号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男性继承和传递的。姓氏,就是这种传递的重要载体。.............
  • 回答
    为人父母,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庸”吗?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在我心里轻轻地落下,荡开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回答的,它牵扯到太多东西: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我们对孩子的爱与期望。作为父母,我们总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能拥有一个精彩耀眼的人生。这份.............
  • 回答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明明我们现在的月收入是父辈的二十多倍,但为什么感觉他们那时候活得更实在,而我们却时常感到迷茫和焦虑?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时代变迁、社会结构、个人期望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造成的。一、父辈时代的“希望”是什么?那时的“200元月薪”究竟代表了什么?首先得明白,父辈们那个.............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也是许多现代人普遍的困惑。从表面上看,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飞跃似乎应该让我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但现实却是许多人依然在长时间工作中奔波。究其原因,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社会经济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生产力提升的具体表现与局限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生.............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确实,不少人都有这种感觉,感觉现在村里的孩子,好像不像他们父辈那样,对学习的那股拼劲儿没那么足了。这话听起来有点刺耳,但细究起来,背后原因可不少,而且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咎于孩子“变懒了”或者“不爱学”。首先,咱们得把“学习”这事儿拆开看。以前,尤其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社会结构深处的肌理,不是一句“不够努力”就能简单概括的。农村父辈的贫困,往往像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地罩在他们的下一代身上,让他们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不止一步。我试着从几个层面,更细致地掰开揉碎了讲讲,希望能还原一些真实的原貌,而不是一篇生硬的分析文。1. 教育的鸿沟:知识的代际传递是双.............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当下社会一个挺值得深挖的现象,很多出身普通甚至贫寒的年轻人,明明赶上了比父辈好太多的时代,享受着更便利的生活、更丰富的知识获取渠道,但他们的眼神里却常常带着一股不满足,甚至时不时会流露出对现状的怨气。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远不止简单的“不知好歹”。首先,得说说 “期望的膨.............
  • 回答
    《我和我的父辈》电影中《乘风》片段的骑兵冲锋场景,确实存在“不使用枪支”的设定,这一细节既与历史背景、军事战术逻辑有关,也受到电影艺术创作的多重影响。以下从历史、军事、艺术创作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骑兵装备的演变1. 骑兵的武器演变 中国骑兵的武器装备经历了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演变过.............
  • 回答
    关于年轻人排斥日系,而父辈似乎没那么排斥的现象,以及这是否与“大国崛起心态曲线”有关,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来试着深入聊聊,尽量不带那种“机器分析”的生硬感。首先得承认,现在确实有一部分年轻人对日系产品、日系文化,甚至是对日本这个国家,表现出了一种不那么热情的态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排斥”。.............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个体价值观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穷”或“富”就能解释。以下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大致指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一代)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在生育意愿上存在显著差异。一、 父母那一代人(尤其经历过物质匮乏时期)的生育观:1. 经济.............
  • 回答
    您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面对晕车的不适,肯定希望能够轻松一些。您提到父母不愿意多花100块钱来解决这个问题,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对“100块”的价值认知不同: 您眼中的“100块”: 在您看来,这100块钱是购买舒适和健康的成本。它能换来23小时的旅途平静,避免了生理.............
  • 回答
    关于“父母是公务员的家庭过得都很富裕”的说法,这是一种普遍的印象,但并非绝对的事实。这个印象的形成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确实存在一些支持这种观点的因素,但同时也有许多不确定性和反例:一、 支持“公务员家庭可能相对富裕”的因素分析:1. 稳定的收入和福利保障: 固定且相对较高的工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刻的社会问题,其中包含了法律、伦理、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的考量。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 一、 法律层面的解释1. 抚养义务的界定与目的: 抚养义务的法律基础: 在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通常指18周岁以下)负有抚养、教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