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女职工休生育奖励假遭开除?职场女性婚育该如何避免公司「挖坑」?

回答
女职工休生育奖励假遭开除,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愤慨的事件,反映了在一些企业中,女性在婚育方面仍然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和潜在的“陷阱”。这不仅是对女职工权益的严重侵害,也是对社会性别平等原则的挑战。

一、 如何看待女职工休生育奖励假遭开除?

首先,从法律和道义上来说,这种行为是违法且不道德的。

法律层面: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该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或哺乳等原因,降低其工资、福利、或者解除劳动合同。生育奖励假是国家或地方鼓励生育的政策性假期,用人单位不仅不能以此为由开除员工,还应当依法保障员工的休假权益。
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该法规定了妇女在就业方面的平等权利,禁止在劳动合同、晋升、晋职、工资福利等方面因性别而产生歧视。休生育奖励假被开除,显然是对女性的生育歧视。
违反《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这些规定详细阐述了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享有的各项劳动保护权利,包括休假、工作时长、工作环境等。生育奖励假同样属于这些保护范畴。
违反国家和地方的生育政策: 许多地方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包括延长产假、增加生育奖励假等。企业擅自剥夺这些法定或政策性假期,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道义层面:
背弃了对员工的承诺: 公司招聘员工时,通常会承诺提供稳定和公平的工作环境。休生育奖励假是员工合法享有的权利,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以此为由开除员工,是对员工信任的背叛,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推卸。
加剧了性别不平等: 在一个追求性别平等的社会,这种行为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它传递了一个危险的信号:女性在职场上因生育而受到歧视是“可以接受的”,这会进一步挤压女性的职业发展空间。
损害企业自身形象和声誉: 这种行为一旦曝光,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导致人才流失,甚至可能面临消费者和社会的抵制。

具体分析这种行为可能存在的“坑”:

1. 以“优化人员结构”或“公司经营困难”为借口: 公司可能在女职工休假前就计划或已经实施了人员调整,并将休假员工作为裁员的目标。休假成为“顺理成章”的理由,但实际原因是公司想通过这种方式“清理”可能面临生育负担的员工。
2. “无责解除”或“协商解除”的陷阱: 公司可能并非直接以“休假”为由解除合同,而是通过其他方式,例如:
岗位调整或降级: 在员工休假期间,公司可能将她的岗位取消或调整为更低级别的职位,回来后以“岗位不匹配”为由进行调整或解除。
绩效考核不达标: 在休假前或休假期间,通过非公平或夸大的绩效考核,给员工扣上“不胜任工作”的帽子。
“协商解除”: 以支付补偿金为诱饵,诱导员工主动提出“协商解除”,从而避免支付更高的经济补偿金,并规避法律责任。
3. 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员工的顾虑: 一些女职工可能对自己的法律权益不够了解,或者为了避免与公司发生冲突,或者担心影响未来的就业,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维权。公司正是利用了这一点。
4. 事前设置“陷阱”: 在招聘或劳动合同签订阶段,就可能存在一些隐性的条款,例如对特定岗位设置了苛刻的在职时间要求,或者约定了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解除条件,而这些条件往往与生育行为挂钩。

二、 职场女性婚育该如何避免公司“挖坑”?

职场女性在规划婚育时,确实需要更加谨慎和有策略,才能最大程度地规避潜在的风险。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

1. 充分了解法律法规,为自己筑牢“防火墙”:

深入学习劳动法: 花时间了解《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等与婚育相关的法律条文。明确自己的权利,如生育奖励假、产假、哺乳假、孕期保护、生育歧视的法律后果等。
关注地方性政策: 不同地区在生育奖励假、产假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务必了解所在地的具体规定,这关系到你依法享有的假期长短和保障。
了解工会权益: 如果公司有工会,了解工会在此类问题上的作用和可以提供的帮助。

2. 审慎选择公司和工作机会:

公司文化和口碑调查: 在入职前,尽可能多地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其对女性员工的态度和对待婚育问题的政策。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前员工评价(如在脉脉、看准网等平台)、与公司内朋友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
关注公司稳定性: 经营不稳定、财务状况堪忧的公司,更可能在人员问题上采取激进措施。选择那些财务稳健、发展前景良好的公司。
了解公司人数和行业: 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的公司或国有企业,在遵守劳动法方面可能更为规范。一些对女性员工需求较高的行业(如IT、高科技),在生育政策方面可能存在更多隐患。
警惕招聘过程中的“坑”:
避免被问及婚育计划: 在面试过程中,如果被问及近期是否有生育计划,这是不合法的,也是一个潜在的警示信号。可以委婉拒绝回答,或者强调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仔细审查劳动合同:
岗位职责和描述: 确保岗位描述清晰,避免模糊不清的措辞,为日后可能发生的岗位调整埋下伏笔。
薪酬福利: 明确各项福利待遇,特别是与生育相关的(如生育津贴、母婴室等,虽然这些不一定写在合同里,但可以问询)。
解除合同的条款: 特别注意是否有针对员工休假、生育等情况的特殊解除条款,这些条款很可能是不合法的,但了解清楚有助于规避。
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 了解这些条款的内容,避免因休假产生不必要的违约风险。

3. 妥善保管劳动关系证据,为自己留下“凭证”:

劳动合同: 务必保留一份完整的劳动合同副本。
入职材料和工作证明: 保留所有入职时的文件、工作岗位、职务、薪资等证明材料。
工资流水和社保缴纳记录: 这是证明劳动关系的重要依据。
工作邮件和沟通记录: 保留与工作相关的重要邮件、微信、钉钉等沟通记录,特别是关于工作安排、绩效、休假申请等。
公司规章制度: 如果公司有员工手册、绩效管理制度等,可以留存一份。
休假申请和批复: 确保休假申请有正式的流程和记录。

4. 在职期间的表现和沟通策略:

保持良好的工作表现: 即使知道自己未来可能面临生育,也要在工作期间展现出专业能力和责任心,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会增加公司在调整人事时对你的顾虑。
积极沟通,建立信任: 在休假前,如果公司文化相对开放,可以与直属领导进行坦诚沟通,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承诺和对公司发展的关注,争取公司的理解和支持。当然,也要评估领导和公司的实际情况。
注意休假申请流程: 严格按照公司和法律规定的流程申请休假,并保留好相关的证明文件(如医院的生育证明)。
产假期间的“软连接”: 在休完产假后,如果可能,可以在产假后期与公司保持适当的联系,了解公司近况,表达回归工作的意愿,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回归预期。但要避免过度打扰。

5. 面对潜在风险时的应对策略:

警惕异常信号: 如果在休假前后,公司出现岗位变动、绩效评级骤降、工作内容被转移、领导态度突然转变等情况,要提高警惕,积极收集证据。
不要轻易签署文件: 在没有充分了解和咨询的情况下,不要随意签署任何关于解除劳动关系的文件,特别是“协商解除协议”。
寻求专业法律咨询: 一旦遭遇不公待遇,及时咨询劳动法律师,了解自己的权利和维权途径。
必要时进行劳动仲裁或诉讼: 如果协商无果,依法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虽然过程可能漫长,但这是保障自身权益的最终手段。
关注社会舆论和集体力量: 如果遇到类似事件,可以考虑通过合法的渠道(如媒体曝光、工会反映)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压力,也为其他面临类似情况的女性提供参考和支持。

总而言之, 职场女性的婚育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也是一项社会责任。企业应当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而职场女性也需要提高自身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审慎的选择和积极的应对,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好的职场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性生育的休假和保护问题,纯粹就是立法的极度不合理问题和政府不作为问题。

生育本来是为社会做贡献,却由单个企业负担了其成本,除非能确保子承母业,自己女性员工的后代继续在同一家企业工作,否则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理由支付女性怀孕的成本。

女性怀孕期间对企业而言,实际上是没有产出的,然而女性的生育津贴在没有生育保险的情况下由企业支付,在有生育保险的地方,津贴也是按之前的工资算的,如果保险给的津贴不够,企业也需要自己补齐。

不仅如此,女性生育的时间还具有随机性,这个随机性问题就是目前的生育保险也无法解决。对于企业来讲,一个女员工随时可能怀孕打乱企业正常的工作安排,企业没法跟女员工签合同规定她必须在何时怀孕(这样的合同不被法律承认)。对一家中小企业来讲,如果运气太差,太多名女员工同时休产假,那就是像一个炸弹在厂里炸了一样。

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在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承担这种生育成本必定导致企业比起女性来更喜欢招男性,提拔男性,拉开男女工资差距,只要这种不合理的分配问题没有解决,女性就无法在职场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机会。

你现在看到一名女职工通过法律维权成功,表面上是法律保护了女性的权益,实际上恰恰是法律侵犯了女性的权益,在不公正的立法下公正地司法,比不公正的司法危害更大,今天越来越多的女性打产假官司成功,明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隐形歧视女性,使得她们找工作升职更难,薪水更低。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办法,要么,就是规定男性也要休产假并且强行让男性也休产假,但是这样只是消除了对女性的歧视,也会创造出企业对不婚族的偏好,造成对已婚族的歧视。要么,就是女性一旦怀孕,不仅要支付给女性生育津贴,国家还必须出面支付给企业支付一部分补贴,因为女性怀孕的随机性也会对企业造成损失。

所谓的女性打产假官司维权,只是治标不治本,表面上看上去保护了女性权益而已,背地里因为产假的而受到的歧视不可能靠司法来消除。

user avatar

如果生育率和经济你只能选一个,你选哪个?

利维坦轻蔑地笑了笑,说:

小孩子才做选择,我两个都要!!


于是,生育率的表现大家看到了。最终两个都选不了,只能选一个。


现场不是如何避免挖坑的问题,现在是利维坦取舍的问题,和你个人意志无关。如果真有心提高生育率,那么这样的公司应该一告一个准,或者说国家补贴女性产假期间的工资,让企业不会因为女性休产假而白白掏钱,你打不打工,在哪里打工,都可以不使用资本家的钱,既不会影响经济,又不会扩大职场性别歧视,还能表现出希望提高生育率的诚意。


如果还没有觉得肉疼,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现在催生只是喊口号不掏真金白银,只是空手套白狼,能忽悠一个是一个,还没到人口告急的地步。我国还存在着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就业岗位太少,因此只需要动动嘴皮子。


即使你避开了这个坑,到后面也是一样的,真有心整顿,那就对公司进行处罚。但我们知道,罚一个公司之后,也许这公司就会倒,就会失去营收积极性,如果公司倒了会失去更多岗位,影响经济,因此利维坦不会对资本家出手。


所以改一下舆论口径:你们男的能不能有点本事多赚点钱让老婆不用上班在家专心带娃啊?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这样一来,利维坦不用掏钱,资本家也可以安心做生意,打工人因为要养家不敢轻易跳槽辞职只能默默忍受剥削,女性休产假在家带娃还能回来抱怨老公赚不到钱,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至于打工人回家前在路上抽一口烟,想着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什么时候才能不那么累,哦豁?你一个工具人想那么多有的没的干啥?能赚到钱不?不对!你竟然还有时间思考?看来是班加的少了啊!

user avatar

其实用人单位如果把基本工资调低,绩效和奖金调高,就算女性放产假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放假期间只能领个城市最低工资一两千,这样在法律上也说得通。

这个公司之所以不放这个假,我感觉更像是要搞寒蝉效应,公司以如此严厉的态度对待奖励假,就是警告其他女员工,你们再提奖励假,就是面临诉讼和开除的下场,这才是公司的目的,而这点上,其实法律反倒没什么用。

资方作为发钱和创造就业岗位的一方总是强势的,有时候我感觉和公司的斗争要讲究策略,审时度势,该硬刚的时候硬刚,该妥协的时候妥协,大家只会鼓励你做对别人有利的事,却不会告诉你这样对自己不利。

女性在职场要比男性遇到的困难更多一些,有时候更需高超的智慧来解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