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积石峡堰塞湖溃坝导致夏朝初期大洪水一说?

回答
积石峡堰塞湖溃坝导致夏朝初期大洪水一说,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质学证据、考古学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

一、 积石峡堰塞湖溃坝论的核心内容: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距今约4000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初期),黄河上游的积石峡(位于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堰塞湖溃坝事件。这场溃坝导致巨量的水体瞬间倾泻而下,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特大洪水,并对下游的黄河流域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可能成为夏朝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

二、 支持该理论的证据:

1. 地质学证据:
地貌特征: 积石峡地区的地质构造非常复杂,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这里确实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足以形成堰塞湖。
堰塞湖遗迹: 地质学家在积石峡下游地区发现了明显的堰塞湖堆积物,包括大量被搬运和堆积的巨石、泥沙等。这些遗迹显示了曾经存在一个巨大的湖泊,并且其溃决后留下了冲刷和侵蚀的痕迹。
碳年代测定: 通过对堰塞湖堆积物中的有机物进行碳十四测年,一些研究人员将堰塞湖的形成时间大致定在了4000年前左右,这与夏朝初期的时间段吻合。
溃坝动力学模拟: 基于堰塞湖的规模、堆积物特征以及下游河谷的形态,科学家们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一场大规模的堰塞湖溃坝确实能够产生具有毁灭性的超强洪水,其能量和规模远超普通洪水。洪水在下游可能形成“巨型洪水波”,迅速淹没广阔的地区。

2. 考古学证据: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等学者提出,夏朝的中心区域可能就在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在积石峡发生堰塞湖溃坝,其洪水会波及到二里头文化分布的区域。
洪水层证据: 在二里头遗址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些考古发掘中,曾发现厚厚的淤泥层,这被一些学者解读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次特大洪水的证据。虽然对这个淤泥层的解释存在争议,但它为洪水理论提供了一些佐证。
文化断层或迁移: 有学者推测,如果洪水真的发生,可能导致下游部分地区原有文明的毁灭或迁移,从而在考古学上留下断层。

3. 文献记载的关联:
《尚书·尧典》的记载: 《尚书·尧典》中记载了“洪水滔天,弥山漫野”的传说,以及大禹“九年而水不息”的治水事迹。虽然这些记载带有神话色彩,但其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对一次巨大洪水的记忆。一些学者认为,积石峡堰塞湖溃坝可能就是这场“大洪水”的真实地理事件。
“大禹治水”与“堰塞湖”: 如果积石峡溃坝导致了黄河下游的泛滥,那么大禹治水的传说恰好可以与这一地质事件联系起来。大禹疏导河道、治理洪水的功绩,可能就是针对这样一场超大规模的洪水灾难。

三、 该理论的争议与质疑:

尽管积石峡堰塞湖溃坝论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也面临着不少质疑和争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年代测定的精确性:
尽管碳十四测年大致指向4000年前,但其误差范围可能较大。要精确锁定到夏朝初期(通常认为在公元前2070年左右),还需要更精细的年代学证据。
不同的研究团队对堰塞湖堆积物的采样和测年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使得将其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精准对应变得困难。

2. 洪水范围和影响的评估:
堰塞湖溃坝的洪水规模虽然巨大,但其对下游地区的影响范围和破坏力有多大,能否直接解释“弥山漫野”的程度,尚需更详尽的模拟和比对。
黄河流域水系复杂,下游的洪水情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仅仅一次积石峡的溃坝,是否就能解释整个夏朝初期黄河下游持续多年的水患,也是一个问题。

3. 考古学证据的解读: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淤泥层是否一定是堰塞湖溃坝所致,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性。例如,黄河下游本身的多次泛滥也可能造成类似的淤积。
将特定考古遗址的文化现象直接与某一次地质事件划等号,需要更为直接和确凿的证据链,否则容易造成牵强附会。

4. 文献记载的解释:
中国古代文献,特别是关于早期历史的记载,往往掺杂着神话和传说。将这些记载“还原”为纯粹的地质事件,需要严谨的考证,避免过度解读。
《尚书》成书时间晚于夏朝,其记载的史实性本身就存在讨论空间。

5. 是否是唯一原因:
即使积石峡确实发生过大规模堰塞湖溃坝,也不排除在夏朝初期同时存在其他导致洪水的原因,例如气候变化引起的降雨量增加、其他河段的溃决等。

四、 总结与评价:

积石峡堰塞湖溃坝导致夏朝初期大洪水一说,是一个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启发意义的假说,它尝试将地质学、考古学和文献学研究相结合,试图为中国早期历史上的重大灾难提供一个具体的解释。

积极意义: 该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对黄河流域史前地质灾害的研究,也为理解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背景提供了新的视角。它鼓励学者们跨学科合作,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历史的真相。
局限性: 目前来看,该理论仍处于一个假说阶段,其核心论证的证据链尚不完全牢固,存在一些关键节点需要更强的支持。尤其是在年代的精确性、洪水影响的范围以及与具体考古文化和文献记载的直接关联性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证据补充。

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将其定论,也不能完全否定其可能性。 科学的态度是,继续支持和鼓励对积石峡地区及黄河流域同期地质、考古和环境变化的研究,不断完善证据体系,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审慎地对待每一个新的发现和解释。这个假说的价值在于它开启了新的研究思路,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进步,即便最终的结论有所修正,其研究过程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提醒我们,中国早期文明的辉煌,很可能是在与自然环境的严峻抗争中诞生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看到了这篇论文的介绍,据说可以作为夏朝存在的佐证,期待更多人来举例反证,毕竟驳不倒的才是可靠的

user avatar

已经两个帖子谈了我对science论文的看法。

如何评价刊登于《科学》的关于公元前 1920 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文章,它怎样支持了夏朝的存在? - xuqing 的回答

夏朝存在吗? - xuqing 的回答


1.回答的问题是science一篇文章如何支持夏朝存在(注意是支持),原文也是

2.回答应该围绕着这篇文章,而不是东拉西扯脱离这篇文章,脱离基础

3. 很多回答是说这篇文章不能完全证明夏朝的存在。

这点无需证明,一篇四页文章内容有限,肯定是无法完全证明“夏朝是否存在”一个大题目。

问题是一篇文章能否起到它能起到的作用?请各位注意


很早讨论了“洪荒”问题,几天后“洪荒之力”火了





夏朝是否存在,已经有了不少证据,尽管有些争议。

要更多程度认同夏朝存在,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盲目疑古和丧失理性探讨都不利于这个过程。



这个帖子谈下对论文批评的批评,看过原文内容的可以直接跳下从第二部分对许宏观点的评价看起。

我对这篇论文的态度是严谨地批评。

不能为了主观显示自己有水平而打压别人,更不能因为作者不是考古领域的就一棒子打死。

要批判论文还要仔细阅读论文,不能凭空讲话。

先贴下英文论文部分内容的翻译,出自

夏朝真的存在!中国地质学家发现关键证据


世界各国的神话传说、史诗和宗教故事中关于远古洪水的记载十分普遍,比如《圣经》中有“诺亚方舟”、印第安传说中有“雷鸟与食人鲸”……我们的版本,是华夏首次团结的故事。

春秋时期的儒教经典《书经》中,通过大禹驯服“大洪水”的故事,歌颂了一把上古圣贤:禹的父亲鲧受命治水后9年不成被处死,禹接过治水的重担,并用疏浚的策略带领华夏人民在随后的13年中努力战胜了“天灾”,他本人也因此不世奇功被九州推为共主,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

多数人大概都会觉得,史书中三皇五帝之前那段的故事的确有点过于玄乎了,但既然孔圣人、司马迁都把夏朝说得跟真的一样,那夏朝八成是存在的吧?虽然眼下尚且缺点考古证据,反正迟早会挖出来的吧?

关于夏朝、大禹其人,还有那场大洪水是否真实存在,孔子之后的近两千年里国人曾经坚信不疑,但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相关争议出现了。

有学者认为,“三皇五帝”乃至夏朝不过是民间传说歪打正着进了史书,或者儒教出于政治目的杜撰出来供庶民景仰的一段乌托邦故事罢了。

虽然后来在河南偃师发掘出的早青铜器时代“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古籍中的夏朝有所重合,但确凿无疑的证据始终没有出现。

在今天发表于《科学》期刊的一篇报道中,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庆龙研究员带领的一支国际科学团队将为华夏历史“口说无凭”的源头带来举足轻重的事实依据。

他们模拟重建了在青藏高原边界发现的一处远古滑坡坝遗址,并证明了因滑坡坝形成的堰塞湖崩溃时,瞬间倾泻而出的洪水足以造成黄河下游的改道和绵延的洪灾事件。巧合的是,这次溃堤与中原地带大规模的文化转型事件在时间上十分贴合,似乎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不谋而合,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史籍、考古证据之外的,另一种形式的佐证。

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峡,是黄河上游最重要的峡谷之一,全长约23公里、深度达1000米,地势十分险峻。积石峡区域在古代曾发生过一次山体崩塌,滑落的土石拦住了黄河,形成了一处堰塞湖。

根据现在残存的坝体,作者计算出当时的滑坡坝纵深1.3公里、高于古黄河河道185~210米(深度堪比三峡)。

由于上游的特殊盆地地势,这道滑坡坝可将黄河水拦住6~9个月,并形成蓄水12~17立方千米的巨型堰塞湖。

在对残坝上游的勘探过程中,地质学家发现了大范围的、堆积厚度达30米的堰塞湖特质沉积物(DLS),证实了上游地带曾经存在过如此规模的堰塞湖。


说明图


通过对滑坡崩积坝的模拟重建,科学家认为堰塞湖最终会没过坝顶,并迅速形成溃坝洪水。他们在积石峡的下游找到了证据:以大量前寒武系绿片岩、紫褐色白垩系沉积岩的碎片为特征的溃坝洪水沉积物(OFS),这些本属于积石峡地区的岩石,被湍急的洪水带到了远至25公里外的官亭盆地,沉积在高于水面7~50米的河滩上。


模拟重建


据作者推测,溃坝将导致堰塞湖水位急剧下降110~135米,在24小时之内释放出的洪水量高达11.3~16立方千米——他们甚至在积石峡口的洪水沉积物中发现了直径2米的巨石。洪水过后上游的循化盆地最终会留下一个残湖,在随后的1000年内被新的沉积物填满。

随后,他们对从溃堤上下游的沉积物中找到的炭化木样本进行了碳14元素加速器质谱测定(AMS),证明了下游的溃堤沉积物与上游的堰塞湖沉积物年代十分相近,很可能就是同一场洪水造成。

模拟重建


巧合的是,洪水直接冲击的官亭盆地范围内有一处属于早期齐家文化、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2005年,《自然》还报道在遗址中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面条(小米制)。

喇家遗址被证实毁于一场地震。作者发现,喇家遗址的废墟之上也有积石峡溃堤带来的洪水沉积物,证明洪水曾经在地震之后淹没此处。


说明图

更巧的是,他们发现在喇家遗址地震形成的黄土裂隙中,只存在典型的洪水沉积物,而没有季节性雨水带来的、更加细密的沉积物。这暗示着溃堤洪水是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一年之内到来的(否则雨水先到);同时,这场地震既然发生在洪水前的一年之内,也很可能正是形成积石峡滑坡崩积坝的元凶。


说明图

喇家遗址的灾难,却给科学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由于证明了地震与洪水在一年之内接连发生,他们通过给喇家遗址内崩塌房屋中的若干孩童遗骨进行碳14断代检测,非常精确地将洪水发生的时间窗口缩小到了公元前1922±28年。

这场洪水会给黄河下游地区带来怎样的灾难,作者仍不能断言。他们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出溃坝造成的洪峰流速约是积石峡地区平均流量的500倍,达到约40万立方米/秒。这种规模的洪水已经可以在地球全新世时期(公元前9700年至今)最大洪水的榜单上赫然有名了。

经过与近代类似的溃堤洪水进行比较,作者认为积石峡洪水靠着它11~16立方千米的总量,可以轻易地横扫下游2000公里,并突破途经的各种天然屏障,给中原地区的每一个原始文明带去空前的灾难。

公元前1922年的这场洪灾,不仅在规模和影响范围上达到了史书中描写的“九州阏塞,四渎壅闭”;同时也暗合了现存文字记录都只说洪水、不提狂风暴雨的可疑现象。

此前对洞穴沉积物的检测表明,距今8000~500年前亚洲的夏季季风处于逐渐减弱的状态;对黄河下游土地与湖泊的勘测也表明,该地区凉爽、干燥的气候正是始于公元前2000年。因此,如果史书中“大洪水”果真存在的话,单纯的降雨也会力不从心。


说明图

此前的考古学研究证明,黄河下游曾在约公元前2000年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向北改道。作者认为,积石峡溃堤洪水很可能造成下游发生天然堤侵蚀、支流河口沉积等现象,导致下游黄河主干道变得不稳定——于是在新的干道形成之前,传说中的“连年洪灾”是可能的。

这样的天灾将成为下游地区农耕文明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难以磨灭的共同记忆,并在千家万户口口相传十个世纪之后由后人书写到正统信史中。


示意图

即便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虽然尚未现世,但关于它始于何年、没于何月的讨论早已热闹了很久。古籍记载的夏始于公元前2200年;上世纪末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则通过星相学等巧妙手段,提出了夏朝“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时间框架,但目前仍有争议;而本研究证明的史前大洪水,则暗示着一种新的夏初时间点:公元前1900年左右。

这比之前的两种理论晚了2~3个世纪,却与考古学记录中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的大规模转型时间符合、与黄河中游夏文明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在时间上更加贴近。作者认为,这大概不是简单的巧合。


说明图


以上

夏朝真的存在!中国地质学家发现关键证据

-----------------------------------------------------------------------------------------------------

以下是对许宏批评的批评 (黑体字是我的评述

许宏:

【这个论文用了一个特别吸引人眼球的题目,Outburst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dynasty,但其论证完全不支持这个论题。这是我的第一感觉。这个工作很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地貌学的、关于地震与洪水的研究,但根本推导不出其所谓的关于大禹和夏这个问题的结论。



从学理而言,如果谈大禹治水、谈夏朝的诞生,就是接受了先秦文献关于大禹和夏的记载,认可文献本位。在空间上,大禹治水和夏的传说是围绕中原附近展开的,那个地方尤其是中原东部易遭水患,而在时间上,按传统的观点,是公元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论文现在给出一个颠覆性的答案,就形成一个悖论。即它只是认可了夏与大禹的概念,却彻底否认了文献中给出的夏与大禹的时间和空间的基本背景关系,所以这根本不是历史学的研究,不是文献本位的研究。同时这也不是考古学的研究。因为论文只用了喇家的材料。而关于喇家的地震与大洪水带来的灾难现象,关于公元前1900年前后的测年,这都不是新认识,是学界这几年已经得到的认识。而其他的材料论文只提到二里头,没有用考古学的材料,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所以我作为一个专业学者,本来不想评价这个工作。


许先生对待论文采用了中原本位的态度,认为大禹治水和夏是围绕这中原附近展开的。而这次的发现是在青海喇家遗址,他认为区域不可信。

你看下许队长接受记者采访怎么说的?他当时认为 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大幅度扩展到很远的地方,为什么这次青海就不行了

二里头“大国”的软实力(图)_网易新闻中心

“这一范围,甚至突破了《尚书·禹贡》所载‘九州’的范围。”许宏说。


另外,许队还是不断强调这篇文章不是历史学、不是文献本位,这就有点象体制内某些相声演员说郭德纲,不管你多卖座,你说的不能叫“相声”这么可笑。


这个工作的专业领域不是历史学,也不是考古学,而是地质学与环境学等,在其本领域的研究很可能是科学的。但用或许,可能,大概,如果这一推论成立等等字眼,把结论引申到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这还是科学的吗?


地质学和环境学都属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论文使用大概,可能是一种常用说法,是严谨的表示。文章没有说某些就是定论,某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论文引用的年代学的数据,不是最新的,导致其在年代学上的研究基础根本不成立。论文署名作者中有优秀的考古学家和年代学家,我很怀疑他们是否都看过论文并认可这个研究结论。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基础上,最新刚刚结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出的二里头文化上限年代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一般认为进入了青铜时代的二里头文化二期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这是学界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得到的最新结果。而论文所引却说二里头是公元前1900年,与早期青铜时代吻合。这中间超过200年的时间差,使其与二里头关联的结论完全站不住脚。


我的新浪博客,考古人许宏,首页置顶的文章,《从仰韶到齐家——东亚大陆早期用铜遗存的新观察》,专门讨论早期青铜时代的问题,综合了学界最新的成果,里面有详细的分析。齐家文化进入青铜时代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二里头二期也不早于公元前1700年,而这与论文所说的公元前1900年完全不吻合。


《从仰韶到齐家——东亚大陆早期用铜遗存的新观察》,从仰韶到齐家——东亚大陆早期用铜遗存的新观察 是篇博客文章。我在当当搜许队的书,看到一些考古书,但学术地位不敢肯定,我觉得向写给外行人的。许先生这里不认可science文章,信任自己的博客文章,可以写一篇学术反驳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才能表示同级别的反驳。


对二里头文化定期的质疑,我查了下网上信息,很多是许队的说法,还需要查相关靠谱的资料评述。

其实对于许宏的说法,也有人提出质疑



论文把完全不相关联的东西糅合在一起,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证据链,其结论是否能够成立是可想而知的。】



许队把文章说得一文不值,好像science只是在乎哗众取宠,不要逻辑思维。这种指责有些太不符合实情了吧。




许队的出版物


------------------------------------------------------------------------------------------

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历史学家魏阳也在讨论中对其结论提出质疑:(黑体是我对他评判的评判)

【大禹治水可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神话,有洪水遗迹不能证明这个朝代的存在。史学界公认的,史记中记载的夏代的中心离开青海这个发洪水的地方有多远,不可能有联系。


史学界没有魏阳说的公认说法,相反,尧帝-舜帝时期,中央控制的地区已经很大了。这里可见《史记 夏本纪》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范围绝不是魏先生想当然的中原地区


就算是有力的秦代都不大可能有能力去青海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夏代之前的大禹就更不可能去青海了。所以这个史记中的“道河积石”,应该不是青海的地方。而是说用堆石头的方法来引导河流,就是道河和积石是两个动宾短语并列。这个所谓洪水证据,只能增加关联性,不能直接证明关于夏代的文字史料的可靠性。更不用说年代上还有200-300年的差别,没法解释。在没有直接证据之前,不能排除夏代与大禹只是先民根据曾经有过的洪水的记录,编造或者想象出历史想象。


秦代怎么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水利工程,那我住的成都外都江堰水利是谁修建的?难道人们是祭祀两千年根本不存在的李冰父子?


道河和积石是否是两个动宾短语并列?要结合上下原文,前面一句:道黑河,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黑河,三危,南海都是地名。注意这里有个“道”字,在黑河前面。 下面一句: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这句和上句是承接的,用的句式也一致。

道在这里,应该是“引导,疏通”的意思,见说文(不要忘了是古书)解释



道河积石不是“道河和积石”而是在积石那个地方顺通河流(应该指黄河)

早期政权范围都很小,夏代如存在,应该在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 二里头文化有可能的, 但是需要更多证据。 这次发现洪水并非没有意义, 但是由此证明夏代实在太过草率。 因为这个朝代可能是先民根据洪水的回忆编造出来的。 根据竹书纪年和史记, 大禹的年代比这次洪水要早两三百年。 考古学家不同意这位地理学家的说法很正常。】


史记最早纪年是公元前841年,没有魏先生说的对标纪年。

请看 中国编年史为何始于公元前841年?

因为典籍(包括竹书纪年)里面没有前面的纪年,所以国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为了编订公元前841 年之前的历史年表。2000 年11 月9 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才将中国历史纪年推算到了公元前1300



第一场live 请支持 知乎 - Live

user avatar

1、关于本次研究的测年

@wushan wen

所说,这次《科学》杂志发文(

science.sciencemag.org/

)的一作吴庆龙很早就开始此项研究。2009年他在《中国科学 · D辑》发文(

黄河上游积石峡古地震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异常古洪水灾害

),已经比较详细的说明了堰塞湖溃坝导致喇家遗址毁灭的地质学证据。不过他2009年的这篇文章定年在了1730BC,跟这次《科学》杂志上说的1922BC有200年的差距,跟一般估计的夏朝开始年代相距较远,因此在2009年这篇文章里,没有提夏朝存在证据的事。

在2009年文章中,作者似乎主要关注堰塞湖的证据,所以C14测的也是堰塞湖湖相地层的年代,由于理想样品缺乏,测不准也是自然的;利用堰塞湖文化层推断的时间范围,就更模糊。

而2016这篇文章中,测年证据明显丰富了很多,关注重点也主要放在了喇家遗址和其附近受洪水影响的官亭盆地,以及积石峡上游的循化盆地。

造成这一关注点转变的,似乎(我猜)是在喇家遗址黄土裂隙中发现洪水沉积物这一关键证据。这一证据比以往更加强烈的指示了地震-堰塞湖-溃坝-喇家毁灭这个事件序列在时间上的紧密关联,从而把研究者的目光重新引回了喇家遗址本身。

(这图不是本次科学杂志文中的,但被科通社报道使用,可能是吴庆龙等作者直接提供给科通社的吧)

2、一些矛盾之处

我看了一些各家评论,似乎有这么几个事情各家各持一见:

1)四千年前事件发生时,到底是多雨,还是干旱少雨,看到了不同的说法;

2)关于溃坝导致大洪水的水量,有说比万年一遇多三四倍的,有说跟1850s某次洪水十几天内水量总和差不多,而且经过黄河几字湾缓冲,到下游剩不下多少的;

3)有人说堰塞湖溃坝洪水短时间就没了,有人说下游改道后,需要十年以上时间重建河道的。

这些事情可能需要专业人士(而且是各专业的专业人士)予以厘清的。

3、蠡测下一步的工作

就2016这篇新文而言,我想下一步很重要的工作应该是计算机数值模拟四千年前这次积石峡溃坝到底会波及哪些地区,是不是真的如文章作者猜测的那样能形成从鲧到禹长达22年才能治好的黄泛。但要想严谨的模拟,恐怕就不能直接套用今日之地形数据——把城市什么的去掉也不大行。

黄河是一条泥沙量很大的河流,历史上多次变道,对黄河下游平原贡献了不少泥土;被治理之后,河道相对固定,这些泥沙就日积月累的垫高河道,以致黄河成了“海河和淮河的分水岭”。另一方面,几千年来黄土高原的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包括大型宫殿建筑对原始植被的破坏,让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能力越来越差,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黄土高原的地貌在黄河及其支流的侵蚀下也必然有显著改变。

所以黄河在四千年间,是参与改变了中下游的地形地貌的,但具体改变了多少、改变了哪些地方,这样的改变是不是可以在四千年前这次比万年一遇洪水还猛三倍的洪水面前忽略不计,是需要谨慎分析的,改变不可忽略之处,是要考虑这些改变因素,对四千年前的地形进行重建的。

现在做溃坝波及范围数值模拟的人似乎还不少,适用的code也都不止一个(BREACH, MIKE11, DAMBRK, SMPDBK等),似乎溃坝数值模拟几乎成了当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标准配置。不过对积石峡溃坝事件而言,一则四千年前地形存在未知,地形重建工作可能耗时巨大;二则植被、城市分布不同,地表对水流的阻滞能力也不同,模拟的参数当然也就受影响;三则以其水量之大、波及范围之大,使得该项研究需要巨量的计算能力——当然我们有神威太湖之光,也许这不算是问题。



这图是Annunziato等人做的伊拉克摩苏尔大坝溃坝影响范围模拟。这个范围比黄河上游产生溃坝的影响范围小很多,地形也简单很多。如果是要做积石峡溃坝的数值模拟,恐怕没这么简单。

4、杂议

看到这个研究结果,确实感觉超有意思。让人不禁想起复旦严实博士此前研究发现的“中国人的三个超级祖先”——在距今5400、6500、6800年产生星形扩张的三个超级猛男(

人類學雜記

)——严实曾考虑过把他们称作“三皇”。

如果6800-5400年前的三个猛男真的是所谓三皇,而3950年前毁灭包括喇家遗址在内的黄河流域人类聚居点的大洪水真的是大禹和他爹治的那场大水,猛然感觉中华文明的上古传说简直真实的可怕——至少夏初之前黄帝炎帝蚩尤、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故事,可能真的就是一两百年内的历史,传说的色彩似乎一下褪去了不少;而从周代以至司马迁的早期历史学家们,能把距他们1000多年事情记到这样的程度,也真是敬业的可怕。

(在自我科普喇家遗址的过程中严重参考下列资料:

中国考古-喇家遗址专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积石峡堰塞湖溃坝导致夏朝初期大洪水一说,在学术界和公众中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地质学证据、考古学发现、文献记载以及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一、 积石峡堰塞湖溃坝论的核心内容: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距今约4000年前(也就是夏朝建立初期),黄河上游的.............
  • 回答
    台积电 3nm 工艺传出可能延期的新闻,这是一个牵动全球半导体产业神经的重要议题。要评价这一消息,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潜在原因、对台积电自身的影响、对客户的影响、对整个半导体行业的影响,以及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一、 消息的来源与可信度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消息的来源。通常,这类传闻可能.............
  • 回答
    台积电,这个名字在半导体行业早已是如雷贯耳,更是一个几乎被神化的存在。要评价它,我们得从它的过去、现在,以及它那充满不确定性却又极具潜力的未来说起。台积电的过去:从代工者到行业颠覆者台积电的故事,始于一个看似朴实的商业模式:晶圆代工。在它成立之初,芯片设计公司更热衷于垂直整合,自己设计、制造、销售一.............
  • 回答
    台积电将2万片低端制程产能转移至大陆,这件事乍听之下,似乎是这家半导体巨头在“向中国大陆靠拢”,但细究之下,这背后牵扯的利益、战略考量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这件事本身,怎么看?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低端制程”的产能,这几个字很重要。台积电目前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是先进制.............
  • 回答
    台积电的 N4P 工艺,那个宣称能带来 11% 性能提升或 22% 功耗降低的版本,绝对是半导体行业里一个值得深入聊聊的节点。这可不是随便吹嘘的数字,背后代表着台积电在制程技术上的又一次迭代和进步,对整个电子设备行业都可能产生不小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明白 N4P 是什么意思。它是台积电 4nm 系列.............
  • 回答
    最近关于台积电在 5 纳米制程上的一系列动作,确实是半导体行业里最值得关注的焦点之一。台积电作为全球晶圆代工的绝对领导者,他们在新制程上的每一次突破,都直接牵动着整个科技产业的神经,特别是那些依赖先进芯片设计的公司。这次台积电冲刺 5 纳米,可以说是他们多年来持续投入和技术积累的自然延伸。要知道,从.............
  • 回答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TSMC),这家被誉为“护国神山”的半导体巨头,近来关于“被美国控股49%”的说法甚嚣尘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事实,然后才能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被美国控股49%”的真实性。直接而言,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 回答
    老人摔倒在积水路面,无人帮扶最终不幸溺亡,这绝对是一件令人心痛且深思的悲剧。这样的事件,不能仅仅用“不幸”二字来概括,它背后牵扯出了太多值得我们剖析和反思的社会现实。首先,让我们还原一下可能的场景。当这位老人,可能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在潮湿的街道上不慎摔倒,身体浸入路面的积水中时,周围的人们做了什么.............
  • 回答
    新华社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评论“世上没有速效救‘芯’丸?”,这句话本身就很有意思,它点出了一个核心问题:芯片产业的复杂性以及短期内解决供应短缺问题的难度。评价这句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用了一个比喻。 “速效救‘芯’丸”: 这个词组非常生动。一方面,“速效”强调了大家对当下芯片短缺问题的急迫性.............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功能游戏《微积历险记》。《微积历险记》是一款旨在通过游戏化互动的方式,帮助玩家理解和掌握微积分核心概念的游戏。它试图将枯燥的数学理论转化为有趣的挑战和故事情节,从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效率。要评价这样一款功能游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一、 核心目标与理念的达成度 目.............
  • 回答
    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关于降低美国药品价格的承诺,可以说是他最受关注也最具争议的政策方向之一。他不止一次地公开表达过对高昂药价的不满,并将此描绘成美国消费者承受不公平负担的根源。他的核心论调是,美国人民支付的药价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药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定价能力过强。为了兑现这.............
  • 回答
    谈论 Google 在 Material Design 上的投入程度,确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远非简单的“积极”二字能概括。这更像是一种战略性的、持续性的文化渗透和技术输出。首先,我们得看到 Material Design 的诞生背景和目的。它不是一个心血来潮的设计灵感,而是 Google 为了解.............
  • 回答
    英国籍女婿不愿集中隔离,上海街道积极为其想办法一事,从多个角度来看,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法律法规以及人道主义和公共卫生等多个维度。背景梳理(根据公开信息和一般情况推测): 时间点: 此事发生在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是疫情早期或中期,全球范围内对病毒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和困境的复杂问题,涉及道德、情感、社会责任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层面。对于“老人为支持抗疫,捐出毕生积蓄,应不应该收这个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肯定和尊重老人捐赠行为的道德层面: 无私奉献的精神: 老人们捐出毕生积蓄,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伟大情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浪客剑关于“台积电南京扩产”的批驳文章,以及这次扩产对中国芯片“去 A 化”进程的影响。关于浪客剑文章的评价:浪客剑的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提供了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视角,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复杂、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他的批驳点很鲜明,核心在于对“台积电南京扩产”这一事件的“定位”.............
  • 回答
    媒体宣扬“院士一件衬衣穿30年,最后捐出百万毕生积蓄”这样的价值观,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价值导向。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宣传试图传递的是一种“朴素”、“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 彰显科学家的高尚情操: 在大众认知中,科学家往往是智慧.............
  • 回答
    评价中国新冠疫苗上市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中国新冠疫苗的上市,无疑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包括其研发速度、安全性与有效性、产能与接种普及度,以及其在国内外带来的深远影响。 一、 中国新冠疫苗上市的评价:总的来说,中国新冠疫苗的上市可以被评价为.............
  • 回答
    积木家装修公司,作为一个近几年在装修市场逐渐崭露头角的品牌,大家对它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总体而言,它还是吸引了不少关注。要详细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下手,就像装修一样,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首先,说说它的“核心卖点”——标准化和线上化。积木家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所见即所得,线上化装修体验”。这.............
  • 回答
    关于这位女教师的经历,以及旅行带给一个人的价值与积淀:这位女教师选择辞职去看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勇敢和值得尊敬的决定。在当下社会,稳定和安逸往往是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而她却选择了背离主流,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这背后一定是对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思考,不甘于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消磨掉内心的热情和好奇。首先.............
  • 回答
    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近期的表态,将矛头指向了“傲慢”和“地缘政治风险”,并呼吁美欧将芯片制造带回本土,这番话无疑在科技界和地缘政治领域都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我认为,他的发言既有深刻的反思,也带有一些特定的立场,需要我们多角度地去解读。首先,从英特尔自身角度来看,基辛格承认“因傲慢输给了台积电”是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