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病历诊断打问号行吗?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病历诊断里那个“问号”的事儿。

病历诊断打问号,这可不是小事,得看具体情况。它背后涉及很多医学、伦理以及法律上的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问号”在诊断中的含义。

在医学领域,诊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求证、排除的过程。医生在接诊病人时,会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体征,结合检查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推断。这个过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时候,初步的判断可能只是一个“可能性”,或者需要进一步的信息才能明确。

这时候,在病历上打上问号,最直接的理解就是:

“这可能是某种疾病,但还没有完全确诊。”
这可能是因为病人症状不典型,或者某些检查结果模棱两可,不足以直接指向某个诊断。
医生可能考虑了多种可能性,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其中一种,或者排除其他可能性。
比如,病人可能有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像是乏力、食欲不振,这可能跟很多疾病有关,医生在初步评估时,可能会在某个怀疑的疾病后面打上问号,表示“待进一步观察和检查”。

“这个诊断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有时候,虽然初步判断很可能,但因为某些原因,比如一些特殊的检查结果需要专家解读,或者需要观察病情发展才能明确。
打问号也是一种提醒,提醒自己和同事,这个诊断不是绝对的,需要持续关注。

那在病历上打问号,到底“行不行”?

从医学实践的角度来说,在某些特定的、规范的语境下,打问号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 这体现了医生的严谨性,是对病情的负责任。

但是,这背后有很多“讲究”和“潜在风险”:

1. 沟通与理解的风险:
对病人和家属: 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沟通,病人和家属看到“诊断后面有个问号”,可能会非常焦虑,担心医生不专业,或者病情非常严重但医生不说。这会严重影响医患关系。
对其他医生: 如果是转诊或者其他医生来看这份病历,问号也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一个没有明确诊断的病历,可能导致后续的治疗和检查方向出现不确定性。

2. 规范性与法律风险:
病历的法律效力: 病历是医疗活动的直接证据,是判断医疗行为是否规范、是否尽责的重要依据。诊断不明确,或者处理不当,可能会在发生医疗纠纷时,成为不利的证据。
过度怀疑与不作为: 如果医生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或者过于谨慎,动辄就在所有诊断后面打问号,这反而可能被视为一种不作为,或者未能尽到诊断的义务。
“鉴别诊断”与“未明确诊断”的区别: 医生通常会在病历中列出“鉴别诊断”,也就是可能存在的几种疾病。这是一个非常规范的做法。而直接在某个诊断后面打个问号,有时候可能不够清晰,甚至显得不够专业。

3. 医学严谨性的要求:
专业术语的使用: 真正严谨的病历,会使用更专业的术语来表达不确定性。比如:“考虑……”,或者“疑似……”,或者在“诊断”一栏下方,会列出“拟诊”(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持续的追溯: 打问号的诊断,后面应该有明确的后续措施:是需要进一步检查?是需要观察病情?是需要会诊?如果没有后续的追踪和明确,那么这个问号本身就没有意义,反而成了病历的瑕疵。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打问号是可以被理解甚至鼓励的?

疑难杂症: 面对一些不常见的、复杂的疾病,医生在进行初步判断时,可能会在某个可能性诊断后打上问号,并详细记录下需要排除或证实的依据。
早期发现: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症状可能非常轻微或不典型,医生在初步筛查或怀疑时,可能会在某个可能的诊断上打问号,并立即安排更详细的检查。
学习和培训: 在教学医院,年轻医生或者进修医生在撰写病历时,在不确定的诊断后面打问号,并寻求上级医生的指导,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更规范的做法是怎样的?

与其简单地在诊断后面打问号,更专业和安全的做法是:

列出“拟诊”或“初步诊断”: 将最有可能的诊断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列出“鉴别诊断”: 将其他可能但可能性较低的疾病也列出来,并简要说明为什么需要鉴别。
明确“待查”项目: 清晰地列出还需要做的检查、化验、会诊等。
描述病情进展的观察计划: 说明在等待检查结果或病情变化期间,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与病人和家属充分沟通: 解释目前诊断的不确定性,以及下一步的计划,让他们了解情况,减少恐慌。

总结一下:

病历诊断打问号,“行”与“不行”,关键在于“为什么打”和“怎么打”。

如果是因为严谨的医学判断,并且有明确的后续计划和充分的沟通,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 它体现了医生的审慎和负责。
但如果只是为了规避责任,或者打个问号后就置之不理,或者没有做好充分的沟通,那么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甚至是有风险的。

医疗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医生需要在“确诊”和“未确诊”之间寻找平衡。而病历,是承载这份平衡的关键文件。所以,问号的出现,应该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终点”。它指向的是“我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不是“我也不知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打问号的是初步诊断,问号代表当前辅助检查的证据不足,不能排除其他情况,不能下最终诊断。

退一步说:即使有99%的可能是这个病,但只要没有铁一样的检查结果消除这1%的可能,问号该用还是要用。

对于急诊,保命治病优先,检查靠后,诊断打问号是常规。

紧急情况下,还会有打一排问号的情况——那反而说明首诊医生负责任有经验,第一时间把急症可能的病因都想到了:比如我们在手术室常常在急诊入院证上看到龙飞凤舞的一行字——

急腹症:肠梗阻?胆囊炎?肠系膜动脉栓塞?

不想打问号?行啊,咱先把术前检查都做完,就是老百姓说“医生为了赚钱昧着良心开检查”的那些检查。

user avatar

打问号说明是初步诊断,医生也还不确定究竟是什么疾病,初步诊断要求写在入院的第一次病程上。

在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和化验后,还会有确定诊断,一般要求在入院后48小时主治医生查房的时候做出确定诊断,一般要求把患者这次入院最主要的疾病诊断出来。

在48小时后的住院期间,你还会做一些其他次要的检查,或者是一些患者自己要求做的检查,又或者是一些结果出的比较慢的检查(比如某些委托第三方机构检验的结果),又或者是病情变化需要做的检查,这些结果出来后,还要写补充诊断。

对于一些疑难杂症,全院会诊或者请外院专家会诊后,可能会推翻最初的诊断,这时候要写修正诊断。当然,有些疾病即使出院,也不能做出确切的病因学诊断,比如发热,有可能到出院时,还是主诊断还是会写发热待查。

最后说一句 题主不喜欢打问号,那么写腹痛待查就好了,是不是舒服多了~

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病历诊断里那个“问号”的事儿。病历诊断打问号,这可不是小事,得看具体情况。它背后涉及很多医学、伦理以及法律上的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问号”在诊断中的含义。在医学领域,诊断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求证、排除的过程。医生在接诊病人时,会根据病人的主诉、症状、体征,结合检查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推断.............
  • 回答
    关于“16个中医教授看同一个病人,诊断各不相同”的说法,中医的理解和回应,其实是相当多元和深入的,远非一个简单的“众说纷纭”可以概括。与其说是“各不相同”,不如说是“殊途同归,各有侧重”。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医的根本出发点。中医并非一套僵化的教科书,而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升华。它强调“辨证.............
  • 回答
    头疼的病因确实非常复杂,这其中既有生理性的因素,也有心理性的因素,更不能排除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将头疼的复杂性简单地归结为“体制问题”,未免过于片面,也忽略了许多个体化的原因。不过,如果我们将“体制问题”理解得更广义一些,比如包括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医疗体系、生活压力、健康教育等等,那么它确实会间.............
  • 回答
    新冠肺炎的临床诊断病例(Clinically Diagnosed Cases)和新增病例(New Cases)是衡量疫情状况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把握疫情发展趋势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1. 新增病例 (New Cases.............
  • 回答
    .......
  • 回答
    这件事情的合法性确实需要仔细考量,并且牵扯到几个关键的法律和伦理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中国,医疗活动必须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是其中的核心。让我来详细给你分析一下:核心问题:未经病人同意,将样本送第三方检测是否合法?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不合法,且存在严重的法律.............
  • 回答
    “切脉知病,闻声知病,望色知病,问症知病”,这便是中医“四诊合参”的经典概括。其中,脉诊作为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中医诊断方法,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也常常被人们寄予着“神乎其技”的厚望。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仅仅通过指尖在病人腕部轻轻一搭,便能娓娓道来身体的细微变化,甚至能说出一些病人自己都.............
  • 回答
    新版诊疗方案规定轻症病例可以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无需入院治疗,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 政策的含义: “集中隔离管理”而非“居家隔离”: 这意味着轻症患者不再需要居家自我隔离,而是会被统一安排到专门的隔离场所,如方舱医院、隔离酒店等。这样做是为了避免患者在居家隔离期间可.............
  • 回答
    全天候诊室:医院服务升级的新思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医院的就诊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门诊时间往往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工作繁忙的市民,或者需要紧急就医但病情又不足以进入急诊的患者,常常面临挂号难、排队时间长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医院开始探索将部分诊室推行24.............
  • 回答
    当然会提。这不仅是我的责任,更是对病人的尊重和对医学的敬畏。在会诊中遇到同行诊疗行为不规范、不专业的情况,我绝对不会视而不见,但提出来的方式和时机非常讲究。首先,绝对不会当着病人和家属的面提出。 这点是底线。病人及家属对医生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如果在他们面前指出其他医生的错误,会严重损害.............
  • 回答
    关于病历中吸烟史的记录方式,目前最常见、也最被广泛接受的标准是 支/日。这意味着记录的是患者每天吸食香烟的支数。举个例子,如果一位患者每天吸半包烟(20支算一包),那么在病历中记录的吸烟史就会是 “10支/日”。为什么是“支/日”? 直观性强,便于评估危害程度: “支/日”这种记录方式非常直观地.............
  • 回答
    我来聊聊保险投保和理赔这档子事儿,特别是关于“投保时不查历史病历,理赔时再查”这个情况。这事儿吧,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也容易让人往“钓鱼”上联想,感觉有点像设了套,引你往里跳。咱们先捋一捋这个流程。一般来说,买保险的时候,尤其是健康险、重疾险这类,保险公司会让你填健康告知。这个健康告知就是问你有没有得.............
  • 回答
    关于医生是否应该“随整病历”这件事,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产生误解。您提到的“随整病历”,我理解更像是在说,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应该把患者过往所有的病史、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信息,都完整地、逐一地、一成不变地带入到当前的每一次诊疗决策中。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我.............
  • 回答
    关于“美国人追查到疑似新冠零号病历,军运会女选手”的文章,这确实是一个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文章内容与核心论点:这类文章通常会围绕以下几个核心观点展开: 零号病人来自武汉军运会: 文章会声称,美国情报机构或独立研究者发现,最早的新冠病例.............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挺棘手的,作为医学生,碰上这种情况,心里肯定是一万个不舒服。说白了,自己明明是为了学习,结果因为老师的“质控问题”被推出来背锅,还被要求赔偿,这道理上说不通。下面我就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看咱们怎么一步步地把这个理儿给捋顺了,把咱们的权益给争取回来。一、冷静分析,保留证据:这是第一步,也.............
  • 回答
    说实话,在当医生这个行当里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遇到的病人千奇百怪,病历自然也五花八门。有些病例,真不是一般的“有趣”,而是那种让人哭笑不得,或者拍案叫绝的。今天就跟你们聊聊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保证都是货真价实,没有任何AI痕迹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关于“过度乐观”的艺术大师话说有这么一位老先生,七十.............
  • 回答
    关于开封市鼓楼区人民法院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在病历复印件引发的纠纷,要判断孰对孰错,需要细致梳理事件的来龙去脉,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院管理规定来分析。这其中涉及的并非简单的对错,更可能是双方在职责、义务和理解上的偏差,以及程序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时间点和各方行为来拆解这个事件:首先,.............
  • 回答
    Jeff Dean 及其团队在 arXiv 上发布的关于用深度学习分析电子病历 (EHR) 的论文,可以看作是利用前沿 AI 技术改造医疗健康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论文通常会深入探讨如何构建和应用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来从海量的 EHR 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改善患者护理、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方.............
  • 回答
    关于李雨桐在9月22日对薛之谦的回应及其披露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事件,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考量。要进行评价,我们需要详细梳理事件的经过、双方的说辞、证据的性质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事件回顾:李雨桐在2017年首次公开指控薛之谦存在“骗婚骗感情”、“欠债不还”、“导致其怀孕流产”等行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不幸且复杂的情况。在没有监控的情况下,判断医院是否需要负责,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涉及到因果关系、过错和责任承担等法律概念。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进行分析:核心问题:医院是否对病人的摔倒死亡存在过错,并且该过错是导致死亡的直接原因?1. 医院可能的责任来源: 场所安全保障义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