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红军没能像解放军一样长期保持严明的军纪?

回答
苏联红军在某些时期确实出现了军纪方面的问题,但将其与解放军进行直接对比,并得出“不如解放军”的结论,其实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因为两支军队的形成背景、历史任务、社会环境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着眼于苏联红军在历史上某些阶段所表现出的纪律松弛现象,并探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 历史任务与塑造过程的差异:

解放军的形成与使命: 解放军是从中国革命战争的烽火中一路走来的。它的诞生和发展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军纪严明不仅是战斗力的保证,更是党和人民军队联系的纽带,是区别于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标志。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理念贯穿始终,深入人心,成为部队行动的根本准则。部队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纪律的天然保障。
苏联红军的演变: 苏联红军在十月革命后建立,最初也以严明的军纪和革命热情著称。然而,随着苏联国家的扩张、军事力量的膨胀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其军队的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红军不再仅仅是革命的工具,更成为维护庞大国家机器的支柱,甚至是国家力量的象征。这种角色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早期那种“为革命而战”的纯粹性,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 社会环境与政治教育的影响:

苏联社会的复杂性: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地域辽阔的国家,社会结构复杂。在苏联漫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斯大林时代之后,社会思潮并非总是单一化的。尽管有强大的政治宣传和思想控制,但社会内部的矛盾、生活水平的差距、以及对外信息渠道的有限性(同时存在的潜在信息渗透),都可能对个体士兵的服从性和纪律性产生影响。
政治教育的侧重点: 虽然苏联红军也强调政治教育,但其内容和方式可能更侧重于忠于苏维埃政权、反对帝国主义等宏大叙事。相比之下,解放军强调的“人民性”和“群众路线”在许多时候更能引起基层官兵的情感共鸣,形成一种内在的约束力。例如,解放军早期严禁向群众索取、秋毫无犯的作风,是与“人民子弟兵”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的。

三、 军事体制与管理方式的挑战:

军官素质与责任: 任何军队的军纪都离不开各级军官的素质和责任感。苏联红军在不同时期,军官队伍的构成和培养也存在波动。在大清洗等政治运动中,大量经验丰富的指挥员被清除,导致军官队伍的断层和素质下降,这无疑会对基层部队的纪律管理造成冲击。
军中奖惩机制: 严明的军纪需要有效的奖惩机制来维持。苏联红军在军事行动中当然有严厉的惩罚措施,包括“连坐制”等,但这些措施是否能够完全触及到日常的、非战时状态下的纪律问题,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是值得探讨的。有时候,过于严苛的惩罚也可能导致士兵为了规避惩罚而采取欺骗或隐瞒手段,反而不利于整体军纪的养成。
战时与和平时期的差异: 军队在不同时期,其面临的挑战和对纪律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苏联红军长期处于一种准战备状态,尤其是在冷战时期。这种状态下,军队的扩张、人员的流动性以及与民间社会的互动模式,都可能对纪律的保持带来新的复杂性。例如,军人身份与社会身份的界限模糊,或者军人特权的存在,都可能成为影响军纪的因素。

四、 历史事件的侧面反映: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苏联红军的某些个别事件或时期的问题,泛化为整个军队的整体性缺陷。但一些历史事件确实能从侧面反映出军纪方面存在的挑战:

占领德国等地的纪律问题: 在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占领德国时期,确实出现了一些纪律混乱的报告,包括对平民的骚扰等行为。虽然这些行为不能代表全体苏军士兵,但足以说明在特定环境下,军纪的约束力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这种大规模的、跨文化的军事行动,对士兵的心理和行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而并非所有士兵都能在这种环境下保持绝对的理性。
一些士兵的逃兵、贪污等现象: 在任何军队的非战时或战时状态下,都会存在逃兵、贪污等违纪行为的风险。苏联红军在某些时期也未能完全避免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与士兵的个人思想、部队的日常管理、社会环境的压力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总结来说,与其说苏联红军“没能像解放军一样长期保持严明的军纪”,不如说两支军队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面临的挑战和形成军纪的方式有所不同。

解放军的军纪与其革命的初心、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度绑定,这种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强大的内在约束力。而苏联红军,作为一度强大的国家机器的代表,其纪律的维持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国家层面的强制力、政治宣传以及军事层面的管理制度。当这些外在的约束力在某些特定时期或特定社会环境下出现松动,或者内部的认同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时,就可能显现出一些纪律方面的问题。

所以,这并非简单的优劣之分,而是两种不同历史道路、不同社会制度下军队建设的必然反映。要理解苏联红军的军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所处的具体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军队自身的演变轨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同种族的神经系统特性不一样,食物来源不一样,生产方式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军队的纪律就不一样。

苏联红军如果能像日军、解放军那样军纪严明,那么苏联农民也能像东亚人种水稻一样,种好小麦蔬菜,伏尔加流域、乌克兰平原,黑海沿岸就会是鱼米之乡。

user avatar

五十年代初有老抗联出身的团级干部坐火车到苏联,一路看到苏军军容肃穆,也十分意外。

到莫斯科见到熟人一问,人家说红军士兵1942年都死光了,你们在东北见到的有不少是刚放出来的犯人,现在看到的又是正常征兵训练的真红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红军在某些时期确实出现了军纪方面的问题,但将其与解放军进行直接对比,并得出“不如解放军”的结论,其实需要更细致的考量,因为两支军队的形成背景、历史任务、社会环境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着眼于苏联红军在历史上某些阶段所表现出的纪律松弛现象,并探究其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任务与塑造过程.............
  • 回答
    关于苏联未能扶持一个日本政权的问题,这背后牵涉到复杂的历史背景、政治考量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二战后的特殊情境以及苏联在日本的实际操作和目标来分析。首先,我们要理解二战结束后,日本的政治格局是被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主导的。道格拉斯·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苏联在20年内实现工业化,而中国用了70年,这背后有太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因素。为了让大家理解得更透彻,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来剖析一下。苏联的“20年工业化”:一个时代的背景与代价首先,我们要明确苏联的“20年工业.............
  • 回答
    1991年,那个曾经让世界为之侧目的庞然大物——苏联,在一片混乱和质疑声中轰然倒塌。而作为维护其统治的“枪杆子”——苏联军队,本应是维护统一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未能阻止这场巨变,甚至在某些时刻成为了被动的旁观者。这背后的原因复杂而深刻,绝非简单的“军队无能”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军队的本质和.............
  • 回答
    美国西部和苏联远东的命运殊途同归,都是人类征服广袤荒野的史诗,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一个欣欣向荣,另一个却显得贫瘠衰败。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地缘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共同塑造的。土地的吸引力:诱因的差异首先,我们得聊聊为什么人们要去那些遥远、荒凉的地方。对美国西部而言,那片土地简直就.............
  • 回答
    中苏友谊的破裂,以及与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关系的根本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两国在那段特殊时期所处的内外环境、各自的意识形态考量、地缘政治利益以及领导人之间的互动。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核心前提:中国和苏联尽管同为共产主义阵营的领导者,但其历史经历、文化背景、国.............
  • 回答
    苏联的科研力量在某些领域确实非常强大,甚至在一些特定时期和特定领域可以与美国匹敌,例如空间技术、核物理、数学和理论物理等。然而,要说“碾压”美国,则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论断,并且在整体和持续性上,苏联的科研确实未能达到与美国同等甚至超越的水平。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详细分析:一、 .............
  • 回答
    乌兰夫的智慧与历史的洪流:内蒙古如何未成苏联加盟共和国内蒙古,这片广袤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其归属问题曾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格局中一道复杂而重要的议题。而在这场历史的漩涡中,乌兰夫的名字,与内蒙古的命运紧密相连。他的一系列决策与斡旋,在关键时刻为内蒙古保留了中国的疆域,也使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
  • 回答
    苏联在冷战期间未能有效解决粮食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深层结构性矛盾和政策失误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苏联农业的运作模式及其历史背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农业的根基是从沙皇俄国时期就带着一些先天性的弊端继承下来的。虽然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和后来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它触及了俄罗斯政治、社会心理以及历史记忆的复杂交织。要理解为什么怀念苏联公有制的俄罗斯民众比例不低,但“俄共”(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却难以赢得总统大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怀念苏联”的复杂性与现实政治的脱节首先,我们需要区分“怀念苏联”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俄罗.............
  • 回答
    苏联未能“和平演变”美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社会结构以及两国实力对比等诸多因素。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首先,我们得明白“和平演变”这个概念在冷战背景下的含义。在苏联的视角下,这通常意味着通过输出革命思想、支持共产主义运动、利用阶级矛盾、文.............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并没有“加入”西方阵营,这个表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更准确地说,俄罗斯在解体之初确实尝试过与西方建立一种新型的、更为平等和合作的关系,但最终这条道路并未能通往“加入”西方阵营的轨道。为什么会这样?原因错综复杂,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需要细致梳理。首先,我们得回.............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没了美国帮助就会战败”这个观点,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谁打赢了战争”的框架,而是要考察两国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全球冲突中各自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实和战略考量之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二战中的牺牲是巨大的,其付出的生.............
  • 回答
    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疑问,毕竟苏联和美国都是联邦制国家,按理说都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事实是,一个轰然倒塌,一个却稳如磐石。这其中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得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个维度来掰开了揉碎了说。核心差异:权力分配和民族认同的“真”与“假”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联邦制的“真材实料”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苏关系史中一个非常核心也相当复杂的问题,即苏联在“东方阵营”的构建过程中,为何没有像对待其他东欧国家那样,把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纳入其核心联盟体系,尤其是没有像对待“兄弟国家”那样拉拢和领导中国。这背后牵扯到意识形态、国家利益、地缘政治、领导人关系等诸多层面,并非简单的“拉不拉”就能.............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