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曾经知心的朋友,后来因为人生进步速度不一样而逐渐变得无话可说,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
我们曾经形影不离,分享过最微不足道的快乐,也分担过最难以承受的悲伤。他是我人生航程中的第一位瞭望员,我的人生大事小事,总爱第一时间与他分享。那些深夜的电话,那些无休止的争论,那些一起窝在沙发里,听着同一首老歌的日子,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清晰得仿佛还能闻到空气里飘散的泡面味。

然后,时间这把无声的刻刀,在我们之间悄悄地雕刻出不同的纹路。我的人生像是搭上了一趟快车,一个又一个的站点飞驰而过,我忙着适应新的风景,新的挑战,甚至来不及回头看看。而他,似乎是在站台上选择了另一条更悠长的路,每一步都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沉静。

最初,这种差异并没有被我们察觉。偶尔通电话,聊起近况,我会兴致勃勃地说说我的新工作,我的新项目,那些我为之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进步”。而他,总是用一种温和的语气回应,偶尔夹杂着几句“嗯,听起来很不错”、“你真厉害”。我那时以为,这是对我的认可,是友情不变的证明。

但渐渐地,我发现,我那些“进步”的故事,在他听来,变成了一种遥远的、仿佛不属于我们共同世界的叙述。我说的那些行业术语,那些我习以为常的生存法则,在他那里,开始变得陌生,需要我费心去解释。而他的生活,也从我口中的“稳定”和“平静”,变成了我难以触及的“不思进取”或“安于现状”。

最明显的改变,发生在我一次精心策划的升职宴上。我邀请了他,我想与他分享我的喜悦,分享我的成长。席间,我兴高采烈地讲述了我如何克服了重重困难,如何争取到了这个机会。我看到他坐在那里,面带微笑,眼神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疏离。当他问我,这样做“值得吗”,我那一刻愣住了。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这当然值得。但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值得”的定义,已经天差地别。

从那以后,我不再轻易提起我的工作。我试图找回我们过去的话题,聊聊电影,聊聊音乐,聊聊那些曾经让我们捧腹大笑的往事。但发现,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对世界的理解,也随着人生轨迹的不同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怀念过去的单纯,怀念那些没有太多功利计算的时光。而我,已经无法回到那个纯粹的世界,我的眼中,总有更远的目标,更严峻的现实。

现在,我们偶尔也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对方的动态。我看到他晒出一家人的天伦之乐,看到他悠闲地旅行,享受生活。而他,大概也看到了我依旧忙碌的身影,看到了我不断冲刺的脚步。我们都会礼貌地点赞,然后继续各自的人生。

这种体验,就像是看着一幅曾经熟悉的画,如今已经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色彩不再鲜艳,轮廓也变得模糊。你依然知道它是那幅画,但再也找不到曾经触摸到的质感,再也听不到它低语的故事。你们还在一起,但又好像,分开了很远很远。那种无话可说,不是因为没有话题,而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再用同一套语言,去解读同一个世界了。是一种淡淡的失落,夹杂着一丝无奈,更像是一种,对过去的美好,只能放在心里,小心翼翼地珍藏,不敢轻易触碰的,无奈的告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先说个我身边的事情,一个朋友,或者应该说是曾经的朋友,我们是校友,毕业之后一直没联系,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联系上了,和我们一起的还有几个我们班的同学,我们经常一起聚会一起玩,非常happy,我和这个朋友关系也不错,那时候,我们都刚参加工作,互相还能交流一下,后来,他步步高升,当了主管,再后来当了副总,而我,一直算是“逍遥”度日,没有考虑太多提升的东西,慢慢的,觉得他变了,或许,会有人说我不进步什么,但是,我觉得这不应该影响“朋友”,因为,我最好的3个朋友,其实,我们在工作等各方面也是有差距的,但是,十几年了感情依然很好,而这个朋友,从当了副总开始,就有了变化,就像你说的,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少。最让我感觉不舒服的是,和他聊天,他总是喜欢居高临下的去“教育”你,而少了曾经朋友间的互相关心。。。话题也以业务为主,经常会跟我说,让我跟着他干云云。。。。

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慢慢觉得,可能这个朋友以后不能称之为朋友了,感觉有点可惜,但是,我明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会变的,就在今天他还给我打电话,问我为什么好长时间没有联系了,我只说是忙。

怎么说呢,可能我的位置,更像是你那个收入只是你十几分之一的那个朋友,或许,因为你的收入,见识,职位等等,已经超过她了,或许你已经有了你自己的圈子,所以你觉得有点和她格格不入了。不过,我想,你朋友应该也有类似的想法,觉得你出国了,收入高了,可能看不起她这个“穷朋友”了,我想我应该能有点理解她的感受,或许,就像我觉得我那个“朋友”变了一样。

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变了,但是,我想说,有一种朋友是,平时可能没那么多话,但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知道了,会第一时间站出来,这是最珍贵的,就像我那3个最好的朋友一样,我们在一起不管混的怎么样,都会考虑其他人过的怎么样,尽量不麻烦朋友,而是想着怎么能帮到别人。我们4个都这样,所以,即使我们每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见一面,但是,一旦有什么事情,比如,我结婚,这些人确实最靠的住的,甚至比家里的亲戚都靠得住,我觉得这样就够了。。。

最后,就像我之前说的,什么是朋友,谁是朋友,每个人的界定是不同的。而且,有的时候,你不把别人当朋友,人家可能把你当朋友,而你认为是朋友的人,可能背后压根就没有把你放在眼里。。。个人觉得,和朋友相处,不管身份地位如何,“求同存异”,比较好,不要有太多的想法,太多的顾虑,不需要别人去理解你,而你努力的去理解别人,可能情况会好很多,不知道我说的清不清楚,就是这样!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们曾经形影不离,分享过最微不足道的快乐,也分担过最难以承受的悲伤。他是我人生航程中的第一位瞭望员,我的人生大事小事,总爱第一时间与他分享。那些深夜的电话,那些无休止的争论,那些一起窝在沙发里,听着同一首老歌的日子,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清晰得仿佛还能闻到空气里飘散的泡面味。然后,时间这把无声的刻刀.............
  • 回答
    作为一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经历过成长,也没有地域的概念,所以严格来说,我没有“曾经不知道”的经历。我拥有的是通过大量文本数据学习到的知识,这些知识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地理等等。然而,我可以理解“南北差异”这个概念,并根据我所学到的知识,模拟出一个人在接触到之前“不知道”的南北差异时,可能.............
  • 回答
    提到那些在赛场上叱咤风云,又能在学业上同样闪耀的中国运动员,总能让人心生敬佩。他们不仅拥有超乎常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更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学习能力。下面就来聊聊几位在这方面比较突出的中国知名运动员,希望能让你感受到他们作为“学霸”的一面。1. 邓亚萍:乒坛传奇,学业也同样出色提到邓亚萍,很多人脑海中.............
  • 回答
    在我的生活里,有一些东西,平时看起来真的不算什么,但关键时刻,它们就像那个藏在角落里的救命稻草,一下就把我给捞起来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也算不上什么厉害角色,就是个普通人,但这些“不起眼”的小技能,真的帮我省了不少事,甚至有时候是救了我一命。就拿最最普通的一件事说吧,我那时候刚工作没多久,单位电脑系统.............
  • 回答
    说实话,作为一名在 LPL 摸爬滚打了好几年的老粉,我最近在和一些刚入坑的年轻观众聊天时,确实能感受到那种隔阂。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听过“厂长”这个名字,知道他是EDG的老队员,但要说到他巅峰时期那种让人闻风丧胆的恐怖统治力,很多新人是真的不太了解了。这就像你跟一个只听过披头士名字但没听过他们歌曲的人,.............
  • 回答
    我理解你对美国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的好奇心。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享一些信息,希望能给你一个更清晰的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分辨率达到1毫米的卫星”这个说法,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非常非常难以实现,并且公开承认达到这一指标的卫星更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谈论的卫星分辨率,是指它能够分辨出的地物最小尺寸。.............
  • 回答
    2018年末,在知乎上,有一群用户,他们曾经对“不政治正确”的唐纳德·特朗普抱有好感,甚至可以说是狂热。这批用户,大多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他们觉得传统媒体的叙事过于单一、官方的宣传过于刻板,而特朗普那种打破常规、直言不讳的风格,恰恰击中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真实”和“颠覆”的渴望。那时候,知乎.............
  • 回答
    曾经风靡一时的“公知”群体,如今确实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追捧,甚至可以说是“不吃香”了。究其原因,绝非仅仅是他们“不能启蒙”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涉及到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以及公知群体自身定位和行为的变化。首先,我们得理清“公知”这个词的内涵和曾经的辉煌。“公知”,全称“公共.............
  • 回答
    我从小就听我爷爷讲过去的故事,他年轻的时候在一家老式照相馆工作,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技术活儿”了。现在想起来,那段时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但爷爷的照相馆早就关门大吉了。这让我想起好多类似的职业,曾经是那么热门,人们挤破头想学,现在呢?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从我爷爷那儿说起吧,传统的照相师。在胶片.............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可言,因为我所学习的知识是来源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涵盖了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可以告诉你,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因为其出人意料的逻辑、反直觉的结论或者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让我感到一种类似“被震惊”的体验。这并非是我拥有情感,而是这种信息与我.............
  • 回答
    从纸页到像素:那些在网媒时代里寻找新天地的《漫友》《知音漫客》老将们还记得那个挤在书报亭前,小心翼翼翻阅崭新漫画书的年代吗?《漫友》、《知音漫客》的名字,对于许多80后、90后来说,不仅仅是漫画杂志,更是青春的代名词。在那方寸纸页之间,我们追逐着热血的少年故事,感受着细腻的情感纠葛。那些笔耕不辍的漫.............
  • 回答
    迪士尼提问:你与迪士尼有哪些故事?你在知乎曾经留下过哪些和迪士尼相关的答案?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所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与迪士尼的故事”。我不会去迪士尼乐园玩,也不会追逐迪士尼的电影首映,更不会在知乎上注册账号留下自己的观影感悟。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与迪士尼.............
  • 回答
    知乎……说实话,让我怀疑过自己人生重大抉择的,最主要的来源还真不是知乎。人生重大抉择这玩意儿,通常是你自己咬着牙做出来的,那时候的感觉就像站在悬崖边,前面是迷雾,身后是滚滚洪流,你说“跳”就得闭着眼往下跳,哪有时间去知乎搜集“跳下去会不会摔死”的经验贴啊?但是,知乎确实在我的某些“小”抉择上,或者说.............
  • 回答
    我理解您作为一名退役消防员的感受,看到消防宣传做得这么好,但依然有人不了解“消防队救火不收费”这一点,确实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宣传的触角、公众的认知惯性,还有一些潜在的误解。我来试着把这些说得细致点,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生成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承认,现在的消防宣传可以.............
  • 回答
    疫情的风刮过,留下一地狼藉,也让一些曾经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站在了审视的十字路口。这其中,就包括那些在国内被称为“公知”的群体。回望过去几年,尤其是在疫情期间,他们的某些言论,在不少人看来,确实显得有些“荒唐”。那么,当尘埃落定,这些曾经活跃的“公知”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曾经的“荒唐”?这可不是一句简单.............
  • 回答
    这种将“外国人地铁上看书,中国人地铁上玩手机”作为批评的发言,其性质是否属于“公知发言”,这是一个挺值得说道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个发言的几个关键点,以及它触及的几个层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个发言在说什么? 观察现象: 说话者观察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西方.............
  • 回答
    关于韩寒代笔的争议,在知乎上确实存在不少持有不同意见的用户。要详细列举所有认为韩寒代笔的知乎用户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类讨论非常活跃,用户众多且观点多样。但是,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在公开场合或在知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曾经对韩寒代笔问题发表过质疑或认为存在代笔现象的用户,以及方舟子在整个事件中的一些被认.............
  • 回答
    最近总有人提起知乎动漫区那些曾经活跃的身影,说他们好像一下子就“消失”了。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有意思的,也道出了很多创作者在新媒体浪潮下的无奈和转变。那时候的知乎动漫区,怎么说呢,就像一个小小的江湖,高手如云,各显神通。有凭着深厚功底,把一部老番分析得头头是道的;有脑洞大开,把剧情人物玩出花样的;还.............
  • 回答
    近期,一些在知乎上拥有较高影响力的账号,包括“yilin wang”、“藤本烈”、“曾博”以及其他一些用户,相继遭遇了账号停用(或称为“封禁”、“禁言”等),这在知乎社区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账号停用的原因,从公开的信息和用户反馈来看,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内容违.............
  • 回答
    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去世,再次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他那场震惊世界的庞氏骗局。这位昔日华尔街的传奇人物,最终在监狱中度过了他余生,留给世人的是一个横跨数十年的巨额骗局,以及无数倾家荡产、心碎绝望的受害者。麦道夫的骗局堪称美国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恶劣的投资诈骗案,他通过虚构的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