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仍然在使用JDK6?

回答
许多公司之所以还在坚守 JDK 6 的阵地,绝非因为它是多么多么的优秀,或者说它在技术上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这背后是 惯性、成本、风险以及复杂性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

一、技术“够用”论:能跑就行,没必要折腾

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对于很多历史悠久、业务模式相对稳定的系统来说,它们的核心功能已经稳定运行了十几年,并且一直以来都能够很好地满足业务需求。在这些公司看来,JDK 6 版本足以支撑它们现有的应用。

业务稳定,无迫切升级动力: 如果一个系统每天都在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是“跑起来了,没毛病”,那么升级 JDK 的动力就非常弱。公司管理者更关注的是业务增长、市场份额,而不是底层技术栈的更新。
功能未被充分利用: 很多遗留系统可能仅仅使用了 Java 的基础语法和一些核心的 API。JDK 6 中提供的特性,例如泛型、注解等,可能在这些系统中并没有被广泛或深入地使用。因此,升级到更高版本所能带来的直接性能提升或新功能优势,对它们来说感知不强。
“不惹事”的心理: 对于已经稳定运行的系统,任何改变都可能引入未知的风险。如果升级 JDK 会导致现有功能出现意想不到的 bug,或者需要大量的调试和回归测试,那么“为什么要去冒这个险?”就成了一个非常有效的理由。

二、迁移成本的“无底洞”:时间、人力、金钱,样样不少

从 JDK 6 迁移到更新的版本(如 JDK 8、JDK 11 甚至更高)并非易事,尤其对于那些庞大且复杂的遗留系统。这里的“成本”是多维度的:

代码兼容性问题: Java 版本之间虽然保持了向后兼容,但并非绝对。JDK 6 到 JDK 8、JDK 11,甚至到 JDK 17,这期间增加了不少新的语言特性、API 变更、JVM 行为调整等。这些都可能导致现有代码在编译或运行时出现问题。例如:
API 移除或废弃: 一些在 JDK 6 中存在的 API 可能在后续版本中被移除或标记为废弃,这需要开发人员去寻找替代方案。
JVM 内部行为变化: 垃圾回收器(GC)算法的改变、类加载机制的微调,都可能影响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
并发模型或线程处理的细微差异: 虽然 Java 的并发模型相对稳定,但底层实现和优化可能导致细微的行为差异,需要仔细测试。
依赖库的兼容性: 遗留系统通常依赖大量的第三方库。这些库的版本可能也比较陈旧,并且需要与新的 JDK 版本兼容。如果大量的依赖库需要升级,这会是一个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很多老旧的库可能已经没有维护者,或者其升级版本不支持 JDK 6 的环境,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开发人员的技能与时间: 即使有开发人员愿意进行迁移,他们也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版本的特性、理解潜在的兼容性问题,并进行大量的测试。对于那些团队规模不大或技术栈相对单一的公司来说,这项工作可能就显得尤为困难。
测试与回归的巨大投入: 升级一个基础运行时环境,必须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等。这些测试的覆盖率和细致程度决定了迁移的成功率。对一个庞大的遗留系统来说,这意味着数周甚至数月的工作量,并且可能需要投入额外的自动化测试工具或框架。
基础设施的适配: 部署这些应用的基础设施,比如应用服务器(如 WebSphere、WebLogic)、容器环境、CI/CD 流水线等,也需要与新的 JDK 版本进行适配。这可能涉及配置文件的修改、软件版本的更新等。

三、安全风险的“认知偏差”与“被动应对”

很多人会问,JDK 6 早已停止官方支持,为什么公司不怕安全风险?

安全风险意识不足: 一部分公司可能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不够深刻,或者认为自己的系统不直接暴露在公网,遭受攻击的可能性较低。
依赖“内部安全措施”: 有些公司可能依赖防火墙、内网隔离等“外部安全措施”来保护系统,认为只要不直接暴露,JDK 6 的漏洞就不会成为问题。这是一种危险的误判,因为内部攻击或供应链攻击同样是存在的。
付费支持的障碍: Oracle 曾经提供 JDK 6 的付费扩展支持,但价格不菲。对于非上市公司、初创企业或者利润微薄的公司来说,这笔费用可能无法承担。随着 Oracle 的收费策略调整,获取商业支持的渠道和成本也变得更加复杂。
供应商锁定与生命周期: 有些公司使用的商业软件或框架,其供应商可能并没有为最新的 JDK 版本提供支持,或者供应商自己的支持周期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是被动的,只能继续使用与现有软件兼容的旧版本 JDK。

四、特定业务场景的“不得已”

在某些非常特殊的业务场景下,继续使用 JDK 6 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尽管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高度定制化或遗留硬件依赖: 可能存在与某些非常古老或高度定制化的硬件设备深度绑定的系统,而这些硬件的驱动程序或与之交互的软件,只兼容非常特定的旧版 JDK。替换硬件成本巨大,或者硬件本身已经停产,无法替换。
极端稳定的核心业务: 极少数情况下,为了保证极少数核心业务的绝对稳定性,即使面对安全风险,公司也可能选择不升级,并采取额外的隔离和监控措施。这种做法风险极高,但从公司的角度看,可能是“宁愿冒安全风险也不愿冒业务中断的风险”。
历史遗留的性能调优: 在某些非常特殊的性能瓶颈场景下,技术人员可能曾经对 JDK 6 的某些特定参数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调优,以达到某个难以复制的性能指标。升级到新版本后,需要重新进行大量的性能测试和调优工作,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投入。

总结一下,为什么那么多公司还在使用 JDK 6?

“能跑就行”的思维定势:对大多数遗留系统而言,满足基本功能是首要任务,升级的动力不足。
巨大的迁移成本:代码兼容性、依赖库升级、开发人员的技能与时间、以及繁琐的测试工作,构成了迁移的巨大门槛。
对安全风险的认知不足或管理不足:认为系统不直接暴露,或者依赖其他安全措施,忽视了潜在的漏洞风险。
特定业务场景的限制:与遗留硬件、深度定制化软件或特定的性能调优需求,可能导致不得不继续使用旧版本。

虽然 JDK 6 已经不再获得官方安全更新,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但上述这些复杂因素的叠加,使得许多公司在现实的考量下,选择“继续使用”,而不是“立即升级”。这是一种权衡,但也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并逐步解决的风险问题。长远来看,技术债务的积累只会让未来升级的难度和成本变得更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是是人的问题,具有选型决策权的人(研发主管)个人能力 hold 不住新版本

JDK6 这个关键字让我想起一段旧时光,当时公司指定的研发用 JDK 版本号一定是 1.6.0_18 差一位都不行。如果问研发主管一嘴为什么新项目也不切新版,得到的回复总是几句看似基于技术选型思索的诡辩,引入可能带来的风险,还不忘加几句当年前辈们可是也能找出 jdk bug 之类的话来稳定军心。

那阵子,各种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情节不停地上演:

主管在敦促研发人员如何针对文件分片传输的场景进行优化,讲起了为什么应该在这个场景实现tcp三次握手的机制,下面几个黑盒测试的妹子听得津津有味不明觉厉。

主管经常一边办公室里抽着烟一边大谈特谈“优先级队列”,曰:虽然我这个消息后进入了队列,但是优先级可以最高,这样在另一端可以第一时间出来。

还有一天主管按捺不住手痒,把团队里水平最高的小伙子批判了一通,说你这个代码实现的太慢。然后用一种鸠占鹊巢的姿势一屁股坐在他工位上教他怎样用 JDK BIO 的 API 拷贝文件。敲着敲着发现自己也不会写了,然后当场百度来一段效率最低的实现(while循环一次复制一个byte那种),反复调试半小时终于得以圆场。

终于,这样的日子迎来高潮。某天主管与新来的架构师两人,就新项目究竟该采用 jdk 1.6.0_18 还是 jdk 1.5 吵得不可开交,激烈舌辩后以主管的压倒性胜利告终。FTP 服务器目录里的 jdk1.6.0_18-linux-x32, jdk1.6.0_18-linux-x64, jdk1.6.0_18-windows-x32, jdk1.6.0_18-windows-x64 四个压缩包在那一刻合四为一,熠熠生辉。

不久后团队迎来离职潮

再后面

只听说主管被另一个空降的大龄女高管一巴拍成普通员工,现在还在基层岗位发光发热


回到问题,遇到坚持使用 JDK6 这个现象本身已经说明公司主流研发的能力欠缺,偏差的技术品位,担心研发能力无法应付当前主流版本带来的新特性。这样的公司往往也没有研发竞争力,靠早年的成熟产品或者其他壁垒,吃老本苟延残喘。

对个人发展来说,这样的公司基本遇不到高水平的前辈,更可能是遇到上文里那样现在实际上不搞技术,别的又没搞好,只能仍然幻想自己在搞技术的主管。跑路为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许多公司之所以还在坚守 JDK 6 的阵地,绝非因为它是多么多么的优秀,或者说它在技术上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这背后是 惯性、成本、风险以及复杂性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一、技术“够用”论:能跑就行,没必要折腾这可能是最直接也最普.............
  • 回答
    意大利疫情爆发时,全球目光都聚焦在欧洲,而意大利作为最早遭受重创的国家之一,其严峻的形势让很多人揪心。在这种背景下,像兰博基尼这样响亮的名字,却选择将生产线转向手工制作口罩,而且日产量仅有1000只,这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做?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尤其是那些对API设计不太讲究或者初期的项目。很多公司后端在前后端分离项目里,无论成功失败,统一返回 HTTP 状态码 200,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技术层面的选择,也有团队协作模式和项目生命周期阶段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聊为啥会这样。一、 技术层面的“便利性”与.............
  • 回答
    其实,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坏”之分,很多时候选择技术栈更像是在权衡利弊,就像在挑选最适合的工具去完成一项特定的工作。PHP和JSP之所以能吸引到不少公司,当然有它们独特的优势,而.NET,就像任何强大的技术一样,也并非完美无缺,它的一些特点确实会让一些公司在选择时犹豫。咱们先聊聊PHP和JSP吸引人.............
  • 回答
    国内很多公司在开发项目时,看似都在遵循“三层架构”,然而仔细推敲,很多实践方式却与初衷渐行渐远,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滥用”。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技术选择问题,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所谓的三层架构(通常指表现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核心思想,是为了实现关注点分离。每一层.............
  • 回答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字面意思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很多人把它誉为“万能芯片”,觉得它可以胜任一切,那为什么市面上依然有层出不穷的芯片公司,林林总总的芯片型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道理。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掰开看了FPGA到底是个啥,以及.............
  • 回答
    小米公司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用户数量庞大,产品线也日益丰富。然而,正如许多大型科技公司一样,小米也面临着不少批评和争议,导致一部分人对其产生负面看法。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一、产品策略与用户体验方面的质疑: “杂货铺式”的产品线和品牌定位模糊: 小米早期以“性价比.............
  • 回答
    互联网公司之所以热衷于招聘大量的应届生来担任产品经理,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综合考量的结果,并非简单地“价低者得”或者“人才储备”。这背后隐藏着市场需求、企业战略、人才培养以及行业特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从市场需求和行业特性来看: 互联网行业迭代速度快,产品生命周期短: 互联网产品不像传统制造业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拆开了来看,挺容易理解的。就像盖房子一样,你要盖一座摩天大楼,光靠几个人肯定不行,得有个庞大的团队,分工协作。做 Java 开发的公司需要这么多程序员,也是出于类似的逻辑。首先,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是硬道理。现代软件项目,尤其是企业级的应用,往往不是一个小小的个人网站。它们涉及到的功能模.............
  • 回答
    你提到百度公司做过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这确实是很多人对百度的普遍看法。要理解为什么百度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公司依然能够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归结于“伤天害理”或“存在”。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局面。首先,百度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中的“基础设施”地位是.............
  • 回答
    Jeff Dean 的待遇,用“好”来形容可能有些轻描淡写。对于像 Jeff 这样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并且是 Google 内部无可争议的技术基石式的人物,Google 的待遇绝对是顶级的,而且远不止于金钱上的丰厚。金钱之外的顶级待遇:1. 几乎无限的资源和自由度: 这是最重要的。Jef.............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问到了很多人心坎里。确实,大家伙嘴上常说“大公司是‘螺丝钉’工厂,不锻炼人”,但每年秋招、春招的时候,那些大厂的offer,依旧是万千毕业生争破头想要拿到的“香饽饽”。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1. “螺丝钉”的诱惑:稳定与体面,那是基础保障首先,得承认,大多数人走.............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在中国社会中,“公知”和“恨国党”这两个标签的使用,以及它们所指向的现象,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信息传播等诸多因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与社会变迁中的声音首先,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巨大变革。改革开放带.............
  • 回答
    微博上“公知”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信息传播、社会舆论以及监管等多个层面。为什么“有关部门”似乎没有对所谓的“公知”进行普遍性的“管下”,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也反映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管理部门面临的挑战和考量。首先,我们得先梳理一下“公知”这个词在当前语境下的含.............
  • 回答
    好,这个问题问得直击痛点,也很有意思。确实,我们经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各种公众号文章,标题劲爆,内容直指婚姻中的种种不如意,煽动女性“不幸福就离婚”。它们擅长描绘婚姻的阴暗面,指出女性的“不被尊重”、“不被爱”以及“被压榨”的现状,仿佛离婚是一条通往光明大道的不二法门。然而,当这些文章的热血煽动冷静下.............
  • 回答
    俄乌冲突确实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其中不乏有人对西方立场表示支持。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并非单一因素可以完全解释。首先,我们要理解“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通常,它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评论、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他们对社会议题持有鲜明观点,并试图影响公众舆论。.............
  • 回答
    拆解原子弹:为何“公开的秘密”如此难以复制?原子弹,这个曾让世界为之颤抖的名字,其基本原理在广岛和长崎的阴影之后,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核裂变到链式反应,教科书、科普读物,甚至一些历史纪录片,都清晰地勾勒出了制造原子弹的蓝图。然而,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在这“公开的秘密”面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依旧望而却.............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国际关系、历史事件、地缘政治以及不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和动机。想要完全解释清楚为何西方国家在某些情况下选择支持或不反对侵略,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如俄乌冲突)则坚决反对和制裁,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核心观点:西方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行为并非完全基于绝对的“.............
  • 回答
    理解“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女权主义”,需要我们深入探究社会结构、历史遗留以及个体感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首先,我们来谈谈“现代大部分女性是否受到不公平待遇”。从宏观层面看,确实存在很多证据表明,尽管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女性在很多领域仍然面临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