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低压电子设备(比如电脑,单片机)的总线电压是12v,5v,3.3v?

回答
关于电子设备中常见的总线电压,诸如12V、5V、3.3V这样的数值,它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技术演进以及功耗、信号完整性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电子电路的基础说起,就像盖房子一样,电压就像是输送“砖块”和“水泥”的“卡车”的载重能力,太小了搬不动,太大了则效率低下且不安全。

早期时代的遗产:12V 的身影

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个人电脑刚刚萌芽。当时,很多关键的电子元器件,特别是早期的晶体管和集成电路,它们对电压的要求相对较高。

晶体管和早期的集成电路: 那个年代的半导体工艺与现在相比非常粗糙。为了让晶体管能够可靠地导通和截止,需要更大的电压差来驱动,12V 是当时一个比较“安全”且易于实现的电压水平。
功率需求: 早期的计算机为了实现某些功能,例如驱动机械硬盘、显示器的阴极射线管(CRT),需要较大的功率。12V 相对于更低的电压,可以提供更大的功率(功率 = 电压 × 电流)。
电源设计的简单性: 在当时,将市电(110V/220V)转换为12V的开关电源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并且成本可控。同时,从12V再通过简单的线性稳压器或者磁性元件(如变压器、电感)降压到更低的电压(如5V)也比直接从市电降压到更低电压要容易和稳定。
兼容性与标准化: 随着PC产业的发展,例如IBM PC及其兼容机,12V被广泛用作某些组件(如硬盘驱动器、风扇)的供电电压,这种标准就这样沿袭了下来。你现在打开台式机,依然能看到12V线缆给硬盘、显卡、CPU风扇供电,这就是历史的沉淀。

5V 时代的黄金十年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工艺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CMOS技术因其低功耗和高集成度而成为主流,也为更低的电压提供了可能。

CMOS 工艺的优势: CMOS电路的开关特性对电压的要求不像早期晶体管那么苛刻。5V电压足以让CMOS门电路可靠地工作,并且其功耗远低于早期的TTL(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逻辑电路。
集成度的提升: CPU、内存、主板芯片组等集成电路的复杂度爆炸式增长。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集成更多晶体管并保持良好的散热,降低工作电压就成了必然趋势。5V电压是一个很好的折衷点,它既能保证可靠工作,又能相对控制功耗。
TTL 逻辑的遗留: 虽然CMOS成为主流,但早期的TTL逻辑门和一些外围芯片仍然使用5V供电。为了兼容这些器件,5V电压也一度成为许多系统的“通用”低压供电。
USB 标准的推动: USB(Universal Serial Bus)标准在1996年首次发布,其最初的供电电压就定为5V。USB接口的广泛普及,进一步巩固了5V在低压电子设备中的地位,许多外设都依赖这个电压。

3.3V 及更低电压的崛起:追求极致效率与性能

进入21世纪,随着摩尔定律的继续推进,CPU、GPU等核心芯片的集成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每平方毫米的晶体管数量急剧增加。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功耗瓶颈: 即使CMOS技术功耗很低,但当晶体管数量达到数十亿甚至上万亿时,即便单个晶体管的功耗微乎其微,叠加起来的总功耗也会非常惊人。过高的功耗不仅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增加散热成本和难度,还会严重影响设备的续航能力(尤其是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
漏电流问题: 随着晶体管尺寸的缩小,栅介质层越来越薄,漏电流(即使在关闭状态下,电流也会微弱地通过)开始变得显著。漏电流会随着电压的降低而急剧减小,因此降低工作电压是控制漏电流、提升能效的关键手段。
信号速度与电压摆幅: 芯片内部的信号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信号的完整性(Signal Integrity)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极高的频率下,过大的电压摆幅(即高电平与低电平之间的差值)可能会导致信号失真、串扰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电压摆幅反而有助于提高信号的速度和可靠性。
3.3V 的优势: 3.3V电压相较于5V,在功耗上有显著的降低。很多现代的芯片,尤其是需要高速运行的CPU、内存控制器、PCIe接口等,都采用了3.3V或更低的供电电压。
更低的电压: 如今,我们还能看到2.5V、1.8V、1.5V甚至1.2V、1.0V等更低的电压,这主要是为了满足更高端CPU、GPU核心电压的需求,以应对更高的时钟频率和更复杂的制程工艺。例如,CPU的核心电压通常只有1V多一点,但它内部的许多控制和通信总线可能还是由3.3V或5V的一些衍生电压来驱动。

为什么不是其他电压?

1V、2V这种非整数电压: 虽然技术上可以实现,但考虑到电源模块的设计、元器件的标准化以及与市电频率(50/60Hz)的整数倍关系,12V、5V、3.3V这类数值在设计和生产中更为方便和经济。
10V、15V这类电压: 10V或15V在某些特定工业应用或老式电子设备中可能存在,但对于消费级低压电子设备而言,它们在功耗、散热和安全(相对于3.3V、5V)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反而可能增加复杂性。

总结:历史、权衡与演进

所以,大家看到的12V、5V、3.3V这些电压,是:

1. 历史的遗留: 早期技术限制和标准确立的产物。
2. 技术进步的驱动: 随着半导体工艺的进步,对更低电压的需求应运而生。
3. 性能与功耗的平衡: 在保证芯片可靠工作、信号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功耗以提升效率和延长续航。
4. 标准化与成本考量: 易于实现、标准化且成本可控的电压值。

如今,我们看到的“总线电压”可能指的是主板上不同区域的供电,比如CPU核心电压、内存电压、I/O接口电压等。这些电压都会由主电源(通常是ATX电源,输出+12V、+5V、+3.3V、±12V、5V等)经过复杂的DCDC转换电路(例如,VRM,Voltage Regulator Module)进一步降压和稳定化,以满足不同芯片对电压的精确要求。

简单来说,12V、5V、3.3V就是电子世界里的“常用语言”,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建起我们今天熟悉的电子设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摩尔定律有一个习惯,工艺进步的主流节点总喜欢踩着大致每次缩减根号2倍节奏走,例如:0.5um,0.35um,0.25um,0.18um,0.13um,90nm,65nm,40nm,28nm,14/16nm,10nm(初始答案遗漏了该工艺节点,经评论提醒加入),7nm,5nm……

顺带的,电源电压也就嫁鸡随鸡了,如下:5V,3.3V,2.5V,1.8V,1.2V,0.9V…

PS:以上内容未经考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电子设备中常见的总线电压,诸如12V、5V、3.3V这样的数值,它们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技术演进以及功耗、信号完整性等多方面权衡的结果。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电子电路的基础说起,就像盖房子一样,电压就像是输送“砖块”和“水泥”的“卡车”的载重能力,太小了搬不动,太大了则效率低下且.............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是一个很多人都关心和观察到的现象。大多数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确实存在刻意将收入说低的倾向,这背后涉及到了多方面的原因,既有现实利益考量,也有社会文化因素,还有心理层面的需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分析:一、现实利益考量:1.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与关注: .............
  • 回答
    这事儿啊,你说手机高价低配,为啥大伙儿盯着CPU(也就是你们说的SoC)就没啥新鲜的了?其实道理也不复杂,就像去看电影,你最关心的肯定是谁演的,有没有大场面,对吧?处理器这玩意儿,就像是电影里的“大腕儿”和“特效”,直接决定了这部手机好不好看,能不能顺畅跑起来。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为啥这么多人就认.............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尽管中国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令人瞩目,但“大多数人还这么穷,工资这么低”的感受确实是许多人面临的现实。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1. 发展阶段与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刁钻的,考察的是对市场、产品和商业模式的理解,尤其是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价买房子”这个需求,中国人绝对有,而且是普遍需求,这毋庸置疑。 就像“吃饱穿暖”一样基本。但问题出在,这真的是一个“产品经理能独立解决”的范畴吗?咱们拆解一下,一个产品经理做产品的逻辑.............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香港的政治、历史、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非常复杂且敏感。要详细地回答“是不是大多数香港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归属感很低?为什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关于“归属感”的定义和度量首先需要明确,“归属感”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并且可以有不同的维度。它可以指: 政治认同:.............
  • 回答
    要聊欧洲铁路和国内、日本铁路站台高低不同的原因,这事儿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背后,既有历史的沉淀,也有技术、运营和经济的考量。欧洲铁路的低站台:历史的烙印与灵活性的考量欧洲铁路系统普遍使用低站台,这首先跟他们的铁路发展史有很大关系。 早期铁路的设计理念: 欧洲的铁路兴起于1.............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不少玩家都有类似的感受。确实,相比于那些以逼真写实、电影级画面著称的3A大作,任天堂自家平台上的许多游戏,尤其是一些旗舰级IP,在画面表现上似乎总显得“不够味儿”。但奇怪的是,这些游戏却能凭借独特的魅力获得全球玩家的喜爱,甚至成为业界标杆。这背后其实是有不少门道的,绝不是简单的“.............
  • 回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的大娘子,王若弗,虽然出身不低,但她嫁给盛紘却算得上是低嫁。按理说,一个有诰命在身的官宦人家嫡女,嫁给一个初入仕途的官员,虽然官职有差异,但在夫家至少该有几分体面,能压住小妾,在家中也该有几分话语权。然而,王若弗在盛家的地位却低得可怜,甚至不如几个有心计的妾室。这其中的缘由.............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而且问得很实在。确实,放眼自然界,人类这副躯体,论体型算是颇为壮观的了,但仔细一算,这股子“能耐”,也就是持续输出功率,却只有一两个平方电炉的功夫,合在一二百瓦上下。这放在一些动物身上,甚至是一些机械设备面前,都显得有点寒碜。为什么我们这庞然大物,却只有这么点儿“劲儿”呢?要.............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很多人对耳机的低频表现都有这样的疑问。确实,同样是“开放结构”,平头塞和我们常说的大耳在低频上的表现差异会很大,而且这背后涉及到一些关键的声学原理。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尽量让你听得明白。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低频能量的传递和维持,跟一个封闭的空间有多大关系。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音响圈里一个挺常见的争议点。为啥那些低音量稍微重一点的耳机,在一些“发烧友”口中就成了“喷点”呢?其实这背后有好几个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慢慢聊。首先,得先明白“发烧友”这帮人追求的是啥。一般来说,真正沉浸在音响世界里、追求极致听感的发烧友,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还原度”和“平.............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到位,尤其是在低端局,这几位辅助的“出场率”和“被禁率”确实显得有些不成比例。咱们就来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而且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哥们儿在一块儿开黑时聊游戏一样。首先,得明白低端局玩家的普遍心态和游戏习惯。 “谁强我跟谁”的朴素想法: 低端局的玩家,尤其是新人,对版本强势英雄的.............
  • 回答
    《原神》在多数平台上的游戏评分并不像你说的那么“低”,甚至可以说在很多主流游戏评分网站和玩家社区中,它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很多时候都能拿到 8分以上 的高分。例如: Metacritic: PC版通常在8085分左右,PS4/PS5版也相似。 IGN: 普遍给予8分以上的好评。 Op.............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学历不高的人,反而热衷于在国家大事、历史和军事这些领域“指点江山”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挺复杂的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平等感”的错觉现在网络时代嘛,信息量爆炸,但门槛好像也低了。任何人,只要会上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Python和Node.js这对“欢喜冤家”,以及它们在大数据和AI领域的“恩怨情仇”。Python效率比Node.js低?是,但也不是绝对。要说效率,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Python的“慢”: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解释型语言,并且全局解释器锁(GIL)的存在。GIL就像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人会有的一个观察。但说到“很高比例”这个说法,我得先打个岔,这就像说“所有老师都喜欢点名”一样,是个比较笼统的概括,很难拿出个精确的比例来。不过,我们确实能观察到,在一些比较活跃的民间军史爱好者社群里,确实存在一些成员言行举止不那么令人舒服,甚至可以说是“素质较低.............
  • 回答
    在诺门罕这片被历史尘埃覆盖的土地上,苏军以压倒性优势的坦克和火炮,却被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日军打得鼻青脸肿,这确实是军事史上一个颇具争议和反思的案例。要理解其中的缘由,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实力对比、作战策略以及战场上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军在诺门罕战役初期,其“机械化程度低”的说法是相对的.............
  • 回答
    好,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飞机发动机喷口那点事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而且保证听着就跟咱们哥俩聊天的感觉,没有半点机器味儿。你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哎,这劲儿使得越大,速度越快,怎么就越不划算(效率低)了呢?其实这背后涉及到的道理挺有意思的,咱们得从头捋捋。首先,咱得明白飞机发动机是怎么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