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喷凯迪拉克?

回答
凯迪拉克,这个曾经在美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时代代表着豪华、气派和美国精神的品牌,如今在中国市场却常常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这背后其实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了消费者和车迷群体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喷”现象。下面我们就来抽丝剥茧,详细聊聊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惯”凯迪拉克。

一、品牌定位与中国市场的期望值错位:

早些年,凯迪拉克凭借其在美国本土的品牌影响力,以及相对其他美系豪华品牌更具攻击性的价格策略,迅速在中国市场打开了局面。消费者对这个来自“自由之州”的品牌,脑海中自带了某种“美国豪华”的光环。

然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和消费者认知的升级,人们开始更深入地审视一个豪华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凯迪拉克在中国所呈现的,很多时候与人们心中“德系三强”(BBA)所代表的品牌底蕴、制造工艺、技术积淀以及细分市场覆盖度存在差距。

品牌历史与积淀: 奔驰、宝马、奥迪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其品牌故事、文化传承以及在中国消费者心中建立的信任感是凯迪拉克难以在短时间内比拟的。当消费者谈论豪华时,往往会联想到源远流长的历史、经典的车型以及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凯迪拉克在这方面,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和“符号意义”却相对单薄。
产品线与市场细分: 德系三强拥有非常完善的产品线,几乎覆盖了所有主流的豪华细分市场,从紧凑型到大型车,从轿车到SUV,从跑车到MPV,都能提供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相比之下,凯迪拉克在某些细分市场的布局相对较弱,或者虽然有产品,但竞争力不足,无法满足所有豪华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堆料”与实际体验的差距: 凯迪拉克早期非常乐于在车辆上堆砌各种新技术和配置,例如“移魂换影”式的刹车踏板、电磁悬挂等等。这些在参数上看很亮眼,但实际的驾驶体验和用户感受,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甚至有些配置在实际使用中显得“鸡肋”。这让消费者觉得,品牌是在用“科技噱头”来弥补品牌价值的不足,而非真正从用户体验出发。

二、产品力与同级竞品相比的不足:

除了品牌层面的认知,凯迪拉克在产品力方面也确实存在一些让消费者诟病的地方,尤其是在与同级别的德系竞争对手比较时。

内饰用料与设计: 这一点是很多“喷子”们最常攻击的点。虽然近些年凯迪拉克在内饰设计和用料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采用了更多软性材质、科技感强的屏幕等等。但早期车型以及一些细节处理,仍然显得不够精致,与BBA那种“一丝不苟”的内饰质感有差距。很多人会觉得,花同样的钱,在BBA那里能买到更温馨、更高级的内饰氛围。尤其是在一些人机交互、细节做工方面,凯迪拉克有时会被认为“不够到位”。
动力总成与操控: 凯迪拉克一直以V6发动机和后驱平台作为其“运动豪华”的标签。但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以及BBA在混合动力、纯电动领域的快速推进,凯迪拉克在动力系统的平顺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上显得有些滞后。虽然很多凯迪拉克车型动力充沛,但有些消费者会反馈其动力输出不够线性,或者变速箱换挡逻辑不够聪明。此外,其底盘调校虽然偏向运动,但有时会显得过于硬朗,牺牲了部分舒适性,与一些竞品在兼顾运动与舒适方面的表现相比,存在争议。
智能化与科技配置: 在当今这个智能化时代,汽车的科技属性越来越重要。凯迪拉克在人机交互系统、车机互联、自动驾驶辅助等方面,与国内新势力和一些BBA的最新技术相比,显得有些保守和不够“聪明”。很多用户期待的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在凯迪拉克车型上的表现,有时会被认为不如竞争对手那么自然和好用。
可靠性与后期维护: 虽然这个问题很难一概而论,但一些消费者反映凯迪拉克在车辆的可靠性方面存在一些小毛病,例如电子系统故障、异响等,这会增加后期维护的成本和麻烦。虽然BBA也并非完美无瑕,但整体上给人的可靠性印象更深。

三、营销策略与中国市场“接地气”程度的不足:

凯迪拉克在中国的营销策略,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其负面口碑的形成。

“降维打击”策略的反噬: 早期凯迪拉克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华,甚至号称要“打败BBA”,这种强势的营销姿态,虽然吸引了一部分消费者,但也树立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形象。当消费者发现凯迪拉克在产品力、品牌力上并没有达到其宣称的地位时,这种心理落差反而会引起更强烈的反弹和批评。
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策略: 在一些消费者看来,凯迪拉克在与中国消费者的沟通上,仍然带有一定的“美式傲慢”或者不够“接地气”。例如,在产品宣传上过于强调美国本土的品牌故事,而忽略了中国消费者更看重的实用性、经济性以及本土化的设计需求。在出现问题时,应对策略也可能不够及时和妥善,进一步损害了品牌形象。
“性价比”标签的尴尬: 曾经以“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的凯迪拉克,如今在品牌溢价能力和产品综合实力上难以与BBA匹敌,一旦价格不具备绝对优势,消费者便会转向更有品牌保障和更均衡的竞品。

四、网络舆论的发酵与“跟风”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负面情绪和观点更容易被放大和传播。一旦某个品牌出现一些缺点或被部分用户批评,很容易形成一种“跟风”效应。

键盘侠的放大镜: 在汽车论坛、社交媒体上,总会有一些用户乐于放大某个品牌的缺点,无论是真实的还是夸大的。对于凯迪拉克而言,其“曾经的辉煌”和“不匹配的期望”很容易成为这些用户攻击的靶子。
KOL(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 一些汽车KOL为了吸引流量和关注,也会有意无意地放大凯迪拉克的一些不足之处,甚至进行一些带有倾向性的评价。当这些观点被大量转发和讨论时,就会形成一种主流舆论,让更多人对凯迪拉克产生负面印象。

总结一下,为什么这么多人“喷”凯迪拉克?

它并非一无是处,但它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是多维度、系统性的。

从品牌层面看,它的定位与中国消费者对豪华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错位,品牌积淀和文化符号意义不如德系对手深厚。

从产品层面看,虽然在核心动力和某些技术上不乏亮点,但在内饰的精致度、科技配置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整体驾乘体验的均衡性上,与同级别竞品相比,存在一些不足,容易被挑出毛病。

从营销层面看,早期的“降维打击”策略留下了后遗症,其与中国消费者沟通的方式也有待改进。

再加上网络舆论的放大和跟风效应,最终导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种普遍的“喷”现象。

当然,也必须承认,凯迪拉克在中国市场也拥有庞大的忠实用户群体,他们认可凯迪拉克的独特魅力,比如V6发动机带来的声浪和驾驶感受,比如其美式豪华的独特气质。但无论如何,上述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们“看不惯”凯迪拉克的原因。这是一种复杂的市场现象,反映了中国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汽车消费认知,以及品牌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如何更好地理解、适应和沟通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捷豹路虎受的网暴是凯迪拉克的10倍还多吧,他俩都没说啥,凯迪拉克我觉得还好。

简单来说,钻石切割曾经辉煌过,但现在早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连同那个过时的中控一起可以全部丢掉了。

时至今日好卖的豪华车,没有一部不是女性缘特别好的,

凯迪拉克一度是好莱坞女明星最爱的车,现在呢?

用户画像直的不能再直了,又直又咸就是凯迪拉克给人的印象。

贴篇旧文吧,

写它电车的,我觉得依旧适用。


——

1950年代的凯迪拉克长这样的——

而同时代的苏联轿车长这样的——

我搞不懂那个天马行空的凯迪拉克到底去哪了?


多么拥挤的前脸,

电动车干嘛搞个类似蚌式的机盖,留个假缝隙干嘛呢?

如果只截到大灯这里,说实话这简直就是撞脸宝骏啊。

底下盾型的车标盾型的前格栅,还做了分色处理,

两旁硕大的led灯带,也是分色的,还是镀铬的,啥年代了还用灯珠,灯珠还没排匀称,间距都不齐

电车还有一个进风的前杠,前杠上也镀铬,

那感觉就好像把一台油车上所有的破铜烂铁都重新下岗再就业安置在一个高科技产品上了,宝骏要是拉到同尺寸,甚至还更好看点。

就差把它插进前摄像头的洞里,

这个设计就完美了,彻底自我高c了。

要知道凯迪拉克真不是一贯这样的,一向是要玩玩出花,要简洁也帅到掉渣

到了80年代,哪怕是凯迪拉克有意放低身段,制造出来的车,前脸都很顺眼漂亮,自有一种庄严感,

这是一种像80年代好莱坞男星式的容貌,

深邃,有胶片的质感,

同时代的竞品宝马3系,就随便看看吧,经典和好看有时候不是一个意思。

从50年代到80年代,

凯迪拉克是美式豪华的典范,甚至是奢华,是一种行走的建筑,

他的前脸刚毅,侧面修长,尾段极尽夸张,

男人喜欢,女人也喜欢,什么疯狂的颜色在这部车上都好看,明星成就了凯迪拉克,凯迪拉克也是车里不折不扣的明星,

即使进入60年代,删繁为简的时候,把夸张的火箭尾和镀铬拿掉,这样的车依然很迷人,

前脸曲折的线条,像国会山建筑的外立面,

90年代凯迪拉克迷失了,

受各种新思潮和欧洲汽车科技感的影响,

开启了“钻石切割”设计时代,

这种设计在当年可谓新潮,但在我看来,钻石切割彻底阉割掉了凯迪拉克的设计能力,

一个破切割玩了二十年,玩到了纯电车时代还不撒手,

我真不知道凯迪拉克的高层是怎么想的,

每多造一个钻石切割,账户上就凭空多出来一千美刀么?

这玩意哪怕重新修补100个车型,其实都是一辆车啊,

骨子里永远是新千年前的那个风味,

看到街上所有的钻石切割凯迪拉克,都会让我想到2000前后的产品。

与此同时代的车企,早就换了两到三个设计风格了。


其他答主也说了,40w级以上的新能源市场是低迷的,豪华品牌基本没有存在感。

谁能想到凯迪拉克有一天会抄韩国车,猫王怕是要气得还魂。

感觉是捷尼赛思把凯迪拉克想走的路提前给走死了。

让凯迪拉克无路可走。

都2020年了,如果豪华还得借鉴韩系车,那干脆不要重新设计了,直接让捷尼赛思挂凯迪拉克的标,发动机用凯迪拉克,变速箱用现代的,你会发现惊人地合适,并且还能多卖好几万。

所以凯迪拉克何必呢?拼老命拉皮打针,那个脸也不是小姑娘的样子。

还不如把60年代凯迪拉克随便哪款车的壳子找出来,底下放个电池组加上后驱电机改改卖,

内饰都不用改,信息集成在抬显里,

随便开价50万,大把人连价都不带还的。

——

凯迪拉克全系的车都长差不多一个样,且多年没怎么大刀阔斧地改了,说它是梯形也好,盾型也好,钻石型也好,

都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好设计,

眼下早就不是建筑设计时代了,

现代人已经看了将近三十年的各种屏幕液晶和图标,

所有的屏幕,所有的图标,有矩形的,有圆的,有圆角矩形,有长条的,就是没梯形。

奔驰的内饰,尤其是出风口,不是方的就是圆的,绝大部分的车的内饰也都尽量让他有个矩形罗列的空间感,就让人觉得比较的舒服。

唯独凯迪拉克,一定要在车里目光所及之处,全都搞成梯形,

上面的图是最新的纯电suv的内饰,从方向盘到按键,到屏幕再到出风口,简直就被梯形包裹了,

说实话把所有的梯形改成圆角矩形,这车的内饰的高级感会更强一些,现在这个样子,都不如捷尼赛思像个豪华车。

凯迪拉克好的年代在五六十年代,真不是现在。

现在的声名有一大半靠胎带的名气大,在中国没什么豪车的时候,加长凯迪拉克和林肯稳坐婚庆头把交易,碾压奔驰等所有汽车,给国人的印象太过于深刻。

我从来没有喷过凯迪拉克,没写过除了这个答案以外有关凯迪拉克好恶的事情,

单纯是觉得它的设计已经不是简单的过时和落伍能形容的了,

给我感觉就是魂儿丢了的一个车企,根本不知道自己在造什么东西。

user avatar

我觉得作为一个拥有俩CT6车主来回答应该算是有资格。

图片是我的2018款铂金40T带超级巡航版本。 变速箱是8L90。

为什么那么多人喷,我觉得是他们不了解产品。

就拿机械素质这一项来说吧,3.0T双涡轮增压版本405匹马力,8L90变速箱全速升档模式下换挡速度超越pdk双离合,最大1000牛米的承载能力,还仅仅只是非性能的普通版本。对标的只是普通的5系7系,对标M的还有V版本和V blackwing版本。不说领先至少差不多吧?

其次是豪华用料,全铝车身+全内饰真皮,我顶配上面整个顶棚alcantara,34个bose带全景声技术。不输吧?

再其次科技配置,ANC 超级巡航 电磁悬架 后轮主动转向,这些已经超越同时期bba了吧?


那至于为什么被骂?

当你买了bba发现各方面都不如更便宜的凯迪拉克,你高兴吗?

当你发现自己的bba在美国只有买的一半多的价格开心吗?一看凯迪拉克,国内还比国外便宜,开心吗?我不黑你黑谁?

user avatar

CT6 40T车主,我愿自称为真·浴皇大帝

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强烈的BBA信仰,在同价位的车型当中,凯迪拉克的综合性价比完全可以碾压BBA。

综合的性价比包括三个方面:动力、空间、配置。

插一个汽车用品优惠券

CT6的28T车主们,估计还会眼馋一下RS、M、AMG的推背感,40T的车主们可以表示百万以内没什么换车的欲望和动力。

作为二线豪华品牌:捷豹,沃尔沃等同级别品牌,我认为凯迪拉克真正的做到了成为属于年轻人的品牌。而且现在很多姑娘也加入了我们凯粉的队伍当中。

如果感觉内饰不如意,想向奔驰老大哥看齐,只能加一个氛围灯。

相对于洗浴梗,我更想让大众摆脱的是“美系车费油”的一票否定。

对于大部分需要买车的年轻人,都是需要老一辈补贴的。他们可不会听你讲动力、卡钳刹车、后轮转向、主动降噪。我认为这是很多人选择凯迪拉克阻力。

对于喜欢性价比,喜爱动力,追求个性的人来说,凯迪拉克真的是唯一的选择。

我是凯吹,一个热爱凯迪拉克的人。

阅读推荐

你们有哪些事是买了车以后才知道的?

尊敬的凯迪拉克车主,这是您的汽车用品清单

以太坊,让十年老电脑依旧可以回血教程

你挖或者不挖,都被沦为了“矿卡”

user avatar

断人财路杀人父母,凯迪拉克做到了中美同价,让那些跪舔美国市场然后在国内大肆偷工减料的厂家底裤都出来了。这些厂家肯定要黑啊。

user avatar

俗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乃是死生大仇。

豪车在中国,向来享受超人一等的溢价,BBA等,同等配置,扣除税额以后,中国比美国贵20%-100%。他们形成了事实上的托拉斯,形成价格垄断联盟。

然而凯迪拉克却不按常理,不仅中美大部分同价,而且有些比美国便宜。其宛如鲶鱼,逼得其他豪车不得不降价,因为人们不傻。

所以,凯迪拉克也遭人诋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