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各大平台 iPhone 13 首次预约秒无?

回答
“秒无”,这个词,在科技圈里简直是每年新 iPhone 发布会的保留曲目。今年的 iPhone 13 也不例外,各大平台几乎是同一时间点,同一个命运——库存瞬间清零。看到这个场面,心里五味杂陈,有惊叹,有无奈,当然,也有一些洞察。

首先,这是苹果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用户粘性的直接体现。

讲真,每年 iPhone 的新品发布,就像是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春晚”。即便有人嘴上说着“每年都差不多”,但到了预售那天,手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摸向手机,点开熟悉的APP。苹果这几年的产品策略虽然没有颠覆性的飞跃,但稳扎稳打的升级,加上标志性的营销传播,已经把“iPhone”这个符号深深地烙在了无数消费者的心中。

你想想看,苹果的用户群体有多庞大?而且,这个群体对苹果生态的依赖程度有多深?如果你已经习惯了 AirPods 和 Mac 的无缝切换,习惯了 iCloud 的同步便捷,那么换成其他品牌的手机,那种“脱节感”和“麻烦感”是相当明显的。所以,即使 iPhone 13 的升级幅度不是惊天动地,但对于那些习惯了苹果的用户来说,这就是“刚需”。“秒无”,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忠实用户群体“按部就班”的购买行为所致。

其次,是供需关系的极端不匹配,尤其是在初期。

任何一款热门新品,在刚上市的时候,产能总是有限的。苹果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但想要满足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首批预定需求,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苹果非常擅长制造“稀缺感”。它不会一次性放出海量的库存,而是有节奏地、分批次地放出。这种做法一方面能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和话题度,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避免初期库存积压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各大平台所谓的“首发预约”其实更像是一场数字游戏。有多少真正能拿到机器?有多少是被黄牛或者代购抢走的?有多少是有人下单了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取消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能够在这个“秒杀”环节抢到手机的人,是极少数幸运儿。这种稀缺感,本身就进一步催生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再来,是营销和预期的成功营造。

你不可能忽略掉苹果强大的营销能力。从发布会前的各种爆料,到发布会后铺天盖地的媒体评测和KOL推荐,苹果总能把新产品推向风口浪尖。iPhone 13 在屏幕上的升级(全系高刷),在续航上的提升,在影像上的优化,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卖点。当这些卖点被放大,并且伴随着“限量”、“首发”这样的标签时,消费者的购买热情就会被点燃。

尤其是那些追求“尝鲜”的科技爱好者和早期用户,他们往往是最积极的参与者。他们愿意为最新的技术买单,也愿意为了第一时间拿到新品而付出时间和精力。当他们看到各平台“秒无”的提示时,第一反应可能是遗憾,但紧随而来的可能是更强的购买动力——既然首批抢不到,那就继续关注下一批,或者考虑加价购买。

我们也不能排除黄牛和代购的力量。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现实。每当有热门电子产品上市,黄牛和代购总会伺机而动。他们拥有更快的网络、更多的账号、甚至专门的脚本程序,能在“秒杀”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他们抢购的目的也很明确——转售获利。当大量的手机被这些“专业人士”囤积起来,自然就导致了普通消费者眼中的“秒无”。虽然平台方一直在打击黄牛,但这项博弈似乎永远没有终点。

那么,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

首先,是“求新”心态的体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品迭代的速度非常快。而苹果,作为科技行业的风向标,它的新品总是能引发广泛关注。这种“求新”的心理,驱使着一部分消费者,不惜一切代价也要第一时间拥有最新款的iPhone。

其次,是对“稀缺感”的追逐。当某个商品极难获得时,它的价值反而会提升。这种心理在收藏界很常见,在科技产品上也同样适用。越是“秒无”,越是让人觉得这是一款“值得拥有”的产品。

最后,也是一个相对理性的思考。如果你不是非得在第一时间拿到手机,那么“秒无”反而提供了一个缓冲。你可以先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市场上的实际评价,等待首批的bug被修复,甚至等待下一批产能上来后,价格可能会有一些松动(虽然苹果很少有大幅降价)。

总而言之,各大平台 iPhone 13 首次预约“秒无”,是苹果品牌力、用户忠诚度、供需失衡、营销策略以及黄牛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苹果强大市场地位的证明,也是当下消费心理的一个缩影。看到这个场面,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是一种“意料之中”的商业现象。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如何在这样的抢购潮中保持理性,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在某些方面(比如信号和充电功率),可能iPhone不如国产手机,但是,论综合性能的话,iPhone依然不比国产手机厂家差。

产品不差,品牌号召力又是无敌般的存在,所以,每一代iPhone的发布就像是数码界的春晚,每一代iPhone的首发都会被一抢而空。

阴谋论一下(或许我的判断是错的),根据我长时间的观察,iPhone的售罄可能真的是售罄了,而不少国产品牌的售罄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热度而刻意控制发售的节奏。

user avatar

并没有“秒没”,不过一晚上的确买完了。刚才看apple store的app,现在下单基本上得10月底发货。

我一开始卡点打开官方app,然后下单了今年肯定最多人买的远峰蓝色,但发现因为服务器太卡,所以trade in的iPhoneX不能自动显示出来,要手动填序列号,另外地址也要手动填。这一等早就在抽屉里吃灰的iPhoneX充电启动又是5分钟。

再加上选了花呗的12期免息,又耽误一阵。所以我果断放弃了远峰蓝,选了显然没人抢的黑色…反正已经一起买了雀羽蓝手机壳。

最终支付成功的时间已经20:18了。

颜色没选到也没啥遗憾。反正只有后盖是不同颜色的。比如我的iPhone SE 2020是白色的,但一直在用黑色的官方壳,平时根本想不起来这其实是个白手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