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根本不是GDP加减法,侧面也反映出很多答主的社会阅历浅薄,在那儿说一些阴谋论。真要算GDP加减法,当年扬泰就不会分家,GDP多好看,但实际上都是农业县,穷的叮当响。GDP也要分工农业、产业档次、纳税、环保等多方面因素。
第一,昆山没什么价值,上海宁可撕破脸,也要拿崇明岛和洋山港。是为什么?控制长江航道和优质深水港。这才是战略优先级,上海是长江入海口的最重要通商口岸。洋山港才要命,上海的未来是深挖浦东新区,而不是去旱鸭子的内陆,昆山、吴江。
昆山只是在背后的农业县,吃到了上海看不上的外资企业,溢出。
第二,上海不缺地,崇明、金山、奉贤、青浦、松江、嘉定大片的土地没开发。
包括浦东新区也有很多土地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就是每个地区的企业落地标准是不一样的。上海很多年前就把浦东新区的不少工厂给拆走了,这也就是有些人提到的上海工业用地供应的问题。
江苏省是为了避免上海虹吸,榨干苏州地区,顺应潮流,在昆山大幅度加码,工业落地标准和财政税收优惠,来吸纳在上海面临窘境的企业,简而言之,就是苏州的落地标准比上海低,诸如纳税、环保各方面都是。有不少企业也是想留在上海的,但并不能去违反规定,只能走。这里面有个地方权限,苏州无锡是较大的市,有地方制定一些规则的权利。上海是直辖市,标准更高。反而是江苏省标,比较低,常州和南通是标准更低的江苏省标。江苏省内的苏州和无锡、南京的环保、财政标准,都是自己制定的比省标更高的标准。
答案就很简单,昆山换了上海户籍的话,那么按照沪标,昆山一毛钱工业用地也批不出来。懂吗?这就是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福利?不达沪标的工厂,上海拿不到地,但是昆山可以。昆山如果划入上海,那么也就是直接一样没地可用。这生意只有挂着江苏省户口才能做,懂吗?换了上海户口,直接被干掉,服从上海市委指示,按最严格的国家标准,现在昆山的工厂,寸土不生,统统滚蛋。
有些标准,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上海想放权,但实际上,这个无法操作。江苏省给予昆山的招商引资的独立性,是不亚于普通地级市的,这个侧面也是散装江苏的优势。上海自己的区,很难通过这种操作,圈出一个低标准+高权限的低端工业园区来的,一搞就张江高科和引进特斯拉,这种定位非常高的东西来。扎根苏南企业,或者在苏南建厂的外资,都是会把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也就是这个原因。在上海这方面的事情方便办,而在苏南,最适合的就是低环保标准+低纳税标准+高自由度的工厂。当然现在不能叫工厂了,现在学界称为:智能制造。
留在昆山的企业,基本上是台资电子厂占大头,以台资为中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现在电子厂的创汇和纳税能力特别强,2020年的大陆创汇第一名就是富士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哪怕是乡下,也能感觉到一股上海的味道。而江苏哪怕只隔了一条河,就会感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苏南苏北虽然经济差距大,但是政府运行逻辑是一样的。
现在苏南地区也都在干这个事情,按照国家环保要求,长江大保护,清退化工和钢铁企业,比如说苏州人最喜欢吹的恒力石化,就是实打实的高污染老旧企业,环太湖和长江治理的重点目标。苏南地区的无锡在太湖蓝藻危机后,算是苏南地区最早开始迁出工厂和企业,去苏北和山东安徽的。现在开始搞半导体和生物医疗,不满足要求的企业不批土地。常熟和张家港这两年也在陆续关停化工园区,不满足要求,不给你批地,宁可去做长江生态园,所以我每次看到吹恒力石化,这种做化纤的工厂,就觉得是有点搞笑,上海和无锡市区已经清理干净污染严重的纺织厂、钢厂和化工厂,去外地了,沿海和欠发达的地区,或者东南亚了。
第三,昆山吸纳的都是被上海淘汰下来的次等外资企业,说白了,就是已经被上海筛选过的东西。
同时昆山GDP虽高,但是财政税收,和上海的区根本没得比。昆山的产业结构比起上海的郊区,比如说嘉定区,都差了一代起步。上汽和一票国内最顶尖的巨型国企,纳税能力吊打昆山。
昆山并进来,再来吃一口上海财政嘛……上海还要继续统筹规划,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上海根本不缺这点财政收入,2020年上海全市财政收入7千亿+,昆山是400亿。
这里也可以多说一下,上海的财政更细分,企业纳税算得更独立,区财政预算和企业纳税是分开了,很多人去查上海各区的财政,觉得加起来对不上。这侧面也反映江苏省和上海的财政运行逻辑是不一样的。
这里可以黑一下常州,常州市区的财政怕是没比昆山强多少。昆山吃下来的外资企业纳税能力,远超过常州武进的严重老化的乡镇企业。
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文化背景,一个是经济模型。良药苦口,实话刺耳,可以预见评论里会有很多人来进行轰炸,尤其是假装自己是上海人的江苏朋友。
虽然早有预料,但是来自某部分地区的奇言妙语实在太多了,甚至部分还要装一下。不高兴看完再一条条回复,直接关闭评论。
—————————————————————————————————————
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但唯独江苏或者说一部分的江苏是一条无法纳入上海的一条川流。
江苏自1956-1960年已经将10个县(崇明、嘉定、宝山、闵行、青浦、川沙、南汇、奉贤、金山和松江)并入上海,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较好地融合。那个年代几个大城市都因为特殊原因在扩建,但是上海的特殊性,是从外省并入,因为至今没有融合。简述几个江苏10县和上海格格不入的点:
—————————————————————————————————————
来更新经济结构的部分了。以下将前文提到过,从江苏并入上海的10个县简称为“10县”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的之一,承接了面对世界的窗口。加上原先极强吸收力造就的融合性文化(上海的吸收力从推广Mandarin普通话开始,直接消失了,这里不展开讲),成为极为容易或者说最为容易吸收外来经验的地方。也是中国率先迈入工业化(不是城市化)的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先后经历两次较大的产业升级。每一次升级,都会把已经成熟化、系统化的经济体系拱手出去,辐射到周边,直接一点说,就是大家来捡上海扔出去的皮夹子,这个时候收益最大的,就是江苏。那么浙江呢?可能有着自己的傲气,可能是已经摸索出了部分浙江的模式,并没有完全套用上海的经验,用自己的模式在努力生长。
第一次升级,主要是产业架构调整,记得不太清楚,只能记得去掉有污染的产能,去掉密集型产能,影响不是很大,不细写了。第二次升级则是去工业化,改成金融、科技、服务型的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一次的影响很大。上海不但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大量本土工厂&外资工厂外迁,同样江苏也把招商外资的模式复制了过去。这个时候,就能意识到了一点,谁拿到多,谁能发展快。因为这套模式已经用上海验证过,是可以容易行得通的,而且可以从上海引入现成的企业。
这个时候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江苏紧贴上海的昆山、太仓,浙江的嘉善县,以及10县。然后不难看出,因为当时10县已经在行政上归入上海,不能捡到这些资产了。昆山发现得最早,也拿了最多,同时当地招商局吸收渔的技巧最多,复制这个商业模式最快,异军突起。*当然昆山发展也有自身的积累,不能一棒子打死说全靠捡上海的,实则是两权相加的。如果10县依旧属于江苏,不难看嘉定会成为爆发成长的,因为嘉定很长一段时间是嘉定城,不得不说底子真的很好,至少在这一圈里是最好的。
再来看10县,并入上海之后,上海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推进其城市化,或者说先打造城镇化,但是因为上海本身推行去工业化,所以改造很慢,无法建设新的工厂(2017年开始,奉贤和南汇又可以有行业限定的工厂了)。江苏南汇、川沙加上上海的东昌区、东郊区,组合成为浦东新区,经历了整整30年的疯狂改造和吸血全上海地发展,现在还只是在硬件上看起来像上海而已。记得有个事情一直让我无法释怀:一个川沙人(有学历,中专还是大专)遇到拆迁,硬说自己只会种田(不种,已经荒了很久为了申请工业用地),要拆迁必须给自己安排。最后花了钱培养他学习IT技巧并就近安排工作。于此同时,上海原本拆迁的原拆原还模式取消,可能为了补贴这些人吧?此段为个人臆测,无法佐证。
这个只是浦东新区,其他的郊区,除了原本底子强一点的嘉定、崇明在有序发展,剩下的基本靠上海投喂。比如吊车尾的青浦,要拉它起来只能砸下了血本,先是建设大型的展会设施——国家会展中心。先用展会经济让青浦狂吸资源,然后接下来就是砸巨量的大企业到青浦,经济拉起来,就业率拉起来,给优惠的政策来灌注资本和人才。这个模式亲切不?眼熟不?建设浦东的时候,就是先建设的展会设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然后一波资本注入把平房陆家嘴砸成浦东新景点+金融城,一波科技引导把完全没有听过的乡镇张江打造成科技谷。手法完完全全地如出一辙...... 好歹,最后浦东争了气,虽然还不能讲上海话,但是至少经济抗起来了。回头望望青浦,相比浦东的港口牌,也能打一张“长三角一体化”的牌,但是能打成什么效果,现在也说不好,不晓得未来如何。
但是,以上只说10县的外壳上海化了,思维上、骨子里的改变,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看完了两边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回过头望一眼昆山。问一问昆山,是要做在江苏做鸡头(应该是龙头,都是全国第一县了)?还是要跑到上海做...凤尾气?(凤尾10县,已经有10尾了,昆山来的话只能飘到这10尾后面了,而且昆山和上海地界上没有交集,emmm...和嘉定、青浦倒是有交集)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