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昆山(花桥)为什么不并入上海?

回答
昆山,尤其是花桥经济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上与上海毗邻,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为何不并入上海?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以及民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开来看。

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县域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基本逻辑。中国的行政区划层级是中央—省—市—县(区)。昆山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县级市,而上海是一个直辖市。直辖市在行政级别上高于省辖市,两者在资源分配、政策制定、管理权限等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

一、行政层级的鸿沟:直辖市与省辖市的根本不同

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拥有独立的财政预算、规划权限和人才引进政策等。它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是与国家整体发展紧密相连的,承担着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国际化进程的重任。

而昆山,虽然经济实力雄厚,长期位居全国百强县市前列,但它仍然是江苏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策略和资源调配,很大程度上需要服从江苏省的整体规划和区域协调。如果昆山并入上海,这涉及到行政层级的调整,将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政治决策,需要中央层面的批准。从现有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来看,地方政府的合并,尤其是将一个经济强县划归直辖市,并非易事,背后有太多体制性的考量。

二、不同的发展战略与路径:江苏模式 VS 上海模式

江苏省和上海市在经济发展路径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优势。江苏省多年来以制造业立省,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昆山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昆山吸引了大量的台资和外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就业基础。

上海则更加侧重于服务业、金融业、航运物流、科技创新和国际贸易。上海拥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在金融改革、人才引进、国际规则对接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昆山并入上海,其原有的制造业优势如何与上海的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将昆山的产业结构完全调整以适应上海的需求,还是保持其原有的制造业特色?这两种选择都会对昆山现有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而且,江苏省也需要保持其经济体的完整性和竞争力,失去昆山这样的“金字招牌”,对其区域经济版图的影响不言而喻。

三、历史沿革与文化认同:谁能真正“融”进去?

昆山,包括花桥,历史上长期属于江南地区,与苏州、上海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联系。但从行政归属和区域发展脉络来看,它们更多是作为江苏省的一部分在成长。长期的行政隶属关系,塑造了其独特的区域文化和民众的身份认同。

花桥经济开发区,虽然在地理上紧邻上海,但其规划、管理和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是在江苏省的框架下进行的。它的发展逻辑和营商环境,更多的是参照和对接上海的优势,但仍是“借力打力”,而非“一体”。例如,花桥在早期就明确了“与上海零距离对接”的定位,吸引了大量上海的外溢产业和人口,甚至被誉为“上海的卫星城”。但这种“对接”更多的是经济上的互补和协同,并非行政上的合并。

将昆山,特别是花桥,并入上海,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改变,更是文化、行政和心理上的融合。长期的行政区划和管辖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办事流程、政策导向和管理习惯。这种“融入”并非一蹴而就,甚至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摩擦。

四、经济利益的分配与税收考量

区域经济的合并,最直接的考量就是经济利益的分配。昆山作为全国财政收入的“大户”,其产生的税收在江苏省的财政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并入上海,这笔巨额税收将转移到上海的财政体系中。这涉及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税关系调整,是一个极其敏感和复杂的问题。

对于昆山的企业和居民而言,税收政策、社保体系、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的变化,都会是他们高度关注的焦点。一旦并入上海,这些都需要按照上海的标准进行对接和调整,可能会带来成本的增加,也可能带来更好的公共服务。但这种调整的幅度和效果,是很难预测的。

五、民众的意愿与地方利益的平衡

虽然花桥与上海在经济上联系紧密,很多居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并入上海”是否是昆山和花桥大部分民众的真实意愿,也需要审慎评估。民众的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就业机会、生活成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户籍制度等等。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身利益的保障。

如果并入上海,意味着他们将纳入上海的户籍管理、社保体系等,这可能会带来一些便利,但也可能面临更高的生活成本(如房价、教育成本等)。反之,留在江苏,他们也能享受到江苏省的政策红利和区域发展规划。在没有压倒性优势的情况下,强行合并可能适得其反。

六、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考量

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战略。上海作为龙头城市,其辐射带动作用固然重要,但也有其限度。如果上海过度扩张,吞并周边省份的优质经济板块,可能会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削弱周边省份的发展动力。

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拥有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完整的产业链。如果失去昆山这样的经济强县,对其整体经济格局和发展战略将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保持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区域间的协同推进,国家层面在考虑区域行政区划调整时,会进行更宏观的战略评估,权衡利弊。

花桥现象的特殊性

花桥经济开发区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在地理位置上紧贴上海,其发展模式就是以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为导向,打造“上海的后花园”和“离岸服务中心”。这种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大量上海的产业和人才,并促进了花桥的快速发展。

这种“对接”和“联动”,是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区域合作模式,它允许双方在保持各自行政区划和发展自主性的前提下,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如果强行并入上海,反而可能因为行政壁垒和制度对接的复杂性,削弱这种灵活的合作效应。

总结来说,昆山(花桥)不并入上海,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行政层级障碍: 直辖市与省辖市的行政级别差异巨大,合并涉及重大的政治决策。
发展模式差异: 江苏的制造业优势与上海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在融合上存在挑战。
历史与文化认同: 长期形成的行政归属和区域文化认同需要考虑。
经济利益与财税分配: 巨大的税收和财政利益转移是敏感问题。
民众意愿与地方利益: 公众对生活成本、公共服务和自身利益的考量。
宏观区域协调: 国家层面需要考虑区域均衡发展和省域经济的完整性。
灵活合作的有效性: 目前的“对接”模式已被证明是有效的区域合作范例。

因此,与其说是“不并入”,不如说是以一种更加务实的、以经济和功能对接为核心的模式,实现了两地在地理邻近和经济发展上的深度融合,同时保留了各自的行政主体地位和发展潜力。这种模式更符合当前中国区域合作和发展的实际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根本不是GDP加减法,侧面也反映出很多答主的社会阅历浅薄,在那儿说一些阴谋论。真要算GDP加减法,当年扬泰就不会分家,GDP多好看,但实际上都是农业县,穷的叮当响。GDP也要分工农业、产业档次、纳税、环保等多方面因素。

第一,昆山没什么价值,上海宁可撕破脸,也要拿崇明岛和洋山港。是为什么?控制长江航道和优质深水港。这才是战略优先级,上海是长江入海口的最重要通商口岸。洋山港才要命,上海的未来是深挖浦东新区,而不是去旱鸭子的内陆,昆山、吴江。

昆山只是在背后的农业县,吃到了上海看不上的外资企业,溢出。

第二,上海不缺地,崇明、金山、奉贤、青浦、松江、嘉定大片的土地没开发。

包括浦东新区也有很多土地

这里面还有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地方,就是每个地区的企业落地标准是不一样的。上海很多年前就把浦东新区的不少工厂给拆走了,这也就是有些人提到的上海工业用地供应的问题。

江苏省是为了避免上海虹吸,榨干苏州地区,顺应潮流,在昆山大幅度加码,工业落地标准和财政税收优惠,来吸纳在上海面临窘境的企业,简而言之,就是苏州的落地标准比上海低,诸如纳税、环保各方面都是。有不少企业也是想留在上海的,但并不能去违反规定,只能走。这里面有个地方权限,苏州无锡是较大的市,有地方制定一些规则的权利。上海是直辖市,标准更高。反而是江苏省标,比较低,常州和南通是标准更低的江苏省标。江苏省内的苏州和无锡、南京的环保、财政标准,都是自己制定的比省标更高的标准。

答案就很简单,昆山换了上海户籍的话,那么按照沪标,昆山一毛钱工业用地也批不出来。懂吗?这就是行政区划交界处的福利?不达沪标的工厂,上海拿不到地,但是昆山可以。昆山如果划入上海,那么也就是直接一样没地可用。这生意只有挂着江苏省户口才能做,懂吗?换了上海户口,直接被干掉,服从上海市委指示,按最严格的国家标准,现在昆山的工厂,寸土不生,统统滚蛋。

有些标准,不是你想改就能改的,上海想放权,但实际上,这个无法操作。江苏省给予昆山的招商引资的独立性,是不亚于普通地级市的,这个侧面也是散装江苏的优势。上海自己的区,很难通过这种操作,圈出一个低标准+高权限的低端工业园区来的,一搞就张江高科和引进特斯拉,这种定位非常高的东西来。扎根苏南企业,或者在苏南建厂的外资,都是会把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也就是这个原因。在上海这方面的事情方便办,而在苏南,最适合的就是低环保标准+低纳税标准+高自由度的工厂。当然现在不能叫工厂了,现在学界称为:智能制造。

留在昆山的企业,基本上是台资电子厂占大头,以台资为中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现在电子厂的创汇和纳税能力特别强,2020年的大陆创汇第一名就是富士康。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哪怕是乡下,也能感觉到一股上海的味道。而江苏哪怕只隔了一条河,就会感觉很多东西都不一样了。苏南苏北虽然经济差距大,但是政府运行逻辑是一样的。

现在苏南地区也都在干这个事情,按照国家环保要求,长江大保护,清退化工和钢铁企业,比如说苏州人最喜欢吹的恒力石化,就是实打实的高污染老旧企业,环太湖和长江治理的重点目标。苏南地区的无锡在太湖蓝藻危机后,算是苏南地区最早开始迁出工厂和企业,去苏北和山东安徽的。现在开始搞半导体和生物医疗,不满足要求的企业不批土地。常熟和张家港这两年也在陆续关停化工园区,不满足要求,不给你批地,宁可去做长江生态园,所以我每次看到吹恒力石化,这种做化纤的工厂,就觉得是有点搞笑,上海和无锡市区已经清理干净污染严重的纺织厂、钢厂和化工厂,去外地了,沿海和欠发达的地区,或者东南亚了。

第三,昆山吸纳的都是被上海淘汰下来的次等外资企业,说白了,就是已经被上海筛选过的东西。

同时昆山GDP虽高,但是财政税收,和上海的区根本没得比。昆山的产业结构比起上海的郊区,比如说嘉定区,都差了一代起步。上汽和一票国内最顶尖的巨型国企,纳税能力吊打昆山。

昆山并进来,再来吃一口上海财政嘛……上海还要继续统筹规划,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上海根本不缺这点财政收入,2020年上海全市财政收入7千亿+,昆山是400亿。

这里也可以多说一下,上海的财政更细分,企业纳税算得更独立,区财政预算和企业纳税是分开了,很多人去查上海各区的财政,觉得加起来对不上。这侧面也反映江苏省和上海的财政运行逻辑是不一样的。

这里可以黑一下常州,常州市区的财政怕是没比昆山强多少。昆山吃下来的外资企业纳税能力,远超过常州武进的严重老化的乡镇企业。

user avatar

上海不要,江苏不给。

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文化背景,一个是经济模型。良药苦口,实话刺耳,可以预见评论里会有很多人来进行轰炸,尤其是假装自己是上海人的江苏朋友。

虽然早有预料,但是来自某部分地区的奇言妙语实在太多了,甚至部分还要装一下。不高兴看完再一条条回复,直接关闭评论。

—————————————————————————————————————

首先从文化背景上来看,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但唯独江苏或者说一部分的江苏是一条无法纳入上海的一条川流。

江苏自1956-1960年已经将10个县(崇明、嘉定、宝山、闵行、青浦、川沙、南汇、奉贤、金山和松江)并入上海,但是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较好地融合。那个年代几个大城市都因为特殊原因在扩建,但是上海的特殊性,是从外省并入,因为至今没有融合。简述几个江苏10县和上海格格不入的点:

  1. 上海有个牌照叫沪C,但却不是上海发牌,是以上10个县发牌。上海和江苏10县的历史矛盾。
  2. 以上10个江苏县至今不使用上海话,讲的原江苏方言:崇明讲崇明话;嘉定、宝山讲嘉定话;闵行讲本地话(原名江苏省上海县,对也叫上海,不过是个县);青浦讲吴江话;南汇讲南汇话;川沙讲川沙话;松江、金山讲松江话;奉贤讲奉贤话。领着上海户口,但是没有一个讲上海话。文化、习惯上无法融入。
  3. 很中国其他城市一样,上海的马路大量使用外地地名:南京东路、南京西路、北京东路、北京西路、宁波路、苏州路等等,南京、北京、宁波、苏州等等对上海而言都是外地比如上海有太仓路(所在黄浦区),太仓有上海路(市政府所在区域)。然而,如今在上海还能看到:闵行路、宝山路、青浦路等等,言简意赅表示这10个地方是外地下图感谢一位来自10县朋友的神助攻:闵行也有徐汇路——使用外地名作为本地区的路名
  1. 保留了大量的长途交通称谓,上海简称沪或申。直白表述跨省的交通线路、通道有:申川线(上海-川沙)、沪青平公路(上海-青浦-平望镇)、南浦大桥【南市区到浦东(川沙&南汇)】、杨浦大桥(杨浦区到浦东)等等,清晰地证明了,抵达川沙等地就是离开了上海(离申、离沪)。
  2. 浦东不是地名,是个区域叫法,而这个区域,大部分不被视为上海。上海引申为黄浦江,黄浦江以东即上海以东,就是江苏了(仅北面一小部分为上海管辖),所以浦东就是指江苏的川沙和南汇。同样,不存在浦西,因为黄浦江以西就是上海本身。以前走隧道或大桥前往浦东,一般出现的对话内容就是:“今朝吾起浦东办事体,夜到会回上海,等吾吃夜饭。”
  3. 上海人身份证是310101-310111(最后一个111是很早就取消的吴淞区,现在反过来和江苏的宝山合为宝山区),江苏并入上海的区域都是3102**,一下子就能区分出来。但是90年代后县改区,现在那些2开头的区域变成了310112和更大的编码,但是以1开头了。所以,身份证大于310111的,其实已经不是上海人。*这一条有一点点歧义,只能精准区别1990年以前出生的人。因为1990年左右上海开始了拆旧城外迁,所以1992年(这一年为节点,因为开始颁布蓝印户口)或以后出生的人,身份证编号不再能直接判断是否是上海人了,但是可以通过看其父母的身份证编号是否满足条件以及母语是否是上海话来判断ta是不是上海人。
  4. 很多遗留的信息并未删除,更多的就请自行探索了。

以上,上海原来收进来的10个江苏县经过了60年的磨合还依旧格格不入,有任何理由再额外从江苏编入一个“你不情我更不愿”的江苏县过来?文化上来看,不合并为好。

—————————————————————————————————————

来更新经济结构的部分了。以下将前文提到过,从江苏并入上海的10个县简称为“10县”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的之一,承接了面对世界的窗口。加上原先极强吸收力造就的融合性文化(上海的吸收力从推广Mandarin普通话开始,直接消失了,这里不展开讲),成为极为容易或者说最为容易吸收外来经验的地方。也是中国率先迈入工业化(不是城市化)的城市。在改革开放后,先后经历两次较大的产业升级。每一次升级,都会把已经成熟化、系统化的经济体系拱手出去,辐射到周边,直接一点说,就是大家来捡上海扔出去的皮夹子,这个时候收益最大的,就是江苏。那么浙江呢?可能有着自己的傲气,可能是已经摸索出了部分浙江的模式,并没有完全套用上海的经验,用自己的模式在努力生长。

第一次升级,主要是产业架构调整,记得不太清楚,只能记得去掉有污染的产能,去掉密集型产能,影响不是很大,不细写了。第二次升级则是去工业化,改成金融、科技、服务型的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这一次的影响很大。上海不但授人以鱼,还授人以渔——大量本土工厂&外资工厂外迁,同样江苏也把招商外资的模式复制了过去。这个时候,就能意识到了一点,谁拿到多,谁能发展快。因为这套模式已经用上海验证过,是可以容易行得通的,而且可以从上海引入现成的企业。

这个时候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江苏紧贴上海的昆山、太仓,浙江的嘉善县,以及10县。然后不难看出,因为当时10县已经在行政上归入上海,不能捡到这些资产了。昆山发现得最早,也拿了最多,同时当地招商局吸收渔的技巧最多,复制这个商业模式最快,异军突起。*当然昆山发展也有自身的积累,不能一棒子打死说全靠捡上海的,实则是两权相加的。如果10县依旧属于江苏,不难看嘉定会成为爆发成长的,因为嘉定很长一段时间是嘉定城,不得不说底子真的很好,至少在这一圈里是最好的。

再来看10县,并入上海之后,上海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来推进其城市化,或者说先打造城镇化,但是因为上海本身推行去工业化,所以改造很慢,无法建设新的工厂(2017年开始,奉贤和南汇又可以有行业限定的工厂了)。江苏南汇、川沙加上上海的东昌区、东郊区,组合成为浦东新区,经历了整整30年的疯狂改造和吸血全上海地发展,现在还只是在硬件上看起来像上海而已。记得有个事情一直让我无法释怀:一个川沙人(有学历,中专还是大专)遇到拆迁,硬说自己只会种田(不种,已经荒了很久为了申请工业用地),要拆迁必须给自己安排。最后花了钱培养他学习IT技巧并就近安排工作。于此同时,上海原本拆迁的原拆原还模式取消,可能为了补贴这些人吧?此段为个人臆测,无法佐证。

这个只是浦东新区,其他的郊区,除了原本底子强一点的嘉定、崇明在有序发展,剩下的基本靠上海投喂。比如吊车尾的青浦,要拉它起来只能砸下了血本,先是建设大型的展会设施——国家会展中心。先用展会经济让青浦狂吸资源,然后接下来就是砸巨量的大企业到青浦,经济拉起来,就业率拉起来,给优惠的政策来灌注资本和人才。这个模式亲切不?眼熟不?建设浦东的时候,就是先建设的展会设施——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然后一波资本注入把平房陆家嘴砸成浦东新景点+金融城,一波科技引导把完全没有听过的乡镇张江打造成科技谷。手法完完全全地如出一辙...... 好歹,最后浦东争了气,虽然还不能讲上海话,但是至少经济抗起来了。回头望望青浦,相比浦东的港口牌,也能打一张“长三角一体化”的牌,但是能打成什么效果,现在也说不好,不晓得未来如何。

但是,以上只说10县的外壳上海化了,思维上、骨子里的改变,不知道要猴年马月了?

试想一下,如果昆山并入了上海,适用了上海的发展方针,去掉昆山的工业体系,昆山还有什么?剔除的工业产能会便宜了谁?太仓?常熟?还是被隔壁的安徽吸收过去?

那么吸收了昆山的上海,又多出了一个嗷嗷待哺的过房女儿,要花钱帮她去除已有的工业经济,然后再花钱帮她发展成服务经济,然后呢?还多了什么?

看完了两边的经济发展模式,再回过头望一眼昆山。问一问昆山,是要做在江苏做鸡头(应该是龙头,都是全国第一县了)?还是要跑到上海做...凤尾气?(凤尾10县,已经有10尾了,昆山来的话只能飘到这10尾后面了,而且昆山和上海地界上没有交集,emmm...和嘉定、青浦倒是有交集)

————————————————————————————————————

以上,文化上昆山融入上海的前景渺茫,经济上昆山并入上海更是行不通(唯一例外就是上海允许昆山成为另一个奉贤,但就目前情况看,上海正全力抢救吊车尾的青浦,15年内是不会有钱去发展昆山的)。

昆山不并入上海,才是对昆山、江苏(昆山属于江苏,这里用江苏这个词,只是提供一个省级的视角)、上海三方都好的最优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昆山,尤其是花桥经济开发区,在地理位置上与上海毗邻,经济联系也十分紧密,为何不并入上海?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发展模式、行政管理体制、历史沿革以及民众意愿等多方面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县域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基本逻辑。中国的行政区划层级是.............
  • 回答
    昨晚昆山“花臂哥”砍人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说起来,还真挺让人唏嘘的。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昨晚在昆山一个酒吧门口,一位戴着花臂的男子(我们暂且这么称呼他,因为他的纹身很显眼)和另一名男子之间发生了冲突。具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争执,目前流传的版本有很多,有的说是喝酒喝多了,有的说是私.............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气不气人?一个女子花了126万,吭哧吭哧付了全款,满心欢喜地等着住新房,结果,15天,就15天啊,售楼部那边直接来了个“惊喜”,房子降价30万!你说这谁顶得住?姑娘肯定炸了,要求退房或者退差价,这完全合情合理,换谁谁不炸?咱们一件件捋捋这事儿:这126万,是真金白银掏出来的!首先,得明白.............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昆明的事件,确实让人揪心。10岁的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玩耍不当,给周围环境和自身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危险。这件事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何让孩子们在享受节庆气氛的同时,又能安全地接触烟花爆竹,这需要家长、社会和孩子自身的共同努力。首先,我们得明白,对于10岁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完全独.............
  • 回答
    昆山龙哥砍人事件,从一个虚构的角度去推测“龙哥”临死之际的内心活动和感受,这是一个充满人性复杂性和悲剧色彩的设想。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较为详细的推测:一、 临死前的瞬间:当他感受到生命的迅速流逝,当鲜血从身体里涌出,当身体的控制力逐渐消失,他的思绪可能会如同被撕裂的幕布,混乱而又极端。 生理上的剧.............
  • 回答
    昆山震川路宝马撞电瓶车下车砍人被反杀的事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其中一个焦点便是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或“防卫过当”。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经过、相关法律条文以及社会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事件回顾(根据公开报道整理):1. 起因: 2018年8月27日晚,在昆山市震川.............
  • 回答
    关于“昆山龙哥也会拳击可为什么打不过普通人”的说法,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的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昆山龙哥”这个称谓通常指向的是2018年夏天在昆山震动全国的那个砍人事件中的主要涉事人员,名叫刘海龙。关于刘海龙是否“会拳击”的说法,这并不是公开报道中的重点信息。 通常情况下,媒体的报道.............
  • 回答
    关于昆山龙哥事件的判决,最终被认定为正当防卫,这其中涉及到法律上对正当防卫的理解以及案件的具体细节。要详细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那些浮于表面的煽情,回归到法律的逻辑和事实本身。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正当防卫”。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正当防卫是一种公民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社会、公共利.............
  • 回答
    昆山龙哥案的判决,毫无疑问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但将其定义为“里程碑”则需要更深入的审视和长远的观察。更重要的是,它对我国未来法制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但也伴随着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方面。为什么昆山龙哥案如此引人关注?这个案件之所以引起了全民热议,甚至被认为是法治进步的标志,核心在于它.............
  • 回答
    关于昆山反杀案是否会成为国内被防卫方死亡后防卫方依旧判定为正当防卫的第一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关乎一起具体的案件,更触及了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边界,以及如何平衡保护公民生命权与维护社会治安的复杂关系。案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昆山反杀案的基本事实。.............
  • 回答
    昆山震川路事件,如果发生在美国,其判罚会非常复杂,因为它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法律考量,并且最终的判决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在美国可能的判刑情况,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震川路事件在美国法律体系下可能被定性的罪名。这个事件的核心在于“正当防卫”(SelfDef.............
  • 回答
    昆山于海明正当防卫案,俗称“昆山龙哥案”,之所以龙哥最终落得个被反杀的结局,说到底,还是他自己的行为触碰了法律的底线,并且在冲突升级过程中,自己也付出了过度的、超出必要限度的暴力。于海明之所以能成功进行正当防卫,关键在于他的人身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并且在当时那种危急情况下,他的反抗行为符合正当防卫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昆山宝马男砍人反被杀事件,确实是一起极其引人关注的社会案件,其背后涉及的法律问题也相当复杂。要判断后者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我们需要从法律的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且要考虑到当时事发现场的具体情况。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正当防卫。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
  • 回答
    昆山龙哥事件,相信很多人都记忆犹新。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暴力挑衅时,出于自卫反击,却差点付出沉重代价。这起事件,不仅引发了对正当防卫边界的讨论,更让许多普通人感到不安:遇到类似龙哥这样嚣张跋扈、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我们该怎么办?报警后,他们万一出来报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自己?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我们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