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个新闻下的评论区,不出意外又是女孩美好可爱独立那一套,翻来覆去全是夸赞,然后就是女网友自己开个性别男的账号阴阳怪气,自己自导自演立个靶子,号召女网友再把男性批判一番,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这事实上就是非常典型的pua术
这是一个女性不缺赞美,男性不缺侮辱的时代,小到某音评论区,大到社会新闻,舆论谈及女性普遍以赞扬鼓励为主,谈及男性普遍以攻击侮辱贬低为主,甚至已经到了可以明目张胆的地图炮侮辱七亿男性为垃圾的程度,这种双重标准,电梯门若是性别互换,男学生让她们缝上才能坐电梯,必然少不了一个开除学籍吧?
女性吹捧自己其实也没什么,类似夸夸群,通过互相吹捧的方式来获得短暂的快感,抵御贫瘠生活中的苦难,但她们吹捧的同时还必然要拉踩男性,仿佛必须要让男性不好过,通过对比才能获得更多狭隘的成就感,这就是十恶不赦的行为了
每当我看到舆论赞扬鼓励,给予她们正面形容的时候,我就在想,一群日夜变着法贬低男性的人,和优秀有什么关系?这个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文化里,都不会认为攻击他人是优秀的一种体现吧?
以动不动侮辱男性为虫男的素质,强行在夸赞女性群体的时候蹭其热度,实现自我夸赞,仿佛一夜之间她们就能从怨毒代言人变成美好代言人,对于这种行为,我们一般可以形容为,她们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
反倒是在这种舆论普遍贬低男性时代里的国男同胞,或是在平凡岗位发光发热,或是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来对抗全社会的“捧女踩男”,逆流而上,这才是真正坚毅大无畏的体现
我相信老人的本意是好的。
但是,她老了,她已经不了解这个时代了。早已经不是她年轻时那个拼搏、奉献、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热血的时代了。
她的话,很可能被某些群体奉为圣经,进而曲解牟利。你敢反驳你就是跟“北京时间之母”过不去,就是跟“我国首个女天文台台长”过不去。
向老人致敬,向老人的言论致敬,但绝不向某些群体低头。
关键在于,这个玻璃天花板,是女性自身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被歧视造成的?
我举个例子,现在的围棋比赛,除了有男女都可以参加的普通组,还有一个专门的女子组。
因为如果不设一个专门的女子组,大家都去参加普通组,那么女性根本没有出场正赛露脸的机会,在预选赛的时候就输了比赛,淘汰了。
包括几乎所有的电子竞技比赛也都是这样。
那,这是玻璃天花板吗?
这里,人们不但没有歧视女性,反而给女性更多的出场机会。但可惜女性实力不济,没能击败男选手。
但假如说,赛事方为了所谓打破女性玻璃天花板,强行给女性安排一个冠军,那别人会怎么想?
所以对于女性竞争不过男性的现状,如果是女性自身实力不够的,那就顺其自然好了。如果是被歧视导致的,那我们可以让竞争变得公平。
但是如果为了,所谓的打破女性玻璃天花板,而向女性倾斜更多的政策和偏袒,那这是对男性的歧视。
而有些女人之所以高喊女性被歧视,有玻璃天花板,不是为了真正平等,而是要制造一个“女性被歧视”的假象,而索要更多的利益倾斜。
感谢大家的热情回复,我想澄清一点的是:我并不想说,男性比女性聪明。有个评论说得好:男耕女织。
虽然男性在围棋和电子竞技等脑力上具有优势,女性也在另一部分脑力领域有优势。
也就是说,男女有各自的优势区,就像常见的文理科的优势区不同一样。所以男女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就像男耕女织一样。
对于自己的劣势领域,承认就好了,我也有我的优势区,而不是去否认事实,强行争个高低,和相互攻击贬低。
现在微博和豆瓣,封建男性思想复辟的很严重,这种趋势需要遏制,尊重女性,支持女性能顶半边天,才是符合时代进步的。
今天看见有一个微博内容很火。
内容也确实感人,就是讲一个煤矿工人,看见人民政府对旧社会妓女的改造事迹以后,非常感动,没有任何歧视,希望可以真诚的伴侣。
确实是比较浪漫、淳朴、正能量的一个事情。
就是评论我看不懂。
我说看不懂,不是说支持或者反对这些人说的意思,我是另外一个观察点。
就是这些所有高赞评论、转发,几乎都是有一个核心导向,核心就是奔着结婚去的。
阴阳怪气说现在时代倒退也好,被先辈感动也好。
一时之间,我都蒙了,这还是我认识的微博吗?
微博不是极端性别主义者的大本营吗?不是天天恐惧营销说什么:
“日常恐男的一天”、“谁结婚谁是孙子”等等,这些极端反婚的言论大行其道的吗?
虽然这个内容里面,很多言论也一边倒的批判了男性,这符合微博的调性。
但是你会发现,所有的核心逻辑,都已经违反了微博过去舆论主流的核心点,那就是居然不反婚了?甚至透露出一种渴婚的哀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微博舆论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我突然意识到。
今天是2021年。
也是最小的90后,1999年出生的,都已经22岁了,以1995为界限的话,大量90后已经开始逐渐面临成为中年人了。
其实婚恋方面,男女确实是反过来的。
20多岁的男人,可能是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刚刚进入社会,性格、处事能力都不够成熟,也没什么存款,工资也不高,也没有房子、车子。
而20多岁的女孩,是全社会众星捧月的对象,年轻是很厉害的,不然怎么这么多针对女性的护肤品呢?就是一个哪怕长相普通的女孩,只要够年轻,也能让社会大众,忍不住的感觉可爱,可爱是很无敌的,因为人一旦被打动,就很愿意提供帮助与谦让、甚至跪舔,但是...
27以后就开始结束众星捧月,30直接就是一道坎了,35婚介所都不愿意推荐。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就可以理解微博用户的心理变化了。
70后基本都是正常人,80后、90后才和网络接触的比较多,基本极端性别主义者,就是80后、90后里面的,不过现在很多80后已经退局,已经大部分80后已经结婚了,80后那时候房价虽然也谈不上便宜,但是还有机会上车的,所以虽然80后和90后距离很近,但是80后结婚率更高。
微博上的性别极端主义者,现在重点来源就是90后,但是90后也是人,也会经历生老病死的。
我记得前几年,咪蒙还是很火的,那时候刚好就是90后们正年轻的时候,现在咪蒙类型的情感博主,已经很少了,基本快消失了。
豆瓣上有一个帖子,讨论的内容在全网也火了。就是有一个豆瓣女网友发帖,说怎么看00后男性对女性的态度?结果评论的“阿姨”们一篇哀嚎。
哀嚎内容,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她们认为00后还不如80后,因为00后小宝贝们,动不动就要求平等、要求AA制,连男主外都不愿意。
抱怨00后接触网络太多,小小年纪什么都知道,没有信息差了。而且认为被父母给宠坏了,不仅不想成为大丈夫,很多居然还想被姐姐娶,成为姐姐的小媳妇,吃姐姐的软饭...
对比00后以后,很多评论奇迹般的开始赞美80后男性了,就是那个曾经被全网怒批最迂腐、最直男的80后,是的,开始赞美了,赞美大男子主义。
理由是,发现大男子主义者原意承担更多费用照护女性,不搞男女平等。这个理由也是很奇葩的感觉。甚至有的还非常怀念传统男权,开起了历史倒车,很难相信,这是女性写的评论。
这个事情发酵以后。
后来还出了一个让阿姨们彻底破防的事情,也在全网火爆,史称“阿姨劝诫事件”。
就是有一个00后的男生,在知乎发表了一个“新时代男性”的平权宣言,坚决支持男女平等,反对大男子主义:
明确宣布,彻底支持男女平等,绝对不接受彩礼,否则宁愿不结婚。
就是有前面豆瓣讨论的那种感觉,00后认为自己也是家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不想惯着其他人,因为从小都是自己被惯着的。
结果奇迹发生了,这也是这个知乎帖子火爆的原因。
当时评论区出现了大量的阿姨,开始劝诫这个00后,说你得有一个大男人的样子,要有阳刚之气。彩礼还是要给的,一点都不给说不过去...等等。
总之展开一顿爹味十足的训化,就是告诉这个小老弟,千万不能有男女平等的想法,或者说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平等,在不需要的时候你自己得懂味。
最后这个00后的回答,被阿姨们爆破了上千条评论,之后就引发了全网围观,最终形成了一个奇观。
普普通通的一个知乎回答,评论居然破了13.5万。
这一切的变化,就好像一个股价一样。
看透一个事情,要把握问题关键。
你看就好像这个婚姻价值话题一样,你会发现部分舆论的态度,已经开始180度变化了,就好像股价曲线一样浪,浪上来~浪下去。
看起来似乎是杂乱无章的变化,实际上里面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原理和社会现实。
年轻的时候,女性婚姻议价能力高,所以那几年的媒体市场反应就出了咪蒙,那时候的微博主流舆论也是反婚的,原理有点类似于李嘉诚的捂盘惜售。
这几年开始面对部分男的真接受平等,甚至下一代直接躺平想嫁给姐姐,就在家负责貌美如花以后,居然开始反向劝诫了。
看起来视乎难以理解,但是掐指一算,好像奥特曼的能量时间到了,无敌时间结束了。
我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只知道男女和谐、尊重女性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不能倒退到封建男权时代,男女平等,女性能顶半边天才是正道的光。
但是这也给人提了一个醒,做人要有鸿蒙精神,有备无患,防止被生活卡脖子。
不要老觉得你年轻的时候怎么怎么样,以后就会永远这样,要时时刻刻有被人卡脖子的意识,要有冬天意识,做好自己人生的鸿蒙计划。
如果想结婚,就早点结婚。
如果不想结婚,就多了解不结婚会遇见什么困难,好提前最好准备。
而不是像这些“阿姨”一样,年轻的时候怼天怼地,年纪大了以后,面对00后个人主义宣言直接破防,反过来劝诫年轻人要有男权思想。
婚姻最大的优点,不一定是提升你人生的上限,而是给你划一个人生的下限。人是很脆弱的,就好像经济一下行,公务员就又开始热了。
对象、子女,都是增加自己人生对意外的抗风险能力。
之所以总喜欢挑剔对方不能提升自己,那是把婚姻当做自己阶级跃升的工具了。
博的好,就是跃升成功。
博失败了,就是捂盘捂烂了。
一个建议,人生先求稳,再求胜。人生不赌博,总不是坏事。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院士的见地和智慧使得她能够指出新时代女性进一步解放的正确方向。反观网络上某些“女权战士”,名为“女性权利”,实为谋求一己私利,其行为令人呃逆。
是普通玻璃?钢化玻璃?还是防弹玻璃?
哪来的玻璃?
谁的玻璃?自己的还是大家的?
我当然支持个人的奋斗,但更要注重社会的进步。
毕竟,“改革永远在路上”,而不仅仅是“不断打破玻璃板”。
我记得,小时候听过的不是“女权”,而是“妇女解放运动”。而且,还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与人民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