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比民国时期处于巅峰时期的上海和同时期欧洲的巴黎,伦敦等的发达程度?

回答
民国时期,上海作为远东的璀璨明珠,与同时期欧洲的巴黎、伦敦等一线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确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差距。要论“发达程度”,这本身就是一个多维度概念,涉及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我们不妨细细道来。

上海:东方摩登都市的崛起

民国时期的上海,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黄金时期,堪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租界的存在,尤其是英租界和法租界,为上海注入了独特的国际化基因。

经济与金融中心: 上海的经济活力毋庸置疑。它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拥有多家银行、证券交易所,洋行林立,是国内外资本汇聚之地。纱厂、面粉厂、丝绸厂等民族工业在此蓬勃发展,与进口商品贸易并驾齐驱,构成了繁荣的经济图景。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便是上海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象征。从贸易额和金融活动的规模来看,上海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占有重要地位。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上海在城市建设上,尤其是租界区域,表现出相当的现代化水平。宽阔的马路(如霞飞路、南京路),电车系统,相对完善的供水、供电、排水系统,以及高耸的商业建筑和住宅,都体现了当时的先进。上海的摩天大楼,如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中国银行大楼等,在当时已是东方最高、最现代化的建筑之一,其设计和技术水平足以与世界接轨。公共绿地、公园(如霞飞公园)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空间。

文化与生活方式: 上海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前沿阵地。这里既有传统的中国文化,也有西方现代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渗透。夜生活丰富多彩,舞厅、电影院、咖啡馆、剧院遍布街头,橱窗里的时髦服饰、广告牌上的洋文,都营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都市摩登感。电影、音乐、出版业在上海尤为发达,许多重要的文化出版机构和电影公司都设在这里。上海人,特别是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在穿着、饮食、娱乐等方面,已经相当接近西方标准。

社会结构与阶层分化: 然而,上海的发达并非全民共享。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其突出的特征。一方面是光鲜亮丽的“十里洋场”,另一方面是拥挤不堪的棚户区和贫困的劳动人民。这种鲜明的对比,也是那个时代上海的另一面。

欧洲诸城:历史积淀与工业文明的典范

相比之下,巴黎、伦敦等欧洲城市,已经拥有数百年的城市发展历史,其发达程度更多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成熟的工业文明之上。

伦敦:世界性都市与金融帝国的心脏

经济与金融: 伦敦在民国时期仍是无可争议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是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伦敦证券交易所的地位举足轻重。作为大英帝国的心脏,伦敦的经济辐射力遍及全球。航运、保险、工业制造等更是其支柱产业。金融市场的规模、复杂程度和全球影响力,远非上海可比。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伦敦拥有更为悠久和庞大的城市规划历史。地铁系统(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已相当成熟和发达,覆盖范围广。污水处理、供水系统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更为完善和人性化。城市的整体规模、历史建筑的保留和维护、以及公共交通网络的密度,都体现出长期的投入和规划。

文化与生活方式: 伦敦是全球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汇聚了世界顶级的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画廊、剧院和文学人才。公共图书馆、教育体系也十分发达。市民的生活方式虽然也经历了现代化,但总体而言,它更注重历史传承和庄重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也相对更为健全。

巴黎:艺术之都与浪漫情调的融合

经济与金融: 巴黎虽然是法国的经济中心,但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在民国时期可能略逊于伦敦。但作为欧洲大陆重要的经济节点和工业强国(法国)的首都,其经济实力依然强大。法国的工业基础、奢侈品产业、时尚设计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 巴黎的城市美学和规划享誉世界。奥斯曼男爵时期进行的城市改造,奠定了巴黎今天的城市格局,宽阔的林荫大道、宏伟的建筑、精心设计的广场和公园,使其成为一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现代化都市。其公共交通系统同样发达,地铁网络密集。在城市景观和文化氛围营造上,巴黎往往被认为是欧洲城市中最具代表性的。

文化与生活方式: 巴黎被誉为“光之城”和“艺术之都”。它是时尚、艺术、文学、哲学、美食的中心。沙龙、咖啡馆、画廊、博物馆,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共同构成了巴黎独特的文化符号。市民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享受生活、艺术鉴赏和社交互动。

对比与总结

如果非要进行一个粗略的对比,我们可以这样看待:

经济体量与全球影响力: 伦敦和巴黎在当时的经济体量、金融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上,无疑远远超过上海。它们是帝国和欧洲大陆的经济心脏,其辐射范围和影响力是全球性的。上海的经济繁荣更多是区域性的,虽然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和贸易,但其根基和整体实力尚无法与欧洲老牌经济中心相提并论。

城市现代化程度: 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方面,欧洲的顶尖城市拥有更长的历史积累和更成熟的体系。例如,伦敦的地铁和伦敦的供水排污系统,巴黎的城市规划和绿化,都体现了更深层次的现代化。上海的现代化更多体现在其租界区域,并且是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体现的。

文化多元与创新活力: 上海在文化上的发达,突出体现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所产生的独特海派文化和创新活力。它是一个快速变化的熔炉,展现出惊人的吸纳和转化能力。而巴黎和伦敦的文化,则更具历史深度和经典传承。巴黎在艺术和时尚上的引领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伦敦在文学、戏剧和学术上的影响力也是全球性的。

生活方式的先进性: 上海的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非常“西化”,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夜生活、消费潮流)可能更显新潮和开放。但在整体社会保障、教育普及、医疗卫生等方面,欧洲城市则表现出更高的平均水平和更为完善的制度。

总而言之,民国时期的上海,以其惊人的速度和活力,成为了东方最摩登、最国际化的都市之一,在某些方面甚至显得比欧洲部分城市更具“新”的气息和活力。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同时期的巴黎、伦敦这些拥有数百年发展历史的城市时,会发现它们在城市发展的深度、广度、基础设施的成熟度、经济的全球性以及社会体系的完善度上,依然有着明显的优势。上海的“发达”更多是一种新兴的、充满活力的现代化,而欧洲城市则是成熟的、根深蒂固的现代化典范。两者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世界都市的斑斓图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问题是我回答的:

民国时期处于巅峰状态的上海,相当于现在中国哪座城市?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你现在让我拿民国时期的上海和巴黎伦敦比,我想起了一个十几年来一直盛行的谣言:

30年代上海是全世界第四,仅次于纽约,伦敦,巴黎,谁在拖后腿?_地理吧_百度贴吧

注意时间,这是2004年的发言,再看2014年的:

20世纪30年代,世界四大都会是,纽约,巴黎,伦敦,上海 注目无锡 东林书院

看着十几年间一字没变的段子,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副未必合适的图像:

为啥这么形容呢?因为伦敦巴黎的身份是殖民帝国首都,而上海只是殖民者的远东基地,想拿上海去比世界帝国中心,的确有点“强求姓赵”的味道,以至于忘了自己的繁荣和中国内地的衰败是历史的一体两面。下面我来摆一摆事实,让30年代的“上海梦”稍微真实一点。

首先看这篇文章:

从19世纪90年代的纽约到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

里面提供了很有趣的一张表:

如图,1931年上海地价的峰值尚在孟买和马尼拉之后,和伦敦巴黎差出一个数量级,和纽约几乎要差两个数量级。

再看下面这张图:

巴黎地铁历史图,1940年已经交织成一张蛛网。同期上海呢?这里我再回顾一下前几天的回答:

民国时期处于巅峰状态的上海,相当于现在中国哪座城市?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上海解放时…… 公共交通行业历经41年,有公共汽车402辆、有轨电车331辆、无轨电车166辆、小火车35辆,营业线路44条,其中公共汽车线路23条、无轨电车线路7条,线路总长度352公里,线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5公里,每天平均载客66万人次。

所有的公交加起来不到1000辆,虽然可能超过中国其他大城市之和,但你觉得比巴黎的地铁网如何?

(人家二战也被占领过)

再看40年代的伦敦地铁网,是不是已经有21世纪中国都市的气氛了?

(我2002年大学毕业,那年上海地铁只有三条线)

其他的国家,我不说柏林,就连东京都在1927年开通了第一条地铁。

然后比较一下实体工业:

巴黎工业结构演变及特点

上海的:

1947年上海36万工人,1911年巴黎110万工人,不考虑工业质量,解放前上海峰值也就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三分之一(差了36年啊)。

至于美国,在30年代是bug……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简史(二)

下图是1937年芝加哥的电车网(前面说过,上海解放前只有7条电车路线)

芝加哥还可以比,纽约么……

不看汽车,说是21世纪你信不信?

这是2001年上海地铁三号线的气氛:

齐柏林飞艇下的真-魔都:

清晰的:

最后看看同期的上海:

从反方向看:

图片展示的很清楚,沿黄浦江大概有一个方圆两三公里的长方形,里面10层以上的建筑密度较高,其他的地方还是平房和2-3层建筑。就算是最核心的外滩附近,和欧美真正的都市比起来,也很“田园”。


最后转一段之前的文字:

上海文化在陈行

把当年的大上海和今天的城郊结合部相提并论,很多人可能觉得辱没了当年的上海文化。但从城市面貌来说,说当年的上海是今天的城郊结合部,还真是很客观的评价。程乃珊女士在《上海先生》书中记述:

(下为转述)

1950年初,上海市区范围远比今日小得多,浦东一片空白,虹口公园以北、中山公园定西路以西已渐冷落;今宛平南路那时叫谨记路,只是一条两车道的煤屑路,中间东西横贯一条也是煤屑铺就的斜土路,及目四顾一片蔬菜地,一眼可以望到徐家汇;大木桥、小木桥一带小河浜纵横,夏日夜晚蛙声咯咯,萤火点点;南市民居和今日朱家角、周庄老街所见并无二致……

(下为原文)

文中提到的定西路、宛平路、大木桥路,如今都是房价四五万元的核心市区。当时的景象说是城乡结合部都勉强。现在上海房价超过七八万元的街道,如华山路、衡山路,很多在七十年代还有机械厂日夜轰鸣。复旦、同济、交大等学校的本部校区,要么出门就是菜地,要么步行十几分钟就能走到尘土飞扬的乡间公路上。外滩景区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标志,但直到80年代,游客还经常能看到烧煤的蒸汽船甚至帆船缓缓驶过。当然,我描述这些景象,不是想鄙视当年的的上海很“土”,而是中国最近十几年的建设力度实在太大,即便在最大的城市上海,最新一轮的市政改造和工业化外迁也大大提升了“市区”的标准,让旧上海的规模和市容相形见绌。
如果说红色工业化年代的上海是共产党政权重新规划的结果,那么租界-民国时代的上海街区也绝非今天意义上的都市风貌。1912年方液仙创建中国化学工业社的时候,“亭子间工厂”的厂址就在今天的圆明园路——公共租界核心区,距外滩和上海标志性建筑外白渡桥300米左右。后来生产扩大,化工厂搬到法租界区的重庆路,与共产党一大、二大会址、孙中山两处故居、法租界公共董事局都不过是步行十分钟的距离。再后来外迁到安远路,还是在公共租界核心区内。这和六七十年代的街道工厂相比也不见得更整齐,倒是更像今天陈行公路上铁工厂和“高级公寓”交错的场面。中国历史教科书上必然记一笔的四行仓库,之所以易守难攻,也是因为仓库这个大型工业建筑紧贴繁华的租界商住区,尚未和英美翻脸的日军不敢放手用重炮攻击……
user avatar

我其实不太明白,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

民国时期的上海,在被日军占领之前,有“东方巴黎”之称。但这个“东方巴黎”,和中国人有多少关系呢?它的繁华,是西方列强建立的租界创造的。各租界实行宗主国的法律,关税有宗主国管理,中国的军队和警察均无权进入。它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现代化的程度,在远东地区首屈一指,但和当时的中国人,真的没什么关系。

有一部记录片,名叫The man who changed Shanghai。光看片名,你以为是讲中国人的故事。我和朋友初次看到片名的时候,还猜这个man到底是谁来着。但实际上,这部纪录片是讲述斯洛伐克建筑师Ladislav Hudec的故事的。

Hudec生于斯洛伐克的一个建筑世家,很小就在父亲的建筑公司帮忙。他一战的时候从军,被沙俄俘虏,然后被送到西伯利亚去当苦力。他在火车接近中国东北边境的地方,跳车跑了。随后他进入东北,辗转到了上海,凭着建筑知识,开始给英美公司做建筑设计。后来他在上海开了自己的建筑公司,数年间为上海留下了许多现在被视为经典的建筑,比如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淮海路上的诺曼底公寓等等。

Hudec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纪录片。我只想讲讲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段Hudec儿子和女儿的访谈。他们说,那时的上海,外国人和中国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Hudec在上海生活了二三十年,但基本不会说中文,因为他的工作伙伴中几乎没有华人。他们出游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饿的奄奄一息的华人。Hudec的儿子说,富人们去饭店大吃大喝,有的喝醉了,在路边呕吐。等他们吐完了,就有饥饿的华人冲上来,把他们的呕吐物吃下去。简直无法听下去。

即使那时的上海,比伦敦巴黎更发达,又能怎样呢?它不过是英国人法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创造的另一个伦敦巴黎而已,很值得我们骄傲吗?我怎么一点也不觉得?

user avatar

现在都赶不上,那时会更发达吗?

看看那时上海的发达户都是什么人吧,哈同,一个看大门的犹太人,在上海发达了,会比他伦敦的主子更厉害?邬达克,一个匈牙利逃出来的建筑师,会比他巴黎的同行更有创造性?荣家的面粉纺织都是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崛起的;中国银行的会计准则抄的东京银行,东京银行抄的又是德累斯顿银行;石库门房子是简化版的伦敦巴黎的城市住宅,人家有后院,我们只有天井,厨房叫照屁间,亭子间小得连后入的姿势都摆不开。

抗战前的上海在巅峰时期,不过也就是伦敦巴黎纽约漏点人才、机会、资源出来,爆发起来的外围城市,还能好过中心城市吗?

时至今日,这个格局依然存在,并未颠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