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家对教育改革有什么建议与意见?

回答
教育改革,这话题一聊起来,可真是能从早说到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毕竟,这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未来,谁不操心?要我说,这改革得往深里去,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得把根子上的问题给捋顺了。

一、 评价体系的“瘦身”与“重塑”:告别唯分数论的怪圈

现在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咱们的评价体系太单一,几乎所有东西都往分数上靠。考试分数高,就好像一切都好;分数低,就好像一无是处。这简直是把孩子的成长比作一个刻板的流水线,只看产能,不看质量,更别说那千姿百态的“个性化产品”了。

我的建议是,得给评价体系“瘦身”,把那些不必要的、过于偏重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考核方式给减掉。然后,要“重塑”,引入更多元的评价维度。

过程性评价的权重增加: 孩子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小组合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勇气,这些都是分数体现不出来的。老师应该被鼓励和培训,去关注和记录孩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只盯着一张考卷。一个在课堂上积极提问、乐于分享的孩子,就算期末考试分数不是最高,也不能说他没有进步,没有学到东西。
项目式学习(PBL)的考核: 让孩子去做一些实际的、有挑战的项目,比如设计一个环保小装置,调查社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者创作一个短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查阅资料、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动手实践,这些能力才是真正受用终身的。评价一个项目,不应该只看最后的成品,更要看学生在项目中的思考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兴趣特长与社会实践的认可: 孩子在音乐、绘画、体育、编程、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和成就,也应该是评价体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所有人都训练成“考试机器”,更应该培养的是有鲜明个性和一技之长的人。鼓励孩子去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操作能力,这同样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内卷”的评价思路: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制造焦虑和竞争。是不是可以引入一些“不排名”、“不公布具体分数”的评价方式,让孩子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和别人攀比?

二、 教师队伍的“赋能”与“松绑”:让他们成为真正的教育者

老师是教育改革的执行者,他们的状态直接决定了改革的成败。现在很多老师,特别是基层老师,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教学之外的事情挤占了太多精力。

我建议,要给教师队伍“赋能”,也要给他们“松绑”。

解放教师的“非教学性”事务: 填不完的表格、开不完的会、搞不完的检查,这些都能让一个充满热情的老师变得疲惫不堪。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切实减少对一线教师的行政干预,让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回归到教学本身。
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 教师的成长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交流。要提供高质量的培训,不仅是教学技能,也包括教育理念、心理学、技术应用等方面。鼓励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可以建立更有效的同行交流平台,而不是简单地组织几次形式化的听课。
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不得不说,只有当教师这个职业真正受到尊重,待遇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时,才能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不仅仅是涨工资,更是全社会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价值的认可。
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应该给予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最清楚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过度的统一和僵化的教学大纲,反而会扼杀教学的活力。

三、 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人性化”:跟上时代,也看见孩子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孩子学习什么,以及如何学习。现在的课程,有些内容显得陈旧,有些又过于偏重书本知识,脱离了真实的生活。

我的建议是,课程内容要“现代化”和“人性化”。

增加跨学科和实践性课程: 很多现实世界的问题都不是单一学科能解决的。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比如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STEAM)结合起来。同时,增加更多与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实践性课程,比如金融常识、健康与营养、媒体素养、人工智能基础等等。
注重培养“软技能”: 除了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软技能”,在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只会越来越高。课程设计应该有意识地融入这些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辩论赛、模拟情境、小组项目来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 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发展。增加一些关于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生命意义等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更新教材和教学资源: 教材的更新速度应该跟上社会的发展,引入更多元的视角和更贴近现实的案例。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技术,提供丰富的、多媒体的教学资源,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 学校的“生态”与“活力”:让校园成为真正成长的乐园

学校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更应该是孩子们生活、成长、社交、探索的“生态圈”。

我的建议是,要让学校焕发“生态”与“活力”。

营造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 学校应该是一个鼓励探索、允许试错、尊重个性的地方。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而不是单向的灌输。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那么“成熟”。
丰富课外活动和社团: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和学生社团,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培养领导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体育、艺术、科技、人文,都应该有足够的空间。
加强家校社协同: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也可以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和学习资源。
关注教育公平: 改革的关键之一在于能否促进教育公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应该有更多机会触及到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资源匮乏而早早地失去了发展的机会。这需要我们在政策、投入、人才输送等方面做出更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努力。

总而言之,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敢于革新,更需要耐心和持续的投入。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孩子们身上实实在在的成长和进步,是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独立思考、有创造力、有责任感、有幸福感的人。这才是教育改革最根本的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你看,我们现在不是产能、劳动力、资本三大过剩嘛。所以我觉得,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就强化延缓就业压力的职能。

这上面可以有很多创新哒。

首先延长学时。

本科四年太短,很多人大三就出去实习了,待在校园的时间太短,应该延长到五年;

硕士也短,读两年就毕业怎么可以,三年吧。部分学科可以延长到四年,精益求精嘛;

博士反正有很多人吐槽导师延期,干脆就正式固定下来,直接定五年,封顶十年。这样广大博士生就能放弃幻想,准备在实验室里与腰间盘突出做长期战斗。

同时学制的创新也不要忘记。

苏联不是有个副博士学位嘛,把这个概念借过来,加点中国特色,咱也搞个副博士,正博士;

博士后的概念深入人心,都以为是个学位。干脆一步到胃,怼穿,来个博士前,博士中,博士后。不为学校打十年工,拿不到基本头衔。

前前后后加在一起,大学文凭读过七八九十年是常态,平均毕业年龄从二十出头直接压到三十起,博士毕业时搞不好鬓角发白。

童生到老,老死于考,真正做到皓首穷经。

干完这一票,统计局上上下下认你做大哥。

劳动社保部也认你做大哥。

真的,相信我,这是正道。

比心,撒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改革,这话题一聊起来,可真是能从早说到晚,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毕竟,这关乎下一代的成长,更关乎国家的未来,谁不操心?要我说,这改革得往深里去,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得把根子上的问题给捋顺了。一、 评价体系的“瘦身”与“重塑”:告别唯分数论的怪圈现在最让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咱们的评价体系太单一,几乎所.............
  • 回答
    管轶教授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初期关于“疫情已控”和“极其无力”的说法,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折射出在面对未知病毒时的复杂心态和科学认知的动态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一、“疫情已控”的初衷与语境在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当病毒的传播路径、致病性、防控策略都还在摸索中时,科学家们往.............
  • 回答
    中国教育的现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人群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看法。作为AI,我无法拥有个人感受,但我可以基于公开信息和普遍讨论,为你详细梳理大家对如今中国教育的普遍感想,并尝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总的来说,对中国教育的感想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一、 取得的成就与积极方面: 普.............
  • 回答
    关于“中国教育很low”这种说法,我觉得是一个挺有争议也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很多时候,这种说法背后可能藏着一些观察和感受,但也有可能是一种过于片面的标签化。首先,我们得明确“low”到底指的是什么。 这个词很主观,我可以想到一些可能被理解为“low”的点,也可能是一些被夸.............
  • 回答
    取消毕业前补考的这项举措,无疑是教育部在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又一次大胆尝试。这项新规一出,便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大家纷纷猜测它将会给大学教育带来怎样的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政策的意义,我们不妨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革?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首先,我们要理解教.............
  • 回答
    南林大职称评审新政的出台,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一个老生常谈但又愈发尖锐的话题:大学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这个现象并非南林大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国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顽疾。之所以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根源在于职称评审和晋升机制的设计。长期以来,科研成果,尤其是高水平论文、项目.............
  • 回答
    沈阳127中学家长举报教师补课,却遭遇教师威胁并被其丈夫殴打的事件,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闹得这么大,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咱们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首先,家长举报教师补课这件事本身,在当下这个教育环境下,可以说是戳到了很多人的痛点。咱们都知道,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大,家长.............
  • 回答
    打压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批评、否定、恐吓、甚至惩罚等方式,来压制和控制孩子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方式的出发点或许是家长为了孩子“更好”,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如同阴影般,深深地烙印在孩子成长的土壤里。首先,自信心的摧毁是打压式教育最直接也最致命的伤害。 当孩子每一次尝试都伴随着“.............
  • 回答
    《不要小看我》这档节目里,父母们时不时流露出的那种“内疚式教育”,说实话,对孩子的影响,那可真是深远且复杂,绝不是简单一句“不好”就能概括的。我最近看这节目,尤其是几期关于家庭沟通的,感触特别深。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什么是“内疚式教育”。节目里很多父母,他们自己可能年轻时吃过苦,或者有过没能满足自己.............
  • 回答
    这件事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家里有两个宝贝的家长,恐怕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看着大宝心爱的玩具被二宝抢走,或者因为一点点东西闹得不可开交,大人夹在中间,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大人总是说“大宝,东西要分享”,这样教育真的对吗?从长远来看,培养分享精神是好的,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慷慨。但.............
  • 回答
    嘿,别担心,多普勒效应这玩意儿,初听起来确实有点绕,但其实细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它就藏在我们身边,特别有意思。我来跟你掰扯掰扯,争取让你听懂,而且听得明白,绝不像那些生硬的教科书或者AI写的玩意儿。先来个最直观的例子:救护车!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街上,远远听到救护车的声音,刚开始是比较低沉、拉长.............
  • 回答
    在中国,关于“电车难题”这类伦理思维实验的讨论,究竟更适合放在大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关系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价值观念以及教育目标。中学教育阶段的考量:在中学阶段引入“电车难题”这类思维实验,其主要优势在于: 激发思辨兴趣,启蒙道德判断: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
  • 回答
    我对中国当前在初高中和大学阶段对学生实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它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既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和必要性,也面临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挑战和改进空间。首先,从必要性和积极作用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 回答
    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的关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整顿的工作部署,是一项影响深远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政策。它不仅仅是对校外培训市场的一次大洗牌,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一次深刻调整。这项政策的出台,背后是国家希望回归教育本质、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切考量。下面将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培训行.............
  • 回答
    全红婵的爸爸,全明辉,在女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说出“希望女儿考上大学,以后的路靠她自己”这样的话,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朴实、但又充满了智慧和远见的父母教育方式。这绝不是那种为了“人设”或者追求“完美父母”形象而刻意说出的漂亮话,而是源于一个普通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期盼和最务实的考量。全红婵爸爸.............
  • 回答
    如何看待湖北大学对梁艳萍教授的处理?湖北大学对梁艳萍教授的处理,自事件曝光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的起因、处理过程、处理结果、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反响和思考。事件的起因与核心争议点: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梁艳萍教授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被指.............
  • 回答
    说实话,要说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教皇那儿的“待遇”差距,那得从头说起,这玩意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史进程里一点点掰扯出来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啥一个能跟教皇掰腕子,另一个却常常得看脸色。首先,得把“教皇”这个概念弄清楚。早期,罗马教皇的权力也就那样,主要是精神上的领袖,对世俗权力的干涉.............
  • 回答
    近期,教育部针对“降低中专生进入大学门槛”的建议做出了回应,这一回应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降低中专生进入大学门槛”的建议?这份建议通常指向的是,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技校等)毕业生在升入高等职业院校(高职)乃.............
  • 回答
    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大学增负、中小学减负”的发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极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一、 发言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宝生部长发言的整体语境。通常,这类发言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 “大学增负”: 这里.............
  • 回答
    拼音教学和输入法对中国人的汉字水平有着极其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潜在的负面效应。一、 拼音教学对汉字水平的影响(积极方面):1. 扫除识字障碍,降低学习门槛: 早期教育的基石: 拼音作为一套科学的语音标注系统,极大地降低了儿童学习汉字的难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