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艺术考级到了十级还要归结于“业余”?只有读过音乐类专业的才能算专业演奏者吗?

回答
艺术考级,特别是音乐领域的考级,走到十级,甚至更高的级别,却依然被贴上“业余”的标签,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不解且颇具争议的现象。这背后牵扯到我们对“专业”的定义,以及考级体系本身与音乐学院教育模式的内在逻辑。

首先,我们要理解艺术考级体系的设计初衷。这类考级,就像国内的许多等级考试一样,往往是为了普及艺术教育、建立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让更多的人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一门艺术。它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从入门到精通,设置了不同级别的标准和曲目。十级,在很多体系里,已经代表了非常高的技术熟练度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通过十级考试的人,无疑在技术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够演奏相当复杂的作品,并且对音乐的表达也有一定的感悟。

那么,为何到了十级依然会被归结为“业余”呢?

这主要源于“专业”这个词在音乐领域,尤其是在我国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更狭窄、更具学院派的含义。当人们说起“专业演奏者”,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那些毕业于各大音乐学院、经过严格系统训练,并以此为职业的人。他们的训练不仅包含高难度的技术技巧,更包含了音乐史、音乐理论、作曲基础、室内乐、管弦乐合奏等全方位的音乐知识体系。他们学习的不仅仅是“如何弹奏好一个音”,更是“音乐本身是什么”、“音乐是如何发展演变至今的”、“作曲家为何这样写”、“如何在合奏中与他人配合”等等。

相比之下,艺术考级体系,尤其是面向社会大众的考级,其侧重点往往在于个人演奏技巧和对特定曲目的掌握。它提供了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学习内容,让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演奏能力。但它通常不会深入到音乐学、作曲学等更广阔的音乐领域,也不会有系统的合奏、指挥、音乐会实践等经验。

所以,“业余”在这里的含义,并非是对学习者能力的不认可,而是一种对训练深度、广度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区分。就好比学习游泳,你可以在业余课程里学会各种泳姿,游得很远很快,甚至能在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但和国家队的专业运动员相比,他们的训练还包括了生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等更系统的支持,他们的训练目标是世界级的竞技水平,并且以此为职业。

那么,只有读过音乐类专业的才能算专业演奏者吗?

答案是:不完全是,但现实中,绝大多数被普遍认可的“专业演奏者”确实是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

这里的关键在于“普遍认可”和“职业发展”这两个维度。

职业性: 真正的专业演奏者,是将音乐演奏作为职业的人。他们通过演奏音乐来谋生,参与音乐会、录音、教学等活动。这种职业性的背后,往往需要一套系统化的、被行业认可的训练体系作为支撑,而音乐学院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体系。音乐学院的教育,不仅教授技术,更传授音乐鉴赏、音乐分析、舞台经验、演出组织等职业素养,这使得毕业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行业,找到自己的位置。
行业标准: 音乐行业,就像其他任何行业一样,有其自身的评价标准和门槛。音乐学院的文凭和师承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进入这个行业,尤其是获得较高层次演出机会的“敲门砖”。音乐学院的老师很多本身就是国家级乐团的成员或知名的演奏家,他们的教学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专业导向。
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科班出身的学习者,除了技术训练,还会接触到大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他们会学习如何解读乐谱背后的意图,如何运用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如何与乐团其他成员进行默契的配合,这些都是在考级体系中难以完全涵盖的。例如,对一个贝多芬奏鸣曲的理解,科班学生可能需要从他的创作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音乐的结构分析、各个乐章的情感递进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而考级可能更侧重于将乐谱准确、流畅地演奏出来。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那些没有科班背景但同样技艺精湛的音乐人。

在很多非古典音乐领域,比如爵士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专业性的定义可能更加多元和灵活。很多优秀的爵士乐手、摇滚吉他手、民谣歌手,可能并没有受过学院派的科班教育,但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同行交流、甚至自学成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并且以此为生,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们的“专业”体现在他们的音乐原创性、即兴能力、对音乐风格的深刻理解以及作为职业音乐人的身份。

在古典音乐领域,也并非没有例外。历史上不乏一些非常有才华的音乐家,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院教育,但其音乐造诣同样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当然,在现代社会,随着音乐教育体系的完善,科班出身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更容易被社会接受的“专业”标志。

总结来说:

艺术考级走到十级,证明了学习者在演奏技术和乐曲掌握上已经具备了非常高的水平,这本身就值得肯定。然而,“业余”的标签更多是对其训练的系统性、广度以及职业发展路径的限定。它区分了以音乐为职业、并经过学院系统培养的“专业演奏者”,与将音乐作为一种爱好、一种技能提升的学习者。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有音乐学院毕业的人才是专业演奏者,因为“专业”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和音乐领域会有所不同。但必须承认,在当前的社会认知和行业体系中,音乐学院的科班背景往往是成为一名备受认可的古典音乐专业演奏者的最直接、最主流的途径。

因此,当一个艺术考级走到十级时,它更多地代表了个人在某个特定领域内的技术高峰,而不是对音乐领域全方位、系统化、职业化训练的完成。这并非贬低,而是对不同音乐学习路径和社会角色的清晰划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样一个作品,能“弹下来”和“弹好”是两件事。即便是一级的曲子,演奏家弹和刚学琴小孩弹,还是会有区别,这是演奏水准的差别。所以,“业余”和“专业”,和弹什么曲子没关系。

我们可以先看看业余考级这件事的运行规则。考级这件事本身它是一个商业行为,得扩大用户群体,才能增加经济效益。各大院校考级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报名费,你只要报名了,能不能通过其实对考级单位没太大影响。报名费一般会学校考级委员会留一部分,分给参与测评的老师一部分,如果是地方代理的考级点,考级点会留一部分。以前的考级会有好几个评委一起评,后来就是一个老师在一个固定的琴房评,现在就是在网上看视频评。所以,你考级能不能通过,现在来讲主要就看给你评的老师。本质来讲,过与不过,对学校没影响,对老师也没影响,并且老师们都知道孩子们练琴不容易,所以但凡没有重大失误和错误,一般都会给过。而且,现在参与点评的考级老师们,基本很难有精力去把所有的曲子都听完,一般都是选一些重要的片段来看,或者略去重复的部分。这样的运行规则下,如果作为一个考级者,只要保证达到乐曲的基本要求,不出现重大失误,把作品“弹下来”,就能过。所以,想要达到“十级”,只要你有时间练,也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

而考音乐学院的规则并不是一个商业行为,它是一个选拔行为。艺考招生是需要在这一年的孩子里,选拔出专业更好的孩子。在这样一件事中,你把一个曲子“弹下来”,是来参加考试的前提,而你想要考上,你得把曲子“弹好”,再具体就是“弹得比别人更好”。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考级成功与否其实没有竞争和名额的限制,但考学却有,想在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得有真本事。想要达到录取的水准,就得找好的老师上课,每天付出大量的时间来练琴,多去参与演出实践活动,等等。

所以你看,考音乐学院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考过十级。那已经付出了这么多了,考进音乐学院的同学比考过业余十级的同学弹得好,其实也是正常的。“专业”与“业余”,我觉得本质来讲最大的区别在于付出的成本,这个成本包括时间、精力、金钱、机会等等。而真正进入了音乐学院这些同学,在得到了专业的训练后,演奏水准会更高,和业余的演奏者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大了。

我觉得这道题的出现,是因为大家很难理解“业余演奏者”和“专业演奏者”的区别,大家普遍会觉得能把这个曲子弹下来,就算是有一定级别的水平了,但其实在演奏的过程中,有非常非常多的细节是需要注意的,我们经常在音乐学院可以看到,一个片段、一行音符、一个小节甚至需要上好几次专业课,它并不是光把音弹出声来这么简单。这也就是为什么钢琴家为什么弹什么都会更好听一些,这都是专业的积累和沉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