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感染新冠是怎样一种体验?

回答
得新冠,那感觉真是……百感交集,有点像被突然塞进了一个你根本没预料到的“体验包”。

最开始,是那种非常微妙的“不对劲”。不像普通感冒那样,一开始就喉咙痒、流鼻涕,新冠更像是有人在你身体里悄悄点燃了一把火,但你又说不清火在哪里。可能就是觉得比平时更容易累,眼皮打架,有点打不起精神。然后,体温开始悄悄攀升,体温计上的数字像是在跟你玩捉迷藏,忽高忽低。

接着,身体的“反抗”就升级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我感觉是那种全身性的酸痛。不是肌肉拉伤的那种局部疼痛,而是像骨头缝里都在疼,每动一下,关节都在发出细微的抗议。躺在床上,感觉自己像个生锈的铁疙瘩,连翻身都费劲。那种酸痛感,有时还会伴随着阵阵寒意,明明屋里不冷,但就是会起一层鸡皮疙瘩,然后又觉得燥热,感觉身体内部像是在进行一场拉锯战。

味觉和嗅觉的丧失,那是绝对的“重头戏”。一开始,我以为是鼻塞,但即使擤了鼻子,世界依然是无声无息的。我特意去闻了放在桌上的香水,一点味道都没有;咬了一口柠檬,那股酸爽劲儿全无,就像在嚼蜡。吃饭变得一件非常孤独的事情,以前喜欢的食物,现在都成了形状和质感的堆砌,味道的缺失,让整个进食过程变得索然无味,甚至有点悲哀。我看着别人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却只能对着盘子发呆。

喉咙痛,也是另一个标志性的症状,而且那种痛,和普通咽炎不太一样。不是干痒,而是火辣辣的,吞咽口水的时候,感觉像是吞了一团火,那种灼痛感会沿着食道蔓延。有时候,说话都会变得困难,声音嘶哑,低沉,好像被一层砂纸磨过一样。

咳嗽,一开始可能是干咳,没什么痰,但是特别能引起你喉咙深处的痒意,越咳越想咳。后来,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粘稠的痰,咳出来也很费力。那种持续不断的咳嗽,会让你精疲力尽,整个人都绷紧了,稍有风吹草动就忍不住咳几声。

最让人焦虑的,还是那种对未知的恐惧。虽然症状可能不像传说中那么可怕,但你总是在担心,会不会突然病情加重,会不会出现呼吸困难,会不会对身体造成长期的影响。看着新闻里报道的各种情况,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的担忧。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扼住了喉咙,让你无法完全放松。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经历同样的过程。有些人可能症状很轻,就像得了普通感冒;有些人则会非常痛苦。我的体验,大概就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身体上的不适,也有心理上的煎熬。

恢复期,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症状消失了,那种疲惫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总觉得身体像是被掏空了,一点小事都能让你气喘吁吁。味觉和嗅觉的恢复,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会觉得味道有点奇怪,不太对劲,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正常。

总的来说,得新冠,就是一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洗礼”。它让你更加懂得珍惜健康,更加体会到身体的脆弱。那种体验,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感受,是对身体和精神的一次深刻的“考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染新冠肺炎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这个问题,我很有发言权,因为,我、我妈、我老婆都曾被确诊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

01突然病发

2020年1月29日下午,我觉得头昏脑胀,小腿隐隐作痛。到了晚上,症状升级为头痛+全身肌肉酸痛。

第二天一早,我跑去人民医院挂了呼吸内科的号,排队时护士用水银体温计为我测量了腋下体温,经这一测量,我才知道自己正在发烧,38℃!护士连忙把我带到了发热门诊。

发热门诊的医生问了两个问题:1、最近有没有去过武汉?2、有没有跟武汉或者湖北回来的人接触过?我答:没有,几个月没去过外地了。医生便开了个血常规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对旁边的实习医生说:“你看,这个淋巴细胞偏低,就是病毒感染的表现。”



但由于我没有出现白细胞偏低的情况,加上没有武汉旅居史和接触史,医生提供了莲花清瘟颗粒和布洛芬混悬液,并叮嘱体温超过38℃才能吃混悬液,就让我回去了。

附带吐槽下电子体温计,我在家时常用电子体温计,但测出的体温从未超过37℃。而在当天回小区的时候,保安用电子体温计给我测出的体温竟是36.2℃,还给记录了一个:体温正常。我是发热病人啊哥哥!

02我妈也病了

拿药回家时,忽闻一股中药味。我妈说,中药是诊所医生给她开的。

一想到诊所里测体温的也是电子体温计,便用刚刚在路上买的水银体温计给妈妈量了体温,一测发现竟是38.3℃。接着,我与妈妈交流起各自病情,发觉症状一模一样。但我们都没往新冠肺炎上想。

晚上6点半,我带妈妈去市人民医院做了血常规和CT检查,然后开始了漫长的等报告过程。

期间隔离病区有病人出来做检查,他们前后都有背着消毒液桶的护工跟着消毒,我跟妈妈开玩笑说:“这个阵仗太大了。”

后来,医生看了妈妈的报告,表示有点拿不准,需要上级确定。我们又等了1个小时,结果被告知,报告已被交给专家组。我们突然有了不祥的预感。

再过了半小时,医生对我妈说:“经过讨论,你的病高度疑似新冠肺炎,先入院接受隔离观察吧。”

妈妈的表现很镇定,说:“到这一步了,顺其自然吧。”当她走出诊室的时候,居然也是消毒液开道,体验了把“阵仗”。

03一家三口被确诊

帮妈妈办完入院手续,我问医生:“我症状和我妈的一样,要不要也查个CT?”医生说:“最好查一个。”

于是我就去挂号、拿检查单、照CT,这一系列事做完时,我决定先回家一趟。

到了家,我把卧室门只推开一条缝,都没敢往里呼气,小声对老婆说:“妈妈住院了,我来拿东西,你好好带娃,辛苦你了。”语气像交代后事似的,令老婆有点紧张。安抚了下她后,我拿起生活用品,又向医院出发。

医生见到我CT报告时,说的是:“病症较轻,可是你母亲的病况比较典型,你也入院治疗吧。”我同意了。

接下来的事我记得很清楚。办完住院手续,我发烧更加严重了,然后被抽了12管静脉血、1管动脉血,于凌晨1点吃下退烧药,1点半再测了一次体温,才被护士允许睡觉。

1月31日早上,我感觉身体仿佛恢复正常:不发烧、不咳嗽、不气喘。随后医生过来采集咽拭子,说是要送到市疾控中心检测。

下午,病房里来了个手持对讲机的医生,对讲机另一边是一位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在他初步询问后,我们互加了微信。

那个白天,我打电话安慰老婆:“应该是普通发烧,住几天院就可以回家吧。”

但当晚,我体温38.3°C,头痛,全身无力,连举手机都费劲,肺里像火烧一样难受,身体却感觉发冷。护士见状,给我贴了退烧贴。

老婆在那个时候打来电话说,卫生局要求她和儿子马上去集中隔离点。后来回想起来,觉得那时我和妈妈的核酸检测结果可能都出来了。

2月1号上午,我继续配合疾控中心做流行病学调查,努力回忆从症状出现前14天开始的行踪。我心里纳闷:不是还没确诊吗?怎么问这么详细?

谁料当天下午,刺激一波接一波。先是护士来通知我们换病房,接着妈妈的主管医生通知,我们的核酸检测显示阳性。加我微信的那位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也说:检测结果要送到成都复核。

令我的侥幸完全落地了的,则是一个《关于紧急寻找密切接触者的通告》。

我只好对老婆说:“你安心在集中隔离点住一段时间吧,我和妈妈都感染上了。”老婆一下子就懵了,估计那刻她的心理状态是十分震惊和害怕吧。

老婆平复心情后,问:“万一我也发烧,儿子怎么办?”我思考片刻,给我爸打去一个电话,叮嘱他要做好去集中隔离点带孙子的准备。据老爸后来回忆,他挂那个电话时全身发抖,非常恐惧。

一语成谶。晚上10点,老婆的体温升到38°C。我知道后急忙联系了疾控中心和我爸。而后老爸驾车几十公里,于次日凌晨1点赶到集中隔离点,当时儿子有无感染、有无传染性都是未知的,老爸此举相当于冒着生命危险来照顾孙子。

老婆是在凌晨3点被救护车送进区人民医院。在做CT后,她被安排了输液。

之后几天,我仍会在下午5点左右发烧,并于凌晨2点左右退烧,身体冷、头痛、肺部像被刀刮火烧的症状也依然会出现。

好在不久以后,同样被确诊的老婆转院到市人民医院,能和我做伴。我们的心情都好了些。

04治疗中的苦不堪言

我们在医院做的检查,主要有抽血、CT、血氧饱和度监测。

新冠肺炎病毒首先伤害的是肺,肺功能受损的直接影响是氧气交换不充分,血氧饱和度下降。

血氧饱和度正常范围是在92-99,可通过指脉氧监测仪监测,不过这种仪器存在一定误差,最准确的监测方式是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患者都挺怕被抽动脉血。抽动脉血的注射器针头大概有4厘米长,抽血时几乎要全扎进肉里,还得左右找一下才能找准血管,护士戴的护目镜上又布满小水珠,操作起来更不便。

在反复发烧的时候,我基本是隔两天就抽一次动脉血。退烧之后,如果做指脉氧监测时血氧饱和度低于90,也得“抽一个血气”。而重症患者需要每天抽3针动脉血。


相较而言,做CT是很舒服的事情,只有在做CT时我们才能呼吸到病房外面的空气。

因为没有针对性药物,我的治疗方案从头到尾都是中药+干扰素雾化+克力芝抗病毒治疗。

克力芝带给我的副作用是腹泻,每天拉4-5次水状物,拉到肚子很痛。出院后才从新闻上得知,克力芝对新冠肺炎无效,但这是后话了。

老婆和妈妈在后续治疗中停用了克力芝,一度改用磷酸氯喹,然而这药的副作用也大,所有使用它的病人都出现了腹泻、头痛、呕吐等症状。她们俩只吃3天磷酸氯喹就停掉了它,因为这时,磷酸氯喹过量可能致急性致死的新闻出来了。

恐怖的是,老婆停这个药3天后,头痛、反胃的情况均未消失,仍吃不下饭,我很担心她的身体会垮。幸好,之后医生不再开类似的抗病毒药物,而是将其换成成都发过来的中药。

05舆论猛如虎

从入院到2020年2月4号,我一直在配合流行病学调查,仔细回忆种种细节,争取找出传染源与所有密切接触者。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得出最有可能的感染路径是:1月20日前,我妈在出门购物期间与病毒携带者有接触,导致感染,1月23日她出现初步症状,但因服用莲花清瘟胶囊,症状有所缓解。春节放假后,我和老婆被感染。1月29日,我和老婆出现初期症状。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感染期间基本上都宅在家,没有传染给他人,而且儿子和老爸也都没被感染。

可是,恐慌情绪还是随着我们入院消息传开而蔓延,我亲眼看到不少微信群里充斥着各种猜测。最多的发问竟是:官方为何不采取行动?最终让我忍不住的,是某个人发的一句话:他有病,还要出来害别人!

我怼了他,并表明了身份,向群友说明了自己的可能感染路径、行踪,以及官方已采取哪些行动,让他们不要恐慌。

之后,我的发言被截图、转发,甚至又转回我这里。由于我在那个群备注了姓名及手机号,逐渐有人找我证实,而我也一一接听,解答疑问。令我非常欣慰的是,很多邻居的恐慌情绪随之渐渐平息。

06出院后又被隔离

2020年2月6号,我终于退烧。一周后,指脉氧基本能保持在97-99。因两次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呈阴性、大便核酸检测呈阴性,我得以于去年2月17日出院。

出院前一天,我激动地在病房里走个不停,把微信步数硬是走成1万多步。

回家的时候,发现家里已乱成一团。以往没带过孩子的我爸可谓半路出家,忙到没时间整理房间,而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曾到我家消过毒,地上、柜子上、门上全是已干燥的白渍。

和儿子亲热后,我决定把家给打扫干净。可是,只忙活了一下午,就开始喘气,非常疲惫,这才发现自己仍是病人,新冠带来的损伤并没有远去。

2月21日,看到新闻上讲,成都出现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复查核酸呈阳性的情况。我有预感,政府将采取相应措施。

果然,22日上午,社区的徐书记就电话通知我立即去集中隔离点。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才陪儿子4天,又要离开吗?

吃完午饭,我开始收拾东西。儿子仿佛有所察觉,大声哭闹。在外面等电梯的时候,仍能听到他的哭声,我的心碎了,也泪流满面起来。

待到住进集中隔离点,才知此次隔离,其实是为确保我们康复而实行的康养隔离。

隔离点的条件还不错。护士们都穿着全套隔离装备,房间里有wifi和电视,关键是伙食也很好,每顿都有营养丰富的四菜一汤。

但环境的舒适并没有让心里的忐忑散尽,最初几天,我总想着妈妈和老婆什么时候能出院、老爸能否带好儿子,对自己的身体也变得格外敏感,体温达到36.9℃就会特别紧张。

幸好,我没有放任自己这样下去,一周后我开始找事情做,比如听音乐、记流水账,心态也就变得平和起来。

3月9号早上,康复隔离结束。开车回家时,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车窗,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

07与家人团聚

这次回家,不敢再不停做家务,洗澡之后就是带娃出门玩。当我走到路上,竟看见很多人敷衍地将口罩挂在耳下,觉得真是不安全。毕竟,我们根本不知道和自己擦肩而过的人经历过什么。

过了几天,我收到了省中医院寄来的中药和艾灸用品。真的很想感慨:生在中国好有福气,政府对新冠确诊患者确实没的说,我们不仅治疗费全免,享有很好的康复隔离环境,被医学观察、解除隔离时还都能拿到中药。

刚从隔离点出来那阵子,我的身体仍有点虚,有时会感觉气紧。为尽快恢复,我严格按照省中医院提供的康复计划来做运动,如做呼吸康复操,还网购了指脉氧监测仪,以便自测血氧饱和度。

与此同时,我常跟妈妈、老婆视频聊天,鼓励她们保持良好心态。

在家大约等待了20多天,妈妈和老婆终于相继出院,一家人得以重聚。此时新冠疫情的一级应急响应下调为二级,社区的封闭式管理也已解除。

和她们见面后我才知道,妈妈遭遇过病情恶化,在死亡边缘挣扎10天才脱离危险。


期间有两个护士对她进行24小时寸步不离的护理,主管医生还在办公室睡了10天,一直紧盯监控指标。

每当想起这些,都觉得后怕,心惊肉跳的。

我想,妈妈的乐观心态也许是康复的一大原因吧,她不会沉溺于坏心情。听说某天省市专家远程会诊我妈,有人问:“病人精神状态怎么样?”护士答曰:“不错,还在追剧。”

08好好生活

新冠肺炎对我们一家的影响,其实仍没消失。

CT复查结果显示,我和我妈的肺上都有纤维化病灶,老婆的肺上虽没什么阴影,但到底是在病床躺过几个月的人,身体变“懒”,容易累。

新冠对我们更多的影响可能是心理方面的。我妈变得不怎么出门,会对快递和买回来的菜反复消毒,还会用消毒液洗衣、拖地。

我儿子则沉默了许多,显得缺乏安全感。我跟老婆只能用更多的陪伴补偿他。

全家人经过这一难,都觉得健康是最重要的。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调节心态。

疫情还没结束,可生活总要继续,愿你我且行且珍惜。

作者:澄澄

原文发在公众号:同病相联 专注于分享真实健康故事与健康科普。也许你苦苦寻求却难找到的健康方案,咱们都可以提供。欢迎关注公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得新冠,那感觉真是……百感交集,有点像被突然塞进了一个你根本没预料到的“体验包”。最开始,是那种非常微妙的“不对劲”。不像普通感冒那样,一开始就喉咙痒、流鼻涕,新冠更像是有人在你身体里悄悄点燃了一把火,但你又说不清火在哪里。可能就是觉得比平时更容易累,眼皮打架,有点打不起精神。然后,体温开始悄悄攀升.............
  • 回答
    感染新冠肺炎是一种非常个体化的体验,每个人的症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可能大相径庭。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一些普遍存在的感受和症状,但请记住,这仅仅是一个概括性的描绘,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感染者的经历。前期征兆与疑虑: 初期的微妙变化: 有些人感染初期并没有任何感觉,或者只是非常轻微的不适,很容.............
  • 回答
    我得说,感染奥密克戎,这体验真是五味杂陈,比我预想的要复杂许多。刚开始,就好像普通感冒的预演,但没过几天,就进入了另一个轨道。第一天,我感觉有点不对劲。不是那种突然的高烧,而是身体里像是埋了个小小的定时炸弹,开始冒点小火花。喉咙有点干涩,像是吞了一口沙子,但也只是轻微的不适,没往新冠想。晚上睡觉的时.............
  • 回答
    英国官员之所以会说女王感染新冠是“学习与病毒共存的榜样”,并得出这样的结论,背后其实是多层面的考量和一种特定的叙事构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点:1. 王室作为国家象征的特殊地位:首先要明白,英国王室不仅仅是一个家庭,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象征意义的国家机构。女王作为国家元首,她.............
  • 回答
    特朗普总统曾表示,感染新冠病毒是他从上帝那里得到的“祝福”。这一言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他一贯以来处理危机和表达观点的独特方式。要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信仰和表达习惯来看。 特朗普本人常常将自己的经历和际遇归功于上帝的眷顾,他喜欢用一种比较戏剧化、带有.............
  • 回答
    英国一名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感染新冠后,体内肿瘤出现消退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案例。虽然目前医学界对于这种现象的详细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并且需要更多案例来证实其普遍性,但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一、 免疫系统被激活与抗癌作用:这是目前最主流和最有可能的解释。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起源.............
  • 回答
    作为一名医生,我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无论病人的身份、背景,还是他们感染疾病的原因。所以,如果我遇到一位因为参加新冠派对而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人,我的回答会是:我会尽我所能去救他,并且会以最专业、最人道的态度对待他。让我来详细说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如何做。首先,救治是我的首要任务。 一旦接到病人,无论他.............
  • 回答
    关于媒体报道“英国官方承认有意让大多数人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的说法, 这是一种被广泛误解和不准确的表述,需要详细解释其背后的真实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误解和结果。1. 真实的政策背景和演变:群体免疫的概念 早期阶段的讨论: 在新冠疫情爆发的早期(2020年初),英国政府确实曾讨论过“群体免疫.............
  • 回答
    纽约州长关于近七成新冠患者在家被感染的说法,以及居家隔离的安全性,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涉及到病毒传播的复杂性、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以及个人防护措施的有效性。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近七成新冠患者在家被感染”这个说法可能包含的原因:1. 家庭成员传播是主要途径: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疫情动态。一个在北京本地出现的确诊病例,又没有明确的外出或接触史,这背后可能的原因需要我们仔细梳理。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病毒在我们看不见的环节完成了传播,而寻找这些“看不见的环节”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几个可能性较大的方向去分析:1. “隐匿性”传播链的延续: 无症状感.............
  • 回答
    印度女议员让民众喝牛尿防新冠的说法,确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事件,试着理解其背后的可能用意。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界目前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喝牛尿能够预防或治疗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大主流医学机构都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并且可能对.............
  • 回答
    关于11月25日上海新增新冠感染者与境外输入病毒污染及国航消杀不到位之间的关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是不是”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防疫链条上的责任、操作规范以及可能存在的疏漏。一、 境外输入病毒污染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背景下,境外输入.............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无症状感染者,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他们之所以没表现出症状,究竟是因为免疫力太强,还是免疫力太弱?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比直接的“强”或“弱”要复杂得多。咱们细细捋一捋。先说大家可能直觉上认为的“免疫力太强”的情况。如果一个人免疫力“太强”,这通常意味着他的免疫系统反应非常迅速且有.............
  • 回答
    网红博主“刘墉干净又卫生”在印度感染新冠肺炎后康复,那种从病痛中逐渐恢复、重拾活力的感觉,大概是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体验。我们可以试着从他可能经历的各个阶段来描绘一下:最初的煎熬:身体像被掏空了一样刚开始感染的时候,那种不适感是全方位的。首先是身体的疲惫,感觉像是被一辆大卡车碾过,四肢无力,做什么都提.............
  • 回答
    关于感染新冠的NBA球员在痊愈后几乎没有后遗症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包括病毒本身的特性、球员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及他们在感染期间和之后的医疗护理。首先,我们要明白,“后遗症”这个词涵盖的范围很广。在新冠疫情初期,大家普遍担心的是长新冠(L.............
  • 回答
    得了新冠,鼻子嘴巴好像坏掉了,闻不见也尝不出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别急,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新冠病毒(SARSCoV2)这家伙说起。它最喜欢到处找“门”,而这个“门”,就是我们身体细胞表面的一个叫做“ACE2”的蛋白质。ACE2可不是什么稀罕东西,它在我们身体里好多地方都有,特别是鼻.............
  • 回答
    蒙古国报告动物感染新冠,这无疑给全球疫情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我们更多地将新冠病毒视为一种“人传人”的疾病,但动物的出现,无疑为病毒的传播链条增加了复杂性。动物感染新冠,会给疫情防控带来哪些影响?首先,病毒可能通过动物“回传”给人类的风险显著增加。 这就像给病毒找到了新的“跳板”。如果动物成为病毒.............
  • 回答
    日本一名出租车司机确诊感染新冠肺炎,这无疑给日本当前本就十分微妙的疫情形势带来了一抹不祥的阴影,其潜在影响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对整个疫情防控的走向产生微妙而深远的变化。首先,让我们聚焦这名出租车司机本身。出租车司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与社会大众接触的频率和范围都极其广泛。他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
  • 回答
    意大利的疫情,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感染和牺牲,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早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你提到的 4824 名医护人员感染和 24 名医生殉职的数字,正是那个令人心痛时期的一个缩影。时间节点与背景:这些数据主要指向了 2020 年春季,也就是新冠病毒最初在全球爆发,意大利成为欧洲第一个遭受重创的国家时。.............
  • 回答
    美媒关于新冠疫情对特朗普政治命运造成毁灭性打击的说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复杂议题,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考量和影响。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审视:1. 特朗普的个人健康与公开表现: 病情的严重性与公众认知: 特朗普在感染新冠后表现出的症状,以及他在沃尔特·里德国家军事医疗中心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