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汉朝服饰那么厚重?

回答
汉朝的服饰,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古朴和庄重,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史书里挥斥方遒、运筹帷幄的帝王将相,以及那些温婉贤淑、绣袍加身的后妃仕女。不过,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汉朝的衣服看起来总是那么“厚重”?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显摆有钱有闲”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和讲究呢。

首先,咱们得回到汉朝那个时代,那是个什么光景?

时代背景与物质条件: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经历了秦末的战乱,到汉初的休养生息,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强盛繁荣。社会整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但即便如此,和现代社会比起来,当时的物质条件还是相当有限的。

丝绸的珍贵与普及程度: 汉朝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当然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越是高级的丝织品,比如锦、绮、罗等,虽然薄而精美,但要织出复杂的纹样或者达到一定的厚度,也需要更多的丝线和更精湛的工艺。而普通百姓,可能更多的是穿麻布、葛布等粗糙的植物纤维织物,这些材质本身就比较厚实,而且也谈不上什么“轻盈飘逸”的感觉。所以,我们印象中那些华丽的汉服,多半是贵族阶层穿的,而他们的服饰材料本身就决定了它不会轻飘飘的。
保暖的需求: 即使在相对温暖的南方,汉朝也没有现代的中央空调和暖气。人们的住所和活动空间往往需要依靠天然的温度。尤其是在北方或者冬季,厚实的衣物是必需品。古代的保暖技术不如现在发达,没有羽绒服、抓绒衣这些高科技面料,主要的保暖手段就是依靠衣物的层数和材料的厚度。因此,即使是相对“薄”的丝绸,也常常会内衬其他衣物,或者制作成多层,来达到保暖的目的。

等级森严的社会与礼仪规范:

汉朝是儒家思想深入人心的时代,社会等级制度非常森严,而服饰是区分等级、体现身份最直观的标志。

“章服之会”的讲究: 古代社会非常注重“礼”,而“礼”就体现在服饰的规格和形制上。不同等级的人,在衣物的颜色、材质、纹样、款式、配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皇帝的冕服、朝服,大臣的朝服,士人的礼服,都有非常具体的形制描述。这些正式场合的服饰,为了体现庄重和权威,往往会采用比较厚实、有垂坠感的面料,并装饰以繁复的纹样和图案,例如十二章纹、龙纹、凤纹等,这些都需要精工细作,也自然会增加衣物的“厚重感”。
宽袍大袖的特点: 汉朝的服饰整体上以“深衣”为基础,发展出了曲裾、直裾等多种形制。深衣的特点就是“被体深衣,规矩方圆”, म्हणजे 衣裳相连,外衣和内衣是分开的,但外面的大衣往往是宽袍大袖的。这种设计有几个层面的意义:
礼仪与含蓄: 宽大的袖子和衣摆,不仅能遮挡身体,更体现了一种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也方便在进行一些礼仪动作时,有舒展的空间。
身份的象征: 越是等级高的人,衣服的层数可能越多,袖子也可能越大,这是一种“气派”的体现。宽大的袖子也方便官员在穿戴一些玉帛等礼器时有空间容纳。
保暖与层叠: 宽大的衣袍内部,可以容纳更多的内层衣物,或者本身就设计有多层结构,这样才能有效地保暖。想象一下,一件宽大的外袍里面,可能还穿着几层内衣和衬衣,整体自然显得比较“厚实”。
“形似神不似”的误解: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汉服复原或者影视剧中的汉服,可能为了强调视觉效果,会选择一些本身就比较挺括或者厚重的面料,加上夸张的袖子和层数。但实际上,汉朝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的衣服,厚薄、形制都会有很大差异。我们印象中的“厚重”,更多是来自于对高级礼服和特定情境下的描绘。

工艺与审美:

织染工艺的影响: 汉朝的纺织技术和染织工艺已经相当发达,能够织出各种复杂的纹样和织法,如平纹、斜纹、提花等。这些工艺的复杂性和精细度,本身就意味着对材料和时间的投入。一些织锦类的面料,虽然摸起来可能不是“硬邦邦”的,但由于其纹样的立体感和丝线的密集,也会给人一种“质感厚重”的感觉。
追求“沉稳”和“庄重”的审美: 汉朝推崇的是一种内敛、庄重、成熟的文化气质。服饰作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自然也追求这种“厚重感”。相比于后世某些朝代追求的“轻灵”、“飘逸”,汉朝的审美更偏向于一种“沉稳有力”的风格。

总结一下,汉朝服饰之所以会给人“厚重”的感觉,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物质条件: 相较于现代,当时的保暖需求高,且高品质的丝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厚度和质感,而普通百姓的衣物材质本身就比较厚实。
2. 社会结构: 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服饰在材质、形制和装饰上体现身份和庄重。
3. 服饰形制: 宽袍大袖的设计,以及多层穿着的习惯,自然增加了整体的体积和“厚实感”。
4. 审美取向: 汉朝推崇沉稳、庄重的文化气质,服饰也追求与之相符的质感。
5. 工艺特点: 精湛的织染工艺和复杂的花纹,本身就赋予了衣物一种“重量感”。

当然,就像前面说的,并不是所有的汉朝服饰都一样厚重。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炎热的季节,人们也会穿着相对轻便的衣物。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以及历史记载中那些能够代表汉朝辉煌和文化深度的服饰,确实多带有“厚重”的特点,这正是那个时代物质、文化和社会等多重因素交织的体现。这是一种历史的沉淀,也是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被骗了。汉朝服饰厚重、唐宋衣服轻薄、明代服饰又厚重这本身就是十几年来一个荒唐的瞎话。

东汉离现在已经有一千八百年,西汉离现在两千年,保存至今的汉代服饰非常少。比较完整的那几件就出土自马王堆辛追夫人墓。

要说厚重,那件绕襟袍也确实厚重,宽大且包裹的严实。

但轻盈的也着实轻盈,素纱单衣,仅重几十克的衣服。

这是一位贵妇的墓中发现的,那么更多人春夏秋冬都穿个啥?

不晓得,文物太少,根本没法重建一个完整的汉代服饰体系。


而直裾和曲裾这俩鬼东西是汉服运动中被充当汉服营销了十几年的头号影楼装。一个是电视剧里抠来的,一个是越南人那套画里抠来的,要说所有汉朝人一年四季就穿这俩鬼衣服,骗鬼呢。

古今中外人都是一样的,冬季要多穿一些衣服,穿厚衣服,夏季少穿几件,穿薄衣服。啥小冰河期不小冰河期的,温度高个几度少个几度,不是几十度,夏天三十五度和三十三度冬天零下十五度和零下十三度对农作物是有影响,对人来说有毛区别,冬天还是冷夏天还是热,不会整个时代都穿厚衣服或者薄衣服。不然要按商家瞎宣传那样唐朝都穿轻飘飘凉爽的齐胸,夜来城外一尺雪,第二天就该是满城尽是冻死骨大唐就该亡国了。

另外,每个时代服饰也不可能就只有一套,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春夏秋冬穿什么婚丧嫁娶穿什么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庞大的体系。目前而言,能够完全还原一整套体系的,也就只有明代,于是想买厚一点的袄子也有,买薄一点的各种衫子也有,买保暖的披风也有,买性感内衣主腰也有。正装也有礼服也有便服也有,登基当皇帝的龙袍衮冕也有,下地干活的裋褐短衫也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朝的服饰,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古朴和庄重,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史书里挥斥方遒、运筹帷幄的帝王将相,以及那些温婉贤淑、绣袍加身的后妃仕女。不过,很多人可能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汉朝的衣服看起来总是那么“厚重”?这背后可不仅仅是“显摆有钱有闲”那么简单,里面藏着不少学问和讲究呢。首先,咱们得回到汉朝那个时代,那是.............
  • 回答
    汉服,作为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服饰,近年来在民间掀起了一股复兴的热潮。然而,伴随着这股热潮的,也出现了不少非议和诋毁的声音。为何曾经辉煌的汉服,如今会面临如此境遇?这背后是复杂的原因交织,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误读,更有一些观念的碰撞。首先,我们得回到历史本身。汉服的定义,并非一.............
  • 回答
    确实,近几年汉服的兴盛有目共睹,走在街上,你可能会遇到穿着飘逸汉服的小姐姐小哥哥。相比之下,虽然我们国家有着众多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但他们的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似乎就没有那么高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并非简单的“没人穿”就能概括。咱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复杂的话题。要从56个民族中挑一个朝代来代表汉族,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汉族的历史太悠久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族服饰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代表性。如果非要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来展现汉族服饰的魅力,我个人会倾向于 唐朝。为什么是唐朝呢?让我来细细道来。一、 辉煌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民族服饰”和“汉服”概念上的误解。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首先,关于“少民服饰都是古代贵族服饰不是近代服饰”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太准确的。 “古代贵族服饰”的笼统概括不完全准确: 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确实保留了历史的痕迹,其中一些元素可能源于古代的贵族或王室,.............
  • 回答
    汉朝自称“炎汉”,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政治意义,但为何其皇帝的朝服却多以玄色为主?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汉朝独特的思想体系和对“天命”的理解。要弄明白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一、“炎汉”的由来:火德与神性崇拜“炎汉”的称谓并非偶然,它与汉朝早期所尊奉的“火德”理论紧密相关。 .............
  • 回答
    朝鲜族的传统服饰,特别是您提到与明朝汉族服饰相像的那些,其实背后有着一段复杂而有趣的历史渊源,并非简单的巧合。这种相似性,与其说是南北“撞衫”,倒不如说是历史长河中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留下的印记。回溯到明朝时期,当时的朝鲜(即朝鲜王朝)与明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朝鲜王朝视.............
  • 回答
    汉服运动在中国蓬勃发展,这股浪潮呼吁人们重新认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服饰——汉服。然而,在这场运动中,一个备受关注且时常引发讨论的焦点便是:为什么汉服运动人士普遍不将清朝的服饰视为汉服?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民族认同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承认”那么简单,而是源于对“汉服”定义的坚持以及对历史演变的理.............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反汉服的人不反其他少数民族服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社会现象,背后涉及历史、文化认同、政治因素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等诸多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其内在的逻辑和原因。首先,要明确一点,“反汉服的人”这个群体本身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集合,他们的动机和.............
  • 回答
    很多人对汉族传统服饰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将少数几种广为人知的服饰(如长袍、马褂、旗袍)等同于汉族所有的传统服饰,而对“剃发易服”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深远影响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文化传播、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历史的断裂与记忆的遗忘:剃发易服的阴影要.............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确实,我们在各种汉服活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汉服爱好者,大多会选择一些更具代表性、更华丽,或者更具有“飘逸感”、“仙气感”的服饰。而那些描绘中下阶层,比如普通百姓、农夫、工匠的汉服款式,相对来说就少见一些。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说:1. 审美与心理.............
  • 回答
    汉服党之所以会鼓吹“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概念,这背后并非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文化、身份认同以及现实诉求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社会现实。历史渊源与文化传承:首先,要理解“一个民族一种服饰”的观念,不能脱离历史语境。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汉朝之.............
  • 回答
    “中国56民族,55个都有自己的传统服饰,而且常穿无碍。为什么只有我们汉族丢了自己的传统服饰?” 这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也引发不少汉族同胞深思的问题。确实,当我们环顾四周,看到各民族同胞在节庆、日常甚至一些特殊场合穿着他们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而汉族人的传统服饰却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影视剧或特定复兴运动.............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地理以及民族互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简单来说,少民服饰形制的多族共有,和汉服的相对特有,并非绝对化的断定,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成因和历史演变。咱们先从“少民服饰形制多族共有”这个现象说起。这里说的“少民”,泛指中国历史上和现代的少数民族群体。为什.............
  • 回答
    人们对于复兴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的讨论,实际上是一个挺有趣也挺有意思的话题。要说为什么没大规模、普遍地“复兴”,原因嘛,其实不少,而且挺实在的。咱不能总想着过去,还得看看现在和将来。首先,得先明白咱们说的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服饰”。这概念其实有点模糊。古代那会,几千年的历史,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劳动.............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一提到“中国传统服饰”,脑海里最先跳出来的往往是“汉服”?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历史、文化、社会因素,绝不是一句“因为它是代表”就能解释清楚的。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明白“汉服”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以及它究竟指什么。“汉服”这个称呼,相对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人可能会观察到,在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节日庆典、重要场合,甚至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会穿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服饰,而汉族人则似乎更倾向于穿现代、大众化的服装。这背后是有多重原因的,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认同等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少数.............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时尚演变等多个层面,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为什么现在女生穿洛丽塔、JK、汉服等服饰在公共场合越来越普遍且被大众接受,而男生在这方面似乎没有类似“对应款”的突出流行,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服饰的社会接纳度本来就存在性别差异。长久以来,女性服饰在“.............
  • 回答
    “墨子粗布短褐式的汉服没有流行起来”,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几个层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服饰本身,还牵涉到历史、文化、社会观念以及审美偏好。要解释清楚,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汉服”这个概念本身在历史上是流变的,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 现代我们常说的“汉服”是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