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上海没有 BAT?

回答
“上海没有 BAT”这个说法是一种非常普遍但并不完全准确的看法。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三巨头,它们都在北京或杭州创立并发展壮大。那么为什么上海没有诞生出像BAT这样体量的互联网巨头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历史发展和人才聚集的先发优势:

北京: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早期就吸引了大量高校和科研机构,这是互联网技术人才的摇篮。早期创业者很多出身于北京的这些机构,天然地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此外,国家部委、政策制定机构的集中,也使得北京在早期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中拥有信息和政策上的便利。
杭州: 阿里巴巴的崛起是杭州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马云和他的早期团队在杭州,依托的是本地相对较低的创业成本、以及杭州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超前意识。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自身的成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杭州,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和人才虹吸效应。

二、创业环境和早期资源导向:

早期互联网政策和资本的倾斜: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早期,很多政策和资本的倾斜更多地流向了北京和上海。北京依靠其政治和人才中心地位,上海则凭借其国际化大都市的优势和金融中心的潜力。
上海的互联网早期定位: 上海虽然在早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但其互联网创业的早期定位更侧重于门户网站、B2B平台、以及一些与传统商业结合的互联网项目。这些项目虽然有一定市场,但往往缺乏颠覆性的创新和规模化效应,难以像后来的电商、社交、搜索那样爆发式增长。
上海的产业结构: 上海的经济基础是强大的制造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等,这些传统产业体量巨大且根深蒂固。与此相比,互联网创新和颠覆性模式在早期可能面临更多来自传统产业的竞争压力和融合难度。

三、创新文化和创业激情的差异:

北京的“狼性”文化: 众所周知,北京的互联网公司普遍有着非常“狼性”的加班文化和竞争文化。这种高度集中的高强度工作状态,在早期互联网野蛮生长时期,能够快速迭代产品、抢占市场。
上海的“精致”和“务实”: 相较于北京的“狼性”,上海的文化更倾向于“精致”、“务实”和“稳健”。这使得上海的创业者在追求创新和效率的同时,也更注重细节、用户体验和可持续发展。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行业初期,这种特质可能不利于以极快的速度扩张和占领市场份额。
创新与颠覆: BA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抓住了当时中国社会数字化转型和信息爆炸的机遇,通过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如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社交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颠覆性的创新需要一种敢于冒险、不畏失败的创业激情,这在北京和杭州的早期创业环境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四、人才流动的方向和人才密度:

人才的“磁场”效应: 随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崛起,它们在北京、杭州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磁场”,吸引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互联网人才。这些人才又进一步巩固了当地的互联网生态。
上海的人才流向: 虽然上海拥有顶尖高校和大量优秀毕业生,但很多互联网人才在毕业后,依然倾向于选择北京和杭州的头部互联网公司,因为这些公司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平台、薪酬福利以及更具挑战性的项目。
“空心化”的担忧: 过去一段时间,存在对上海“产业空心化”的担忧,虽然这更多是针对制造业而言,但间接也影响了对实体经济依赖程度较低的互联网产业的吸引力。

五、城市定位和发展策略的侧重点:

上海的城市定位: 上海一直以来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在科技创新方面,上海更侧重于高端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基础研究、芯片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以及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等与传统优势产业结合的领域。
互联网巨头的“轻资产”属性: 相比于需要大量实体投入的硬科技产业,互联网巨头通常是“轻资产”模式,更依赖于人才和流量。上海在发展互联网产业方面,可能在政策引导、资本扶持以及生态建设上,不如北京和杭州那样“集中火力”于培育大型互联网公司。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

上海并非没有互联网企业,而是没有BAT量级的互联网巨头。 上海拥有众多优秀的互联网公司,例如:
游戏巨头: 巨人网络、世纪华通(拥有盛大游戏)、米哈游(《原神》开发商)等。
生活服务类: 美团(虽然总部在北京,但在上海有重要的运营和研发中心,上海也是其重要的市场)、饿了么(已被阿里收购,但总部一直在上海)。
电商领域: 得物(毒APP)等垂直电商平台。
广告营销和媒体: 各种优秀的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和媒体集团。
新兴科技公司: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也有不少有潜力的初创企业和公司。
上海正在积极布局和发力互联网及数字经济。 近年来,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和培育互联网企业。比如,在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设立了专门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科技公司入驻。同时,上海在金融科技、AI、芯片等领域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这可能催生出新的巨头。
BAT的成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BAT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互联网早期市场空白、用户习惯尚未养成、政策扶持力度大等红利。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成熟,现在再想诞生类似BAT体量的公司难度更大,也需要不同的创新路径。

总结来说,上海没有诞生BAT量级的互联网巨头,是历史、人才、文化、资源以及城市发展策略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北京和杭州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抓住了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机遇,并通过持续的积累和扩张,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生态和人才磁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在互联网领域没有潜力,上海在传统产业的优势与新兴科技的结合,以及其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资源整合能力,都有可能在未来催生出具有独特竞争力的科技巨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城市定位不同,上海不是屌丝逆袭创造奇迹的地方,是你创造了奇迹之后过来消费的地方。

上海不但现在没有,以后估计也很难有。

四个一线城市,反而是上海和深圳的定位可识别度最高,深圳就是奋斗创业,上海就是资本争雄。

北京按理是政治中心,国企扎堆,但由于金融街的存在,又是实质上的金融中心,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的存在,又是实质上的科研中心,进而成为创业中心,这里既可以容纳深圳的屌丝,也可以容纳上海的权贵,是一个很混杂的城市。当然,目前清理非首都职能,是想比较单纯的保留政治和科研教育的本色,但我觉得未必能成功瘦身,很可能的结果就是人口总量减少,但人口结构大幅精英化,变成权贵的名利场。

广州很像上海,传统制造业、商贸发达,但没有上海的金融中心以及贵族气息,有类似于深圳的创业土壤,但又没有深圳那么激进,有类似于北京科研教育基础,但又没有那么雄厚。广州就像一个上海的商业、北京的教育、深圳的创业混合的城市,但每一项都不别人。

对于四个一线城市的前途,我的判断大致是这样的:

北京,体量的增长会放缓,甚至适当缩减,但结构会精英化,真正变成“白居不易”的帝都。雄安和通州的发展并不会削弱北京,而是让北京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

上海,中国的经济中心,所谓经济中心,就是等你强大了,就到上海来。上海会越来越像香港、新加坡,城市管理会越来越精细,当精细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不再会有英雄和奇迹的出现;

深圳,中国的发动机,发动机不能太漂亮,但要很有力量,深圳符合这个条件。深圳估计很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因为这里房价太高了,但这样也好,过了四十岁事业无大成就的人就离开深圳,新来的有梦想的年轻人顶上,这个城市将长期保持低龄有活力、户籍人口偏低、人口大进大出的状态;

广州,中国未来的经济中心,因为广东会成为未来的经济中心。广州的最大优势是地盘大资源承受能力强开发完成度不高,广州的老城区会像内陆城市一样逐渐衰老,但广州的新城区会在一批又一批的移民的推动下崛起,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目前看来是最强的,预计将来也会是最多元的一个城市,城西城东会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user avatar

上海没有BAT,上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北京和深圳甩在后面,这很正常。说到IT行业,上海从来就没有跟北京和深圳处于同一个梯队里。上海并没有“错过”这一波互联网大潮,上海只不过是没有实现“弯道超车”而已。北京和深圳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就一直领先上海,而且不是一点点,是隔着五六条马路。

九十年代刚开始的那几年,国内连拨号上网都还没有。当时的计算机行业的风口是汉卡、IBM兼容机和字处理,名气最大的是联想(汉卡、IBM兼容机)、方正(汉卡,排版)和金山(字处理)。联想和方正都是在北京成立的:联想是从中科院计算所出来的,方正是从北大出来的。金山的WPS是求伯君在深圳写的。做汉卡做的好的还有巨人,就是史玉柱的那家巨人,也是家深圳公司。再加上北京的中关村,可以说,二十多年前北京和深圳就已经是中国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中心了,没上海什么事儿。

拨号上网的年代开始以后,瀛海威、水木清华BBS、163和263的免费邮箱、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这些都跟上海没啥关系。三大门户里两家在北京,一家在广州。话说网易之所以成立在广州,倒不是因为广州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原因无非是丁磊当时就在广州。他原来在老家的宁波电信局工作,干了两年辞职了,去广州加入了Sybase。干了一年后辞职,去了广州的一家ISP。又过一年,他辞职创办了网易。

取代三大门户网站的地位的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他们都不在上海。原因并非上海缺乏吸引力。腾讯之所以在深圳,阿里巴巴之所以在杭州,原因和网易之所以在广州是类似的:创业风险大,所以选择自己熟悉的地方开始创业是很常见、很顺理成章的选择。马化腾出生在汕头,但中学和大学都是在深圳上的。马云是杭州人,在杭州上大学,毕业了以后在杭州做老师。李彦宏大学念的是北大,他回国创业,北京自然是首选。

把北京作为首选的还有一批外企。都说上海外企多,但搞软件和互联网的外国公司很多都把中国的研发中心放在北京。其中,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微软。微软亚洲研究院1998年在北京成立,2003年又开了微软工程院,加在一起好几百号人,把知春路49号希格玛大厦挤的满满的。后来几个从希格玛出来的人创业做手机,成立了家公司叫做小米,自然也是在北京。


上海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也谈不上什么“根深蒂固的打工文化”和“年轻人进取心严重不足”。北京和深圳的互联网公司比上海的多且大,无非是北京和深圳几十年领先优势的自然结果。一样的种子,洒在更肥沃的土壤里,更容易存活,更容易长成大树。杭州是个例外,土壤不见得有上海肥沃,阿里巴巴却长的远比上海的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要高大。不过这并不一定说明上海的人、文化或者环境不行: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值最高的高科技公司是一家西雅图的公司,而不是硅谷的。

Btw,据《2017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统计,“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于19座城市,北京70家,上海36家,杭州17家,深圳14家,武汉5家,香港4家,广州3家,南京、天津、镇江各2家,成都、东莞、贵阳、宁波、宁德、沈阳、苏州、无锡、珠海各1家”。这样看起来,上海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比杭州和深圳的加起来还多呢。(来源:m.toutiaocdn.cn/i653614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