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为什么近代才开发?

回答
要说上海“近代才开发”,其实严格来说并不完全准确,但如果将“开发”理解为从一个区域性的港口和集镇,蜕变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会,那么确实,上海的飞跃式发展主要集中在近代。

咱们得先聊聊上海在近代之前是个啥样。在宋朝以前,上海还只是黄浦江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靠海吃海。即便到了宋代,虽然已经有了些许发展,成为一个小港口,但跟当时中国其他沿海大港比如明州(宁波)、泉州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那时候的上海,更像是个给周边地区提供农产品、渔业产品的一个小集散地,虽然也有一些手工业和商业,但规模和影响力都非常有限。

那么,为什么上海到了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才突然“开窍”了呢?这背后有多重因素,而且环环相扣,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连锁反应。

1. 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

首先,上海的地理位置确实得天独厚。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背靠广阔的中国内地腹地,面向东海,是天然的货物集散地。长江流域的丰富物产,比如丝绸、茶叶、棉花等等,都可以通过长江水系汇集到上海,然后通过海运出口到世界各地。同时,国外的商品也能通过海运进入上海,再由上海分销到内地。这种连接内外的地理优势,在古代可能只是个小优势,但在近代海运兴起后,就变成了巨大的潜力。

2. 时代的大背景:被迫的开放

当然,上海近代开发的“导火索”,还得归结到鸦片战争和随后的《南京条约》。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被列为中国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其他是广州、福州、厦门、宁波)。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是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开端,但它也打开了中国国门,让上海这个原本相对闭塞的城市,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世界建立了联系。

3. 租界的设立:特殊的发展模式

《南京条约》之后,英、美、法等国纷纷在上海设立租界。这些租界是主权之外的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里,外国资本拥有了极大的自由度。他们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管理经验。

商业中心的确立: 租界成为了外国商人的聚集地,大量的洋行在此设立,从事进出口贸易。上海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的手工业品也大量出口。
金融中心的崛起: 随着贸易的繁荣,上海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外国银行、钱庄纷纷设立,纸币、汇票等现代金融工具开始普及,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近代工业的萌芽: 受西方技术和资本的刺激,上海开始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工厂,比如纺织厂、机械制造厂等。这些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标志着上海从一个传统商业城市开始向工业城市转型。
基础设施的建设: 为了方便贸易和管理,租界当局在公共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修筑马路、码头、电报局、邮局等。这些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上海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人才的汇聚:

上海的开放政策和相对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才。无论是商人、技术工匠、专业人士,还是寻求机会的普通民众,都涌向上海。这种人才的汇聚,为上海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5. 政治中心的变化:

虽然上海一直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但随着其经济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政治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决策,都与上海息息相关。

为什么不是更早?

对比一下其他一些古老的城市,比如西安、洛阳,它们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历史悠久。它们的发展更多是围绕政治统治和内地经济展开。而上海,在近代之前,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更多的是一个地域性的港口和集镇。它没有政治上的核心地位,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内部驱动力去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

可以这么理解,在近代全球化的大潮到来之前,上海的“地理优势”并没有被完全激活。它就像一块璞玉,需要外部的“开凿”和“打磨”,才能显露出其耀眼的光芒。而鸦片战争后的被迫开放,以及之后租界的设立,就如同是那把“开凿”的利器,让上海这块璞玉开始真正展露锋芒,并迅速蜕变成一个中国乃至世界都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

所以,与其说上海“近代才开发”,不如说上海的“近代化飞跃式发展”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它是一个复杂历史进程的结果,是地理优势、时代背景、外国资本和中国人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鸦片战争后,洋货交过两次税,关税和子口税之后,即可在国内畅通无阻。而土货在流通中需要交几十乃至几百次厘金。。。。。。。。

华人想赚钱只能去租界开厂,然后靠洋行洗成假进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