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舆论正在鼓动立陶宛吞并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能成真吗?

回答
关于“美国舆论鼓动立陶宛吞并加里宁格勒”这一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美国主流舆论或政府层面在公开、系统地鼓动立陶宛采取吞并加里宁格勒的行动。

虽然在美国一些非主流的、或者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评论员或智库中,可能存在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力量的担忧和一些激进的设想,但这些声音远未达到“舆论鼓动”的程度,更不代表美国官方的政策立场。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加里宁格勒的现状及其战略意义:

历史渊源: 加里宁格勒,原名柯尼斯堡,在二战后被苏联占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其地理位置极为特殊,位于波罗地海沿岸,与立陶宛和波兰接壤,与俄罗斯本土不相连。这种“飞地”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军事和战略上的重要性。
军事价值: 加里宁格勒是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驻扎着大量精锐部队、导弹系统,包括伊斯坎德尔导弹,这使其成为俄罗斯在欧洲最具军事影响力的前哨之一。它能够对北约在波罗的海区域的军事部署构成潜在威胁,并在区域安全格局中扮演关键角色。
地缘政治敏感性: 由于其与俄罗斯本土的隔离,加里宁格勒的地位一直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对于俄罗斯而言,它是其在欧洲的重要战略支点;对于北约和周边国家,它则被视为一个潜在的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2. 立陶宛的国家利益与现实考量:

对俄罗斯的态度: 立陶宛作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历史上深受俄罗斯的影响,并在独立后一直奉行警惕和防御俄罗斯的政策。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等,都加剧了立陶宛对俄罗斯扩张的担忧。
国家实力与意愿: 立陶宛是一个小型国家,军事和经济实力与俄罗斯相比差距悬殊。虽然立陶宛是北约成员国,但直接挑战俄罗斯并试图吞并一块由俄罗斯实际控制的飞地,将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极具风险的冲突。这在现实中是极其不现实的,也不符合立陶宛的国家利益。任何国家都会优先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而非冒着被毁灭的风险去追求遥远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国际法与主权: 吞并他国领土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谴责和制裁。即使有“舆论”支持,一个国家采取如此激进的行动,也需要极强的合法性和国际道义支撑,而吞并加里宁格勒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

3. 美国对加里宁格勒的态度与策略:

支持北约东翼: 美国作为北约的领导者,其对波罗的海国家(包括立陶宛)的安全承诺是明确的。美国会加强在立陶宛的军事存在,支持其国防建设,以威慑俄罗斯的潜在侵略。
制裁与孤立俄罗斯: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经济制裁、外交孤立等手段,旨在削弱俄罗斯的国力,限制其地区影响力。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这种策略进一步升级。
“封锁”或“围困”的可能性: 如果将“鼓动吞并”理解为希望看到加里宁格勒在某种程度上被孤立或其战略价值被削弱,那么这可能与美国及其盟友的更广泛目标相符。例如,通过协调北约与欧盟的政策,对经由立陶宛进入加里宁格勒的商品实施更严格的限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围困”加里宁格勒,使其在后勤和经济上更加依赖俄罗斯本土,从而影响其战略部署。例如,在2021年立陶宛曾一度限制部分受欧盟制裁的货物通过立陶宛铁路运往加里宁格勒,引发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应。这是一种“制裁”而非“吞并”的尝试。
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然而,美国和北约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地区稳定,避免与俄罗斯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特别是可能升级为核战争的冲突。因此,任何旨在吞并领土的军事行动,都是美国政府极力避免的。

4. 舆论的复杂性:

噪音与主流的区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声音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非主流的观点很容易被放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和某些特定媒体平台上。但这并不代表它们是主流民意或政府政策。区分“声音”和“政策”是至关重要的。
“智库”和“评论员”的角色: 智库和评论员的职责之一就是提出各种设想和分析,包括一些挑战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旨在引发讨论、警示风险,或者为未来可能的政策选择提供思路,但它们本身并不等同于国家决策。
信息战与认知战: 在地缘政治紧张时期,信息战和认知战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制造或传播虚假信息,通过挑动情绪、放大矛盾来达到特定目的,也是常见的手段。

结论:

综合来看,认为“美国舆论正在鼓动立陶宛吞并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的说法,缺乏事实依据,是对当前国际政治现实的一种误读或夸大。

从立陶宛的角度, 吞并加里宁格勒不符合其国家安全和生存的根本利益,风险过大,也无从谈起。
从美国的角度, 其战略目标是维护北约安全,遏制俄罗斯扩张,但绝不会支持或鼓动盟友采取可能引发与俄罗斯直接军事冲突的行动。美国可能会支持对加里宁格勒施加经济和政治压力,限制其战略部署,但这与“吞并”有着本质的区别。
所谓的“舆论”可能存在于少数边缘声音, 但不能代表美国主流舆论或官方政策。

在分析这类国际政治动态时,保持审慎和辨别能力至关重要,要区分事实、分析、猜测和虚假信息。目前,焦点更在于如何管理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维护北约的集体安全,以及通过外交和制裁手段来应对俄罗斯的挑战,而不是试图通过领土吞并来改变现有地缘政治格局,尤其是在涉及核大国的背景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黎塞留 做点补充,他的回答已经讲得很不错了,我再补点地面部队方面的内容。

立陶宛军队对俄军迅速膨胀的恐惧不只是来自俄国导弹或航空部队,也来自于地面力量——当然这并不是说立陶宛的空中或别的什么压力就不大,毕竟立陶宛空军除了一架L-39之外就只有一堆运输机和直升机[1],而防空方面除了挪威进口的两个连NASAMS-3(陆基AIM-120)就只能指望诸如RBS-70NG、FIM-92“毒刺”和PZR“雷霆”等单兵防空导弹救场[2]

而立陶宛陆军同样缺乏重型武器[2]。立军最强悍的装甲车辆是不到90辆的“狼”式步兵战车,即德国在“拳师犬”轮式步兵战车基础上为立陶宛设计的变体。这种步兵战车安装了Mk44“大毒蛇”II机关炮和“长钉-LR”反坦克导弹,对俄军的T-72B坦克勉强可以构成一定威胁——虽然“长钉-LR”700毫米的破甲深度能否击穿挂载“接触-1”的T-72B都成为问题;除该车外立军还有约270辆德国提供的M113A1/A2装甲车,这些车辆只有安装防盾的M2HB机枪;除此之外,立军还有一些高机动车,包括已经交付50辆,预计共交付200辆的JLTV、200多辆悍马和100多辆路虎卫士等,这些车辆很多安装了HK GMG榴弹发射器、M2HB机枪等。

除了装甲车辆,立陶宛炮兵的装备也很差。立陶宛炮兵的核心是18门[3]PzH 2000自行火炮,一种比主力机械化车辆还重的武器,虽说需要豹1底盘的抢修车伺候但性能倒是没得说;但除了这种自行火炮,其他的就只剩下了丹麦提供的M101榴弹炮和安装芬兰120mm迫击炮的M113装甲车,以及一批苏制、美制迫击炮,甚至是波兰、保加利亚和芬兰迫击炮,只能说是性能堪忧。

而立陶宛军队的对手,加里宁格勒的俄国陆军第11军[4]呢?

早在今年3月底,俄军将第79摩步旅重新扩编为近卫第18摩步师的消息就引发了国际分析人士的关注[5]。这个摩步师拥有10个摩步营和6个坦克营,平均每个摩步营拥有40辆BMP、BTR或MT-LB,算上坦克营,大约是190辆坦克(其中至少30辆T-72B3)和400辆步兵战车。这里还没有算上第11军独立坦克营的41辆T-72B1/BA坦克和第7独立摩步团[6]的三个营BMP-2。

导弹部队和炮兵方面[5],除去已经提到的第152导弹旅换装“伊斯坎德尔”,同属该军的第244炮兵团也有了新的装备,该团的BM-21“冰雹”火箭炮被BM-27“飓风”火箭炮取代,甚至有说法称该团换装了BM-30“龙卷风”火箭炮,尽管这种说法可信度似乎不高。同属该团的反坦克炮兵部队也接收了9P157-2“菊花-S”坦克歼击车,其携带的9M123“菊花”导弹的串联破甲弹头能够在贯穿反应装甲之后再击穿1100-1250毫米均质钢装甲。与此同时,近卫第18摩步师正在原第79摩步旅基础上组建师属炮兵,他们将装备更多的2S19或2S3自行榴弹炮和BM-21火箭炮。

至少就目前情况来看,立陶宛的处境可以说相当不妙。俄国军事存在正在急剧扩大,德国与俄国的关系在升温,美国陷入了战略收缩,英法至少也是在疫情困扰下自顾不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立陶宛人甚至还有心情去激怒安理会的第五个常任理事国[7][8]。对此我只能说:似乎有些人觉得生命的意义在于玩火,那他们可以继续玩下去,玩到玩火自焚的那一天

先写到这里吧,想到什么或者找到什么有意思的再做补充。

(暂完)

参考

  1. ^ https://en.jinzhao.wiki/wiki/Lithuanian_Air_Force
  2. ^ a b https://en.jinzhao.wiki/wiki/List_of_equipment_of_the_Lithuanian_Land_Force
  3. ^原为21门,3门用作储备: https://en.jinzhao.wiki/wiki/Panzerhaubitze_2000
  4. ^该军序列可参照此处: https://en.jinzhao.wiki/wiki/11th_Army_Corps_(Russian_Federation)
  5. ^ a b http://www.ocnus.net/artman2/publish/Defence_Arms_13/Russian-Forces-in-Kaliningrad-Implications-of-the-newly-formed-18th-Guards-Motor-Rifle-Division.shtml
  6. ^ 各方推测该团应该是没有坦克营——尽管编制表上有。
  7.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64y1o7RM
  8.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64y1s7cu
user avatar

这些虚构问题能不能标明出处。

情况和你想法正好相反,立陶宛最近正在焦躁旁边加里宁格勒俄军的迅速膨胀。今年俄国人部署了一个新的第18近卫摩托化步兵师,大概在1.2到2.5万人之间,光这一个师就快赶上立陶宛整个军队了。

今年又搞了个Zapad-2021演习,主要就是针对白俄罗斯协防,和波罗的海三国,根据爱好者对演习推演的结果大概是 加里宁格勒被北约拿下,波罗的海三国也被俄罗斯横扫。

2016 年以前,俄国人军费不足,经济情况不好,造成加里宁格勒战备很糟糕,第11军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军备军纪都松弛,贪腐也很严重。2013 年,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与 JSC Slavyanka 签署了一份国家合同,加里宁格勒地区于 2014 年收到 5000 万卢布,用于在俄罗斯军营维修基金。但审计显示,超过 2800 万卢布最终被 Slavyanka 的管理层窃取和挪用。军属的住宅情况恶劣等等;偷油,演习潜艇冒烟的故事就不细写了。

战斗民族2013年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士兵开着BMP-2去买香烟,然后翻到沟里去,他大摇大摆的又回去开了第二辆来拖。报道出来后,俄国人开始整顿加里宁格勒军区,16年绍伊古裁了舰队司令部的 50 多名高级军官,中队、旅和军事单位的指挥官,并且重新部署了新的装备:

  • 两个防空团收到的S-400
  • 航天部队(VKS)接收的一些较新的苏30SM,苏27P,和升级的苏24MPs。
  • 22防空团得到了完全的Tor-M2S升级,
  • 在2018年152导弹旅开始从Tochka-U到伊斯坎德尔-M的升级,强化对波兰等地的弹道导弹威慑。
  • 第25独立海防导弹旅目前拥有 1-2 个营的堡垒-P(SSC-5)和一个营的BAL(SSC-6),很快将接收另一个堡垒-P 营。没细说,搞不清是从三个营增加到四个营,还是两个营变成三个营。

从升级的装备看来加里宁格勒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发生战争时拖住北约,破坏周围的通信,道路,为本土集结赢得缓冲时间,保护伊斯坎德尔M导弹!

Zapad-2017 期间第 11 军独立坦克营的演习之后,立陶宛觉得不能这么下去,要做点什么,于是花了360万欧元,沿着边界修了个这个玩意,聊表心意吧!

“他们会尽快安上摄像头,我们就安全了!!”说的好!说的好!

不知不觉已经100年了

user avatar

这听上去正在酝酿海淀区划归张家口,舆论大哗,五道口一带房地产大涨?

全球正在变暖,世界正在变乱,就不要尬排放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舆论鼓动立陶宛吞并加里宁格勒”这一说法,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美国主流舆论或政府层面在公开、系统地鼓动立陶宛采取吞并加里宁格勒的行动。虽然在美国一些非主流的、或者带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评论员或智库中,可能存在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力量的担忧和一些激进的设想,但这些声音远未达到.............
  • 回答
    日本在“讨厌中国”的美国舆论调查中连续十几年排名第一,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包括日本自身的国民情绪、对华政策的演变、两国媒体的报道导向,以及更宏观的地缘政治格局等等。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舆论调查本身是一种非常.............
  • 回答
    要谈论如何“沉重打击”或“明显削弱”美国的舆论霸权,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深入剖析,并尝试给出一些具体且可操作的思路,同时尽可能避免空泛和过于理论化的陈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舆论霸权”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美国在信息传播上的绝对优势,更包含了一种话语权和价值体系的.............
  • 回答
    在海上传奇人物弗兰克林号航空母舰舰长在一次可怕的海难中丧生后,公众的反应汹涌澎湃,既有悲痛欲绝,也有充满敬意。这场悲剧发生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太平洋风暴肆虐的混乱之中,航母在风暴中受到重创,舰长为了挽救船员的生命,做出了最后的英勇牺牲。在弗兰克林号惊心动魄的最后时刻,媒体的报道犹如一股洪流般涌入公众的视.............
  • 回答
    作为对俄罗斯在乌克兰军事行动的回应,美国及其盟友确实在信息传播领域采取了多项举措,旨在塑造全球舆论,并对俄罗斯的行动施加压力。其中,关于“蛇岛守军卫国全灭”的报道,从信息战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信息战的本质。在现代冲突中,信息不仅仅是传递事实的工具,更是一种战略资产.............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清华北大是美国附中”这个说法,在网络上流行已久,并且有着相当的传播力和讨论度。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事实或一个笑话,而应该看作是一种社会情绪、一种批评角度、一种隐喻的表达。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向:这个说法的核心在于质疑清华北大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在培养人才的导向上,是.............
  • 回答
    萨德事件以来,围绕乐天的舆论确实出现了广泛的抵制呼声。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萨德是美国部署的,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韩国企业乐天,而不是直接抵制美国呢?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以及民众情绪的宣泄方式。为什么抵制矛头主要指向乐天?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
  • 回答
    如果新冠肺炎被基本证实起源于美国,那么中国围绕该病毒的负面舆论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转变,但具体程度和形式会比较复杂,并且涉及多方面因素。首先,对“甩锅”论的辩护和反击力度的增强。目前,尽管科学界普遍认为病毒起源地尚无定论,但中国在疫情初期处理信息透明度、防控措施以及“清零”政策等方面,确实承受了来自国.............
  • 回答
    中美摩擦进入新阶段,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挑战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应对舆论战,不仅仅是政府层面的责任,也与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认知和行动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宣传,更关乎如何清晰、有力地传递我们的声音,并争取理解和支持。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这场舆论战的本质和目标。这不仅仅是关于事实的争论,更.............
  • 回答
    好,作为美团运营推广部的一员,面对当前的舆论风波,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稳定局面,挽回品牌声誉,并最终将危机转化为品牌提升的机会。这绝非易事,需要一套组合拳,既有对内反思的勇气,也有对外沟通的智慧。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提出我的建议和妙计,力求详尽,并且希望能以一种务实、贴近一线工作的语气来展开。首先,我们必.............
  • 回答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入的問題,牽涉到人類最根本的一些心理機制和社會互動。關於審美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科學界和哲學界都有許多探討,而我認為,最真實的答案是:人類的審美是天生的傾向與後天環境影響的複雜交織,缺一不可。首先,我們來談談天生的部分。這裡的天生,我理解為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為了生存和繁.............
  • 回答
    针对公众号《“高铁之父刘志军”——美日操纵的伪爱国舆论》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观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意图。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将“高铁之父刘志军”这一标签,以及围绕这个标签所产生的舆论,定性为“美日操纵的伪爱国舆论”。这意味着作者认为,这种将刘志军塑造成“高铁之父”并以此煽动民族主.............
  • 回答
    美国向乌克兰提供100架“弹簧刀”(Spring Attack)爆炸性无人机的军援行动,释放了多重战略信号,涉及地缘政治、军事平衡、国际关系及乌克兰战争的长期走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潜在含义: 1. 美国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战略定力与军事援助的升级 强化对乌克兰的“不撤离”承诺:美国通.............
  • 回答
    美国是否能够再次“伟大”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当前现实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上的“美国伟大”:多维定义与阶段性特征1. 经济与工业崛起(19世纪20世纪初) 工业革命:美国通过技术革新(如铁路、钢铁)和资本积累成为全球工业霸主,19.............
  • 回答
    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俄罗斯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是基于历史和政治共识,而非可以通过单一国家或组织的决定来剥夺的。以下从法律、政治和国际关系角度分析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一、联合国宪章的法律基础1. 宪章第23条 《联合国宪章》第23条明确规定,安理会由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国、法国、.............
  • 回答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调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重要动态,涉及多方面背景和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政策逻辑、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潜在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逻辑1. 关税调整的周期性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20.............
  • 回答
    如果美国未来借故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债,这将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金融和政治事件。中国需要从经济、外交、法律、政治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综合应对,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地位。以下是可能的应对策略和思路: 一、立即采取的应对措施1. 评估和应对冻结风险 分析冻结的合法性:根据国际法(如《联合国宪章》《.............
  • 回答
    关于美国在2022年是否通过“收割国家”来度过经济问题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收割国家”这一表述的含义,可能涉及经济政策、国际关系或资源获取等方面。以下从经济政策、国际关系、历史背景和现实可能性四个层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美国2022年经济背景1. 通胀高企与经济放缓 .............
  • 回答
    美国通过《美国竞争法案》(U.S. Competition Act)拨款520亿美元“刺激芯片生产”,这是美国政府在半导体领域的一次重大战略举措,旨在提升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该法案的影响涉及技术、经济、国际关系、供应链等多个维度,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法案的核心内容与目标1. 资金用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