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河北小伙在政务网举报邻居涉嫌违法,遭邻居砸门质问,事件有哪些疑点?骚扰举报人要承担哪些责任?

回答
河北一位小伙子,因为在政务网举报邻居涉嫌违法,结果遭到了邻居的报复性砸门质问。这事儿听着就让人窝火,也让人觉得挺不对劲的。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事儿里头有哪些地方让人觉得蹊跷,还有,骚扰举报人,这得承担多大的责任。

疑点剖析:

首先,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不是那么简单”的味道。

1. 举报内容的性质: 小伙子举报的“涉嫌违法”,具体是什么性质?这是个关键。如果是那种非常严重的、可能涉及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违法行为,那举报人的行为是正义的,而邻居的报复性砸门就显得更加恶劣。如果举报内容比较琐碎,甚至是个人恩怨的延伸,那邻居的反应虽然不当,但我们也能理解为什么他会这么激动。不过,无论如何,砸门质问都是一种过激且不合法的行为。

2. 邻居的反应速度与信息来源: 邻居是怎么知道是这个小伙子举报的?政务网的举报信息,尤其是实名举报,有些平台为了保护举报人,会采取一定的匿名措施。如果邻居如此快且准确地知道是谁举报的,这本身就说明:
举报信息可能泄露了: 无论是政务网平台内部,还是相关部门在处理过程中,存在泄露举报人信息的可能性。这一点非常严重,因为它打击了公众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的积极性。
邻居神通广大: 也有可能邻居本身就和某些部门有联系,或者通过其他渠道得知了此事。但这同样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小伙子的举报方式: 比如,如果小伙子举报的时候,在内容里不小心透露了某些只有他和邻居才知道的细节,或者举报时使用的账号与他平时在邻里间交流的痕迹有重叠,也有可能被邻居“对号入座”。但这并不能作为邻居报复的理由。

3. 邻居砸门质问的“底气”: 邻居如此有恃无恐地砸门质问,是不是意味着他认为自己的“违法”行为不足以被追究,或者他有某种“背景”?这种行为本身就显示出他对法律的漠视,或者他对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有一种扭曲的认知。

4. 举报后是否收到任何官方反馈? 小伙子举报之后,是否有人联系过他,确认举报内容?或者,这件事在邻居那里被“解决”之后,官方有没有进行后续的调查或者反馈?如果举报石沉大海,而邻居却因此找上门,这会让举报人感到寒心。

5. 双方是否存在长期矛盾? 这次举报是否是长期邻里矛盾激化后的一个导火索?有时候,一件看似独立的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个人恩怨。

骚扰举报人需要承担的责任:

无论如何,邻居砸门质问的行为,性质都非常恶劣,这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侵犯,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他需要承担的责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 治安管理处罚的责任:
扰乱社会秩序: 邻居的砸门行为,显然扰乱了公共秩序,影响了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可以对其进行警告、罚款,甚至行政拘留。
侮辱、诽谤、恐吓: 如果在砸门质问的过程中,邻居使用了污言秽语,侮辱、诽谤举报人,或者进行恐吓,那么就要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故意损毁财物: 如果在砸门过程中,导致门被损坏,那么就属于故意损毁他人财物,也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并可能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2. 民事赔偿的责任:
赔偿门窗损失: 如果砸门行为造成门窗损坏,举报人可以要求邻居赔偿维修或更换的费用。
精神损害赔偿: 邻居的行为给举报人造成了惊吓、恐惧,以及因被恐吓而产生的精神痛苦,举报人可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要求邻居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其他损失: 如果因为邻居的行为,导致举报人有其他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可以一并要求赔偿。

3. 刑事责任(在极端情况下):
寻衅滋事罪: 如果邻居的砸门质问行为,情节恶劣,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或者有多次寻衅滋事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那么他将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故意伤害罪(如果发生肢体冲突): 如果在质问过程中,双方发生了肢体冲突,导致举报人受伤,那么邻居可能需要承担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
威胁人身安全: 如果邻居的言语或行为,让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达到一定程度,也可能触犯相关法律。

最重要的:

这件事情的核心在于,公民有权通过合法渠道反映问题,举报违法行为。任何试图通过暴力、恐吓等手段阻挠、报复举报人的行为,都是对法律的挑衅,也是对社会正义的践踏。相关部门在接到举报后,不仅要调查举报内容的真实性,更要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如果举报信息被泄露,那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被严肃追究。

对于这位小伙子来说,他不仅要考虑如何保护自己,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骚扰他的邻居,法律的制裁是必不可少的,这既是对举报人权益的保障,也是对其他潜在举报人的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这是普遍现象,我在温州市曾经举报业委会车库承包不合理的问题,结果第二天当事人就电话找我,问我什么意思了。第三天还登门拜访我呢。虽然说话还算客气,但是不能掩盖信息泄露的事实。

2.信息泄露问题,很容易治,也很好治,只要采用技数治理的方式就能解决。关键是政府有没有决心做这项事情。技数治理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这是采用信息理论去理解世界,和分析世界的一种方法。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外卖的信息匿名制度,就是一种技数治理。只要在信息传递中加密信息,真实信息由后台统一保存,中间流程接触不到真实信息,就能有效防止泄密。这已经是很成熟的技术手段了,但是我就没有见到政府有所运用。

user avatar

就事论事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大家原来都清楚,电信诈骗屡禁不绝这个问题不在诈骗犯个人身上。从原来的金融公司给高价值客户打电话开始这个东西就出现了太多的责任。

银行职员出卖储户信息,你说这是柜员或者站柜台旁边的主任能干我是不信的;

你刚从妇产医院把老婆孩子接回家,卖奶粉的,卖婴幼儿培训的,卖产后修复的电话就上来了,你说这只是个别护士干的,我也是不信的;

你说学生上午刚出考分,下午就被骗子偏光了家里的学费,你说这只是黑客干的,我怎么能信?


诈骗犯用的成千上万的黑卡,(银行卡和电话卡)没有内部人帮忙,他们怎么可能实现?一个柜员,碰到一两个顾客蒙混过关有可能,这成百上千的卡,他一个人能做到?他们的领导眼瞎吗?就算都是他们个体行为,招进了这种坏种,然后还没监督,领导管理责任就没有么?你说对了,我们在各种信息途径都看不到对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的处理。


这下好了,打个12345举报邻居违法,被举报方连我门牌号都报出来了,你找临时工还好使么?



凭什么出了事儿的,就是下面人的问题,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user avatar

事件疑点有好几处

  1. 私密手机号码泄露
8月13日上午10时许,张钊的手机显示,卡2有两个陌生人的未接来电。“当时手机静音,我也在忙别的事,后来看到了以为是有重要的事找我,之后便拨了回去。”不过张钊误用卡1回拨了这个电话。

这个卡2的手机号从下文看其实是举报人的私密手机号,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这个号码正是留在12345举报平台上的号码

举报前,他没有跟家人商量,事后也从未跟任何人提起过。在平台留的联系方式,是他上大学之后才新办的号,连他的家人及朋友都很少有人知道。

一个周围熟人都很少知道的号码,被举报人怎么知道的?而且举报人家里人也不知道举报的事情,就算知道也不可能因此泄露自己儿子的号码,最大的嫌疑目前也只有12345平台泄密

2. 姓名楼层泄露

  在短暂的31秒通话中,张钊记得对方接听电话后直呼了他的名字,张钊问:“你是谁?”对方说出了他所在的楼层,还接连质问他

被举报人不仅知道举报人名字,连在哪层楼都知道。这就有点奇怪了,因为举报人的举报页面是这样的

图上并没有举报人所在的楼层信息,被举报人又是怎么知道的?

3. 被举报人和平台人员描述不符

在后续的采访中,平台人员是这样说的

人家楼上也没有办幼儿园,可能就是帮着亲戚朋友看了几个孩子。上门的人员也不存在信息泄露的问题,因为上门人员他们没有举报人的姓名和电话。”对于举报人张钊的信息到底从何处泄露,该工作人员也表示很奇怪。

嗯,没办幼儿园,就是帮亲戚看孩子,那不是应该没什么违规行为吗?但是被举报人却听到举报人是这样说的

张钊说,他为此再一次报了警。“警察离开之后,他们也没有回去,而是继续在楼边谩骂和威胁恐吓。我妈妈还听见对方说,‘我没有工作就靠这个挣钱,要是断了我的活路我就拼命’。”

没有工作就靠这个挣钱?靠帮亲戚带孩子挣钱?而且平台人员都说了没办幼儿园,那帮亲戚带孩子挣钱违规吗?而且看平台人员的说法好像也没对被举报人进行处理,怎么就断了被举报人的活路?

那合理的解释就是,被举报人掩盖过去了12345平台人员的调查,同时又知道有人举报他们,于是做贼心虚的他们不知从哪知道了举报人的信息,就上门去威胁恐吓。

清者自清

如果被举报人真的没有做什么违规的事情,为什么要上门威胁,又为什么要说“断我活路”这种话,颇有点不打自招的意思。

4. 平台人员前后矛盾

还是上面那段话

“人家楼上也没有办幼儿园,可能就是帮着亲戚朋友看了几个孩子。上门的人员也不存在信息泄露的问题,因为上门人员他们没有举报人的姓名和电话。”对于举报人张钊的信息到底从何处泄露,该工作人员也表示很奇怪。

平台人员声称,上门人员不可能泄密,因为没有举报人信息,结果记者一问

记者提出,是否存在工作人员在上门核查过程中,将举报信息无意告知给被举报人的可能?该工作人员回复说:“不排除这种可能,我们会继续梳理,进行进一步排查。”

哦,又不排除上门工作人员泄密可能,上门人员不是不知道信息的吗?怎么泄密?难不成平台在执行流程上还缺乏规章管理,员工能随意越权查询举报人私人信息?

5. 举报信息强调私密却被公开

8月14日晚,记者向河北省12345反映张钊举报信息疑遭泄露的情况。根据举报时间和举报内容,工作人员称她在后台确实查到一条条件相符的举报信息,显示“公开”而非“保密”状态。

为什么上面图片中的举报信息强调了保护个人隐私,举报信息却是公开的?举报平台是怎么查看信息的?

退一步讲,举报这事本来就应该保护举报人的信息,防止真有黑恶势力被举报找举报人麻烦,为什么举报信息还能公开?如果举报人和被举报人都能直接沟通了,那还要举报平台这个中间人干什么?


所以这件事情疑点很多,其中定有问题,就看平台方会不会回应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