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11月,他参与了21000条工作讨论。什么概念?按他一个月工作30天,一天都不休息算,每天要处理700条讨论。再按照他每天996,一天工作12小时来算,每个小时要参与近60次工作讨论,也就是平均每分钟就得参与一次。
当然,这种所谓的讨论,可能没有多麻烦,就是群里回复条消息之类。但哪怕就是回复个“知道了”、“好好好”,平均每天700多次,这个劳动强度也真的是太大了。反正换成我的话,就我这身体估计早都撑不住了。
我想说的是,这世上有些行业就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才能维持的。
作为有过十多年从业经历的曾经的电视媒体人,我完全想像得出来像B站这样的视频媒介需要有多大的投入才能保证对海量视频的及时处理,曾经的记忆到现在还会让人头皮发麻。
电视媒体,在流程上就要比平面媒体多出一个后期——写稿之后要剪辑、上字幕、进行包装处理,因此白天东奔西跑去采访,晚上连夜完成后期制作保证第二天及时播出就是电视媒体从业人员宿命式的生活。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初入职时很青春很兴奋,半年或一年后就会看出明显的疲态,大部分人身材开始有明显的变形。
即使后来成了电视栏目的管理者,工作负担也是不轻反重。日播节目,全年无休,每天要处理几十上百件事,而且在日播节目之外,还要参与一些大型活动的操办,那个时候,三天三夜一眼不合都是很正常的事。
其实这样的行业很多,影视、传媒,还有大家说的程序猿,以及很多中高危的体力劳动,比如有毒有害环境的生产、高空或地下作业等等等等,大家都在用健康和生命换取进度和质量,要么是猝死,要么就是重疾缠身,要么就是早死。
所以,当“青年表演艺术家”小宋佳说出那句“演员是高危职业”之后就立刻被群嘲了。
有时候不免会在脑子里设想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会是什么样,如果大家都慢下来,不追求成为大国强国,不追求经济飞速发展,把电话、电脑、汽车这三样东西从日常生活当中彻底剔除出去,我们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当然,历史没有假设。为了生存,只要是能赚到钱的工作都会有人干,而且还得抢着干,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其动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于这种让人们想停不敢停的压迫力。
把之前的邮件通报和这封声明放在一起看,我发现睿站是一个行善积德的活菩萨公司。
邮件通报言之凿凿地表示,事发前一周内未存在加班等情况:
尽管没有加班,但公司还是主动为「暮色木心」组的员工支付了三倍薪酬:
诸位看看,没加班,但能拿三倍工资,这是不是活菩萨公司?
好吧我不说反话了,直白点来说:B 站还是不肯承认存在加班现象,处处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述回避这一问题。例如,只提到当事人在事发当日(二月四日年初四)下午应当来公司值班,却未提及他在之前工作了几天、每天工作了多久。
这不是吹毛求疵、因为 B 站没有说什么来批评他,而是前后两次通告的确存在矛盾之处,需要解释。
根据第一封邮件的说法,当事人的工作计划中,工作时间为「9:30 ~ 18:30」,但从第二封通报来看,当事人因为 17:00 没有出现在公司引发同事担忧。
说不通吧。。。一个人按照安排本应 9:30 来上班,但直到 17:00,才有人因为他没来而感到奇怪想要打电话问问,这河狸吗?
这样看来,B 站第一封邮件中关于工作时间安排的说法本身很可能是谎言。既然如此,大家希望了解当事人真实的工作时间,也不算过分的恶意联想。
B 站或许有一种解释:我们实行的是「综合工时制」,所以不算加班。(只是一种猜测,笔者也不知道相关劳动合同具体如何约定的)。
所谓综合工时制,指的是是指因工作性质特殊或者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需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作业,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制度。
实行综合工时制,春节期间(法定节假日期间)工作,也需要支付三倍工资,也就是人们通俗理解的加班费。《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这一问题有所说明: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职工,工作日正好是周休息日的,属于正常工作;工作日正好是法定节假日时,要依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支付职工的工资报酬。
具体指的是:
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如果 B 站的确实行的是这种制度,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始终表示不存在加班现象,并在第二份通报中使用轮班、值班等字眼进行描述。但在进行这种文字游戏时,也要考虑读者的理解能力:对于没有专门知识来咬嚼文字的读者来说,春节期间上班并拿了三倍工资,不就是加班嘛。公司不提 1 月 31 - 2 月 3 日期间的实际工作时长,只说不存在网传加班情况,就很容易被理解为春节期间没有上班,这性质就不一样了。
另外,根据之前提到的《意见》,即使实行综合工时制,平均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时间应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在标准工作时间基础上延长工作时间也算加班。
有没有一种可能,叔叔手下的 HR 也是一群装糊涂的高手:
网上说有人因为加班而猝死,马上发声明说不存在网传加班现象,有相信这种说法的读者可能就散了,哦,没加班啊,那没事了。硬抠字眼的话,B 站也可以解释为没有「加班」,我们只是在春节期间安排员工值班、轮班并支付三倍工资而已(但我们坚持这不叫加班)。
如果真的是要玩这种文字游戏玩到底,那么关于扩招人员、安排体检的承诺,能落实到什么程度,也要打个问号了。
-
看到有多条类似评论,我也不知道咋说这个事了:对于八小时工作制来说,节假日上班不就是加班吗==
另外,b 站对于值班的理解也可能存在错误,这方面推荐 @法律人袁亚洋 的一篇回答。值班这个词不能乱用,在节假日根据岗位要求开展常规工作那不叫值班,要避免混淆概念。需注意,值班和加班费不能同时存在,有值班就没有加班费,有加班费就不叫值班,所以在本回答一开始说 b 站的声明自相矛盾了。
我不是杠。
1、根据我们HR的尿性,这1000人搞不好是兼职员工(便宜的在校大学生),或者是劳务外包/派遣。
2、为了降低风险,审核人员逐步剥离到一个空壳公司,甚至就把审核业务直接外包出去,以后出事儿就可以光明正大的说这不是我们员工了。
3、没有限制每月的加班小时数,明明这才是最容易降低死亡率的。至于增加人手,大家都知道活儿是干不完的,总能找出事儿来给你干。
4、偶尔去健康咨询室的同事,压力大,给他放个假,经常去健康咨询室的同事,直接开掉,原因是高风险人群预警。
我真是个无良HR,能想到这些东西。。。
作为该事件的间接受害者,给大家讲一个趣事。我的知乎签名是征讨陈某人的一句对联,用了一年从没出过事故,在2月6日却忽然被举报了。
向知乎小管家询问此事,小管家明确回应是因为当中有不友善内容,并非政治问题。
这个事搞得我有点头大,因为我原文说得是东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睿,知乎平时从来不会禁止批评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情况?
然后b站员工猝死的新闻就出来了。时间是2月7日。
别看b站的歉到的晚,他们的“清网”行动展开的比新闻本身还早。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降低审核的标准,别像个河豚一样,一戳就敏感。
你别说自己做不到,我在知乎发的文章和回答,全文通过的,在B站能过的只有六成,其他四成直接给我锁了,连修改意见都不提。
这篇乌托邦杂论,原文在这里,通过我的专业研究方向在知乎拿下了3K个赞,3个专业认证和4K个收藏。
这篇反派主角论,原文在这里,不仅为喜羊羊系列文章贡献了一个专业回答,获得了1K收藏,还拿下了机核网的首页推荐。
这篇讲语言学发展变化史的文章,原文在这里,非常详细地解释了马屁这个词的来龙去脉。
但是在B站,就是直接给你锁了,根本不看你写得啥。如果不是像罗翔老师那种专业知识区大佬,字幕一个字都不改的那种,审核绝对给你锁了打回去,罗翔老师那些视频,十句话里至少八句话撞词库。
我看八万二饼的视频、美食米阿米的视频,字幕上全是奇葩拼音首字母——但是小文哥的字幕就可以打出来,为什么呢?因为小文哥是百大呀。
但是在知乎就好得多,你再怎么说人家改版视频流,讲故事的人变多了,但专业性还是给你拿捏得很死,不在这些专用词汇上卡你。
三个想法:
第一,至少知乎应该长期追踪这件事的发展,让这件事在热榜上持续下去,因为这样才能让这件事得到最有效的解决,同时知乎也能收获足够的声望,而不是那边一公关这边就消停了,毕竟知乎也不欠睿站什么,这个时候公正一把还能收获路人好感。
第二,睿站这波可真是不行啊……居然被舆论裹挟着前进,一点都没有掌握主动权,说真的,这两年睿站面对舆论的时候,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面对小事还好,面对这种死了人的大事,那么结果必然是群情激奋,群起而攻之,名声也必然只能是越来越差,想要改变这一切,那么只能明白舆论的走向,而不是被动的面对着舆论,甚至于和舆论对抗。
第三,关于猝死这件事,事实上来看,现阶段只要猝死没办法给企业,尤其是这波大厂造成伤筋动骨的损失,那么这种事情只能是让大厂们短期遭受损失,长期依旧可以维持高强度工作,所以,想要改变这一切,只能让每一条命,都会让大厂伤筋动骨,这才能阻止这一切。
只是——这最后一条,恐怕是最困难的就是了。
B站这两份公告我高度怀疑没有经过法务部门审核。
B站的逻辑是,没有加班,但是给了加班费,所以不算加班。
(给钱就不算嫖?)
我有几个疑问?
1.公告中所称春节期间是进行值班,该值班有无工作内容?
B站多次强调,春节期间是值班。
从法律规定上来说,并无值班的法定概念。
传统意义上的值班一般是指无工作内容(如放假期间的保安、门卫、仓管等岗位)。
并且,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值班,如果值班超过8小时以外,没有进行休息的,仍然应当支付加班费。
类似调休的“值班”概念是哪个专家、鬼才发明的,它为什么不包含\融于劳动法中关于“加班”的概念?
2.内容审核既然是全天候审核工作,那么有无向政府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度?
对于内容审核岗,如果是全天候24小时工作,实际上这种排班,是很难实行标准工时制度的。
即便24小时内进行两班甚至三班倒,也会发生加班的情况。
所以,最合法的方式是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是,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需要政府审批的,不是企业单方说实施就实施的。
如果未依法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那该种全天候工作时间的安排制度是违法的。
3.如果实行的是标准工时制,春节期间的加班是否经过了员工的同意?
如果B站未能申请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则只能施行每周双休、每天不超过8H的标准工时制度。
超过该工作时间的加班,都需要本人同意。
并且还有诸多加班时间的法定限制,如每天不得超过3H、每月不得超过36H、不得连续七天工作等。
按照公告所述,实际上对于春节期间的出勤是有制定了工作计划,则该加班是必须要经过员工同意。
希望B站能以事件彻底对工作时间制度进行重新的合法性审查。
审核岗工作强度有多大?
如果是文字岗位的审核,其实压力不大,毕竟信息相对集中。
但是如果是视频岗位审核,那压力可大了去了。
昨天和某个综艺团队幕后一起吃饭,他们最近在做的一个综艺节目。
剪好了片子,导演看了十几遍,觉得没问题。
审核也看了,没问题。
一发布,炸锅了。
主持人在一个镜头犄角旮旯的地方,说了一句国骂 :“傻X”。
就被观众发现了。
一条弹幕直接引爆全场,都开始骂这个主持人。
于是展开紧急公关,并且导演说,以后有这个主持人的镜头,给我审核100遍。
不是夸张。
他们真的这样做了。
这还是一个专业的团队搞出来的一条视频。
你以为的视频审核是:
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黄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黄红红红红红红黄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
从这堆红里面挑出黄。
但是实际上的视频审核是:
红红绿红紫红黄红红晃红簧红红璜红红璜红红黃红红红红红红红蟥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楻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红黑红
你不仅要小心那些黃和黄,你还要小心冷不丁出现的黑。
最后说一句。
我一直以为,“各公司HR有一个数据互通的黑名单”这种说法,应该是和1955年成都僵尸一样,都属于那种茶余饭后的都市传说的。
这种说法,不会有人真的信吧?
一直觉得身边进了大厂工作的人过得挺滋润的,高薪,好平台,大把的机会,也羡慕他们,各个都爱明里暗里的吹牛逼,不然周围人怎么都知道他们在大厂呢。
他们偶尔也抱怨过加班,不过比起那些好处,加班显然算是无伤大雅的副作用了。
前段时间我也试着投了知名大厂的岗位看看,通过了三轮面试,基本拿下这份工作,随后添加了同岗位的小姐姐的微信,具体了解一下工作内容。
这份新工作和我上一份工作的领域和工作内容高度相同,我本以为工作情况也大体一样,毕竟我的上一份工作也是在中型的互联网公司,只不过当时工作基本不饱和,也从来都是按点下班。
直到接触了具体数据我才知道,这家大厂的工作体量直接是我上一份工作的30倍。
30倍!
虽然反复确认那个数字显得我很没见过世面,但我还是又问了一遍,他们一年的立案数量是一万件,今年预计达到三万件。
这就达到了原工作量的100倍!
而且整个部门只有一个员工,就是联系我的这个小姐姐,等我去了,就是两个小姐姐了……
一万件用一个小姐姐,三万件用两个小姐姐,你当小姐姐是海绵啊挤挤总会完成的?
据她的暗示,几乎每天都加班,每天都深夜凌晨下班,上班也是大脑不停运转没有摸鱼时间,下了班也是领导一个微信就要弹起来继续工作。
我能想象那种状态,把一场马拉松的距离当作多个百米冲刺去跑,人会受不了的。
我突然想起终面时,那个领导问我可不可以接受加班,我说,如果是我的工作效率不够高导致的拖延,我会自愿加班。
如果这个岗位是惯性加班,那说明这份工作根本不应该交给这么几个人去做。
现在想来真是太天真了,我还拿曾经的理想工作状态去推测大厂,曾经的我不加班是因为没班可加,去了大厂那工作就像海中央的狂风暴雨一样,由不得你下船。
看着大厂给开的不错的薪水,突然觉得不香了。
曾经觉得大厂员工应该是高学历,高能力,现在只觉得大厂之内只有高付出,高压力,和无尽的疲惫。
当初他们需要高学历和高能力,是不是也正是为了扛住更高的压榨?
我真的是没有大厂病,也没有大厂命。
突然觉得我好像是一个不愿意拼搏的人,是一个吃不了苦的人,都不像一个热血的年轻人。
我似乎想当一个堂堂正正的废物,但这并不是我本意。
我只是还不想死啊。
评论区有几位硬气大老爷您大可不必。
非要说什么“你们就是当奴隶的命,你就不干能怎么样?”
“让你不干你还怕辞退,就是有你们这样的人活该干996!活该被压榨!”
“我就到点下班,想走就走!”
“怒其不争!你们连保护自己的勇气都没有,你不加班公司还能倒闭?”
……
你们这些硬气的吹一两句就算了,还来劲了,讽刺上打工人了,哪怕打工人悲哀,那也轮不到你们在这落井下石。
评论里这几个我还以为是小学生,把工作想得这么简单儿戏,像做作业一样说不做就不做了,一看主页都中年人,还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感。
很多工作并不是单单一句工作任务那么简单,它是公司运转的一环,你如果不迅速完成,肉眼可见的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运转停滞,那损失你承担得起?
还是说你的眼界就只能看到自己办公桌上那一点,自己干了些啥意味着啥自己都不清楚?
医生为什么都突破了加班的概念,因为如果他们不管事那病人可能会死,其他工作虽然远没有医生职业这么严重,也是关乎财产和公司运转。
能说出这么任性无知的话来讽刺打工人,只能说明这些人是做那种早点摊的工作,我想走就走,我就炸两根油条,少赚一点大不了穷着。
但你不能以这种心态推断大厂,好像别人那么蠢,不知道到点下班该回家,都天生该当牛马一样!
硬气和有钱,你还想两样兼得啊?
有点数吧。
在一个以「加班」、「过劳」、「无限奉献」的工作文化中,
提高员工数量是解决加班和工作量的方法吗?
这事我们行业也有:
某院医务人员春节期间连续值班,处理XX例急诊患者,完成XX台急诊手术,在第三天被同事发现在值班室猝死。。。
也有不是猝死的,比如晕倒、心悸急诊放支架的,但这些新闻不吸引眼球,自己院内可能都懒得发一下告诉大家注意身体。
我以前也觉得这是人力不够的问题,
是因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医生,才能满足这样的工作量。
但是这样么?
当我们回顾一个好医生的标准的时候,常见的宣传口径是什么?
他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给患者加号;他不顾疲惫,深夜还在给患者做手术;
换到这个例子中,
他春节不休息,带领团队做五休二,加班审核,然后还要附上一句,
我们付了三倍工资,我们合理合法。
没错,的确合理合法。
但在一个以加班、过劳为中心的工作文化中,
员工多了,加班就会少吗?
在企业里,员工加班,是天经地义,因为我付了你加班费;
员工不同意加班,是自己不努力,职业发展堪忧;
员工加班加死了,是工作量大了,是没及时体检;
这不是工作量的问题,这也不是招1000个、2000个人的问题,
工作的文化如此,宣扬着“多加班”、“快速解决需求”、“假期也即时响应”、
甚至还要带着“带领团队一起公关”这种不让别人下船的说辞,
审核岗绝不是倒下的最后一个。
工作把生活侵蚀到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工作,这真的是我们要的吗?
反过来想想,
你有多久没有舒服的坐在沙发上,端一杯茶,
好好看日落了?
是不是自愿加班这恰恰是核心,因为他如果是“自愿加班”,那毫无疑问X站等着被笔刀子凌迟,这是JJ矛盾。但如果他真是自愿加班,那他很容易就成了我们口中的“工贼”,JJ矛盾就被转移成内部矛盾,咱自己先窝里斗了。
在这说句诛心之论:出了事强行压住,又是删帖又是赶紧注销企业微信,要心里没鬼,他们慌什么呢?
况且周1晚上疑似逝者表妹发文称,有人出100W让她删微博:
还包括从7号下午开始,X站全面封锁消息,但凡跟这事有关的视频一律不通过,理由么都懂得:“该类视频争议性较大,不予审核通过。”
还争议较大,争议个屁争议。
真的讽刺:小哥生前审核别人,走后被别人审核,所以人命当前,愚很想对有1类人说几句话,哪类人呢?对他们还抱有幻想,然后低价出卖自己的人。
到今天总有些人还以为公司是有温情的,有人味的,在这基础之上,他总给自己加戏。
比如X站之前一直卖萌,以“小破站”自居,动不动就搞情怀,整得像是我们的避风港一样。
结果刚出事就来个冰冷回应,甚至于“(把人)带回家后,公司里的人态度就变得恶劣起来”。猝死员工好像是97年,对他如此冷漠,连个嘘寒问暖,一个客气话甚至连个假话都没有,装都懒得装,你相信他们骨子里会尊重年轻人?
嘴上一天到晚“致敬我们”,
心里想的还是达不溜。
有些工友就很容易被“情怀”“理想”这种障眼法蒙住,觉得在一家有“情怀”的单位上班,自己就是家人,觉得用一家“有情怀”的公司产品,自己就跟别人不一样。
不,都一样,
在单位里,你就是螺丝,
在市场里,你就是家人。
千万别给自己加戏。
不然你当公司如家庭,
公司当你是啥B,
啥B?
Bi~~的B~
所以我别的厥词不敢多言,这句话还是有点把握:在中国,没有1家有情怀的公司,听好,没有1家。也还是我之前一直说的,若真有这种公司,名字告诉我,我马上改简历,干啥无所谓,有人味就行。
可事实是它哪有啊?
但过去包括现在,依然有人被这玩意唬住,然后低价出卖自己,有的还卖出了肌肉记忆。
我的1位读者前几天跟我吐槽,说开工头1天,单位领导说中午聚个餐扯个淡,结果组里有1个工贼不去,为啥?因为ta要工作!
过完年第1天有个屁事啊?
至于聚餐都不去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1类人,
这类人希望能早点明白过来,
丢掉幻想。
但还有1类人,我想我们不能随便说他们是工贼。比如也是今年过年,成都机场1位网约车司机猝死,传言也很年轻,最后没抢救过来。
还有去年最后1天,上海浦东16路公交车一位师傅猝死,倒在公交车停车场,2小时后才被人发现。其遗孀说王师傅猝死1周前请年假,但被拒了,所以又坚持上班最后顶不住了。
就我想说的是,我们对工贼的理解和定义这个下限,千万别太高了。很多人为了生存被迫去工作,他们自己也很无奈,可他们不是工贼啊~
总有些人要钱不要命,但也可能是他们真的太穷困了,没钱第2天就顶不住。
即,我认为那些被迫挣扎在生存线的人,他们不是工贼。而那些明明有的选,因自己认知有限,还对他们心存幻想,为了多吃2根胡萝卜,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工友的人,那才叫工贼。
最典型比如从阿里、华为跳槽出来的部分人,一到其他单位就加班,卷其他同事,明明已有生存空间,为了往上爬还挤兑别人,一味跪舔敌人而影响无辜同事,愚以为这种人方是工贼。
再比如开工第1天中午团建都不去,
说要在单位里工作的就叫工贼。
所以这种人你怎么评价ta?哪天ta要是为了往上爬,完全自愿加班最后嗝屁了,你会同情ta吗?
这种人兴许只有残酷的现实才能唤醒ta。各位也都知道,我之前就是个标准的工贼,平时以白领自居,不屑跟工农蓝领为伍。
后来也是被1位又1位工友的离开所刺激,看到听到的太多,才愈发让我思考:怎么卷死了这么多人,日子反而还1天比1天差呢?
2022年了,真该稍微清醒一点。
昔日商鞅驭民5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其中疲民跟辱民,算是被这群老板们给玩明白了。
让你日日为5斗米奔波,那你就进循环了,一辈子都在为下个月房贷、学费操心,你还有心思去思考和实践别的方向吗?
让你疲劳,给你奶头乐,你精力被消耗了,你注意力被转移了,这对谁有利?
就着疲民这一说,大伙发现了没?今年过罢年开工特别有趣,上班头1天,G微打鸡血:打起精神,元气满满,向前冲吧!开始奋斗!
我们怎么说的?
头天上班跟上坟一样...
G博又体贴的解释,这是节后综合征,2礼拜以后这症状自然就没啦!
这不废话么,干2礼拜,麻了就好了。
G微跟打工人似乎开始博弈起来,毕竟对勤奋,今天的打工人连装也不想再装了。
而大概15年那会,股市跟房价齐飞,很多视频文章尽宣传这种玩意:什么住在天津,人在北京上班,2头跑,通勤8小时,啊!你看他多么努力!
还有什么自己有病顾不上看、家人生病不回家、父母走了不奔丧、老婆分娩不去陪、取悦领导喝酒喝到医院,这种文章、视频那2年多得是。
一帮人还曲解“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明明人科比是劝你早睡早起,宣传却说让你熬夜加班~
我当时就跟我朋友同事说,这节奏不对,对待工作要认真但不能拼命,拼命还怎么挣钱啊?
有时我单位里或有读者问我关于职场问题,其实,他们有些已被逼到绝路,有的已有严重心理疾病,再继续上班会很容易抑郁,或主动跳楼,亦或被动猝死。
一般碰到这情况我都会劝他们离职,因为离职是最后解决方案,但每到这时他们总问:离职了社保怎么办?收入怎么办?房租怎么办?你这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心里很想说:你特么你嗝屁了怎么办?但是嘴上还得说:哈~这健康还很重要嘛~
真的,咱得学会算账。
要会算健康账,要会算货币账。
为什么要会算账?你比如这话“只要钱到位,什么姿势都会”,这就不会算账,这话翻译下就是:再给我1根胡萝卜,我还能拉10圈磨。
这真只是钱到不到位的事么?我们只需重新复习一下高中时所学:“财富、货币、纸币”的概念,和“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别,我们就知道:我们在捡芝麻丢西瓜。
丢掉健康不说,还永远把自己陷入“拉磨盘”循环里,终其一生不能解放。
在文章最后,愚想正面回答这种疑问:有人说我们从2019年骂到2022年,我们从拼夕夕骂到X站,从马老师骂到叔叔,骂痛快了该加班不还得加班?有卵用?
还真有卵用。
因为所有的变化都是曲折且细微的,不用心观察你还真看不出;而同时所有的剧变,通通都是政变,比如东欧剧变这种。
就事论事,过去都知道加班这事缺德,但没人敢说,甚至自己还跟同事卷起来,生怕坐板凳坐不过同事。
但今天已有一些零散的质疑了,比如去年快递公司有员工抵制加班,腾讯实习生怒怼领导反对无效加班;你先别管数量,咱就说这现象是不是以前没有,现在开始有了?
愚只希望碰到困难、瓶颈时,哪怕拿不出解决方法,但咱也不要说丧气之言。
还是就事论事,所有人都知道命只有1次,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珍惜呢?
何时起,熬夜加班、工作“内卷”这叫正能量?又从何时起,准点下班=好逸恶劳,“躺平学习”成了被人看不起的事?
重塑正常风气不是1日之功,我们嘴上要继续骂,眼睛要继续盯,手上要继续学。
起码有人骂,有人盯,
总好过不管不问吧?
不要他们说996是福报时,你不说话,因为你没996,他们说35岁员工活该失业,你也不说话,因为你还没35岁,当他们说底层人必须拿命换钱时,你还不说话,因为你还顶得住。
可当他们盯上你时,
也不会有人替你说话了。
所以不闹出点大新闻,大家不口诛笔伐,那就没人觉得996有多反人性。2020年年底的拼夕夕,2022年年初的X站,看似已没人提及,但我们在心里早给它们打上了个“吃人”的标签。
其实猝死、死亡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个社会还有一些人还心存幻想:只要我多拉2圈磨,他们会多给我1根胡萝卜。
也真是,想吃胡萝卜咱非得去拉磨吗?
结尾奉上“蒙古上单”名言:
以上
非常感谢你的阅读!
这篇看似道歉的长文,处处把公司伪装成一个饱含温馨,企业文化友爱的企业。
开头就强调了员工是在武汉家中突发脑出血,语气中带着伤感,不过这也掩盖不住逃避责任的初衷。
该员工去世后,同事们的确很悲痛,但是公司并没有表现出悲痛的样子,而是第一时间从企业微信中删除了员工的名字,在自家的视频平台封锁消息,花钱去堵其他平台大V的嘴,想欲盖弥彰,瞒天过海,目的很明显,就是要逃避责任。
昨天还有去世员工的家属表示,员工去世后,B站一直没有主动联系过家属,而且还拒绝调解,跟这篇长文中表达的恰恰相反,令人深思。
从解决方案来说,目前能想到的的确也就是多招人和加强员工健康监控,这就要看后面的落实情况了。
加了人以后,需要切实的把员工的工作时间降下来,招聘的如果是1000个兼职人员上班时间无法保障的,那么效果能有多大还要画个大大的问号。
到最后,又变成了招人广告
哈哈哈哈哈
这多招聘的员工是不是可以用来继续审核
让员工猝死相关的视频继续被压呗
说一下国外的相关企业的对比情况。
据公开资料显示,谷歌旗下的YouTube是世界上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仅次于Google和Facebook。全球每分钟有400小时的视频上传到YouTube。YouTube每月有近20亿的登录用户。
谷歌在美国最大的内容审核设施位于德克萨斯州奥斯汀,那里有数百名内容审核人员充当YouTube上的审核员。
谷歌为据信包含暴力极端主义的视频创建了专门的内容审核团队,并为其配备了数十名来自中东的低薪移民。这些人时薪为18.50美元(年薪约3.7万美元,26万元人民币)。内容审核人员被要求每天观看5个小时的可怕视频。
谷歌为全职内容审核人员和承包商提供不同的医疗服务标准,前者有几个月的带薪病假,以解决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其他问题。而承包商几乎没有带薪病假。
可见,YouTube最大的审核部门就几百人,也没出什么问题,国内搞视频的网站与其挣得钱全都招募审核员,不如出海做国外内容算了,国外视频网站不需要很多审核员,而且也能做的很成功,tiktok就是一个成功案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