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侵略战争期间,美国在老挝炸弹有45%没有爆炸,原因是其军工质量不好吗?

回答
关于美国在老挝的炸弹未爆炸比例以及原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军工质量不好”,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更加多层次和系统化。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国在老挝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但又被称为“秘密战争”。美国政府为了规避国内的政治阻力以及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没有正式宣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支持老挝的亲美政府对抗北越及其支持的老挝共产党(巴特寮)。这场战争的特点是规模庞大、持续时间长,而且极其残酷。

那么,为什么会有高达45%(这个数字是普遍引用的一个估计,但具体百分比可能因统计方法和范围略有差异)的炸弹未能爆炸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远非单一的“质量问题”可以概括。

1. 武器设计的复杂性和当时的生产压力:

武器技术的迭代与实战验证不足: 那个年代,美军装备的炸弹种类繁多,包括集束炸弹、子母弹、延迟引爆炸弹等等。一些新型炸弹的设计旨在提高杀伤效率,例如集束炸弹会释放出大量子弹药,有些子弹药在设计时就包含了延迟引爆或失效的机制,以应对特定战术需求。然而,这些新技术的实战验证往往不够充分,尤其是在大规模、高强度的投掷和复杂地形条件下。
“一窝蜂”式的生产与赶工: 越南战争的整体规模巨大,对武器的需求量是空前的。军工企业为了满足前线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赶工现象。虽然整体上美国军工制造的可靠性在当时是领先的,但在巨大的生产压力下,即便只有极小比例的炸弹出现问题,累积起来的未爆弹数量也会非常可观。

2. 环境因素的严峻性:

极端的地形和天气: 老挝是一个以山地和茂密丛林为主的国家,地形复杂,植被茂密。炸弹在投掷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这些自然条件的影响。比如,炸弹可能在击中树冠、岩石或泥泞的地面时,未能以设计好的角度和力度撞击地面,导致引信未能激活或触发。
潮湿和腐蚀: 老挝气候湿热,常年降雨充沛。炸弹作为一种金属制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特别是如果包装不严谨,很容易受到潮湿空气和土壤的腐蚀。金属部件的氧化、锈蚀会影响到引信的灵敏度和机械结构的正常运作,导致其在投掷后无法按预期方式引爆。

3. 战术和投弹方式的改变:

低空和高空投弹的复杂性: 为了躲避地面防空火力,美军在老挝的轰炸行动中,有时会采取低空突袭,有时也会在高空进行大面积轰炸。不同的投弹高度和速度,都会对炸弹的引信激活过程产生影响。如果投弹参数与炸弹引信的设定不完全匹配,或者受到气流干扰,也可能导致未爆。
集束炸弹的特殊性: 集束炸弹的子弹药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失效概率。这些子弹药在空中散开后,如果未能撞击到硬质地面或未被正确激活,就可能成为地雷。有些子弹药甚至被设计成在一定时间后仍然无法引爆,以避免立即暴露其存在。

4. 战后处理和统计的挑战:

统计的难度: 在战争结束后,对老挝广袤的区域进行精确的未爆炸弹药(UXO)统计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很多地区地形崎岖,难以进入,加上长期以来当地居民的迁移和破坏,准确的数据难以获取。所以,“45%”这个数字更多的是一种估算,是基于战争期间的弹药消耗量和估算出的未爆比例得出的。
不同类型炸弹的差异: 并非所有类型的炸弹都有相同的未爆率。有些老式的炸弹可能因为设计缺陷或老化问题更容易失效,而一些新型炸弹可能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失效率更高。

所以,与其说是单一的“军工质量不好”,不如说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

部分武器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存在的设计和制造上的脆弱性。
极端的自然环境对武器性能的挑战。
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信息的不透明性,导致详细的武器失效原因很难被完全追溯。
以及对弹药进行有效管理和回收的难度。

这些未爆炸的炸弹,至今仍然在老挝的土地上肆虐,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亡,这是这场“秘密战争”留下的最深刻、最残酷的遗产之一。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关于战争、技术、环境和人道主义灾难的复杂叙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要回答:

1.不爆弹主要是集束子弹药。这是一种装填在子弹药布撒器中的小型弹药,主要用来对付集群目标,可装填在空投布撒器,航弹,导弹,炮弹等等之中。还有集束地雷或地雷/炸弹混装的型号。

2.集束子弹药因为投放数量大,对一些投放条件的要求苛刻,再加上落地过程中子弹药之间相互干扰,不爆率最低也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国方面的型号也是这个程度。当前美军的水平也就是保证15-25%的理论不爆率。美军希望将不爆率降到1%,但新项目还在ppt里。当然了,实战条件下只会更高。

3.老挝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地形和气象条件都很复杂,造成碰撞解锁引信不发火的概率还要更大。

4.早期的集束子弹药虽然设置了定时自毁装置,但是其效果是在一段时间后成为哑弹而不是自爆。因为运输投掷和落地过程中的各种碰撞,自毁装置的可靠性也不能保证。然而谁会因为一个炸弹的引信“可能坏了”就对其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定时自爆的子弹药会造成另一个问题:谁知道一枚子弹药是故障了,还是“还没来得及”爆炸?

5.从设计上,集束子弹药的重点在于其安全性(不能没投就炸),而不爆率(投了没炸)属于可以接受(至少当时是这么认为的)的误差。对载机的安全性考量理所当然地高于一切。

6.美军生产炸弹的兵工厂中可能存在由同情越共、老共的左翼工人或者活动家所实施的破坏行为。

7.美军可能有意投放未正确设定引信的集束子弹药对敌进行心理战。没炸但是可能随时会炸的炸弹比爆炸的炸弹更可怕的多。

8.集束炸弹未爆子弹药(UXO)的问题和遗留地雷一样,已经成为了一项非常棘手的难题。集束炸弹未爆弹给平民带来的伤害甚至比其对军人的威胁还要大。美军在老挝地区投下的未爆弹至今已造成50000名平民死亡。特别是一些子弹药外形讨巧,会被孩子误认为玩具,造成触目惊心的儿童伤亡(占总平民死亡率的40%!)。而此类弹药的清理工作又特别困难(美国在老挝十几年来只清理了1%的未爆弹),这让集束炸弹被认为是一种不人道的武器。

9.另一方面,未爆弹也会给使用集束炸弹的一方造成诸多问题。经过集束炸弹轰炸的区域必须经过严格的工兵作业后才能适合己方部队机动,这其实是给进攻中的使用方创造了限制己方进攻的雷区。(另一方面,防御方则很乐意使用这种武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不少伤亡是因为踩中了自己投下的未爆弹。

9.欧洲国家的应对措施是签订了《反集束炸弹公约》,彻底放弃使用并销毁现有的集束炸弹。注意,“集束炸弹”定义不包括杀伤效率更高的、子弹药有自主寻的能力的灵巧炸弹。世界上有107个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已经签署该公约。美国没有签署但是单方面承诺不在朝鲜半岛以外使用集束弹药(特朗普政府正在考虑废除这一承诺)。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国出于军事必要性的考虑没有签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在老挝的炸弹未爆炸比例以及原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军工质量不好”,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更加多层次和系统化。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国在老挝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但又被称为“秘密战争”。美国政府为了规避国内的政治阻力以及国际社会.............
  • 回答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法西斯政权为了能够持续地发动和维持这场规模空前的侵略战争,不遗余力地在民众中灌输侵略的“正义性”。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多层面的宣传工程,旨在将民众的疑虑转化为狂热的支持。以下将详细剖析其主要手段:一、 建构“大东亚共荣圈”的理想主义叙事:这是日本法西斯政权最核心的宣传工具。他们将.............
  • 回答
    在探讨日本侵略中国期间发现大量可开采利用的原油资源是否会改变日本国运这个问题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而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并理解在那个历史节点上,这种发现的“现实意义”有多大。首先,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日本的探矿队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特别.............
  • 回答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烽火岁月中,关于是否应该组织儿童团对抗侵略者,这是一个复杂而沉重的问题,牵涉到国家存亡、民族大义,以及对儿童生命与未来的考量。我们首先要认识到,那个年代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日本侵略者以野蛮的武力,在占领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普通民众,无论男女老少,都承.............
  • 回答
    侵略战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让人不禁思考:它真的是错的吗?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错”究竟错在哪里,又为何如此难以动摇。首先,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内心深处都渴望和平,渴望安稳的生活,渴望与家人朋友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清军入关。虽然它们都涉及“侵略”或“进入”,但从本质、目的、影响和过程来看,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侵略中国”通常我们说“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日本.............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特别是自2022年2月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要判断其性质,我们需要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各方陈述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力求全面且深入地理解。首先,从国际法层面来看,侵略战争的定义是关键。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武力侵.............
  • 回答
    当一个国家走向对外侵略战争,国民的心态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且多层次的图景。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考量、情感的波动以及个体的差异。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那些 狂热的支持者。他们的心态往往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可能将国家的对外扩张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甚至是维护.............
  • 回答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的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要判断俄罗斯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略战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参考国际法和历史事实。一、 普遍的国际认知与主流观点: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会、欧洲联盟、北约等)以及西方国家,都将俄罗斯.............
  • 回答
    俄乌战争是否是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以及为何许多人不喜欢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俄乌战争的定性:侵略战争的论据国际社会普遍将俄乌战争定性为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违反国际法和主权原则: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所有会员国不得侵犯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俄.............
  • 回答
    作为一名后勤官员,我对这场战争的感知,与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们截然不同。我看到的不是英勇的搏杀,也不是战术的巧妙,而是无休止的数字、不断增长的库存报表,以及对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口罐头、每一发炮弹的极度关注。从物资设备的需求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消耗曲线,它陡峭、无情,并且正.............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都具备了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诸多特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一、 历史根源与地缘政治野心:帝国主义的幽灵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漫长的帝国历史以及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定位之.............
  • 回答
    一个中国人,声称“中国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后被某‘联军’击败”,其出发点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和信息环境。首先,我们可以从对历史教训的恐惧和警惕来分析。这位中国人可能深受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9世纪以来,中国曾遭受.............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从乌克兰人民的视角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场侵略战争。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包含多个层面和原因:1. 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 国际法原则: 乌克兰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边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俄罗斯在未经乌克兰同意的情况下,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境内,攻击其军事目标和民用基础.............
  • 回答
    在中国国内,将乌俄冲突定义为“侵略战争”的人,其心理动机可以说是多元而复杂的,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能概括。这其中既有对国际法和国际道义的坚持,也有受到信息传播影响的因素,甚至还夹杂着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国际格局的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部分人对国际法和国际道义的认同。在他们看来,一个主权国家未经联合国.............
  • 回答
    经济危机时发动侵略战争并非绝对,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在面临严重经济困境时,通过对外扩张或冲突来试图解决内部问题的案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转移国内矛盾与凝聚国民意识 (Diversion of Domestic Grievances and Nat.............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精日”行为面临刑事处罚?这是一场关于历史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博弈最近,“精日”行为,特别是那些美化侵略战争、侮辱抗日英烈、以及在公众场合发表仇视性言论的行为,正面临着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可能。这一话题一经提出,便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不仅仅是对一小部分人群行.............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的军事行动,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普遍被视为一场侵略战争。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1.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违反:国际法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侵犯的原则。这是《联合国宪章》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俄罗斯对乌克.............
  • 回答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其定性在国际社会上存在巨大争议,各方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使得这场冲突成为了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简单地归类为“邪恶的侵略战争”或“正义的收复失地战争”。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俄罗斯官方的论述(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