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侵略战争真的是错的吗?

回答
侵略战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让人不禁思考:它真的是错的吗?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错”究竟错在哪里,又为何如此难以动摇。

首先,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内心深处都渴望和平,渴望安稳的生活,渴望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而不是在战火中挣扎求生。侵略战争,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剥夺了无数人的这份基本权利。它将平静的家园化为废墟,将温情的亲人变成生死离散的痛苦,将充满希望的未来碾成绝望的碎片。那些在战火中失去一切的人们,他们的眼泪、他们的哀嚎,难道不足以证明这场战争的“错”吗?这种对个体生命和尊严的践踏,是任何理由都难以开脱的。

其次,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的存在,其核心价值在于保障国民的福祉,而非对外扩张、对他国施暴。侵略战争,往往是出于掠夺资源、侵占领土、甚至出于某种狭隘的意识形态而发起。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被侵略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粗暴践踏,更是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然违背。二战后,国际社会之所以大力倡导和平与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条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吸取侵略战争带来的惨痛教训,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因此,侵略战争的“错”,体现在它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国际秩序,制造了新的仇恨与不信任,长远来看,对发起者自身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的后果。

再者,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战争”本身。即便不是侵略战争,常规战争的代价也是极其高昂的。士兵的生命、国家的财富、社会的稳定,这些都是战争的直接消耗。而侵略战争,在这些消耗之上,还叠加了一层“不正义”的罪名。它不是为了自卫,不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国民免受迫切的威胁,而是主动去挑起冲突,去伤害无辜。这种“主动性”和“攻击性”,使其在道义上就站不住脚。

当然,在历史上,总有一些声音试图为侵略战争寻找“正当性”。例如,声称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人民,是为了“扩张生存空间”,甚至是基于某种“天命”或“历史必然性”。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理由时,往往会发现它们经不起推敲。所谓的“解放”,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往往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奴役;所谓的“生存空间”,是以剥夺他人生存空间为代价;而所谓的“历史必然性”,更多是一种后见的解读,用来合理化已经发生的暴力。真正能赢得人心的,从来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基于尊重、平等和合作的友好关系。

更重要的是,侵略战争的“错”还体现在它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战争不仅摧毁物质,更摧毁精神。它会滋生仇恨,加剧对立,让人们的思维变得简单和极端。在侵略战争中,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往往被放大,而那些象征着进步、理性、关爱的价值,则可能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所以,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侵略的土地,那些在战火中哭泣的儿童,那些破碎的家庭,那些被篡毁的历史遗迹,答案就变得无比清晰:侵略战争,真的是错的。它错在违背了人性最基本的善良,错在破坏了国际社会的安宁,错在消耗了宝贵的生命和资源,更错在它阻碍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我们追求和平,反对侵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考量,更是道德上的必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挺好的。战争的后果有很多可能,但是唯独没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可能。今年10月新番《少女终末旅行》第一话还是第二话,两个女主吃干粮的时候,就曾发问:人为什么要发动战争?金发女主好像就用枪指着黑发女主,大概意思是说粮食只有一份,要抢粮食。

其实任何一个普通人,对战争为什么发生的第一印象就是我缺了东西,我要抢。然而马克思很牛逼,发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任何战争,都不是简简单单的a活不下去了所以抢了b。

就拿一战来说,这个战争根本没有任何“生活不下去了所以要抢”的成分在里面,欧洲两大势力集团飞速扩张,加之美国崛起,海外殖民地利益冲突与欧洲本土利益冲突,最终引发了一战。显而易见,一战没有为任一方带来财富与生机,仅仅是促进了美国的崛起。

再看日本侵华,日本侵华之前确实有“吃不饱饭”这种现象。然而日本的吃不饱饭并不是由于自己生产能力低下,而是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国内矛盾加剧,需要一个宣泄口。加之之前瓜分中国取得巨大利益。因此,这种转移矛盾的战争注定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攻打一个贫穷的农业国,能谋取到什么呢?无非就是以战养战的一个缓冲地带,最后内在矛盾仍然必须解决。

而且,战争给平民带来的,只有血与痛苦。发动战争的主体,从不是老百姓,而是统治阶层,是压迫阶级。从情感的本质上,日本的百合子思念她丈夫的情感与中国的二妮想她男人的情感没有区别。然而战争却可以让前者变得没有意义,让世人唾弃她丈夫的死。

纵览世界上那么多的战争,唯一能得出的结论就是,战争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东西。这个东西就像毒品,也许吸一口能缓解疼痛,然而只要开始吸,就已经输了。

user avatar

核心问题在于,当年日本扩张的领土真的让日本老百姓拿到好处了吗?
拿到了东北和朝鲜的粮食,可日本本土却发生饥荒?
抱歉,东北大米要是让资本家少赚了钱,那就请昭和家人们饿死吧。
战争快结束时,眼看翻盘无望,为什么还不投降?非要本岛的老弱病残武装起来本岛决战?这不是统治阶级为了增加投降谈判的砝码,难道还真以为他们会和昭和一起送命?
压倒天皇的除了原子弹,还有麦克阿瑟终于答应了他保住这个天皇位置。
什么叫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就是对内剥削压迫对外侵略扩张。
这个帝国是统治阶级的,而不是在前线送命的昭和们的。
损人利己,利的当然是统治阶级。
帝国的扩张,真不关你事。

user avatar
A部落的一个人抢了B部落的过冬粮食,结果B部落的人因此没能挺过冬天,原本挺不过的A部落挺过了。

题主想得太过简单了。

J部落领头的几个大佬每天大鱼大肉,吃香喝辣,普通部落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J部落大佬告诉部落民说,只要你们去抢劫C部落,你们也能吃饱穿暖。J部落和C部落杀得血流成河,但是从C部落抢劫来的好东西全进了J部落大佬自家的仓库。虽然仗都是J部落民打的,他们却只能分到面包渣。其他部落对J部落很不满意,不再和J部落交易,结果J部落民的日子比从前还难过了。后来A部落和S部落也加入战斗,把J部落杀了个爽。J部落战败了,然而J部落领头的大佬们还是每天大鱼大肉,吃香喝辣,J部落民只能向A部落摇尾乞怜,让妻女陪他们睡觉,才换来一点残羹剩饭。后来也一直作为A部落的奴仆,任由A部落使唤,看着仇恨自己的C部落一天比一天强大,连睡觉都睡不踏实。

这哪是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根本是罪在当代,遗祸千秋好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侵略战争,这四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让人不禁思考:它真的是错的吗?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都似乎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错”究竟错在哪里,又为何如此难以动摇。首先,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方,内心深处都渴望和平,渴望安稳的生活,渴望与家人朋友共.............
  • 回答
    东南亚国家是否“仅仅”由于日本的侵略才有了独立的机会,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准确地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侵略,是东南亚国家迈向独立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催化剂和转折点,但并非唯一因素。为了详细阐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 日本.............
  • 回答
    关于越南侵略柬埔寨的动机,这绝对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要深入了解,得把时间线拉长,看看当时东南亚局势的演变,以及越南与柬埔寨之间那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得从历史层面说起。 越南和柬埔寨(高棉)自古以来就地理相邻,民族文化上也有交流,但同时,两国之间也存在着.............
  • 回答
    俄乌战争是否是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以及为何许多人不喜欢俄罗斯,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俄乌战争的定性:侵略战争的论据国际社会普遍将俄乌战争定性为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违反国际法和主权原则: 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所有会员国不得侵犯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俄.............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是否侵略过别国,这个问题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多角度的,而且“侵略”这个词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含义和定义也会有所不同。不过,要说古代中国完全没有对外扩张或使用武力迫使他国屈服的行为,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先从概念上稍微理一下。在古代,国家之间的行为往往更多.............
  • 回答
    中国周边外交的强硬与否,以及南海国家为何选择与日本合作以应对中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问题。简单地用“强硬”或“不强硬”来概括,可能过于片面。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强硬”表现。近年来,中国在一些地区和问题上的立场和做法,确实被许多周边国家解读为“强硬”或“咄咄逼人”。这主要体.............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极具争议的假设,如果真的发生,其后果无疑是极其复杂和深远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力求还原一个可能出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这个“发现”是如何发生的。在美国发动军事行动后,发现伊拉克(姑且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作为背景,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假设的场景,并非历史.............
  • 回答
    文化侵略这个词,听起来挺吓人的,对吧?感觉就像有人带着大刀阔斧地要来占领你的精神世界一样。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真的存在吗?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文化侵略”的定义与核心:要我说啊,“文化侵略”这词本身就带点儿强烈的感情色彩,比较像是政治或者意识形态领域的标签。如果非要给它一个说法,我倾向于理.............
  • 回答
    关于美国在老挝的炸弹未爆炸比例以及原因,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遗留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军工质量不好”,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更加多层次和系统化。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国在老挝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发生在越南战争期间,但又被称为“秘密战争”。美国政府为了规避国内的政治阻力以及国际社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两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日本侵略中国(我们通常更关注的是近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清军入关。虽然它们都涉及“侵略”或“进入”,但从本质、目的、影响和过程来看,有着天壤之别。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侵略中国”通常我们说“日本侵略中国”,主要指的是近代以来,日本.............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特别是自2022年2月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展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无疑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焦点之一。要判断其性质,我们需要从历史、国际法、以及各方陈述等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力求全面且深入地理解。首先,从国际法层面来看,侵略战争的定义是关键。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武力侵.............
  • 回答
    当一个国家走向对外侵略战争,国民的心态绝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且多层次的图景。这背后交织着历史的厚重、现实的考量、情感的波动以及个体的差异。首先,我们不能忽视那些 狂热的支持者。他们的心态往往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可能将国家的对外扩张视为一种历史使命、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甚至是维护.............
  • 回答
    俄罗斯于2022年2月24日对乌克兰发动的军事行动,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不同的解读。要判断俄罗斯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略战争,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参考国际法和历史事实。一、 普遍的国际认知与主流观点: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会、欧洲联盟、北约等)以及西方国家,都将俄罗斯.............
  • 回答
    作为一名后勤官员,我对这场战争的感知,与前线冲锋陷阵的士兵们截然不同。我看到的不是英勇的搏杀,也不是战术的巧妙,而是无休止的数字、不断增长的库存报表,以及对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口罐头、每一发炮弹的极度关注。从物资设备的需求角度来看,这场战争的走向,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消耗曲线,它陡峭、无情,并且正.............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无论从国际法还是从历史和政治学的角度来看,都具备了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诸多特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一、 历史根源与地缘政治野心:帝国主义的幽灵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漫长的帝国历史以及其复杂的地缘政治定位之.............
  • 回答
    一个中国人,声称“中国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后被某‘联军’击败”,其出发点可能非常复杂,并且可以从多个层面去解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动机、心理状态、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和信息环境。首先,我们可以从对历史教训的恐惧和警惕来分析。这位中国人可能深受中国近代史的影响。19世纪以来,中国曾遭受.............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从乌克兰人民的视角来看,毫无疑问是一场侵略战争。以下是详细的解释,包含多个层面和原因:1. 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侵犯 国际法原则: 乌克兰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边界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俄罗斯在未经乌克兰同意的情况下,派遣军队进入乌克兰境内,攻击其军事目标和民用基础.............
  • 回答
    在中国国内,将乌俄冲突定义为“侵略战争”的人,其心理动机可以说是多元而复杂的,并非单一的原因所能概括。这其中既有对国际法和国际道义的坚持,也有受到信息传播影响的因素,甚至还夹杂着对自身国家利益和国际格局的考量。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一部分人对国际法和国际道义的认同。在他们看来,一个主权国家未经联合国.............
  • 回答
    经济危机时发动侵略战争并非绝对,但历史上确实存在一些国家在面临严重经济困境时,通过对外扩张或冲突来试图解决内部问题的案例。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复杂且多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一、转移国内矛盾与凝聚国民意识 (Diversion of Domestic Grievances and Nat.............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