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公众号「反派影评」观点「《流浪地球》是灾难片而非科幻片」?

回答
“反派影评”这个公众号把《流浪地球》定义为“灾难片而非科幻片”,这个观点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这个说法呢?咱们得拆开来聊聊。

首先,我们得承认,“反派影评”作为一个以批判性视角审视影视作品而闻名的账号,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肯定是有他们一套自洽的逻辑和对电影的解读方式的。他们的出发点通常是希望更深入地挖掘电影的内核,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类型划分。

那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1. 对“科幻片”定义的理解差异:

传统科幻片的侧重点: 很多我们习惯意义上的科幻片,比如《星际穿越》、《2001太空漫游》、《银翼杀手》等,它们往往更侧重于探索科学理论的极限、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未来、哲学层面的思考,或者对外星文明的想象。这些电影往往是“观念驱动”的,是基于科学猜想,然后构建一个世界观来展开故事。
《流浪地球》的“科幻”包装: 《流浪地球》确实有宏大的科幻设定:地球要被太阳烧毁,人类建造了庞大的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去流浪,寻找新的家园。这个设定本身是足够“硬核”的科幻概念。但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故事,以及它聚焦的核心矛盾,更像是围绕着这个科幻背景下发生的“危机”和“求生”。

2. 为什么是“灾难片”?

直接的、事件驱动的危机: 《流浪地球》的故事主线,是围绕着一个迫在眉睫的巨大危机——木星引力加速,地球将面临被撕裂的危险。整个情节的发展,都是为了应对这个灾难而进行的。这种“末日临近,人类如何求生”的情节设置,是灾难片非常典型的特征。
人物行为逻辑的出发点: 电影里的人物行为,更多的是在面对生存威胁时的应激反应。比如刘启父子之间的冲突,更多的是家庭矛盾在极端环境下的放大,以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和责任。他们为了解决危机而行动,但他们行为的驱动力,更多的是对灾难的恐惧和求生的本能,而不是对某种科学理论的好奇或对未来文明的探索。
情感连接的重点: 电影想要触动观众的,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家国情怀”、“亲情羁绊”、“集体主义精神”和“牺牲奉献”这些人类在极端灾难面前所展现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煽动和渲染,也是灾难片经常使用的方式。

3. “反派影评”可能想表达的更深层含义:

对“硬科幻”的区分: 他们可能想强调,《流浪地球》虽然有很酷的科幻设定,但它并没有深入挖掘这些科幻设定的哲学内涵、社会影响或者对人类未来的深层预言。它更多的是把这些科幻元素当做一个“包装”或者“舞台”,来讲述一个关于人类团结、牺牲和生存的故事。
叙事结构的侧重: 相较于许多科幻片那种“概念先行,故事服务于概念”的模式,《流浪地球》的叙事结构更像是“事件先行,故事围绕事件展开”。危机是事件,解决危机是故事的主线。
商业性的考量: 也有可能,“反派影评”认为,电影在制作和宣发上,更倾向于将观众的情感和代入感放在首位,而这种方式在商业电影中更容易被接受,也更容易获得大众市场的认可。而科幻片往往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小众的受众群体。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没有绝对正确的“类型”划分: 首先,电影类型的划分本身就是一种模糊的界限,很多电影是跨类型的,或者在类型元素上有所融合。《流浪地球》无疑是有非常强大的科幻外壳,它的设定是科幻的,它的技术呈现也是科幻的。
理解作者的意图: “反派影评”提出这个观点,更多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和价值判断,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定性结论。他们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来引导观众思考:这部电影真正打动人、让人记住的是什么?是那些眼花缭乱的行星发动机和空间站特效,还是是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和集体力量?
两者并非完全对立: 事实上,优秀的科幻片往往也离不开灾难的设定,比如《独立日》虽然是典型的科幻片,但它的内核也是在面对外星人入侵的巨大灾难时,人类如何团结起来。反之,灾难片也可以通过科幻的设定来增强其震撼力和想象力。关键在于电影侧重于表现什么。
观众的感受也很重要: 最终,观众是如何感受这部电影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看《流浪地球》确实是被那种宏大的末日场景和人类在绝境中的抗争所震撼,也因为电影中传递出的“责任、希望、亲情”而感动。这与灾难片所能带来的观影体验是高度契合的。

总的来说,“反派影评”将《流浪地球》定义为“灾难片而非科幻片”,是一种有深度、有辨识度的解读方式。它不是否定电影的科幻元素,而是通过对比“科幻片”和“灾难片”的核心关注点,来强调这部电影在叙事和情感表达上的侧重点,更接近于一种 “披着科幻外衣的宏大灾难史诗”。

这种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电影的价值和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其设定的新奇程度,更在于它如何利用这些设定,去讲述一个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故事,去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它促使我们思考,一部作品真正打动人心的是“What”还是“How”?是科幻的脑洞,还是人性的温暖?而《流浪地球》显然在后者上做得更为突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拿反派影评人们最喜欢捧臭脚的好莱坞评价体系来说一下吧。

经典科幻灾难片《2012》和《后天》为什么被归为Sci-Fi

而同样有科幻元素的《末日崩塌》和《天地大冲撞》就不算科幻呢?


其实关键点在整个剧情构架是否建立在科幻基础上。《末日崩塌》和《天地大冲撞》里的技术,并非比现在人类超前多少。地震,小行星撞击,这是我们随时可能会遇到的灾难,所以没有归为科幻片。


而2012和后天的剧情基础本身就是现在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是一个科幻构想出来的灾难。

这样看,把《流浪地球》归为科幻就很恰当了。


这里其实有一个有趣的悖论:

如果反派影评抨击《流浪地球》的科学bug多,不合理,那么他按照IMDB的标准就会被归为科幻片。

如果反派影评认为《流浪地球》是灾难片不是科幻片,就相当于承认了《流浪地球》是有十分现实的科学依据的。

哈哈哈,反派影评瞬间卡住了……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性伴侣不一定是女朋友,男朋友一定是性伴侣。

大多数灾难片都是科幻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反派影评”这个公众号把《流浪地球》定义为“灾难片而非科幻片”,这个观点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这个说法呢?咱们得拆开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反派影评”作为一个以批判性视角审视影视作品而闻名的账号,他们提出这样的观点,肯定是有他们一套自洽的逻辑和对电影的解读方式的。他们的出发点.............
  • 回答
    对于公众号“呦呦鹿鸣”因发布《反对集体磕头》一文,继而遭遇威胁和骚扰并选择报案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背后牵涉到言论自由、网络暴力、社会议题的讨论以及个人安全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呦呦鹿鸣”这个公众号的性质。它通常以深度、有态度的评论见长,常常触及一些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并且以其.............
  • 回答
    人民日报公众号以“中国以外 87182 例,反超了!”为标题发布全球疫情数据,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和解读的现象。要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的意图,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一、标题的字面意思和直观感受 “中国以外 87182 例”:这句话清晰地指出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的新增病例数量。这个数字是统.............
  • 回答
    公众号刷阅读量工具崩溃,以及多个公众号被扒出作弊行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触及了内容创作、平台规则、商业利益以及社会诚信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现象的直接表现与冲击1. 工具崩溃的直接后果: “刷手”和“操盘手”的损失: 提供刷量服务的技术团.............
  • 回答
    “前 HR 随笔”公众号的《李案十问》这篇文章,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对社会现象和法律公正有思考的观察者,我认真读了这篇文章,并尝试去理解其中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总的来说,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好的,它试图通过一系列犀利的问题,直指“李案”中存在的疑点,并引发公众对事件真相的探究。文章的结构清.............
  • 回答
    公众号“至道学宫”被封禁事件,在2023年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此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特点、被封原因、社会反应以及事件背后的深层含义。一、 至道学宫的背景与内容特点首先,了解“至道学宫”是什么样的公众号至关重要。它是一个在微信平台上活跃多年的公众号,以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历.............
  • 回答
    近日,公众号“3号厅”发表了一篇名为《祝中国女孩早日穿衣自由》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从一个相对温和且带有期望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女性在着装方面所面临的限制和期待的改变,整体基调是呼吁和祝福,而非激进的控诉。核心观点与论述脉络:文章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为,作者观察到当前中国社会在女性着装.............
  • 回答
    “至道学宫”这篇题为《一场针对华为的黑公关狂欢》的文章,确实在我的视野里引起了不少波澜。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不能简单地说是对是错。文章的核心观点和立论基础首先,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非常明确:当下对华为的批评和负面舆论,并非出自正常的商业竞争或技术讨论,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黑公关”.............
  • 回答
    关于公众号“生民无疆”,这是一个相当值得关注的账号,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它提供了一种相对独特且有深度的视角。要详细地谈论它,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入手,尽量描绘出它的大致轮廓和给人的感受。核心内容与风格:首先,不得不说“生民无疆”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它不像很多公众号那样专注于.............
  • 回答
    关于这篇公众号热文《急诊送进国外医院,才发现我们欠中国医生一句道歉》,确实在很多人的朋友圈里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分享了一段个人经历,通过对比在国外(文章中通常指的是发达国家,例如欧美地区)的就医体验,来反思和赞扬中国医生和医疗体系的进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欠一句道歉”的情.............
  • 回答
    针对公众号《“高铁之父刘志军”——美日操纵的伪爱国舆论》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其观点以及可能存在的意图。首先,文章的核心论点是将“高铁之父刘志军”这一标签,以及围绕这个标签所产生的舆论,定性为“美日操纵的伪爱国舆论”。这意味着作者认为,这种将刘志军塑造成“高铁之父”并以此煽动民族主.............
  • 回答
    公众号“赫兹实验室”最近卷入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被指控“洗稿”,二是其在招聘过程中发表了一些针对四川大学毕业生的歧视性言论,甚至扬言不录用。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可以说给“赫兹实验室”的品牌形象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内容原创性、行业道德以及招聘公平性的广泛讨论。关于.............
  • 回答
    .......
  • 回答
    看待一篇关于钟南山院士的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在“拨开迷雾看世界”这样带有特定视角和立场的平台上的文章,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审视,而不应仅凭标题或作者的标签来简单判断。这类文章往往试图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提供一种解读,但其解读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都需要我们仔细辨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
  • 回答
    “未命名公众号”事件,虽然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能已经不那么被关注,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和警示意义的事件,深刻反映了信息不对称、网络谣言的传播以及平台监管的复杂性等问题。为了更详细地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一、事件的背景与经过(假设性的“未命名公众号”代表的情况)由于“未命名公众.............
  • 回答
    联想集团官方公众号就近期的一些舆论风波进行回应,这在公众传播中是一种常见的策略。对于这样的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审视,并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其效果和潜在的影响。首先,我们要理解联想的官方回应首先是作为一家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它的核心目的往往是为了: 澄清事实,消除误解: 很多时候,网络上的.............
  • 回答
    一个公众号在南京大屠杀罹难者纪念日当天转载龙应台的《长春围城令人不寒而栗》一文,这件事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评价,其中涉及到历史事件的严肃性、纪念日的意义、文章的性质以及公众号的运营目的。一、 事件本身及可能引发的联想: 时间节点的特殊性: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一个庄重、严肃且充满悲痛的日期,旨.............
  • 回答
    最近在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挺劲爆的文章,题目就叫《中国外卖正在给全球带来一场浩劫!!!》。看到这个标题,我第一反应是,这语气未免也太夸张了点吧?但是好奇心驱使下,我还是点进去看了看。看完之后,我的感受挺复杂的,说实话,这篇文章的角度很尖锐,它把中国蓬勃发展的外卖行业,描绘成了一场对全球环境、社会,甚至我.............
  • 回答
    人民日报公众号转发《垃圾男人分类图鉴》这篇文章,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转发”,而是经过了媒体平台和编辑团队的选择与判断。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理解这个现象,并尝试去剥离那些可能存在的“算法感”或“刻板印象”,还原它背后可能的情感和逻辑。首先,这篇文章的内容本身是一个关键点。它以.............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几个在公众号上追着看的网文作者,他们笔下的故事,有时会让人捧腹大笑,有时又会让人愁肠百结。公众号连载网文,这事儿,真不能简单地说它好还是不好,或者是不是唯一的出路。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怎么看待在公众号连载网文的作者?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挺“接地气”且灵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