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伤口结痂为什么会「痒」?

回答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理解伤口结痂时的“痒”,这并非一个简单的“bug”,而是身体在修复过程中的一套精妙、多层次的信号传递与调控机制的副产品。这种痒感,虽然常常令人烦躁,但它的出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可能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重要的生存优势。

首先,我们得明白结痂的本质。当我们皮肤受到损伤,比如割伤或擦伤,表皮细胞会破裂,微血管也可能受损出血。此时,身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被突破了。为了阻止进一步的感染和失水,身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止血和修复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血小板是最早响应的“急先锋”。它们会在损伤部位聚集,形成血栓,堵住破裂的血管。接着,纤维蛋白网会形成,将血小板和血细胞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初步的屏障。这层干燥、硬化的物质,就是我们看到的“痂”。

那么,为什么这个看似纯粹的物理屏障,会引发“痒”这种令人不适的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进化驱动力:

1. 清除异物和促进修复的信号: 结痂不仅仅是血液凝固。在痂的形成过程中,身体会释放出多种化学信号,包括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这些信号一方面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如白细胞)前来清理受损组织和可能侵入的病原体,另一方面也招募成纤维细胞等,开始重建新的组织。
而一些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比如组胺,正是引起痒感的罪魁祸首之一。组胺在过敏反应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它会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在结痂过程中,组胺等物质的释放,可能是在指示“这里有事情发生,需要进一步处理”,而痒感就是身体解读这些信号的一种方式。进化上,如果“痒”能促使个体去抓挠(虽然过度抓挠不好),那么潜在地就可以帮助清除附着在伤口表面的细小碎屑、灰尘,甚至是一部分已经死亡的组织,从而减少感染的风险,加速愈合。想象一下,我们的祖先在野外受伤,一个轻微的痒感,可能会让他无意识地去拨弄一下,偶尔能将一些附着物带走,这在没有现代卫生条件的时代,可能就是生死之差。

2. 保护新生组织免受干扰: 结痂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一个临时的“创可贴”,为下方正在进行重塑和新生的皮肤细胞提供一个受保护的环境。然而,这个痂本身是外来的物质,与活体组织在物理特性上存在差异。随着下方皮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它们会逐渐填充痂下的空间,并最终将痂“顶”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新生组织与旧组织(痂)之间会产生轻微的拉扯和摩擦。
神经末梢对这种微小的机械刺激非常敏感。进化上,痒感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警报,提醒我们“这里正在发生变化,需要小心”,防止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因为好奇或不适而过度触碰、抠挖,从而破坏了正在进行的修复过程。这种“痒”是一种温和的“保持距离”的提示。

3. 免疫系统的活跃表现: 伤口愈合是一个活跃的免疫过程。免疫细胞在伤口部位大量聚集、活动,吞噬坏死组织、抵抗感染。这些免疫细胞在执行任务时,会释放各种炎性介质。这些介质不仅是它们工作的“工具”,也可能同时激活周围的神经纤维,引起感觉。痒感,可以说是在这种高度活跃的生理活动下的一个“副作用”,但这个副作用可能是有益的。它代表着身体在积极地进行自我修复,而痒感是这种“行动”产生的可感知信号。

4. 感官的适应性和局限性: 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痒和痛是由不同的神经纤维和信号通路传递的,但它们有时界限模糊,而且在大脑中可以相互“干扰”。在伤口愈合这个复杂过程中,多种刺激(化学物质、机械牵拉、温度变化)同时存在。神经系统为了最有效地传递“这里有损伤”和“正在修复”的信息,可能会“混合”一些信号。痒,作为一种能引起行为反应(抓挠)的信号,在某些情况下比其他更模糊的感觉更有效。

总而言之,从进化的角度看,伤口结痂时的痒感,并非一个设计上的错误。它更像是一个多功能信号系统的一部分,通过化学信号和机械刺激的组合,在提醒我们“此地有伤”,同时引导免疫系统高效工作,并鼓励我们在不破坏愈合过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自我保护性行为。虽然我们现代人可能更倾向于用创可贴和药物来应对,但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这种“痒”的信号,很有可能帮助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环境中提高了生存和繁衍的几率。它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身体沟通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结痂会导致局部皮肤干燥、收缩,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还会堵塞汗腺,从而多角度地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发痒的感觉。

题目里有个十分常见的一厢情愿的倾向:

以为身体感觉到的不适都有正面的理由

实际上,生态选择塑造的感官只要不对产生可育后代的数量造成明显不利效果,就能毫无必要地痛苦。大脑并不知道具体的感觉信号有什么用。其他生物和你的互动造成的结果还存在“或许这是通过对你造成破坏来对和你互动的那个物种有用,从而在那个物种的种群里被自然选择青睐”的概率。

例如,你觉得人被蛇的神经毒素入侵后大量神经细胞在毒素影响下胡搞、导致严重的障碍乃至死亡是“大脑提醒你”些什么,“你该死了”么?

对蚊虫来说,在叮咬完成并飞离后让叮咬的对象受到痛苦折磨,可以消耗叮咬对象的体力,降低日后攻击的难度和被反击的概率。


为封闭伤口,伤口边缘分裂产生的新细胞缓慢移动到伤口底部并互相连接,然后进行收缩。细胞迁移、收缩和其他细胞附着的过程产生的机械应力会激活附近的神经末梢,产生瘙痒感。

另外,在伤口愈合过程中,伤口附近的细胞会释放大量的化学物质来交流信息并创造有利于伤口愈合的微环境,其中一些化学物质和变化的酸碱度可激活神经末梢。肥大细胞之类免疫细胞会产生大量与瘙痒有关的化学物质,例如组胺。

使用保湿霜有助于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减少干燥导致的瘙痒。含有薄荷醇的清凉软膏有助于减少皮肤感觉神经受到的刺激,有助于缓解瘙痒。为了防止感染,伤口不应太潮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理解伤口结痂时的“痒”,这并非一个简单的“bug”,而是身体在修复过程中的一套精妙、多层次的信号传递与调控机制的副产品。这种痒感,虽然常常令人烦躁,但它的出现,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可能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重要的生存优势。首先,我们得明白结痂的本质。当我们皮肤受到损伤,比如割伤或擦伤,.............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同性恋确实会面临比异性恋更直接的生殖挑战,因为直接的性行为和生育并非同性恋关系的重心。那么,如果生殖是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同性恋这种特质又是如何得以延续,而不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淘汰的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更精妙的演化机制,并非简单的“个体生育能力强弱”就能完全解释。首先.............
  • 回答
    关于人类在二十岁左右长智齿的现象,以及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是“长”,不如说智齿“萌出”或者“发育完成”。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智齿的“诞生”与发育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智齿并非是在二十岁左右才“开始长”,而是其牙胚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在颌骨内逐渐.............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之所以能如此强势地排挤其他植物,其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高效的“生存策略”,并非单一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深入剖析:1. 强大的繁殖能力与传播机制: 无性繁殖的王者: 加拿大一枝黄花最令人头疼的特性之一便是其极.............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之所以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多倍体水果并不普遍存在,而且即便有,也很少能同时做到“又大又甜”,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机制。这并非简单地将基因数量翻倍就能直接带来优势,很多时候,适度的多倍体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挑战,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多倍体”。在.............
  • 回答
    性别身高差异,尤其是女性平均身高低于男性,是生物学上一个普遍且有趣的现象。这背后并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生物学因素在发育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1. 生长激素与生长板的赛跑:青春期是关键最核心的生物学驱动力在于青春期。青春期是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在性别间存在微妙的差异。.............
  • 回答
    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来探讨孙悟空变成蜜蜂时,嘴巴是否会变成蜜蜂的肛门,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但又不太符合生物学逻辑的推测。我们不妨来仔细分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变成”这个概念在生物学中的实际意义。在现实世界里,生物的形态变化通常是通过基因调控、细胞分化、组织重塑等复杂过程实现的。比如,蝌蚪变成青蛙,这.............
  • 回答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不能生育的雄性在繁殖层面确实不如雌性重要,但“重要”这个词的定义是多维度的,在更广阔的生命延续和群体繁衍的语境下,雄性和雌性各自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繁殖的根本——遗传物质的传递生物繁衍的核心目的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确保物种的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性别分工至.............
  • 回答
    抛开那些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以及驱动我们生命活动的生理机制,人,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种在无数可能性中被赋予了意义的存在。我们是意识的载体。这份意识,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感知外界的能力,而是一种复杂的、内省的、能够反思自身的能力。我们能体验喜悦,也能承受悲伤;我们能渴望,也能满足;我们能爱,也.............
  • 回答
    关于黑鱼幼崽“以身伺母”的说法,从生物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相当令人着迷且具有真实合理性的现象。当然,我们得明确一下,“以身伺母”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些拟人化的色彩,但在生物学上,它指向的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亲代抚育行为,尤其在某些鱼类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我们来聊聊黑鱼。黑鱼,也就是乌鳢科的鱼类.............
  • 回答
    这项新研究确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生物学现象:新冠病毒(SARSCoV2)能够在人体内,特别是心脏和脑部等器官中,存留数月之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病毒复制、宿主免疫反应、病毒逃逸机制以及器官特异性几个层面来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病毒的存留并非仅仅是病毒颗粒的“被动遗留”。病毒能在特定.............
  • 回答
    孩子之所以容易对游戏上瘾,以及我们在面对丰富世界时更容易被游戏吸引,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精妙的生物学机制。与其说我们是被游戏“抓住”,不如说是游戏恰好击中了我们大脑中最原始、最强大的驱动力。为什么游戏如此诱人?大脑里的“奖励回路”在狂欢我们大脑中有一套叫做“奖赏回路”的系统,这是生命进化的产物,目的.............
  • 回答
    “忒修斯之船”是个很有意思的思想实验,尤其当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它的时候,会发现它触及到了生命最核心的几个问题:身份的连续性、物质的更替以及存在的本质。首先,我们得把“忒修斯之船”这个故事在生物学语境下拆解一下。这艘船由木板构成,每块木板都会被腐蚀损坏,然后被新的木板替换掉。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直.............
  • 回答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其行为模式深受进化压力的影响。而我们对于“好看”的偏好,尤其是择偶和繁衍后代的倾向,恰恰是这种进化痕迹在现代社会中留下的鲜明印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简单的一句“看脸”可以概括,而是一套复杂而精妙的生存和繁衍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好看”在生物学上并非一个主观的、随意的概.............
  • 回答
    生命是一场精巧而复杂的旅程,而死亡,则是这段旅程最终的、不可避免的终点。从生物和医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死亡并非单一事件,而是身体系统衰败、细胞功能丧失以及内在调控机制失效的综合结果。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深入探究身体内部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累积并最终导致生命的终结。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人.............
  • 回答
    人类在被爱时感受到幸福,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我们深刻的心理需求和精密的生物机制。从这两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份源于被爱的幸福感。心理学角度:满足归属感与自我价值从心理学层面来看,被爱触及了人类最核心的几种需求,尤其是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归属感:连接与安全感的基础 人类是.............
  • 回答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来看,空虚感并非一个直接的、单一的生物学特征,更像是人类作为高度社会化、拥有复杂认知能力的物种,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应对生存挑战和追求繁衍优势所衍生出的一种心理体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解读:1. 目标缺失与内在驱动力的演化:人类演化出了强大的目标导向能力。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生.............
  • 回答
    长生生物公司(已退市,原名为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生生物”)因其在疫苗生产和销售环节中的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触犯了多项法律规定,并因此面临严厉的追责和处罚。其核心问题集中在生产劣质疫苗、伪造疫苗生产记录、虚报疫苗批次以及误导公众等方面。下面将从法律角度详细阐述长生生物违反的法律规定、.............
  • 回答
    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审视丧尸,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然后一一分析其存在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通常意义上电影、游戏里描绘的“丧尸”特征:它们通常是死去的(或者濒死的、植物人状态的)生物,但却保留了行动能力和捕食欲望,并且会通过咬伤或抓伤将这种“感染”传播给活着的个体,最终导致被感.............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