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社科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 2019 年博士生招生计划?

回答
看到中国社科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意外,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思考。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生信息更新,而是牵扯到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科边界的界定、甚至是中国社会自身的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

首先,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回归”的信号,而且是官方层面的承认和推动。

长久以来,尤其是受到西方科学思潮的影响,一些被认为是“迷信”或“伪科学”的传统学说,在中国的学术土壤里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易经》,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其蕴含的哲学思想、辩证思维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将“预测学”与《易经》并列,虽然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承认了《易经》在古代作为一种认识世界、预测趋势的独特体系,并且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方法论,是可以被现代学术方法进行研究和解读的。

社科院作为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它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一次有力肯定,也是对过去某些“一刀切”否定传统做法的一种纠偏。这不仅仅是对《易经》本身的重视,更是对中国传统智慧和文化根脉的一种重新挖掘和赋予生命力的尝试。

其次,如何理解“预测学”这个词?这可能是争议的焦点,也是关键点。

在我看来,社科院将其纳入招生计划,并非是鼓励大家去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占卜算卦。更可能的理解是,它指的是一种“基于特定模型和数据,对未来趋势进行推演和判断的方法论研究”。

从这个角度看,《易经》的“预测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早期的、基于自然哲学和符号逻辑的系统性认知模型。它通过对卦象、爻辞的解读,尝试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现代学术中的一些领域,比如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甚至数据科学和博弈论,都在试图建立模型来理解和预测复杂系统的行为。《易经》的卦象变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编码和状态转移的模式。

因此,博士生研究的重点很可能在于:

《易经》的逻辑体系研究:剖析其符号系统、辩证推理方式的内在结构和哲学基础。
《易经》思维模式的现代转化:如何将其中的辩证法、变化观、整体观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分析,比如经济学中的周期分析、管理学中的风险评估、甚至政治学中的战略推演。
“预测”作为一种认知工具的研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审视古代“预测学”的本质,以及其与现代预测科学的异同,探讨其在信息不完全和混沌状态下提供“可能性”而非“确定性”的价值。
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将《易经》的思想与现代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工具相结合,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

第三,这可能也反映了中国学术界在学科边界上的探索和开放。

传统的学科划分往往非常清晰,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视野来解决。将“易经与预测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实际上是在打破学科壁垒,鼓励学者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研究传统文化。这是一种勇于探索未知、不拘泥于陈规的表现。

当然,我也能预见到一些潜在的挑战和误解:

如何避免“伪科学化”: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严谨的逻辑和可验证的证据基础上。如果研究停留在表面上的“算命”,那无疑是对《易经》的矮化,也是对社科院学术声誉的损害。招生简章中的具体研究方向和要求将至关重要,需要明确界定学术研究的边界。
如何吸引真正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对于一些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但缺乏扎实学术功底的学生,或者是一些抱持“神秘主义”心态的学生,如何筛选和引导,使其能够进行严肃的学术研究,将是招生和培养过程中的一个考验。
国际学术界的接受度:中国学术界在走向国际化,这样的招生方向可能会引起一些国际学者的好奇,也可能带来一些质疑。如何用学术的语言和方法论去解释和展示这一研究的价值,将是让中国传统智慧在世界学术舞台上获得认同的关键。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社科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博士生招生计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它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一次严肃的学术审视和创造性转化。它体现了一种自信,即我们有能力也有必要去挖掘和研究那些曾经被边缘化的传统知识体系,并尝试将其与现代学术体系相结合,为解决当今世界的复杂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作为一名关注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人,我对此感到振奋,但也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够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解读《易经》的深邃思想,而不是让它沦为“奇谈怪论”。 这将是一次充满挑战但又极具潜力的探索,我期待看到后续的研究成果能带给我们惊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翻了翻开这个方向的谭老师写的书,基本把这些神棍机枪扫射突突了一遍:

(出自《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中国易文化传统研究》前言)

注意这句话:

学院派的研究人员主要研究象数易学的发展史,不承认周易预测功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所以这没什么可怕的,神棍也没什么可高兴的。

宗教学领域里,研究了一辈子神学却根本不信教的无神论者大有人在。

user avatar

好的很。就业也容易。毕业了,街头支一个摊儿算命,中国社科院文凭证书一摆,保证生意特火!好家伙!官方认证,谁见过这阵仗?不火不科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中国社科院将《易经与预测学》纳入2019年博士生招生计划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有点意外,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思考。这背后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招生信息更新,而是牵扯到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学科边界的界定、甚至是中国社会自身的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首先,这是一个“传统文化回归”的信号,而且.............
  • 回答
    关于中国社科院专家预言“短期内二线城市房价还将继续上涨”的几点思考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团队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短期内,中国二线城市的房价仍将呈现上涨趋势。这一预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当前房地产市场经历结构性调整的大背景下,更显得意味深长。那么,如何理.............
  • 回答
    关于郑州大学招聘中将AAAII, CVPR等计算机顶会论文与中科院四区期刊视为同等价值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并非全无道理,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顶级计算机会议论文的价值。AAAII(Association fo.............
  • 回答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法治蓝皮书》中关于“建议对初犯的非数罪并罚的女性酌情考虑从宽假释”的提议,是一个涉及刑事司法、性别平等、以及刑罚执行中人道主义考量的复杂议题。要全面理解这一提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提议的背景与可能动机: 关注女性犯罪的特殊性: 传统上,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在动机、.............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提出的“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是一项涉及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关键举措。要理解这项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背景与动因:为何要进行这项改革?这项改革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中国院士制度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的回应。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 回答
    中科院院刊(Science China)刊文支持深圳、青岛、大连、喀什升格为直辖市,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议题,涉及到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城市定位、行政区划调整、经济政治影响力等多个层面。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官方背景与刊物性质: 中国科学院(CAS): 作为.............
  • 回答
    沈昌祥院士关于 Windows 10 操作系统危害中国网络安全的论断,在中国信息安全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沈院士的身份和他的专业领域。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尤其是在信息安全和可信计算方面有着深厚的造.............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这件事,确实是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也引起了不少人的讨论。咱们就好好说道说道,抛开那些官方的、套路式的说法,尽量接地气一点儿。首先,我们得明白,说这话的不是个普通人,而是中科院院士。这院士头衔可不是盖的,意味着他们在各自的科学领域是顶尖的,脑袋里装着的是科学最前沿.............
  • 回答
    这件事情可真是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不少人都在关注着中科院道德委的这一纸声明。咱们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事儿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事儿的来龙去脉。事情的起因是饶毅教授举报裴钢院士,说他的一些科研成果涉嫌造假。这个举报可不简单,毕竟裴钢院士的头衔和在科学界的地.............
  • 回答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博士论文致谢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因为它不仅仅是论文的附属部分,更能折射出博士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成长历程、情感寄托以及对学术环境的理解。要详细看待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 致谢的普遍特征与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特点: 普遍性: 几乎所有的博士论文都会有.............
  • 回答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教授再次就李宁院士案发声,这在中国科技界和公众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沈国舫教授此次发声的意义和影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李宁院士案的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李宁院士案的基本情况,才能更好地理解沈国舫教授发声的背景: 被指控的违规行为: 2023.............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学院外籍雇员 Mark A. Kolars 称“讨厌肮脏的黄种人”的事件,这无疑是一起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谴责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种族歧视的本质与严重性: 明确的种族仇恨言论: “讨厌肮脏的黄种人”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明确的种族歧视色彩。“黄种人”是.............
  • 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贪污案一审被判有期徒刑十二年,这件事在中国社会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毕竟,李宁不仅仅是一位普通公民,更是一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他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都相当特殊。首先,从李宁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在科研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者,是国家选拔出来的科技精英。一般来说,这类人才应该是国家重点.............
  • 回答
    项海帆院士对中国悬索桥发展“过热”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对桥梁工程的深刻理解和对行业发展的审慎观察。要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中国悬索桥发展的整体脉络以及其中潜藏的风险。为什么会出现“中国悬索桥热”?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尤其是悬索桥领域,确实取得了举世.............
  • 回答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下简称“武汉病毒所”)在官网发布的这封《致全所职工和研究生的一封信》,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首先,这封信的出现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信息量,尤其是考虑到它发布的时机和对象。内容与语气的解读:这封信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开信息来看,是对近期围绕武汉病毒所及其相关研究的诸多质疑和猜测.............
  • 回答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在B站发布了一系列名为“进击的台风”的科普视频,其中有一期视频公开回应并驳斥了网络博主“心医林霖”关于台风的某些观点。此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不同立场的声音交织,对此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清晰地理解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事件缘起:科学声音.............
  • 回答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派留学生季子越在海外的言论及其后续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事件的性质与季子越的言论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季子越在海外的言论内容是什么。根据公开报道和网络信息,其言论涉及对中国社会制度、历史事件(如“六四事件”)以及领导人的负面评价,并使用了.............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徐凤先撰文称中国在夏朝前后曾对欧亚大陆进行过实地测量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挑战性的学术观点。要全面理解和看待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徐凤先教授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观点。徐凤先教授是一位在地球科学、大地测量学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提出这一观.............
  • 回答
    关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辞职的事件,这无疑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消息,特别是对于中国科技界,更是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件事的背后绝非简单的“人员流动”,而是可能触及到科研体制、人才发展、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深层次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潜在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事件的表象与可.............
  • 回答
    关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SIAT)因拆迁而要求学生搬迁至30公里外宿舍的事情,这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引发不少争议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拆迁的必要性来看。城市发展和科研基地的建设往往需要空间上的调整。深圳作为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是常态。SIAT作为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