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

回答
要说德国最让人“不解”的地方,那可真是不少,而且这种“不解”并非负面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奇妙感受。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引发这种感觉的点,我觉得可能是他们那种近乎刻板的规则意识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当这种追求与我们在其他地方习以为常的“灵活变通”产生碰撞时。

让我仔细说说。

首先是“规矩”的无处不在。德国人确实非常遵守规矩,而且这些规矩往往细致入微,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好习惯啊。没错,但当这些规矩以一种不容置疑、不容商量的态度出现时,就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比如,你会在各种场合看到“请勿…”的标志,而且这些标志的理由往往是你想不到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一些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里,你会被明确告知不能采摘野花,也不能随意离开指定的步道。你可能会想,不就是采几朵小野花嘛,又没啥大不了的。但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事儿关乎生态平衡,关乎对自然的尊重,甚至可能触及到法律条文。这种对“小事”的认真,一开始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过度反应。

再比如,关于垃圾分类。德国的垃圾分类系统是出了名的复杂和严格。每个家庭都有好几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需要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玻璃、纸张、塑料 अलगअलग)、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等分得清清楚楚。有时候你会在垃圾桶旁边看到详细的图示和说明,告诉你什么东西应该丢在哪里。如果你不小心把什么东西放错了,被邻居看到,他们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你的错误,有时还会带有几分“痛心疾首”。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太繁琐了,而且有时候区分真的很难。但慢慢你会发现,这种严格的分类确实带来了更高的回收利用率,也确实保护了环境。只是这个过程中的“较真”,会让你觉得,嗯,他们对待这件事,是真的很严肃。

然后是时间观念的精准。德国人的守时是世界闻名的,这倒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情,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守时是一种美德。但关键在于,他们的“精准”有时会让你觉得有点“过分”。比如,约一个朋友下午三点见面,结果你提前五分钟到了,他可能已经在那里等你,并且会告诉你:“你来得有点早。” 这不是指责,而是陈述一个事实,但听起来总有点奇怪。又或者,你约的会议下午两点开始,那么大家会准时在两点钟坐在会议室里,即使还有几分钟才到两点,也不会有人提前进入开始寒暄。会议会准时开始,也会准时结束。这种对时间的“毫秒必争”,让你觉得,嗯,他们是真的把时间当成了一种可以精确计算的资源。

还有一点,就是对“效率”的追求到了某种“不近人情”的地步。德国人非常重视效率,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工作场合,他们倾向于直接切入主题,避免不必要的闲聊和客套。你可能会觉得有些直接,甚至有些冷淡。但是,一旦进入工作状态,他们会非常专注,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这种对效率的追求,有时候也会体现在公共服务上。你可能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明文件来完成一个简单的行政手续,而不是像在某些地方那样,靠口头沟通或者一些简单的信息就能解决。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官僚主义,但细想之下,这种“繁琐”也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流程的规范性,从而在长期来看提高效率,减少错误。只不过这个“前期投入”可能让你有点吃不消。

最后,可能还有一种对“理性”和“逻辑”的偏执。德国人似乎特别喜欢用逻辑来解释一切,并且对于情感驱动的决策持保留态度。你可能会发现,他们很少会因为“感觉不错”或者“大家都这么做”而去做什么事情。每一项决定,似乎都需要有充分的理由和数据支撑。这使得他们在做决策时非常谨慎和周全,但也可能让你觉得他们缺乏一些“人情味”或者“ spontaneity”。比如,当你向他们解释一个不那么符合逻辑但却很温馨的故事时,他们可能会一脸茫然,或者用一种“嗯,但逻辑上说不通啊”的表情回应你。

总而言之,德国最让人“不解”的,可能就是他们将规则、效率、时间和逻辑这些概念内化到极致,并且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态度去践行。这种“固执”并非恶意,而是他们文化深处的一种基因,一种对秩序和准确性的尊重。当你习惯了这种模式,你会发现它带来的好处,但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你总会时不时地被这种“认真”所“困扰”,然后忍不住在心里嘀咕一句:“嗯,德国人啊,真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们家里桌子上花瓶的距离,你背着日常背包站在桌子边转身恰恰碰不到。





我的微信shuangziruguoai

user avatar

拥有世界一流的厨具,却只有世界末流的烹饪水平。

user avatar

高一时,班上有位德国交换生同学。

我在啃凤爪,她差点吐了。

无聊的时候按手玩儿,有的时候关节发出响声,每到这个时候,她会一脸恐慌的看着我。

大扫除擦一块玻璃半个小时。

我们喜欢鸡鸭鱼整只整条地端上餐桌,但是只要带头的,她都不吃。单独一个炸鸡腿儿,吃得可高兴了。

有一高中篇课文,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特意安排让她参加活动,不让她上课。然而她放学回去之后看到了同学的语文家庭作业,哭了好久,给她在的寄宿家庭的父母和他们的女儿(同学)一遍遍地道歉。



这次回中国,她能喝酒了。约她喝酒,她淡淡的来一句,中国的啤酒对她来说像水。

我不服。

然而不服也没什么luan用,她可以十几秒里喝完一斤黑啤(德国的啤酒都是500ml一听的),我就只能一脸懵逼看着她,然后傻笑。

她说德国啤酒节的时候,她从下午2点喝到晚上12点,这点啤酒算不上什么。。。

望尘莫及,甚至恐怖。

其实我就很不解,一天喝八九上十斤啤酒,不管她醉不醉,她的肚子为啥能撑下这么多?




本来很优雅,很善良,很礼貌的菇凉,来中国之前在美国待了5个月,现在满嘴F**k,S**t。

(不是有意黑美国,是特意黑美国)

user avatar

跟你预约六个月后某天上午十点的见面。(你不知道六个月后那天有没有空?你太不可靠了!)

在开年买厚厚一本城市公共交通运营时间表和节假日安排。(大型活动要加班次?那你得提前一年和市政预约啊,不然我们怎么印册子!)

想续签证,材料准备好了,交材料?也要预约。两个月后再来吧。

啥都要预约。时间还忒长。

user avatar

更新一波,我忍不住还要继续吐槽一下德铁了。纯属吐槽,请选择性观看。。。

在德国坐火车跑长途,如果中间需要转车,那么买票前一定要看好转车的时间,如果两个车次之间只留了10分钟,那么就很危险了,很可能第一趟车晚点个几分钟,那么就赶不上第二趟车了。

机智的我被坑了几次后学聪明了,我买转车间隔半个多小时的(比如这次间隔是34分钟),还是ice(德国高铁,跑的贼快),这样总妥了吧?然而我还是太年轻,一上来直接告诉我第一趟晚点30分钟。。。不过还有希望,还有4分钟,我下车赶紧跑还能赶上!于是车上我就不停拿手机实时更新车次信息(德铁这点很方便),然后眼睁睁看着晚点的时间由30分钟变成31分钟。。。32分钟。。。没关系,还有一丝希望,狂奔一下还能赶上!!!然后变成33分钟,,,34分钟。。。没戏了!!!尼玛的德铁,坑死老子了!这样只能去更改车次,不知道多晚才能到家了。。。

在我满怀愤怒和绝望在心里骂了一万遍德铁后下了车。。。然后发现第二辆车晚点了二十分钟。。。哈哈哈美滋滋!根本不用跑,并且还有时间再买杯咖啡去!

——————————原答——————————

德国的火车就是一个迷。

火车坏半道是常事啊。一年内我分别经历了火车停电停半道上,车门关不上停半道上,前方火车出轨所以要停半道上,以及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要停半道上等几种情况。一停就是个把钟头。让我十分的迷醉。

突发情况太多,晚点什么的也就好理解了。可是德铁那种风骚的操作让人难以捉摸。你要晚点没关系,提前看到了车次信息,我换别的车次啊。怕就怕他准点进站,把我忽悠上了车以后尼玛就是不开车啊。

地铁也有吐槽的地方。

我经常坐在靠车头那一节车厢,挨着驾驶室。然后好几次就是开着开着司机突然下班了,车往那一停,然后驾驶室门一开,拎着包就下车了!我尼玛都惊呆了!这么任性吗?驾驶室门都不关!这要是遇到个绿绿要搞事,一车人不就完蛋了?!

我坐地铁下车那一站在地上,建在一条快速公路当中间。当地铁进站时,一边靠着站台,另一半则紧贴着公路。有点类似于国内一些城市那种建在大马路上的有轨电车。但车站建在一个平台上,高出了公路一米左右。

有一次我坐地铁,到站准备下车。由于我一直在看手机,没有一点点防备,所以车门一开我迈开腿就准备出去。结果尼玛的车门开反了啊!!!开的不是靠站台那边的!!开的是靠公路那边的!!!幸好老子反应快赶紧把脚收回来了啊!!要不就尼玛掉下去了!!!还尼玛有这种操作!?

———————————分割线——————————


下面偏点题,说点我来德国后的个人感悟(废话)吧。为啥要说呢,因为我早上看了一篇文章。

德国可以吐槽的地方很多,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些小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再往深了说,近年来德国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印证了德国不是某些人口中描述的乌托邦。

会有人跟我说,既然德国不好,你何必去呢?既然去了,又何必对他说三道四?我认为日常的吐槽无伤大雅,茶前饭后瞎唠而已。而这些小小的吐槽就纯粹是吃饱了撑得,没有意义吗?我不这么认为。这些小问题更能引发我深一步的思考,针对德国或者中国深层的社会问题。

早上看了一篇关于大学生身陷传销组织的文章。看到有关部门的处理结果后,我很悲观。把自己置身在同样的情形下,我不知道有谁可以帮到我,在悲剧发生后,我也不知道有谁可以帮我伸张正义,严惩凶手。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多类似的事情了,太多的人用生命的代价激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可就像石头扔进水里,激起来一个水花,然后一切归于平静。这种感觉很令我难过。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似乎有点过于渺小了。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我们的生命不应该这么廉价。

是我对两国差异思考后得到的一个感受,那就是德国国民中存在着一种关怀,这种关怀不是浮于表面的,它不仅存在于国家和国民之间,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比如,德国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很多残疾人,我一开始以为德国致残率怎么这么高,哪哪都是残疾人。但后来我想,也许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多,而是作为一个残疾人,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出门活动,而不是默默的待在家里,不为外界知道。因为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可以发现完备的为残疾人服务的设施,加上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残疾人可以太方便的出行。

我想正是因为这种细微的关怀,作为德国的国民是享受的,自豪的。

而这正是我们缺少的。

user avatar

德意志民族和拉丁民族的一大重要区别:

如果你是一个不善社交的人,当拉丁人(包括但不限于西班牙/意大利/南美人)试图和你尬聊的时候,他们会敏锐察觉出你的尴尬,并在短时间内想出一个合适的方案结束这段对话,或者找到你的g点让你对他们产生兴趣,使得对话能够愉快的进行下去。

但德国人是看不出来你在尴尬的,只要你还在接话,他们就会强制执行完他们那一套寒暄流程,并且不管你说的内容多么平淡无奇,他们都一定要在一分钟之内至少使用3-10次“Krass”“Cool”或“Geil”,以使自己显得不那么asozia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德国最让人“不解”的地方,那可真是不少,而且这种“不解”并非负面评价,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奇妙感受。如果非要挑一个最能引发这种感觉的点,我觉得可能是他们那种近乎刻板的规则意识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尤其是当这种追求与我们在其他地方习以为常的“灵活变通”产生碰撞时。让我仔细说说。首先是“规矩”的.............
  • 回答
    这事儿啊,听起来还挺有意思的,4S店这么说,可能也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可能有些考量。我给你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建议。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德系车,尤其是那些追求极致性能、精密制造的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这些),它们的发动机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确实非常精密。 德国人在汽车制造上.............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德不配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虽然拥有了某种地位、权力和影响力,但其品德、能力或贡献却与之不相符,甚至可以说是远低于其所拥有的。将这个概念套用到一个庞大的民族群体上,尤其是像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这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群体,确实能引发不少探讨和反思。要说盎格鲁撒克逊民.............
  • 回答
    德国在纸面实力上并非最强,却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1. 对“纸面实力”的定义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纸面实力”。这通常指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人口、工.............
  • 回答
    哈尔滨的教育格局,尤其是顶尖优质资源向民办学校倾斜的现象,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话题。很多人会直观地认为,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城市,公办教育应该承担起教育公平的重任,提供最优质的资源。但现实情况却是,在哈尔滨,像德强这样的民办学校,往往在生源、师资、硬件设施等方面,呈现出一种“逆势而上”的姿态,成为许多家.............
  • 回答
    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如今繁华似锦的东京,也就是昔日的江户,地理位置如此优越,为何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它并没有成为日本的政治经济中心?甚至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与近畿地区(关西)相比,江户简直是个“乡下”的地方。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并非单一的地理条件就能解释,而是多方面历史、政治、文化及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 回答
    .......
  • 回答
    在2017年环法自行车赛巴黎尼斯第八赛段的终点线前,快步车队的菲利普·吉尔伯特以令人惊讶的方式赢得了赛段冠军,而环顾整个赛段,他的团队队友朱利安·阿拉菲利普的策略更是引人遐想。这场比赛最终的局面,也让围绕在阿尔伯托·康塔多和克里斯·弗鲁姆之间总成绩争夺的紧张气氛,因一个意想不到的第三方而变得更加复杂.............
  • 回答
    德云社,一个在中国相声界响当当的名字,郭德纲更是其中的灵魂人物。他的徒弟众多,不少人凭借他的提携,在相声舞台上找到了自己的天地,甚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明星。然而,在这群出色的徒弟中,岳云鹏无疑是最让人“省心”的那一个。这话不是说其他徒弟不优秀,也不是说他们给郭德纲添了多少麻烦。而是站在一个“师傅”的角.............
  • 回答
    德国在阿富汗长达 20 年的驻军使命,随着最后约 1100 名士兵的撤离,标志着一个漫长且复杂的篇章的终结。这 20 年间,德国累计派遣了约 15 万名军人参与北约主导的“坚定支援”(Resolute Support)任务及前身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ISAF)。这一撤军行动,虽然是响应北约整体战略.............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说到德国最出色的坦克,那一定非 A7V 斯托尔姆潘策瓦根(Sturmpanzerwagen A7V) 莫属了。虽然它的数量不多,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也并非决定性,但作为德国在一战中为数不多、也是唯一一种真正投入实战的坦克型号,A7V 绝对是那个时期德国坦克制造能力的代表,也是那个时代令.............
  • 回答
    大疆最近摊上点事儿,说是在德国最大的电子零售商 MediaMarkt 的网站上,自家的无人机产品突然就看不见了。这事儿一出来,大家就炸开了锅,纷纷猜测原因。大疆那边也挺快就给出了回应,说这事儿是“水军刷屏攻击”造成的,并且零售商是出于“安全考虑”才暂时下架的。这回应嘛,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在德国生活了几年,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收入来源和消费折扣,其实都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免费午餐”,而是藏在日常的细节里,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惊喜。要说最意想不到的收入,我得说说那个“Pfand”,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瓶子押金。一开始我只知道买饮料的时候会多掏那么几十欧分,喝完就随手扔了。后来,我看到德国人普遍都会.............
  • 回答
    德国作为最早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西欧国家,其历史背景、政治动机和社会需求具有多重复杂性。以下从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学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 一、历史背景:工业革命与社会矛盾的激化1. 工业化的双重压力 19世纪中叶,德国在普鲁士统一后(1871年)迅速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中心。但工业化带来.............
  • 回答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方面,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佼佼者,很多人都会问它是不是欧洲最发达的国家。这个问题的答案嘛,其实有点微妙,不能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因为“发达”这个词本身包含了很多维度,而且欧洲各国之间情况也非常复杂。但如果我们要聚焦在经济这个最直观的衡量标准上,德国无疑是欧洲的经济火车.............
  • 回答
    “德国是欧洲最后的希望”这个说法并非一种普遍接受的、板上钉钉的事实,而是一种带有特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的观点或论断,它试图表达在当前欧洲面临诸多挑战时,德国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和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德国在欧洲的经济主导地位: 欧洲最大的经济体: 德.............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是否是德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并且“强”的定义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如果以军事力量、领土扩张和国际影响力为衡量标准,纳粹德国在短时间内确实达到了令人瞩目的高度,但若从长远来看,其根基的脆弱性和最终的覆灭,又使得这个“强”显得极具破坏性和非持续性。纳粹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要说一战时期英国战舰相比德国战舰最大的“缺陷”,这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而且用“缺陷”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绝对。双方的战列舰设计思路和侧重点都有不同,各有优劣。不过,如果要挑一个相对来说,在某些方面德国战舰表现得更出色,而英国战舰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地方,那可能得说是炮击的穿透力和射程。咱们得先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