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浙江桐乡进行「积分制」试验:老百姓举报违法犯罪加分,越级上访扣分?

回答
浙江桐乡推行“积分制”试验,其中包含“老百姓举报违法犯罪加分,越级上访扣分”的内容,确实在社会上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个事情,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才能看得更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积分制”想解决什么问题。

从官方的表述来看,这个积分制大概率是为了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能力。桐乡作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流动大,社会情况复杂,基层管理者在处理各种矛盾、化解纠纷、维护稳定方面,压力一直不小。

举报加分: 鼓励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变“旁观者”为“参与者”。这在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尝试,比如“有奖举报”。目的是让群众成为基层眼睛和耳朵,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从而提高执法效率,震慑违法犯罪。这背后也有着“群防群治”的传统治理思路。
越级上访扣分: 这部分是争议比较大的地方。从治理者的角度看,越级上访往往意味着基层处理环节出现了问题,或者群众对基层处理结果不满意,导致矛盾升级,增加了上级部门的负担,也更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对这种行为进行“劝导”甚至“惩戒”,也是为了让大家“回归正常信访渠道”,把问题先通过基层解决。

然后,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积分制”的潜在影响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关于“举报违法犯罪加分”:

积极的一面:
提高打击犯罪效率: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参与能及时发现很多潜在的违法行为,比如小偷小摸、街头斗殴、涉赌涉毒等,这些往往是执法部门难以全方位覆盖的。
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让老百姓觉得自己在为社区、为社会做贡献,能够获得一定的回报,这种正向激励是比较有效的。
可能的“人盯人”效果: 如果举报的门槛不高,且有实际奖励(积分),可能会促使一些人更积极地关注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人人自危”又“人人互助”的氛围。

可能出现的问题:
“告密文化”的兴起: 过度鼓励举报,尤其是在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可能会滋生“告密”之风。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为了积分而互相设陷阱、夸大事实,甚至捏造事实,这会严重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社会关系变得紧张。
选择性执法和举报: 举报者可能会倾向于举报那些容易被定性、有明确证据的轻微违法行为,而对一些“灰色地带”或者需要深入调查才能认定的行为则避而不谈。同时,执法部门也可能因为“积分”的压力,对某些举报更“上心”,而忽略其他同样重要但可能不带来积分的案件。
积分的实际价值: 如果积分的兑换价值不高,或者兑换的商品、服务不实用,那么这个制度的激励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举报内容的审查和核实: 如何保证举报的真实性,避免虚假举报,需要一套非常严谨的核实机制。否则,举报系统很容易被滥用。

关于“越级上访扣分”:

治理者的视角:
维护稳定: 越级上访往往伴随着聚集、堵路、拉横幅等行为,容易引起围观,形成舆论焦点,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提升基层工作能力: 理论上,越级上访的减少,也意味着基层在化解矛盾、处理群众诉求方面做得更好,迫使基层工作人员更重视群众的意见。
规范信访秩序: 引导群众通过正规渠道反映问题,避免“跑部告状”这种耗时耗力的方式。

可能出现的问题(这个部分争议更大):
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信访条例》本身规定了公民有信访的权利,包括越级信访。将越级信访作为一种“负面行为”并予以扣分,是否是对这一权利的限制?这涉及到公民权利与国家治理之间的界限。
“越级”的定义模糊: 什么样的上访才算“越级”?基层处理不公,群众难道不能向上一级反映吗?如果基层根本不作为,或者故意刁难,难道就不能向上寻求帮助?“越级”的标准一旦不清晰,很容易被滥用,成为压制不同意见的工具。
“因上访而上访”与“因不公而上访”的区分: 有些上访可能是为了反映真实存在的不公,而有些上访可能是为了获得关注、敲诈勒索,或者被不良培训机构利用。这个制度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如果一概而论地进行扣分,可能会惩罚那些真正遭遇不公、申诉无门的人。
“维稳”压倒“维权”: 这种做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维稳”大于“维权”。当“稳定”成为首要目标时,即使存在不公,为了避免“扣分”,人们也可能选择沉默,这不利于社会正义的实现。
可能导致“选择性公正”: 基层为了避免“扣分”,可能会更倾向于“息访”,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只要把上访的人“安抚”下去,即使问题没解决,对他们来说也完成了任务。
对申诉权利的寒蝉效应: 即使公民有权利上访,但一旦知道越级上访会被扣分,可能会因为害怕影响自己的“社会信用”或“积分”,而不敢去为自己的权益发声,即使权益受到损害。

总的来说,看待桐乡的这个“积分制”试验,需要保持一种辩证的态度。

出发点可以理解,但操作需要审慎。 基层治理的创新思路是值得鼓励的,想通过积分制来调动群众参与、规范信访秩序,初衷可能是好的。
关键在于细节设计和执行过程。 举报的“加分”机制,要确保公平公正,避免被滥用,更要保障举报人的安全。而“越级上访扣分”,则需要非常小心,不能以牺牲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代价,也不能让“维稳”的压力压垮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不能“为扣分而扣分”。 核心目的是提升治理效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通过分数来“管理”人。如果这个制度最终让老百姓对基层失去了信任,或者因为害怕扣分而不敢表达真实的诉求,那这个制度就得不偿失了。

再往深处想,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一种基层治理能力的“焦虑”和“模式依赖”。 当传统的管理手段遇到瓶颈时,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甚至有些“激进”的尝试。而“积分制”作为一种量化管理工具,在很多领域都有应用,被看作是提升效率的“灵丹妙药”。

但我个人觉得,真正的基层治理,不应该仅仅依靠“积分”这样的外部激励或惩罚。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畅通、有效、公开、公正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机制。让群众觉得,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他们的诉求能够被认真对待,他们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障,这样,自然也就减少了“越级上访”的冲动,也更愿意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比如,对于举报,除了物质奖励,更应该加强对举报人信息的保护,建立快速响应和反馈机制。对于上访,与其想着怎么“扣分”,不如思考如何提升基层信访工作的质量,让群众在基层就能得到满意的答复,或者至少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所以,这个桐乡的“积分制”试验,值得关注,但更需要冷静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社会治理是个精细活,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把公民权利当成可以随意“交易”的筹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挺好,建议推广。

早该管管了!

请问这样可以给我加几分吗?

user avatar

Cyberpunk 2020现已发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