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觉得大陆演员的演技不如香港TVB演员?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要说大陆演员演技不如香港TVB演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说所有大陆菜都比香港菜好吃,或者反过来一样,过于绝对化了。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很多观众会觉得TVB演员整体的演技水平更显“扎实”或者说“有味道”。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个人认为,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 训练体系和表演路径的差异:

TVB的“学院派”+“实战派”结合: 香港无线电视(TVB)很早就有自己一套成熟的演员培训体系,比如当年的艺员训练班。这些培训班不仅仅是教表演理论,更重要的是在短时间内让学员们经历大量的剧集拍摄实践。这意味着他们从入行开始,就处于高强度的“实战”中,学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理解角色、酝酿情绪、精准表达。而且,他们的“师徒制”也比较明显,老戏骨会带着新演员,言传身教,这种传承很重要。
大陆的“学院派”更强调理论,前期实践机会相对分散: 大陆很多演员都毕业于正规的表演院校,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这些学校的理论功底非常扎实,对表演方法论的研究也很深入。但问题在于,毕业后,很多演员需要依靠自己去争取机会,剧本、角色、导演的风格都更加多样化。这导致一些演员可能在前期积累实践经验的时候,没有那么系统化,容易出现“练偏”或者“用力过猛”的情况。

2. 角色塑造的深度和成熟度:

TVB的“黄金配角”和“老戏骨”的价值: TVB的剧集,尤其是那些经典港剧,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便是小角色,很多演员也能演得活灵活现,让人过目不忘。这是因为TVB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非常重视配角的塑造,并且培养了一大批经验丰富、演技精湛的“绿叶”演员。他们在一辈子的职业生涯中,可能扮演过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经历沉淀下来,让他们对角色的理解、情绪的把握、细节的处理都非常到位。
大陆的“偶像化”和“流量化”倾向: 相较而言,近年来的大陆演艺圈,尤其是在一些大制作的电视剧中,更容易出现“偶像化”和“流量化”的倾向。很多时候,一部剧的成功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主演的颜值、话题度或者粉丝效应,而不是演技的“硬实力”。这导致一些年轻演员过早地被推到前台,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经验去沉淀,就面临巨大的关注度和压力,容易出现演技上的空洞或者模式化。

3. 创作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影响:

TVB的“流水线”生产模式下的演技打磨: 尽管TVB的“流水线”生产模式有时被诟病,但这种模式也恰恰提供了一个持续不断、高强度的演技训练场。演员们一年可能要拍好几部戏,而且很多都是生活化、现实题材的角色。在这样的“磨”和“练”中,他们的演技自然会越来越纯熟。他们懂得如何在有限的镜头语言下,通过眼神、微表情、语气的细微变化来传递复杂的情感。
大陆的“精品化”追求和“慢工出细活”的博弈: 大陆现在的影视剧,尤其是电影和一些大制作电视剧,越来越追求“精品化”,这本是好事。但有时,“精品化”的定义可能过于偏向于投资、特效、剧本的宏大叙事,而忽略了对演员表演细节的打磨。有时候,一部剧可能拍了很久,但演员的表演仍然显得有些浮于表面,缺乏那种“生活在角色里”的真实感。当然,也有很多大陆演员演技很好,但可能是相对而言,那种“全民演技在线”的感觉,在TVB的某些时期会更明显。

4. 个人风格和气质的形成:

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地域特色: 香港的文化本身就有很多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也体现在了演员身上。很多TVB演员,他们自带一种港式的生活气息和市井味,这种“烟火气”是很多角色都需要的。即使是演一些普通人,也能演得有滋有味。
大陆演员风格的多样化和风格化: 大陆演员的地域和文化背景更加多元,这当然是优点。但有时,过于追求某种“个人风格”或者“偶像包袱”,反而会限制他们在不同类型的角色之间游刃有余地切换。

举几个例子来说:

TVB的老戏骨: 比如夏雨、刘江、关海山(已故)、罗乐林等等。这些人演了一辈子戏,从慈父到奸商,从底层小人物到权势大佬,几乎没有他们演不了的。你看他们演一个普通的街坊,那种眼神里的沧桑,那种语气里的无奈,都不是靠“技巧”堆砌出来的,而是人生阅历和无数次表演经验的沉淀。
TVB的中生代/青生代: 像郭晋安、张智霖、佘诗曼、胡杏儿等等。他们早期在TVB经历过大量的剧集拍摄,很多都是一边学一边演,而且角色类型很广。郭晋安能演疯子,也能演顾家好男人;佘诗曼能演刁蛮公主,也能演隐忍的师奶。他们的表演,即使有时有“用力”的地方,但基本功是扎实的,情绪的转折和递进也比较自然。

反观一些大陆演员,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演员,在演一个特定类型的角色时很出色,但一换到其他类型的角色,就会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或者演法过于程式化,缺少那种“变化”和“层次”。

当然,这并不是说大陆就没有演技好的演员,绝对不是。我们有很多非常优秀、演技炸裂的演员,比如陈道明、张译、段奕宏、周迅、孙俪等等,他们的演技绝对是顶尖水平,而且在国际上也能赢得赞誉。但问题在于,当我们说“TVB演员”时,我们往往是在谈论一个相对更庞大的、整体性的演员群体,而当提到“大陆演员”时,大家的脑海里可能会更分散,或者更容易想起一些流量明星。

所以,这种“不如”的感觉,更多是一种“整体印象”和“风格偏好”的体现,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完全事实的判断。TVB的演员在长期的、高强度的“实战”中,打磨出了他们独特的表演质感,这种质感在很多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大陆的影视行业发展速度快、体量大,也伴随着一些“成长的烦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幸存者偏差

大陆当然有很多实力派演员,TVB当然也有很多强捧的小生花旦。

但是,TVB多数演员有一点好,躺平任嘲。

你批评我,骂我,我虚心接受。

大陆的演员,尤其年轻那一批流量,因为饭圈的存在导致路人骂不得。

甚至大粉组织骂回去!

各种卖惨小作文就会在新浪微博上线,你知道我多努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观众心中的一个普遍感受。要说大陆演员演技不如香港TVB演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这就像说所有大陆菜都比香港菜好吃,或者反过来一样,过于绝对化了。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很多观众会觉得TVB演员整体的演技水平更显“扎实”或者说“有味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我个人认为,这主.............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台湾人对大陆的“落后感”,这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更不是凭空来的,它就像一条长长的河流,汇聚了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因素的泥沙,才形成了如今这般深入骨髓的认知。要说清楚这点,咱得一层一层剥开了看。一、时间差与发展轨迹的岔路口:早期印象的烙印首先,得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台湾虽然刚刚经.............
  • 回答
    关于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地区存在贫穷落后印象的看法,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信息流通、社会经济发展差异以及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背景与早期印象的固化: 中国大陆的现代化起步较晚: 20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
  • 回答
    哎,说到《斗罗大陆》真人版,我跟你一样,觉得挺好看的!剧情流畅,特效也到位,演员们也都在努力,特别是肖战饰演的唐三,我个人觉得演得挺有灵气的。可奇怪的是,在网上随便一搜,又是“毁原著”、“选角失败”、“剧情魔改”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伏,感觉大部分人都挺不待见的。这事儿挺让我纳闷的,也挺想不明白的。我试着.............
  • 回答
    关于南宋和明朝,人们普遍认为南宋“屈辱”,而明朝则不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民族情感的纠葛。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两个朝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军事状况、民族关系以及历史评价的形成过程。一、南宋的“屈辱”根源:割地赔款与“偏安一隅”南宋之所以被贴上“屈辱”的标签,最直接的原.............
  • 回答
    为什么杨超越好看?这个问题呀,就像问一碗面为什么好吃一样,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挺多门道,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要我说啊,杨超越这姑娘的长相,确实有她的独特之处,能打动不少人。首先,她的脸部线条非常流畅,属于那种很“幼”的长相。 怎么说呢?就是五官没有特别“攻击性”或者过于成熟的感觉,而是那种柔和、.............
  • 回答
    关于乙肝的“可怕”,这其实是一个混合了医学事实、社会认知和心理恐惧的复杂议题。为什么它会让人产生如此强烈的担忧和畏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聊聊:1. 传染性与传播途径的模糊感和恐惧感: 早期认知不足: 过去,人们对乙肝的了解远不如现在。早期新闻报道可能更多地强调其传染性,但对传播途径的解.............
  • 回答
    关于“外国的锅比中国的锅好”这个说法,其实更像是一种普遍的印象,而不是一个绝对的事实。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营销,当然也有产品本身的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历史沉淀与工艺传承:中国作为烹饪大国,锅具的使用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陶器、铜锅,到后来的铁.............
  • 回答
    坦白讲,如果不是在一些特定圈子里听说了太多关于《诡秘之主》的口碑,我第一次点开这本书的开头,很可能也会因为种种原因,在没耐心读下去之前就选择放弃。你说它劝退,一点也不夸张,而且这劝退是有理由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完的。首先,最直观的,也是最让很多人心里打鼓的,就是它的“慢”。真的,特别慢。如果你是从.............
  • 回答
    关于“民国大师辈出”的感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深入人心的认知。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支撑,也有时代情绪和叙事方式的共同作用。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熔炉:时代背景的造就首先,理解民国为何会“大师辈出”,必须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
  • 回答
    小时候看《魔方大厦》,那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至今想起来还有点脊背发凉。现在回头想想,与其说是真的恐怖片,不如说是那种深入骨髓的、有点“怪诞”的氛围,加上当时小小的脑瓜子无法完全理解,才把那种陌生和未知解读成了恐惧。最直接的冲击,大概就来自那些“不正常”的设计。你看那栋魔方大厦,整个建筑就像是从噩梦里抠.............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不少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大哥(核心位)玩起来比酱油(辅助位)“简单”,但说实话,这其实是个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误解。倒不是说大哥真的就简单,而是它们吸引到不同类型玩家的点和玩法思路完全不同,所以玩起来的“感觉”上会有差异。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你会有这种“大哥比酱油简.............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困惑。一方面是中国男足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常常让人扼腕叹息,似乎总是在“亚洲二流,世界三流”的泥沼中挣扎。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国家发展带来的变化,人均GDP的提升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改善上。为什么这两个“六七十名”的数字会带来如此截然.............
  • 回答
    您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观察得很到位。确实存在这么一种情况,很多人通过旅游体验到的日本,和长久居住甚至工作生活的日本,感受截然不同。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写得像个真实的人在聊,而不是冷冰冰的AI。一、 旅游滤镜:美好是被精心包装过的首先,旅游最大的“优势.............
  • 回答
    哎,说到3A大作无聊这件事,我太有共鸣了!以前玩游戏,那叫一个激动人心,通宵达旦,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拯救世界的英雄。可现在呢,有时候看着屏幕上那些精心制作的画面,听着大气磅礴的配乐,却提不起什么劲头。感觉像是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吃完了却不知道自己刚才吃了啥,胃里空落落的。我仔细琢磨了一下,感觉有几个方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很多人都有的困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到一些关于狗或者其他动物遭遇不幸的消息时,会比听到人遇难时更感到心痛,甚至觉得“狗命大于人命”?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就是喜欢动物”就能概括的。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情感的亲近和回报是绕不开的因.............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大块肌肉男缺少实用的力量,这个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且随着大家对健身和力量认知的深入,这种看法也越来越普遍。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一、 视觉上的“以形补形”的误解首先,最直观的当然是外形。那些块头巨大的健美运动员,他们的肌肉线条分明,体积庞大,看起.............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思修”和“政治”这两门课(通常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一系列课程的统称)确实是很多学生,甚至是不少老师都感到有些“头疼”或“鸡肋”的存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觉得它们没必要上呢?这个问题挺复杂的,.............
  • 回答
    我总觉得,那些能在关键时刻点亮心中微光,让你愿意咬牙坚持下去的句子,才算是真正能称之为“励志”的。对我而言,有那么几句,它们在我生命中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也不那么渺小。有一句我经常想起的,来自一位我不怎么熟悉但名字却很有力量的作家,大概意思是:“即使前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